2024年8月3日发(作者:)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
题库及答案(二)
1.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
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 观点。
2.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
知论。
3.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
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 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
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
问题 ,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标准。
6.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
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
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
全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
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
是二元论。
10.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
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
的体现
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
体的物质形态。
12.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
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
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
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
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3.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
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
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
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5.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
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可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16.
17.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8. 世界的上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因此,可以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9.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
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21. 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
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
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22.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23.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
物质不可分离。
2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本质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
的客观物质活动。
25.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26.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问
题,是决定其上半年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27.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
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发展的观点。
28.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29.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此,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
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
必然趋势 。
31.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点,是关于世界
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33.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
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
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
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
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
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5.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6.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
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
畴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7.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
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
畴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9.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两重关系就决定了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
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40.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
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1.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42.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
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办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
基础。
43.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
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
主义的活的灵魂。
44.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
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
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
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
4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
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
46.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的矛盾的次要
方面。
47. 47、
48.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
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
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时,人们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所谓“注意分寸”、“掌
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
持适度原则。
49.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
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
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
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
的和革命的。
50.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
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人实际出发,进行具体
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5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
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
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
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52. 同51
53.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
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
回复性的一面,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看作是简单的周而复始,
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前进性。
54.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55.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
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
56.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
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
在的。
57.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具
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
58. (1)意识的起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再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
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社会的产物。
59. 意识的本质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
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0. 由实物的刺激(第一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
条件反射,它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也就是由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
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
61. 意识能动性表现之一是: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
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62.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63.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
的重大理论成果。
65. 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
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
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66.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
求是。
67.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
实事求是。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
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
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
可以认识的问题。这个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简述列宁的物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物资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
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
识地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
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
在性是一切物资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
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1运动是无条件下的、
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
2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
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
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5、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答:(1)时间是指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
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
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
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
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
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
对性、无限性。
6、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
答: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
(1) 自然客体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物,
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
(2) 社会客体是指人类社会。
(3) 精神客体指的是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和客体
化精神。主观精神是指人们的感觉、想象、思维等心里
活动,他们以表情、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客体化精神
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
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
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
1客观性
○
2自觉能动
性
○
3社会历史性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
1物质生产实践
○
2处理社
会关系的实践
○
3科学实验
8、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9、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
在,都与周周的其它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
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
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
体。
10、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答:(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
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
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
题具有重要意义。
○
1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
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2必须抓住事
○
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
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11、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
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
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
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
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
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
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3、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1)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
○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
点;
○
2同一事物的矛盾
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3 构成事
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
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
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基础。;另一方面,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4、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
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
1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
2 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
质也就 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
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
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
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15、 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制(或范围、幅度),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
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
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
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
或 “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
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16、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
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
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
显著的冲突,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
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7、 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
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
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他们又
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
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
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18、 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
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
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
着想,向好处努力。
19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
○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
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
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
思维才能把握。
○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
3现象是多变
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行对平静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
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要从一定
的方面表象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依据。
20、简述意识地本质。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
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
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意识
地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1、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更多推荐
事物,发展,物质,世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