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发(作者:)
一、 中国燃气事业发展的 历史 及现状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各地区 经济 发展和资源
条件极不 平衡。东、西、南、北、沿海与内地均有很大的差距,因而造成了 中国城市燃气事业
起步早,发展晚的状况。中国于公元三世纪在四州就有用竹子做管道输送天然气用于制盐业的记
载,做为城市燃气,则从1865年由英商在上海建水平炉生产煤气用于照明设立了最早的煤气公
司开始,但发展极为缓慢。到1949年,全国只有上海、大连、沈阳、鞍山、抚顺、长春、锦州、
哈尔滨、丹东九个城市有煤制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燃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十年代燃气发展主要是改造和兴建小焦炉和利用
冶金 工业 的焦炉余气。六十年代初,四川、东北、华北等地区先后供应部分天然气,随着石油
工业的发展,大中城市以LPG和开发重油制气技术为气源。七十年代,由于LPG和天然气受资源
和政策限制仅略有发展,较多的还是建设以煤和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煤气厂。八十年代,国内LPG
的供应量逐步增加,做为优质民用燃料进入千家万户。九十年代,由于大量进口国外的LPG和天
然气的开采利用使中国城市燃气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己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 现
代 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根据建设部统计公报,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8个。非农业人口1.95亿人中,已有1.47
亿人用上了各种燃气,普及率达到了75.71%。在燃气构成中,人工煤气呈下降趋势,天然气
和LPG呈增加趋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多种气源供应,是中国城市燃气发展的特点。相当
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燃气的发展遵循着“多种气源,多种用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
的方针。到目前气源资源依 然是煤、石油(轻油或重油)、天然气和LPG,由于能源价格逐步向
国际价靠拢,因而产生了各种能源资源(包括电力在内)的替代关系,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转变中,使燃气的决策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煤炭是中国制气的主要原料,煤炭价格
上涨使煤制气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产生了与国际上煤制气衰落的相同情况。近几年来,中国
液化石油气用户发展很快,这是因为LPG工程具有投资省、建设快、少污染等优点,加之国内
LPG生产量不断增长,沿海地区又可以国际价进口LPG,对城市燃气事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也使LPG成为发展城市燃气的一种可替代能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比较的对比指标。即凡燃
气价格低于LPG项目工程应是可取的。凡高于LPG工程项目的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
下发展中国燃气事业的一个重大进步,为向国际接轨迈近了一步。当然LPG工程的缺点也应考虑。
国际上价格最低的是天然气,但进口LNC受经济规模限制,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经济价值,因
登陆后要配之以管道运输,投资较大,通常都是结合发电和地区性的环保要求来进行论证,这也
是LPG所以成为过渡性气源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城市气源发展较快,是应该优先
使用的一种城市燃气气源,但天然气气源在中国分布不均,由于资源相对分散,大部分就地使用。
远距离输送要做到发达国家国内联网、国际联网还有待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天然气资源的发展规模
来定。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作城市气源己达到本世纪末一定规模。用气城市己达 50余个。包括
一些暂未统计在内的城市约有近70个。广泛地分布于四川、重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
吉林、辽宁、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
二、 城市燃气发展的前景 中国虽然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分布极不平衡,加上入口
众多,使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在发展城市燃气的决策中,针
对这一国情及当前国际上良好资源条件,坚持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和综合利用能
源的方针,同时贯彻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面临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城市燃气行业的专家
们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天然气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碳氢比较小,因而是保护大
气环境最理想的燃料。在97年哥本哈根20届世界燃气大会上,认为天然气的储量可供使用200
年以上,同年11月在北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也宣布了“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天然
气将以压倒煤炭和石油的优势,坐上能源的头把交椅”,在21世纪来临之际,燃气行业将面临
新的形势。
鉴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1997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4.4亿吨标准煤,其中
煤炭占73.5%,石油占18.60/o,水电占5.7%,天然气只占2.2%,另外还有少量的核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在去年9月17日召开的全国天然气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开
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 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
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 中国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目前从资源来看69个大盆地可采储量为38万亿M3,陆上约为75%,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四川
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松辽、华北渤海湾盆地,陕甘宁
地区。近海大陆架约占25%,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海域。1997年中国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为
38万亿的6%约为2.2万亿M’。199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23亿M3(其中最大的生产基地
是CNPC四川基地约75亿M3)。近几年建成的陕西一北京一天津,四川五城市环状输气干线,中
原一沧州,都善一乌鲁木齐,华北油田一北京,靖边一西宁,靖边一银川等输气管道,今年二月
东海平湖油田一上海的输气管道也将投入运行,这些长距离的输气管道的建成对天然气的利用发
挥了很大作用。 按照国家的政策,国外的能源利用也应重视,东南沿海,首先是广东的400万
吨引进LNG项目已经国家发展计划委批难,并计划于2003年动工,2005年完工。我国一些周边
国家资源丰富,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可采储量为38万M3,东西伯利亚还有1万多亿M3,中亚几
个国家合在一起约有10万亿M3,目前互相合作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并
且涉及各国 政治 ,经济,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项目,投资也大,需各方面仔细研究。
制定天然气利用计划,主要是根据国民 经济 发展 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以及
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供给的可 能性,研究近期和远期应用的主要领域和数量,提出
目标和任务,规划主要基础设施,包括长输干线和城市管网。确定各地区、各行业的利用方案和
重大建设项目,并提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主要政策。
为此国家发展计划委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充分论证市场。其次是要认真规划储气、输气
和管网设施的建设。 中国 天然气多在中西部和海上,而最大的市场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西
气东输”将成为基本格局。必须精心规划和建设,各部分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三,
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问题,用气价过高,用户承担不了,市场难以扩大,要避免用户因气价高
而改烧煤的情况。订价既要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也要兼顾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 企业 。 国家
发展计划委要求各省、区计委及有关行业要在明年3月提交本地区、本行业天然气利用规划,明
年6月份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完成总报告,国家发展计划委将组织各方面进一步研究。
2、扩大LPG的供应。九十年代,由于LPG经营的种种优点,使其发展极快,成为重要能源,为
此东南沿海及沿长江已建成近百个LPG码头和基地。由于世界上IPG量较为充足,近海又有十余
艘海上浮仓不间断的作业,中国将继续进口LPG用作城市的补充、过渡与调峰气源。专家预测
2000年中国LPG总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届时国内己建成的基地周转能力将可以满足进口的
需要,这一点,相信石化部门和广东的业内专家掌握的信息更加权威,这里不多叙述。
3、适当发展人工煤气。中国煤炭年产量为12.3亿吨,占世界 第一位。石油年产量为1.46
亿吨,占世界第六位。这为人工煤气生产提供了制气原料,但煤制气存在工艺复杂、污染环境、
投资大、成本高等缺点,无法与天然气、LPG竞争,因而只能适当发展具有煤综合利用或矿口气
化的煤制气厂。21世纪以石脑油和LPG为原料的制气厂将会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发挥洁净制气
工艺的优越性。
三、 迎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思路 为了迎接21世纪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必需认真对待
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1、逐步实现城市燃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城市燃气做为公用事业,不同于其它经济实体
进入市场经济,应在不离开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企业独立而灵活的经营机制。调整大部分
城市实行的几十年一贯制的低价格销售和高额财政补贴的半社会福利政策,强化国家对燃气事业
的扶植政策,使燃气供应有一个利于发展、稳定自身的宽松环境。
2、完善法规标准,抓好燃气工程建设,提高燃气生产设备、输配管网的建设质量和燃气用具的
产品质量。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3、降低成本,扩大供气范围,提高管理水平,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燃气供应项目投资巨大,
必需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落实。从业人员太多,劳动生产率低下会直接提高供气成本,
而市场不能落实,致使庞大的供气系统不能达到设计能力,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所造成的
浪费更是惊人。这一点,除燃气经营单 位要认真研究以外,还应呼吁政府部门和用户给予足够
的重视,应从环保角度出发制定燃料政策,宏观控制煤、油、气价格,或对烧煤提出明确的排污
要求,引导以气代煤。并在 工业 用气、商业用气、采暖空调用气、 交通 工具燃气化等方面去
开拓市场,扩大供气范围。此外组建跨行政区域的燃气公司,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是国外燃气
行业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一条成功的经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我国也能尝试。
更多推荐
燃气,天然气,发展,城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