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日发(作者:)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
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
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
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
在的经验」。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
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
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
代表人物
主要的思想特
质
认知的方法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理论(理性主义)
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笛卡尔、斯宾诺沙、莱布尼兹
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观念原则
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验归纳法」。
从具体事物的感觉经验出发;把感觉把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当作
经验当作知识的来源,通过经验归纳认识的来源,通过理性演绎法建立起整
法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 个知识体系。
如何通过经验的归纳上升到普遍必
然性的知识呢?因此,其理论主张,
最终将陷入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
所以,经验论在休谟那里发展成为一
种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它对经验之
外的任何存在(精神实体等)都采取
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
但是如何说明其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本
身是确立的呢?因此,它最终将陷入教
条主义或独断论。
所以,唯理论在莱布尼兹那发成为一种
独断论;它把知识看作由天赋根据矛盾
律推演出来的,这样就否定了对客观世
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之必要性。这样,
理论发展之结
果
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
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的。 神只须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理性演
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
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
同存在。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
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1
经验论哲学
一、 早期的经验论
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 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
1. 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 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
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 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
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
4. 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
的力量。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
声吶喊。
5. 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
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 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
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
曲。
(2) 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
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3) 市场的假象:这是由于语词的误用而引起的谬见;亦即,人们相互
之间如果使用的概念不当,就会造成理解力方面得障碍。
(4) 剧场的假象:它源于人们对权威、教条、传统的哲学体系之盲目信
仰,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6. 科学归纳法:强调把握单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
2
7. 双重真理:认为从理性的自然之光中得出的「哲学真理」可以与神意启
示中得到的「宗教真理」并行不悖。
(二) 霍布斯→实体与偶性、社会契约论、君权民授
1. 实体与偶性:霍布斯把物体称为「实体」,而把物体的各种属性,如广袤、
动静、颜色、气味等称为「偶性」。
(1) 物体是不生不灭的实体,偶性是变化无常的性质。物体可以离开偶
性而存在。
(2) 「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
力,或者是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
(3) 「偶性」分两类:一类是广袤或形状,它构成了物体的本质属性,
与物体共存亡。另一类是动静、颜色、气味、冷热、软硬等,这些
偶性并不属于物体本身,它们发生了改变,物体并不会因之而消灭。
2. 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批判,
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天赋观念,人们只有对于可以感觉、观察到的物
体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3. 社会契约论:他主张所谓的「权力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他强调社会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使人们免
于相互残杀。
(三) 洛克→人心如白板、观念的两个来源、两种观念、两种性质、两种
实体、两种本质、知识三等说、三权分立说
1. 人心如白板:洛克主张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
念都来自于经验;亦即,他认为我们底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
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2. 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与反省
(1) 感觉:是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它构成了我们大部分
观念的来源。
3
(2) 反省:是我们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我们由此而获得了知觉、思
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观念。
(3) 「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一种内在
经验,它以心灵为对象。「感觉」得到的观念在先,「反省」得到的
观念在后。
3. 两种观念: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1) 简单观念:即是那通过感觉与反省得到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心灵既
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的,心灵在接受他们时事被动的。(例如:
对物体形状、颜色等的观念。)
(2) 复杂观念:心灵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得来的观念,
是心灵主动随意做成的。(例如:样式、实体、关系。)
4. 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1) 第一性质: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例如
广袤、体积、形象等。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物体的真正肖
像,反映了物体的客观状态。
(2) 第二性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
和运动等等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
的能力。
5. 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
(1) 物质实体: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2) 精神实体: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6. 两种本质: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1) 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
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2) 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黄
金等,这些抽象的名称,这些都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
4
的复杂观念,他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
7. 知识三等说:洛克所谓的知识,来自于观念与观念的相符合。
(1) 知觉的知识:是指心灵直接在两个观念中的观察得到的,例如红的。
他认为这一类知识是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它构成了全部知识可
靠性的根本保证和证明的知识之基础。
(2) 证明的知识:这是次一等级的知识,是心灵通过其它观念的媒介而
推出两个观念之间是否相契合而得到的知识。
(3) 感性的知识:这是关于特殊外物存在的知识,它所处理的不是观念
之间的契合与否,而是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契合与否。
(4) 洛克认为,直觉、证明和感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我、上帝和
外物存在的知识。
8. 三权分立说: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
主张不同的权利应该由不同的机构来掌管。
9. 洛克的三权分立思想后来经过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进一步修
改,最终发展成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彼此分立、相互制衡的政
治学说,它对于防止权利滥用和政治腐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晚期的经验论
贝克莱在贯彻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方面仍然是一个半途而废者,他否定了洛克的
物质实体,却保留了他的精神实体。休谟则接着贝克莱把经验论推到更加彻底的
地步,不仅对各种实体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执疑,而且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
必然性,从而使经验论最终陷入了怀疑论。
(一) 贝克莱→视觉与触觉、存在就是被感知
1. 他把洛克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转换为主体的两种感觉;亦即用触觉对象
和视觉对象来取代洛克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2. 视觉与触觉:
5
(1) 触觉:对象是广延、形相等,是客观实在的、绝对的和恒常不变
的。
(2) 视觉:对象是光和色等,是主观的观念、是相对的且会因时因地
因人而有差异。
3.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
性质集合而成,而「观念」就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因此,事物是
观念的集合;亦即「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就是说,观念(或物质之存在)
不能离开心灵独立存在,因而它们离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能思想的东
西,便不能有任何存在。所以,心外并不存在什么物质实体,整个世界
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而已。
(二) 休谟→知识只是印象和观念、否定任何实体之存在、否认有普遍必
然的因果法则、反对理性神学
1. 休谟像一切经验论者一样,把感觉经验确立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坚持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并表示「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
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人心和意志所能为力的,只是把它们加
以混合和配列罢了。」
2. 休谟像贝克莱一样把事物说成是印象或观念的集合,坚持「存在就是被
感知」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并站在经验论的
立场上对「实体」进行了根本性的怀疑。
3. 休谟把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的东西称为「知觉」,而又把知觉分为两类,即
「印象」和「观念」。
4. 印象和观念:他把「观念」说成是「印象」的摹本,认为通过感觉和反
省而获得的「印象」是强烈的、活跃的和界限精确的,不容易陷入错误。
而思维和推理中抽象的「观念」,都是微弱的、暧昧的,常常容易与其它
观念相混淆而导致错误。
5. 否定任何实体之存在:休谟坚持「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别无他物」的彻
底经验论立场,他不仅把物质实体知觉化,而且把精神实体和上帝知觉
6
化了。
6. 否认有普遍必然的因果法则:
(1) 强调「因果联系」的根据不是理性,而是经验。
(2) 他认为各观念间的联系原则有三种:一是「相似联系」;一是时间
或空间中的「接近联系」和「因果联系」。我们正是依据这三条原
则,通过联想的作用而把各种观念联结起来的。
(3) 他认为所谓的「因果联系」不过是对事物之间恒常出现的先后联系
和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联想或心理错觉而已。
(4) 并主张任何事物本身都无所谓必然性,必然性只不过是人思想中的
一种决定作用而已。
7. 反对理性之神学:
(1) 他主张我们对于神的观念都是缺乏经验基础或虚构的。
(2) 他认为人们对于万物起源或者宇宙终极原因的解释,只是出于我们
的生活习惯、文化教养和思想信念,这些解释并不能在经验中得以
验证。
(3) 他将宗教信仰的根基建立在个人的良知和情感之上。休谟强调,一
个怀疑主义者并不怀疑上帝的存在,而只是怀疑关于上帝存在的各
种理性证明,怀疑人们凭着自己的有限理性而对上帝的性质妄加臆
断的做法。
8. 其理论主张的缺点:
(1) 他将经验论推向极端,坚持「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别无他物」,也
坚决反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成为一推
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知觉集合。
(2) 如此,知识本身同时也就成为一推凌乱的印象、观念碎片的随机拼
凑、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这样使经验论做为一种知识论的有效性
本身受到了挑战。
7
唯理论哲学
发生于欧洲大陆的哲学思潮。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
秩序。(笛卡尔)
一、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观念的三个来源、两种实体
(一) 我思故我在
1. 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
2.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为任何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管是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
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
3. 笛卡尔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
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
4. 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5. 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
「我思故我在」。
6. 亦即,笛卡尔把「思维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
(二) 观念的三个来源
1. 天赋观念:它包括几何学的公理、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关于上帝的观
念。例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2. 感觉提供的观念:这类观念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它们经常不由我自主
而呈现给我。例如,声音、颜色等
3. 关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东西的虚假观念:例如,美人鱼。
4. 在笛卡尔看来,由感觉来的观念是相当不可靠的;我们无法用感官来断
定真假,只有依靠理性才能使我们获得真理性的知识。
5. 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是真正的知识来源和前提,所有
8
真理性的知识都是以「天赋观念」为依据而清楚明白地「演绎」出来的。
(三) 两种实体:
1. 实体的定义:凡是被别的东西作为其主体而直接寓于其中的东西,或者
我们领会的某种东西由之而存在的东西。
2. 绝对实体:是自因的存在,即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种绝对实体就
是上帝。
3. 相对实体:只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它事物就能存在的东西。
甲、物质实体:其唯一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即占有空间,它遵循自然规
律而运动。
乙、精神实体:其唯一的本质属性是思维,它根据自由意志而行动。
丙、物质无思维,精神无广延,这两个实体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
他们构成了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
丁、这就形成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立场。
(四) 理论缺点:
1. 在笛卡尔那,上帝的存在不仅在认识论上保证了我们观念和知识的真实
可靠性,而且也在本体论上成为整个世界由以确立的逻辑基点。
2. 亦即,为了解决天赋观念或原则的来源,他不得不求助于于上帝,以上
帝作为整个知识系统和形上学的最终保证。
3. 如此,其理论将会发展成「形上学的独断论」。
二、 斯宾诺沙→神即自然的泛神论、四种知识
(一) 神即自然的泛神论:
1. 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绝对无限的实体,他不动、不变,这就是神或自
然。
2. 神既是万物由以产生的原因,也是万物得以活动的原因。
3. 而神作为万物的原因是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不是超越于万物之外的。亦
即,神内在于自然之中。
9
4. 斯宾诺沙把自然万物都看作是神性的具体表现,这即是所谓的「泛神论」。
5. 在斯宾诺沙那,神不再是有人格、有意志、超越于自然之外并且随时用
神秘的奇迹来干预自然进程的纯粹精神力量,而是按照其自身规律必然
运行的自然界本身。
(二) 四种知识
1. 斯宾诺沙把知识分为四种:
(1) 由传闻或任意的名称得来的知识。
(2) 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
(3) 由推理得来的知识。
(4) 由对一件事的本质认识而得来的知识。
2. 他把前两种合并为一类,并称为「想象」或意见,由推理而得到的知识
被称为「理性知识」,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得到的知识则被称为「直观
知识」。
3. 他认为「想象」或意见是不可靠的。「理性知识」是可靠的,但其可靠性
最终来自于直观。而「直观知识」才是最可靠的,这就是「真观念」。
4. 亦即,在斯宾诺沙那,关于神或自然(一个必然存在的实体)的「真观
念」构成了一切理性知识即推理的前提。
5. 他并且明确地表示「必需首先有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的工具存在于我们
心中」。
(三) 伦理学与政治观:
1. 他认为,人的情感和欲望是造成人奴役状态的根源,只有克服它们才能
得到自由。
2. 认为「心灵具有不正确的观念愈多,则它便愈受情欲支配」。
3. 他强调,政治的真正目的就是实现自由,而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
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三、
莱布尼兹→单子论、前定和谐说、有纹路的大理石、两种真理、矛盾原
10
则和充足理由原理、最好的世界理论
(一) 单子论
1. 莱布尼兹认为,由于任何具有广延的东西都是可分的,所以真正单纯的和
不可分的「单一实体」必须是没有广延、没有部份、没有量的规定性之东
西,它称之为『单子』。
2. 单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实体的和有生命的点」。它们是「构成事物的
绝对的最初本原」,也是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
3. 他常常把单子称作「形式」或「灵魂」。是「无形体的自动机」,它们自身
中的自发能动性成为它们内在活动的源泉。
4. 单子本身是单一的,但数量上不是唯一的,而是无限多的,世界万物都是
由这种精神性的实体构成的。
5. 单子的特点:
(1) 单子没有部份,因此它们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突
然产生,突然消灭。而上帝是最原始的单纯实体,是创造一切单
子的单子;所以单子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由上帝的奇迹决定。
(2) 每一单子都是自身封闭的,彼此孤立而不发生相互作用的。
(3) 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它们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
(4) 不仅在构成不同类别的事物单子之间,而且在构成同一类事物的
单子之间也存在着知觉能力上的细微差别。亦即,来布尼兹,不
仅主张单子的数量是无限的,而且认为宇宙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
的单子。
6. 因此,所有的单子都是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则而
运动变化。
7. 因为,莱布尼兹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
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去了。
8. 所以,上帝就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
11
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从而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
了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
(二) 有纹路的大理石
1. 莱布尼兹认为人心并不像洛克所说的,是一块没有任何痕迹的「白板」,
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板」。
2. 他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
中。
3. 因此,他认为感觉经验的作用,只不过是把这些「感觉不到的知觉」唤醒
为可被心灵自觉地加以注意的统觉而已。
4. 莱布尼兹不像笛卡尔那样只把某些观念说成是天赋的;而是更积极的主
张,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只是清晰的程度不同而已。
5. 因此,他认为「理性的观念」是清晰的观念,感觉经验则是模糊的观念,
它们是引起我们反省以达到清晰观念的机缘。
(三) 两种真理
1. 推理的真理(必然的真理):是根据理性而来的;是逻辑的、必然的,奇
反面是不可能的。
2. 事实的真理(偶然的真理):是从感性经验来的;是感性的、偶然的,奇
反面是可能的。
(四) 矛盾原则和充足理由原理
1. 矛盾原则:我们可以判定相互矛盾者何者为假,何者为真。适用于纯粹数
学和逻辑学中的分析命题,它完全不依靠感觉经验的例证,只需从不证自
明的公理出发,依据天赋的内在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达到普遍性的真理,
而此即是『推理的真理』。
2. 充足理由原理:我们可以断定一个真实的事物,必有其如此存在的充足理
由。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它从经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例证
的归纳,从各种事物的纷繁复杂的偶然性联系中寻找出某一种事物的动力
12
因和目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是『事实的真理』。
(五) 最好的世界理论:
1. 在莱布尼兹看来,我们这个宇宙中虽然存在着大量的罪恶和不幸,似乎并
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这只是从我们人类的有限眼光看来才是如此。
2. 因为他主张,任何在人看来是不好的事情,在上帝那里都是有用意的,本
身就是上帝运用完美无缺的智慧、仁慈和权能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因而
都是好的。【此一观点影响黑格尔所说的「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3. 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没有恶,也就不会有善,或者说善也就不会
有表现出来的机会。因此,有了善和恶,也才有了自由意志选择的余地,
人的自由也才是可能的。
4. 而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一个保证善能够得到最大表现的世界,也是一个能
够让人发挥其最大自由的世界。
5. 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四、理论的缺点:承认「事实的真理」,这在某种程度已经有经验论的倾向,所
以他算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
13
更多推荐
观念,知识,实体,存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