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发(作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
观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该著作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是马克思、
恩格斯第一次对新世界观所作的全面阐述,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一
系列重要的基本原理。严格说来,它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
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正面阐述和理论批
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
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特点。
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指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
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辫证关系。虽然著作一般用“交
往形式”和“交往关系”等不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生产关系,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辫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
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研究了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著作指
出,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是,对于
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的意识形态来说,却构成决定它们性质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政治结
构和意识形态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
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
3、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杜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基本公式:“意
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是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不是意识决定
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正.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支配物质生
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的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
4、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
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
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
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
以前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的表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
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共产主义作出了哲学的
科学的论证。它很好地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
批判及详细制定了新世界观的任务,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创立。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特别是它使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建构的新世界观的理论构
架变得丰满起来,成为有血有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的哲学世界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
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
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
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
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
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学界基本认同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五大
形态”依次演进理论和《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的表述,并
在对这两者的关系探讨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用分工、生
产力、生产关系、交往等概念来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论证了人类社会深深根植于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的思想。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分别阐述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
级的所有制,并从生产、分工、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等方面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所有制。通过分
析几种所有制的不同来划分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
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马克思并没有直接用分工来描述社会形态变化,而是用与分工密切
相关的所有制不同来划分社会形态)由此,马克思得出的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
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
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
国家总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
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些个人所
产生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观念,
或者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
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
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部分内容,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
典表述”。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异,
区分了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马克思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
的差异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形态的划分是马
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进行的,虽然马克思是从生产工具的分析入手,但其关注点已经不是
所有制的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方式问题,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生产工具造成的分工的条件下
人的生存方式的质的不同,从而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他把现实的物质资
料生产看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动态
演进的,再一次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动态演进中的先导性和主导性,马克思不仅
重申了人的创造性能动性,而且彰显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这种表述与《1857—1858 年
经济学手稿》中对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形态》中,马克思依
据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对社会状况的描述和划分,可以看做三形态的雏形。正是《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的社会形态理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进一步发展,才形成了对马
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五形态” 与“三形态”说的不同的理解。
对于“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之间的关系,学界一般将其视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即认为“三形态”说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的,而“五形态”说则是从
经济的社会形态角度讲的。这实际上是将两者割裂开来。本文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双
重表述是内在统一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具体表现。
作为对西欧历史事实的分析,其目的并不在于描述这一发展过程,而是通过对这一过程
的分析既说明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同时也验证了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
动出发去分析具体的历史进程的方法。对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的分析。也只有通过对
各个不同时代人类具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各个不同时代的人类历史。三形态”
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现实的人生存状态的分析确立起来的,所遵循的是人自身发
展的逻辑。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其实质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种统一最初的
阐释就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具体阐述社会形态
一、什么是社会形态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
三、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
四、三形态和五形态
概说:三形态是从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或人的关系角度划分的。无形态是从生产方
式的角度划分的,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学说划分的。二者的区别是根源于马克思
研究社会形态的不同思路:一是按生产力,生产方式,阶级斗争,普遍交往等必然规律来探
索社会发展演变,二是强调人的物质生活实践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体选择能力等
方面的因素。
分析:(一)、马克思的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最初萌芽于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基本
雏形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但其成熟的形态是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
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
和发现了人类历史最重大的发展规律——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规律。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地表述了他的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
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
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
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
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
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
社会则随着这些一道发展起来。”由此看出,马克思认为第一个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
包括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个社会形态即物的依赖性社会,指的是资本主
义社会;第三个社会形态即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每一社会形态都是围绕着现实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第一社会形
态马克思强调人生产能力有限,第二社会形态强调人的独立性,第三社会形态突出人的全面
发展。马克思并做出解释说第二社会形态为第三社会形态做准备。
(二)、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在公认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用他刚刚确立
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透视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做出了初步
阐述。此时,马克思已经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他不再是从抽象的人本主义出发,把人类历
史进程看成是人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过程。通过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透过社会的表层——人们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走进历史的深处,从处于特定社会中的
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前提——物质生产出发,考察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工密切相关的所有
制的几种不同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
所有制”、“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对未来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作了富有预见性的分析。可
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的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就是“五形态论”的雏形,其中
所贯穿的思路和方法也成为其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其后不久,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叙
述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情况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以生产关系为出发点表述出来的古典古代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开始把研究视野扩展到东方社会,其关于东方社会的观点也
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刚刚接触东方社会的50年代初,由于史料等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研究之初更多的是注意到东方社会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亚洲式的社会”、“亚洲社会”
以与“西方社会”相区别,并认为亚洲社会是一种早已产生并保存完好的独立的、地域性社会
形态。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史料的丰富与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亚洲社会与欧洲社会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了其中更为本质的东西。在《资本主
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马克思在对“亚细亚所有制”、“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
三种所有制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别比较中,认为它们既具有一些共同点,彼此之间
又有一定的差别。正是在对这些共同点与差别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倾向”
于把这三种所有制形式中由“原始形式”在向“派生形式”的转变中变化最小的、最为原始的、
也最为牢固的“亚细亚所有制”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由此得出“五形态论”的那段经典
论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
经济形态的演进的几个时代。”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马克思不仅在《资本论》等诸多著
作中坚持这种观点,还通过对欧洲古代社会史的研究,特别是历史学家毛勒对欧洲“马尔克”
制度的详细考察,发现欧洲的土地私有制也是在土地公有制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欧洲社会
也经历了一个与东方社会相似的过程。欧洲各国古代普遍存在的“马尔克”村社制度的发现验
证马克思在50年代的那种“倾向”,马克思开始把“马尔克”制度称为“欧洲各地的亚细亚所有
制形式”,提出“欧洲各地的亚细亚的或印度的所有别形式都是原始形式,这个观点在这里(虽
然毛勒对此毫无所知)再次得到了证实”;“俄国人甚至在这方面要标榜共独创性的权利也彻
底丧失了。他们所保留的,即使在今天边只不过是老早就被他们的邻居抛弃了的形式。”这
表明,在马克思看来,欧洲的“马尔克”村社制度与印度、俄国的村社制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制度。至此,“亚细亚生产方式”也就完成了一个由独立而特殊的地域性社会形态向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序列第一阶段的转化,成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东西方社会共有的人类最早形
态。
当然,由于当时人类史前史料的缺乏,马克思把兼有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
社会和阶段社会双重特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序列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反映了此时“五形态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为,像“亚细亚”这样的农村公社并不是人类
社会的原生形态,只是人类社会“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过渡时期”。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
到马克思晚年创作“人类学笔记”才最终完成。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形势需求,马
克思中断了《资本论》的后续创作,收集了包括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在内的大量的关于史
前社会与东方社会的史料,集中力量研究了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摘录并形成了有着丰富思
想的“人类学笔记”,最终揭开史前社会的秘密。在笔记中,马克思认识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
社会的历史并不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意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起点的局限
性,它并不是人类历史最原始的形式,而是在原始父权制氏族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进而停
止使用这一概念并代之以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概念,既完成了对人类社会最初形态的探
究,又完善了“五形态论”。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依据马克思所作的笔记,写出了《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书中,恩格斯以“人类的原始社会”来表述人类社会的最初形
态,取代这之前沿用过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原生形态”,最终完成了对“五形态论”的科学
表述。
(三)、马克思的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之间的关系
从表层上看,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是人的发展状况。但从深层上看,人的
发展状况则是由经济运行形式决定的。理论界一般把人类历史上的经济运行形式分为三种,
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
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商品经
济是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形式,生产者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为了生产交换
价值。产品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形式,它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
资料为前提,个人的产品同时就是社会的产品,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人们彼此之间不再进
行商品交换。人的依赖性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也称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商
品经济为基础,也称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产品经济为基础,也称产品经济
社会。
明确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根本标准,就为正确理解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
会形态理论的关系夯实了基础。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应该根据《手稿》中的相关论述,而不能
依据个人的主观臆想。马克思在《手稿》中讲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以后,相隔两个自然段,
讲了下面一段话,这段话对正确理解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关系至关重
要。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私人交换,既同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
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为基础的分配相对立(不管这种统治和服从的性质是家长制的,
古代的或是封建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
整个共同体的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支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
系),又同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相对
立。”这里说的”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交换”的社会,即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
济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这里说的“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即
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它包括“家长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社会”,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里说的“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
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的社会,即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指的是共产主
义社会。简言之,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
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从马克思的这种划分也
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他那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种
把二者对立起来或用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否定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没有根据
的。
四形态:《德法年鉴》中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各要素展开论述,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政
治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所有制形式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集中研究。体现在《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中,马克思依据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把社会历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A古代社会B
中世纪的封建社会C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现代社会D自由的民主制社会。或是在《法兰西
内战》《格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论国家》中可分为原始无
国家社会(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新国家社会(半社会)——无国家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
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
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
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
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
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
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
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
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
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
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
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
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
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
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
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
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
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
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
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
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
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
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
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
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
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
“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
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
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
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
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
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
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
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
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
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
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
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
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
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人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
思想,建构了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这是人学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实现了从唯心主义人
本学到唯物主义人学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人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奠定了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基础,标志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诞生。它大致由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三部分
有机地构成。
一、存在论
在5形态6中,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存在论思想是围绕/人是什么样的人0而展开论述的。
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0,现实的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
人学理论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0即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具
体地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
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
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0¹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前提的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
存在的意义。人首先是肉体的存在、自然的生命,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生命又蕴含着人类全
部历史发展演变的基因。第二,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这是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规定
性。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
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0。/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0º第三,人是处于一定
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人,是发展过程中的人。物质生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所有其它规
定性的基础。生产一方面是表现为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表现为社会关系。这就是说,在生产
过程中必然发生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关
系等。/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
关系和政治关系。0»正因为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就决
定了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
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0¼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普遍的阶级性
和个性相统一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0,社会关系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
人是阶级关系中的人,是有普遍的阶级性的人。另一方面,人是有个性和个性差别的人,但是,/
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0,½所以,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人的个性是有本质
的差别的。可见,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也是有个性的,是阶级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本质论
人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拥有自身本质的人,这个本质就是/劳动0和/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0。
第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马克思在开始清算从前的哲学
信仰时,写就了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在5提纲6中,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
本质的自然化和抽象化的理解,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¾这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述,它明确指出,人不是抽象的存在
物,而是现实的存在物,不是自然关系存在物,而是社会关系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
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寻找到人的本质,而恰恰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是劳动。人是有意识的、有理性的,有的甚至有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等等,这是
人与动物的区别。但它不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或根本区别。只有在构成人的存在和发展的
根本条件中,才能寻找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可见,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是
人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劳动状况决定人的存在状况和发展状况,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的本质
力量,劳动的性质与人的本质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劳动就是人的本质。尚需
看到,人的本质是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发展的。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那就意味着人的本质并
非先天拥有,既然劳动是连续不断的创造性活动,那就意味着人的本质是不断创生、不断丰富
和发展的。
三、发展论
人的本质的创生过程即劳动的展开,即人的发展过程。5形态6中的人的发展思想极为丰
富,概括地说,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劳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劳动是人类世界也是
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劳动这种连续不断的创造性活动创造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等,失去劳动,就意味着失去了人们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根本,人类世界就不复存在。劳动既是人的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的发展的途径。人
是发展过程中的人,他每日都在/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的生产0。所谓/自己生命的生产0,
并不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维持,在本质上,它是指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一当人
们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生产的时候,它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
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人自身,实现人的自然结构、人的生产力、
人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人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人的交往能力、
创造制度规范体系的能力等都得到丰富和发展。总之,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才有了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人才不断地生产着自己的生命,生产着自身的本质和本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说,劳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二,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世界历
史的形成,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方式和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创造了崭新的发展条件
和发展动力,并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首先,世界历史使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
地域性的存在0。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大工业的高度发展,民族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历
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
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0Â。相应地,人则从地域性的存在发展成为世界历
史性的存在。/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0•lv其次,世界历史使/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0。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世
界市场和世界贸易的形成,相应的,狭隘的民族交往和地域交往也发展成为普遍交往和世界交
往。世界交往的形成必将大大地拓展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锻造人的交往能力。世界交往是
人类文明传承的保障条件,只有在世界交往中,人们才能同整个世界发生联系,才有可能获得
全球的生产的能力。再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的形成,为作为世界历
史性存在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世界历史,创造了
文明。就其对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而言,是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
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另一方面,/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
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
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0•lw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
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0•lz。只有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消灭异己的强迫性的劳动形
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
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
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
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0•l{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单个人才能摆脱种
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
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0•l|。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才能摆脱个性
与强制性的劳动之间的矛盾,实现个性发展。
最后,我们要说明的是,5形态6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原生形态。它是科学
人学理论的源头,并由此孕育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体系
世界历史的预言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在《形态》中提出了
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
史,而是指各民族、各国家在普遍交往的推动下,整个世界逐步形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即整体世界的历史。在他的论述中,“世界历史”是相对于相互分裂
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和规律,并且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传统民族历史的超越与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开创,也揭示
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并且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趋势
说明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世界历史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概括:“各个相互影响
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
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
界历史。”马克思这段对于世界历史结论性的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
首先, 世界历史的形成必须有两个前提, 即以近代大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
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界历史作为历史性的产物, 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也是生产力普遍
发展的产物, 关于这一点, 马克思就曾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 随着这种发展, 人们的世
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还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 那就只会由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世界历史产生的生产
力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新航路发现和工业革命开启的近代的工业化。在以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
工业化的推动下, 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
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
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人类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产生的另一个前提。马克思对于普
遍交往的作用极为重视, 将其独立出来进行论述,交往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与生产关系等概念
相同。交往的革命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 而普遍交往更是世界历史的直接表现形式,
“普遍交往, 一方面, 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 普
遍竞争) ,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 最后, 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 经验
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总之, 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
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
其次, 世界历史理论还阐述了世界历史产生的历程,这样一个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分析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 马克思更多地是从分析交往形式的变革进行阐述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发现, 交往扩大了, 工场手工业和整
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冒险的远征, 殖民地的开拓, 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
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第二阶段,
他指出“第二时期开始于17世纪中叶, 它几乎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
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 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 各国经过长期的斗
争, 彼此瓜分已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第三阶段, 就是以大工业的产生为标志。大工业的产
生具有着决定性的力量,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 采用了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
的分工”,“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
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因为它消灭
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大工业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
史的转变。
再者, 马克思指出, 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的对立面就是各民族地域性的逐渐消
失, 它是全世界民族在整体上的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首先确立了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一个
标准, 然后根据真正历史的发展, 按照标准项目的具体变化,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马克思认
为“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 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在此处“特
殊性”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民族的地域性。由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中包含着世
界一体化的观念。还有, 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过程中, 对于资本主义在其中的作用
作了全面的评价。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 资本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资本的本性就
是增殖, 为了实现资本的这一特性, 资本家“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系”,“资
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地方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尽管马克思揭
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 但是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作了全面的分析,
揭示其两重性, 特别是自资本主义开始, 人类世界就不再是各自封闭的、隔绝的状态, 而是
进入了开放的状态。从此, 世界成为了一个整体,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最后, 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前途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
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
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此,
只有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伟的无产阶级采取共同的行动, 才能使共产主义得以实现。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特征
首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世界历史”这一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近代以来
的许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提到这个概念, 并且对它进行了不同的阐述,特别是黑
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世界历史的阐述, 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这个概念阐释的最高
成就, 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同样是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 因此要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特征就只有在与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对比中
总结出来, 否则就只能是自言其说, 经不起推敲。
首先,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在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上的。
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
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 而是完全物质、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 每一个过着实际生
活的, 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以此为立足点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
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截然不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则是建立在他的绝对精神上, 而所谓的
世界历史也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运动史, 黑格尔认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世界历史——
—是属于精神领域”。由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的世界历史无疑是唯心主义的
世界历史, 他们将历史建立在了“理性”、“自由”等意识上了, 而马克思恰恰就突破了这一
点, 从唯物主义来看待历史, 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其次,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真正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在阐述世界历史时, 着眼于全人
类。在马克思看来, 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的世界历史
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 尽管黑格尔极力说明绝对精神是在“漫游”的, 但是他
还是将绝对精神落脚到了日耳曼精神上, 认为世界历史进入日耳曼历史就达到了顶峰, 进入
了完美的世界。而马克思尽管认为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 但是他只是将世界历史作为人
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欧洲的发展既不是顶峰也不是终结, 世界历史必将进入共产主义新
时代。马克思通过推断否定了“共产主义只能做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存在”, 相反,“只有
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落脚点不是某个
国家或民族, 而是全世界和全人类, 拥有着极大的胸怀。
最后, 马克思独特的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个人的解放程度相联系。马克思明确指出
“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所以, 正
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促进了人自身的不断发展, 从而不断地突破地域和民族的局
限。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做准备, 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 个人才能真正的解放, 才能摆脱异
己力量的支配, 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从而获得最全面的自由。关于这一点, 资产阶级的思
想家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他们的世界历史只能是为了资产阶级服务, 为资本主义的正当性作
辩护的。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思想的考察,世界历史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直
接推动的,它是世界上各民族、地区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来,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或“一体化”以及政治多
元化、发展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处于世界历史中心的已不是某一个民族或国家,而是推动
世界历史前进的世界上各民族国家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一事实,并不能改变世界上一些
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在当今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目前,我们仍处于“历
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学习、讨论这一问题
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在现实中是否有勇气承认世界上一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是当
今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还在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实践中如何吸取历史经验和教
训,正确处理与“中心”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且具有
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道路来
共产主义及其实现条件的论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哲
学著作,也是他们第一次全面对共产主义作出论证的纲领性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著作。《形
态》的内容极为丰富,而第一卷第一章则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全书中关于说明和论证共产主
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反映。
第一,通过时“分工”的分析,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人类开
始进入一个真正的自由王国。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的分析是详尽而又
细致的。分工是两种还是一种?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如何,目前说法不一。我们以为,在《形
态》巾,实际上只讲了一种意义的分工,即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后才开始的分工,马克
思、恩格斯把它称为“真实的分工”,认为“这种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以下如引此书,只注页码)虽然《形态》中也提有一种“自然
地产生”的分工,但按照马、恩在书中的说法,这种分工还不能算是“真实的”分工。正是在
这种意义上,《形态》认为分工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私有制、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异化。共中在
谈到“社会活动的异化”这一问题,《形态》指出:“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
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
有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沟主要因素之一”。(第37页)而和“过去历史”不同的共产
兰义社会的情况如何呢?《形态》.主此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说明,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
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
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们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第37页)在这里,共产
主义要消灭“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的分工的意思是相当明确的。共产主义能否消灭这种
“分工”?马克思、思格斯的上述设想是否符合历史进程?理解有不同。但无论作何种理解,
对这一点应是肯定的,这就是,《形态》的上引的论述中,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和以往的所
有社会都不同,其不同点之一就表现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概括起来说,
就是以往的社会,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存在,异化现象不能克服,真正的个休自由无法得
到实现。因此,它们都处于一种必然王国之中。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不存在分工和私有制,
也就不存在异化现象,因此,人类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自由王国。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
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二,从如何消灭异化的问题上,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物质前提,共
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消灭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
象?《形态》指出,消灭异化必须要有两个实际前提,一个是和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众
多的人数,另一个就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生产
力的普遍发展对共产主义的意义。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这个前提的话,共产
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并且,这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也得不到保证,交往
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一正是如此,他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
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第39一40页)只有高
度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才能在整个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
人的现象,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力不发达,不能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没有不平等现象,没有
异化,没有人剥削人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是不能建立共产
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形态》为我们所乍的警言。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以实现共产主
义为奋斗的最终目标的共产党人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物
质前提”为基点;《形态》紧接着又进一步论证了共产主义。《形态》指出:“共产主义对我
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
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第40页)这段话
中,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很重要的思想内容:(1)共产主义不是空想的产物,而是
现实矛盾,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与
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2)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
且也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肖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从中我们也可得到一些启示,即元论何时何地,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
应对共产主义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坚信共产主义(当然也包括社会主义)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
趋势,具有客观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球实现。
第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人类历史及发展规律,得出结论:共产主义革命
是历史过程的继未性和历史变成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
《形态》从纵横两方面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纵的方面来说,《形态》透彻分
析了历史过程的继承性,从横的方面来说,《形态》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作了详尽的分
析。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
任务和要求。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及要求,还是在《形态》
写作之前,马克思在他所著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阐述过。在这篇写于1843年
底一一1844年1月,载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的文章中,马克思说:“对德国来说,彻底
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育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
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n一一12页)“批判的武
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同上,第9页)在这里,马克思
已经认识到共产主义革命和仅仅进行推翻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一样,它所进行的是全
人类的真正解放,仅仅象空想共产主义者那样,只宣传理性是不行的,必须极大推动物质生产
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的目的。在《形态》
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如在分析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形态》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单独的个人愈来愈受到异
己力量的支配,受到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但另一方面,随着现存社会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
翻,一切异己力量也将被消灭。“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
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
驭„„”。(第42页)在这里,《形态》告诉我们,共产主义革命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
义社会所特有的“异己力量”的日益扩大而日益发展,它是历史的必然。在《形态》中,马克
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历史,下了四个结论,其中有三个是直接论证共
产主义的。(见第77一一78页)在第一个结论中,他们指出了共产主义意识是代表社会前进、
推动生产力发展、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它是实行根本革命、解决生产力
和交往关系不相适合的意识。在第三个结论中,他们指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和过去的一切革命
都不同,它要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即消灭国家,以及消灭阶
级。在第四个结论中,他们指出了共产主义意识的普遍产生和共产主义革命的进行,只有通过
无产阶级的实际运动才能实现,它离不开无产阶级的自觉性。
由上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来论证共产主
义革命和共产主义意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阐明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和要求的。
第四,抓住实质性的内容,科学概括了什么是共产主义运动及共产主义制度。关于共产主义运
动,《形态》指出:“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
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
来的个人的支配。”(第79页)关于共产主义制度,《形态》中认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
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
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了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
(第79页)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两段话,我们认为,《形态》给我们所概括的共产主义运
动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实质性内容是十分明了的。(1)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政治内容,它要推翻资
本主义和一切剥削社会制度的基础,要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为此建立无产阶
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但是,更重要的是,共产主义运动具有经济内容,它要打碎束缚生产力的
一切侄桔,为人类获取更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努力。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内容是为其经
济内容而服务的。(2)共产主义制度是一种纯粹经济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存在阶
级,不存在国家,不存在政治,人们的任务就是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勿庸讳言《形态》,
对共产主义的具体论述,和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写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
作相比,是很不够的,有的地方过于简单。它基本上是没有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分开;对共
产主义(也包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谈之甚少。这些是它的局限,其实,《形态》
对共产主义运功和共产主义制度的论述,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其实质性的内容,即共产主义
运动和制度主要体现在经济内容上,体现在各式各样的经济关系上,体现在创造什么样的发展
生产力的物质条件上。这一实质性的内容,对以后在其他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
更完整、更成熟、更系统的对共产主义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是有
非常重要意义的。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形态》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光辉文献,是马克思主
义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对文化的论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历史唯心主义, 把自己的文化观建立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 继而从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这两个特殊又相关的角度开始了
对文化的考察。对语言、文化与分工、精神交往、人与文化的分析都是《形态》文化观的重
要内容。可以说,《形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形态》中丰富的文化思想
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对语言的分析是《形态》文化观的有机成分。
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其
次, 对语言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④, 思想的生产最初
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语言是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
直接现实”⑤, 思想必须依靠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直接地成为思想的载体。再次, 分析了语
言本身和语言作用的演变。尽管语言产生于现实生活之中, 但是, 哲学家们使语言独立化而
成为一个特殊王国, 成为一种“哲学语言”, 即那种对生活进行概括的抽象语言, 在《形态》
中则特指青年黑格尔派表述“自我意识”的语言。这种哲学语言, 使得“从思想世界降到现
实世界的问题, 变成了从语言降到生活的问题”⑥, 以至酿成本末颠倒的文化现象。最后, 对
于这种歪曲,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即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
通语言, 让它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来。哲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相对立的状况及其解决问题的方
式的提出, 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泛泛地分析语言, 而是着意强调语言的文化功能。
二、文化与分工的关系是《形态》关注的一个文化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三个具体的观点, 即在发达的分工的情况下, 出现了自然形成的工具
与文明创造的工具之间的区别; 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则使得城市和乡村分
离, 野蛮向文明过渡; 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出现的,从这时候
起, 意识才能脱离世界去创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联系起来分析, 则
知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去探究最初的分工究竟是什么, 他们分析的只是人类社会“发达的”、
“最大的”和“真正的”三次分工。而这三次分工, 其实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次跃进。人们
一般认为, 人造工具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之一, 那么自然形成的工具与文明创造的工具之间区
别的出现则说明了表征一定文明的文化世界的诞生。在最大的一次分工之后, 野蛮逐渐向文
明过渡。在真正的分工之后, 意识开始脱离世界, 人类的精神世界终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因此,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分工与文化是同构的关系, 不能离开文化世界去谈分工, 一方
面分工是文化得以发展的条件, 另一方面分工本身也意味着精神因素即文化因素的发展和
提高,并且促进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这种观点疑是全面而且深刻的, 对在分工愈益
细化的当今世界如何发展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形态》提出了精神交往的理论。
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交往的直接产
物。第二,《形态》中关于交往和世界历史的理论里面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思想, 可以说, 世界
历史同时也是精神交往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形而上学的观点, 肯定地认为,“世界向世
界历史转变, 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的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活动”
⑦, 他们否定的是那种唯心主义的历史目的论的结论, 但并不否认精神交往的存在。这种精
神交往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眼里, 整个世界的生产与精神的生产是同
时同步的, 它们共同创造了全面的生产( 人们的创造)的能力。第三, 交往具有保存文化的功
能。地域性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 是否会失传, 完全取决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当交往成
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时, 人们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无疑, 这里的生产
力包括精神生产力在内。第四,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了精神交往中的文化冲突。创造世界市
场的大工业在无法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的地方会把他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文化冲突
在这里表现为大工业与原有的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的对立, 但在特定情况即大工业的消灭
行为无能为力下, 它接受、迎合既有的文化世界, 因而消除了文化冲突。第五, 马克思恩格
斯注意到了精神交往中的文化融合。征服、战争和占领也带来了精神交往, 征服者往往很快
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概而言之,《形态》中的精神交往理论, 包含有文
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丰富思想, 它在《形态》中和世界历史理论互生
互长, 因而成为文化全球化理论的雏形。这种宽广的文化视野至今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
迪作用。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
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
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
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
1.出现分工前。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
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虽然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意识起初只是对周
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
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
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
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摄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
宗教)。”[1]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1]因而这种状
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
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
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
实。”[1]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
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3]。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
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
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
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
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
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
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
条件。
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
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
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
的共同生活方式。”[2]在具体解释这“三个方面”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
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
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2] 他们还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
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梗桔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
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
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他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为何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人为什么要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
开论述的:
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动物,创造人的历史, 人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之区别于动物首先在
于人能进行生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然而另一方面,不断产生的人的需要要求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满足自身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
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
史活动。”[1]新的需要的产生,使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人之为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人的“一定生活方式”的自主性选择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
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另一方面,是克服片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摆脱由于人类在生产上的分工而导致的异化,人需
要全面发展。分工在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
展”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
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
种力量。”如前分析,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因而要克服片面发展,就需要消灭分工,就需
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
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
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
工。”[1] 换句话说,“消灭分工的手段和结果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确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
一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分工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与人
的发展的条件的历史分析中,指出了人类的发展分别经历由出现分工前到出现分工后再到消
灭分工三个大的阶段,一步步由人类的极不发展但有个人原始粗陋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到人
类的发展进步但相当多的个体失去自由、极其片面的发展,最后到人类的高度发展与每个人
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统一和结合。这三个阶段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的逐步推
进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己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
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梗桔
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
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
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
一致的。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有中国特色
社会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目标和途径。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践提出了著名论断:“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表明社会发展的最
终目的是要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使人的社会关系获得全面发
展。可见他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之时,已经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
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相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与《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从分工的消灭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
论述角度是相一致的。
3.必须澄清: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的
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质不是单一的。从立体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理
论,一种制度,一种运动。因此“社会主义”内涵是丰富的,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政治
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更多推荐
历史,发展,社会,世界,共产主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