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发(作者:)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概述
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心理变化.
人生全程发展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
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
—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
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学龄初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
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
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
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
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
维。对未来充满理想。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更多推荐
发展,心理,个体,抽象,时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