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日发(作者:)
马原多选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哲学就是世界观 B哲学是世界观的反映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E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形而上学看问题是用:
A孤立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 C片面的观点 D全面的观点 E发展的观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方面: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能否被人们正确认识的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E发展和创造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
A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E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客观唯心主义认为
A知识是头脑中自生的 B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精神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理在事先 E宇宙即吾心
6.在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7.下列论断中不正确的观点有:
A一切可知论者都是唯物主义 B一切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
C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辩证法 D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反对形而上学
E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定辩证法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高居在其他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E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牛顿力学 B细胞学说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在于:
A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B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D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E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努力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实践性 B革命性 C科学性 D绝对性 E相对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是: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从中理解和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
理性
B在我国得到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
D使中国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顶峰
E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指: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辩证思维 E发展经济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
A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
B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C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
D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E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15.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大和小的关系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E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6.“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
A共同本质 B个别属性 C绝对性 D普遍性 E根本特性
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B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C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E人类意识统一于物质
18.“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句话的基本意
思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B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C离开运动去考察物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E认为万物在概念中运动是荒唐的
1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
衡量
运动的尺度 C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
D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E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20.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A同否定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是对立的 B同旧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有区别的
C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 D认为世界的统一在于存在
E同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
21.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
A三思而后行 B饥饿了就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肌体接触火立即缩回来
22.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环节包括:
A实践决策 B实践目标的制定 C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D实践的结果 E实践结果检验
23.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B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人脑分泌出的特殊物质
D客观事物嵌入人的头脑 E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4.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
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
A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D在意识中主观和客观是统一的
E在意识中主观和客观是分裂的
25.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B审时度势 C运筹帷幄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26.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
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
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7.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是纯粹的生理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仅仅是社会的产物 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E不仅整个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社会,而且在人类意识形成以后,个人意识的形成
也离不开社会
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
一事实表明:(没给答案)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2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A历史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科学 C永恒发展的科学
D物质第一性的学说 E实践第一性的学说
30.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
现象与宇宙天体的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3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B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
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2.矛盾的普遍性表明:
A矛盾无处不在 B事物就是矛盾 C矛盾无时不有
D思维中存在逻辑矛盾 E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科学地深入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永恒性 D反映了事物的普遍本质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4.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存在度的有:
A积劳成疾 B乐极生悲 C水滴石穿 D言多语失 E苦尽甘来
35.下列现象属于量变的有:
A浅红色变为深红色 B水温从10ºC到90ºC C铁原子被氧化为氧化铁原子
D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E由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
36.辩证否定是:
A事物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事物的外在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E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37.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加以割裂会导致: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均衡论 E循环论
38.“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在于它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是:
A全盘否定 B全盘肯定 C否定之中有肯定
D批判和继承的分离 E肯定之中有否定
39.直线论会导致:
A拔苗助长 B守株待兔 C盲目乐观 D墨守成规 E急躁冒进
40.“全盘西化”的观点是:
A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对资本主义制度绝对肯定的观点
D对社会主义制度绝对否定的观点 E对资本主义制度采取“扬弃”的态度
4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认了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它犯了直线论的错误
E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4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的意义在于:
A它是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理论依据
B它是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C它帮助人们树立为科学理想而奋斗的必胜信心
D它为四化建设指出了具体的方案
E它帮助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3.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关系:
A电闪雷鸣 B水涨船高 C月晕而风 D白天过后是黑夜 E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4.阿尔卑斯山脉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上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
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
上分析,主要是:
A忽视了因果联系链条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E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4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其错误在于:
A肯定了必然性 B肯定了偶然性 C夸大了偶然性 D是决定论 E是非决定论
46.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守纪律 C既见闪电,必闻雷声
D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E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47.农民播种时要估计种籽的发芽率,从可能性范畴来看,这是:
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B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 C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
D区分现实可能性与非现实可能性 E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48.下列哪些说法是属于可能性的:
A逼公鸡下蛋 B水中捞月 C水滴石穿 D石头变小鸡 E大海捞针
49.在一切工作中都不要“耍花架子”,这就告诉我们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
A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 B不要搞任何形式 C要摆脱一切形式对工作的干扰
D只要工作的内容 E要反对形式主义
50.割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
A折衷主义 B相对主义 C形式主义 D形式虚无主义 E诡辩论
51.下列哪些说法揭露了事物的本质:
A日出于东落于西 B水往低处流 C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E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52.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 其含义是: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并不属于本质
E现象中的真象是本质的,假象不是本质的
5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F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54.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命题的是: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55.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
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56.新生事物是:
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D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E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57.“居安思危”,这句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是绝对对立的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5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
A是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B是否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
C是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是否坚持可知论
E是否坚持能动的反映论
59.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60.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性
6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C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D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E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6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
A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B把科学的人学思想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历史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
63.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特征是:
A自然性 B适应性 C社会性 D意识性 E实践性
64.认识客体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社会历史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E对象性
65.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在于:
A使认识的真理性得到检验 B使认识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C证明一个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D完成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
E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6. 真理是:
A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同谬误相对立的正确认识 D大多数人同意的看法观点 E对人有用的认识
67.真理和谬误是:
A相比较而存在的 B相斗争而发展的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D没有确定的界限和区别的 E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6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表现在: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两者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性质
C两者的含义密切联系,相互依赖 D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E真理是从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的过程
69.“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E有用就是真理
70.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表现为:
A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B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
D认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E把真理抽象化,永恒化
71.相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表现为:
A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B否认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C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为主观性 D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E陷入诡辩论
7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
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E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73.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是因为:
A实践不仅具有普通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B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只有实践才能把理论同客观实际加以对照,比较
E实践能够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7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这是因为:
A逻辑证明是另一种检验真理的标准 B有些真理需要逻辑证明作为检验标准
C逻辑规律是永恒真理 D逻辑证明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
E经过逻辑证明的理论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判决
75.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坚持参加社会实践
D反对“天赋观念”论 E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7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7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B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结论 D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E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高度一致的
7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
看到的是它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己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更多推荐
认识,实践,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