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发(作者:)

经济标编制要求 篇一

经济标编制要求

一、 经济标书编制依据

道路、现场地质资料、周围地下管网等情况应认为均已详细研究明了,投标报价中已按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及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工程承包范围、质量标准、工期、安全维护、文明施工措施等要求充分考虑了人工、材料、机械、包装运输、施工技术、施工措施、成品保护、检验、调试、验收、样品、管理、利润、并已考虑垃圾排放、冬雨季气候条件、建安增值税及其他税金、费用等因素,保证投标报价准确无误,如有错漏概由投标人负责。

2. 投标报价要求

2.1 本工程以模拟清单形式招标,单价为固定综合单价;开办费按列项分别报价,然后按开办费清单之投标合计金额计算建筑面积之单价。开办费项目为平米包干费用,即无论竣工时工程量如何变化,均不作调整。但若在整个施工期间内有未发生之项目,则扣减此部分之费用(扣减原则详见开办费说明)。投标人需根据自身企业情况,并结合清单及经济标等的要求自主报价。

2.2 投标人填报的各项目单价均视为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条件和投标人承诺的条件下的包干价,包括但不限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基本措施费、为完成该项目所需的临时工程费、配合桩基检测费、各类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费、施工管理费、水电费、工程、材料、各种税金、国家和地方规定的任何收费、利润等,不因市场价格涨落和汇率变动而调整(招标人约定的调价内容除外)。

2.3 投标人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价格信息确定清单项目综合单价;

2.4 招标文件中招标人分包的项目,不在本次报价范围;对于主要材料为甲供材的清单项目,则主材价按零处理,投标人只需要填报主材外的费用,相关的采保费应综合考虑,不再单独计算。

2.5 劳保统筹和定额测定费不含在本合同总价中,此项费用由招标人缴纳且不另行扣除投标人此费用,同时对于投标人所返还的劳保统筹费用,视为投标人完成此工程的利润。

3. 材料调差

为了有效降低投标人的施工风险,约定如下调价原则及调价范围:

3.1 钢筋:钢筋为有条件可调价差材料,可按市场价格动态进行适当调整(仅指主材价及税金)。调价方式为:市场价格动态的依据为《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材料价格调整的条件:基准价以2016年第3期《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中“钢筋混凝土用钢筋”Ⅰ、Ⅱ、Ⅲ、Ⅳ级别钢筋价格,按投标人进场实际施工进度,1. 投标人在提交标书前,对本工程的全部招标文件、工程所在地周围环境、工期要求、交通按每月完成工程量(按设计图纸计算净量)及当期级别钢筋信息价与基准价进行比较(不同楼栋的开工和封顶时间分别按实际时间进行调整),如超过基准价的±5%(不含5%)则给予调整,调整方法为:价差调整额=[(当期级别钢筋信息价-基准价)/ 基准价*100%±5%]×投标人投标价(仅指主材价及税金)×工程量(若为涨价,则公式中“±”选“-”,若为降价,选择“+”)。

3.2 商品混凝土:为调价差材料,可按市场价格动态进行适当调整(仅指主材价及税金)。调价原则:商品砼材料费 价格根据《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各期陕西省商品混凝土信息价格一览表西安地区的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办法:以2016年第3期《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陕西省商品混凝土信息价格一览表西安地区的价格为基期单价,价格增/减5%范围以内(包括5%)不进行调价;价格增/减5%范围以外,按投标人进场施工进度,按每月完成工程量(按设计图纸计算净量,不计损耗)进行差额调整(只调整超出5%范围以外的价差),即:[(当期单价—基期单价)/基期单价 ×100 %±5%]×相应合同单价(仅指主材价及税金)×完成工程量(若为涨价,则公式中“±”选“-”,若为降价,选择“+”)

3.3 商品砂浆:为调价差材料,可按市场价格动态进行适当调整(仅指主材价及税金)。调价原则:商品砂浆材料费 价格根据《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各期陕西省商品砂浆信息价格一览表西安地区的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办法:以2016年第3期《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陕西省商品砂浆信息价格一览表西安地区的价格为基期单价,价格增/减5%范围以内(包括5%)不进行调价;价格增/减5%范围以外,按投标人进场施工进度,按每月完成工程量(按设计图纸计算净量,不计损耗)进行差额调整(只调整超出5%范围以外的价差),即:[(当期单价—基期单价) /基期单价×100 %±5%]×相应合同单价(仅指主材价及税金)×完成工程量(若为涨价,则公式中“±”选“-”,若为降价,选择“+”)

3.4 砌体:砌体价格市场较为清晰,若中期发生价格浮动超过±5%,则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调价,调价方法为:[(当期单价—基期单价)/基期单价×100 %±5%]×相应合同单价(仅指主材价及税金)×完成工程量(若为涨价,则公式中“±”选“-”,若为降价,选择“+”),基准价以2016年第3期《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中对应之砌体材料价格。

3.5 焊接钢管、无缝钢管、镀锌钢管等钢材:

3.5.1 电气钢材调价方式为: 市场价格动态的依据为《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材料价格调整的条件:基准价以2016年第3期《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中“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或镀锌钢管”的价格,调整方法为:价差调整额=[(调价约定时间当期相应材料信息价-基准价)/ 基准价*100%±5%]×乙方投标价(仅指主材价及税金)×工程量(若为涨价,则公式中“±”选“-”,若为降价,选择“+”),钢材价格变化在± 50元/吨以内(含50)不予调价。

调价时间约定:按照实际施工工程量按月调整。

3.6 给排水、采暖钢材调价方式为:

市场价格动态的依据为《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材料价格调整的条件:基准价以2016年第3期《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材料信息价)中“焊接钢管”的价格,调整方法为:价差调整额=[(调价约定时间当期相应材料信息价-基准价)/ 基准价*100%±5%]×乙方投标价(仅指主材价及税金)×工程量(若为涨价,则公式中“±”选“-”,若为降价,选择“+”),钢材价格变动在±50元/T范围内(含50元/T)不予调差。

调价时间约定:按照实际施工工程量按月调整。

3.7 人工费调差对象及原则

3.7.1 人工费调价对象:仅对主体所用模板、钢筋、混凝土、砌体、安装人工费调差,其他人工费均不调差。

3.7.2 调价原则:不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下发之人工单价通知为准,是按照《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中建筑工程实物量人工成本信息表中所列对应项目人工增加进行调整。仅对对应调价对象的差价及税金做调差处理,管理费、利润不予调差。

1)模板人工:模板人工统一按照2016年第2季度《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直形墙”模板人工单价与调价时间节点当期对应的《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直形墙”模板人工单价做价差处理。

2)钢筋人工:钢筋工程人工费按照2016年第2季度《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主体结构钢筋制安”人工单价与调价时间节点当期对应的《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主体结构钢筋制安”人工单价做价差处理。

3)混凝土人工:混凝土工程人工费按照2016年第2季度《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现浇混凝土工程墙(商品混凝土)(泵送)”人工单价与调价时间节点当期对应的《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现浇混凝土工程墙(商品混凝土)(泵送)”人工单价做价差处理。

4)砌筑人工:砌筑人工费按照2016年第2季度《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砖墙砌筑”人工单价与调价时间节点当期对应的《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砌筑人工”人工单价做价差处理。

5)安装人工:按照2016年第2季度《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水、暖、电”人工单价与调价时间节点当期对应的《陕西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期刊中所列“水、暖、电”人工单价做价差处理。

6)人工费调价时间节点:

施工期内若《陕西省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约定项目平均人工单价有调整,则根据人工单价价差做调差处理。

其中土建的人工调整办法为:调价对象差价*调价对象工程量;

其中安装的人工调整办法为:调价对象差价百分比*安装工程(甲供材、甲指乙供材、甲分包除外)平米单价*58%(人工占比)。

3.8 上述可调差材料及人工费用均在进度款中支付,过程中甲乙双方做好签证资料归档。

3.9 其他费用及除上述可调材料、人工以外,在合同执行期内均不作任何调整。

4. 变更或指令子目单价的确定约定:

(1)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或指令子目工程的单价,则按合同已有的单价执行;

(2)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或指令子目工程的单价,可以参照此类似单价,根据合同中规定的价格构成因素确定价格;

(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或指令子目工程的单价,由乙方提出适当的变更或指令单价,经甲方、乙方双方根据市场价格协商确认后执行。

5. 工程建设期间或竣工结算时,中标人的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的提报值,不得高出最终审定的结算额的5%,否则,甲方收取超出结算额5%部分的5%金额作为违约金;如乙方上报的结算额高出最终审定结算额的10%,甲方除收取超出5%部分的5%作为违约金外,另外收取超出10%部分的10%金额作为造价咨询费用。

6. 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应在合理范围内,如投标人报价、及单价与本工程及市场情况相差较大,投标人应对其作出澄清,如不能提供有效的解释,招标人可视其为恶意报价,并有权将该投标作为废标处理。

7. 其它事项

7.1投标报价必须按工程报价表格进行报价,并给出综合单价分析表。

7.2投标人应严格按要求编制投标报价,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书面向招标人提出答疑申请,否则引起的责任由投标人承担。

7.3投标人承诺在评标时,配合招标人,及时响应招标人对投标人的疑问,并按招标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分析表格。

8. 表格:详见招标清单文件。

二、 工程承包范围

1. 土建工程承包范围:

1) 土建承包范围包括楼栋基础垫层以上(含基础混凝土垫层)开挖基坑边以内的土建工程(甲方分包工程不在承包范围)。

2. 机电工程承包范围:

1) 预留预埋工程,包括预埋套管和预埋线管

2) 防雷接地工程

3. 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各项:

3.1开办费项目:包括为完成工程的一切措施费用及管理、协调配合、管理服务费用

3.2土方工程:甲方指定的所有零星土方工程

3.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3.4砌筑工程(含成品烟道供应和安装) (招标人楼内隔墙采用轻质隔墙,剩余的所有砌体工程,包含零星砌体工程亦包含在合同范围内,单价执行合同价)

3.5楼地面工程,不含精装修工程

3.6屋面工程:包括上人及不上人屋面

3.7金属工程:水箱爬梯及出入孔盖、集水井盖板、排水沟盖板、变形缝、阳光板等

3.8装饰工程:室内外抹灰工程(发包人可能对部分饰面工程最终做出调整)等

3.9油漆工程:包括涂料面层,不含精装修涂料

3.10防水工程:所有防水工程及找平层、保护层施工

3.11防雷接地系统

4. 不包括之工程:其他独立分包单位工程、公用事业单位工程

4.1 基坑土方挖运、灰土垫层(仅指桩基工程附属的垫层)、室内外土方回填

4.2 试桩及桩基础(含破桩头及桩间土挖运)

4.3 消防系统

4.4 小区智能化系统

4.5 地辐热工程

4.6 电梯供应及安装

4.7 入户门及单元入户门供应及安装

4.8 人防门及人防设备供应及安装

4.9 百叶窗、防火门、防火卷帘门、户内门供应及安装

4.10 外墙保温及外墙涂料

4.11 铝合金 和/或 塑钢门窗供应及安装

4.12电梯厅及电梯轿箱、公共部位精装修(包括地面找平层)、精装修工程。有防火门分隔之楼梯间由总包单位施工

4.13 幕墙

4.14 室外景观装修及园林绿化

4.15 石材供应及安装

4.16 室外给水安装工程

4.17 泵房设备供应及安装、水箱供应及安装

4.18 室外排水工程

4.19 小区内小市政工程

4.20 铁艺、阳台栏杆、室内栏杆、屋面栏杆(含预埋件)

4.21 屋顶钢结构工程 4.22 信报箱供应及安装

4.23 有线电视系统

4.25 标识、指示牌及门牌系统

4.26 地下交通设施及画线

4.27 发电机供货及安装

4.28 天燃气工程

4.29 自来水给水接驳

4.30 市政排水接驳

4.31 高压送变电工程及高压电缆(含低压柜)

4.32 锅炉房设备供应及安装

5. 甲供物料及设备

5.1 防水材料、屋面瓦。

5.2 安装材料详见《安装材料甲供清单》。

5.3 甲供材损耗率须在甲供材清单中填报。

6. 乙供物资:不在甲供物资范围内的均属乙供物资,其中由甲方限定多个品牌后乙方自行采购的材料如下:

6.1 钢筋:需为以下钢厂所生产,分别是首钢、宝钢、攀钢、武钢、鞍钢、包钢、龙钢、太钢、酒钢、海鑫、晋钢、建邦;

6.2 安装材料:详见《机电材料设备选用表》

7. 对其他独立分包工程、独立供货单位之物料及设备、公用事业单位之工程提供协调配合管理,总承包商须准许该等施工和供货单位进入其施工场地,以便施工。

8. 总承包商须与该等施工和供货单位,就施工场地、工地上通道、工序等紧密联络及协调,并向他们提供一切合理的机会,以便他们按建设方指示施工。总承包商须负责免费向他们提供正确施工所需之一切合理设施,包括提供承包方在工地内已建成的脚手架或台架给使用,但主承包商没有义务,将脚手架或台架保留超过外保温及涂料使用所需的时间(拆除时间须经建设方同意认可),或为别人建造特别的脚手架或台架。如遇大尺寸材料(如塑窗框、设备等)受外架阻挡无法垂直运输时,总承包应积极配合改移外架。

9. 各室内外分包单位垃圾由分包自行搬运至地面的主承包垃圾集中堆放点,由主承包统一免费运出场外。如因主承包单位未设垃圾集中点,造成垃圾四处散落,所引起的一切费用与责任由主承包承担。

10.因主承包商缺乏协调而引致主承包工程的延长工期及/或 增加费用 及/或 窝工的任何索偿将不获考虑。协调照管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0.1入场介绍、交底

安全文明施工、水电接驳及使用、临建场地管理、进场材料接收等有关规定;建设方、监理、主承包商各方架构及联络表。

10.2督导施工准备

10.3现场临建统一管理;采购计划。

10.4现场协调

10.5施工用水、电;工作面移交;测量控制基点移交;材料、设备、人员进出场,工完场清;使用主承包现有脚手架和垂直运输机械或其它设备;相互成品保护协调;中间检查验收及竣工验收。

10.6负责临时水电接驳、管网的维护管理。

10.7负责配合机电专业调试、验收和联动调试。

10.8在专门提供之配合图(无论是否有)及设计院设计图纸基础上,负责“综合机电安装土建预留预埋图”的绘制和报审。

 “综合机电安装土建预留预埋图”表示所有机电预留孔洞、预埋铁件、混凝土基座的建筑及结构图。

10.9负责配合建设方的分户验收工作。

10.10信息管理

文件传递、处理;工作例会、专题会议;现场巡查

10.11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及安全措施检查;现场统一保卫工作及大门看守。 承包人须为工程妥善地完工及履行其在合同内所负的责任而提供一切设施,除合同另有说明外,所有费用须由承包人负责。除另有指令及规定的主要物料、配件、构件及设备外,尚应提供工程施工中及安装工程正常进行中所需的一切附带杂项工作及所需劳动,无论此等工作是否详列于本合同文件中。

11.其它

本项目因开发运营需求可能会分期/标段开工,乙方须考虑由此产生的分隔防护、临时设施布置及搬迁、塔吊设备增加等所有因分期/标段开工引起的费用,投标人应充分考虑有可能由此产生的费用的增加,且已被视为已包括在合同价格内。

本合同另有说明外,一切因分期开工的索偿都不会受理。

(完整版)国际贸易学笔记 篇二

《国际贸易学》复习笔记

绪论前言

1、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贸易量: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

对外贸易量:指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以基期价格作参照,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可更准确反映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2、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

【选择里会有计算,判断贸易条件改善还是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交换比率。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它用贸易条件指数反应。

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改善;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恶化;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不变。

【例】假设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1998年时出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下降6%,进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上升12%,通过计算以数字说明该国1998年净贸易条件的变化。

答:以1990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出口价格指数=100-100×6%=96 进口价格指数=100+100×12%=112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 96/112)×100 =85.7

因为净贸易条件85.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即1990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1998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说明1998年贸易条件恶化。

【例】假定某国以1995年的年价格及出口数量为基期;其200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商品数量指数为150%。试计算该国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答:(1)以1995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80/120)×100 =66.7

因为净贸易条件66.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即1995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2000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说明2000年贸易条件恶化。

(2)以1995年为基期,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80/120)×150=100

因为收入贸易条件等于100,表明收入贸易条件不变。所以2000年收入贸易条件不变。

3、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4、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它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示各洲、各国或各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5、

补偿贸易(Compensation Trade)

国际贸易中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 。它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6、

国际贸易的分类:

(1) 以货物移动方向为标准的分类: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 以是否有第三国或地区参加贸易为标准的分类: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3) 以清偿工具为标准的分类:

现汇贸易、易货贸易

(4) 以交易手段为标准的分类:

单证贸易、无纸贸易

理论篇

1、 重商主义学说

重商主义学说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根本观点为金银为社会的惟一财富,主张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持贸易中的顺差。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期):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2、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评价:指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理论建立,肯定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

3、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利,即“两优取其最优,两略取其次略”。

评价:

积极性: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深刻的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为以后贸易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局限性:不能正确解释为什么在国际间不等量的劳动可以相交换;它把国际分工看做是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自然的永恒范畴;该理论把世界看做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4、 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概念:要素禀赋论主要思想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故常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该理论主要用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书上主要内容:要素供给比列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雷步津斯基定理 课件主要内容:(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不同;(3)一国出口的产品时、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丰富而便宜的生产要素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时它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产品。

另一种说法(参考):

第一,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国家之间商品(要素)价格的差别。

第二,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差异),使各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第三,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四,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可以解决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包括工资)趋于均等化。

*注意: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

萨米尔森认为: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间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必然

·评价:

(1) 进步性: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比较优势;并将个凉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2) 局限性:假定各国所有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固定不变,且充分利用,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假定各国生产技术固定不变,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消费者偏好固定;假定国内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自由流动,整体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假定政府在国际贸易中不起作用,从而国际市场价格由供求力量决定。

5、 列昂惕夫之谜

·内容: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国进出口的历年数据后,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节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从理解上背诵]

(1)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显示。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2)需求偏向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一个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违背了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3)贸易壁垒论(书上为贸易保护说):H-O模型分析的是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障碍。由于政治和利益集团的需要,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容易出口。此外,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刺激了国内L型产品的生产,扭曲了正常的贸易模式,使得美国反而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4)自然资源论:H-O模型中没有考虑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数量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而这些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产品,也需要大量资本。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实际上进口的是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5) 要素非同质论:

里昂惕夫自己在分析\"谜\"产生的原因时,就实际上提出了 生产要素(劳动力)非同质的问题.他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 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工人劳动的效率和技能大约要比其他国家高3倍.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3倍.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位来衡量(即按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计算),那么美国将是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

·评价:

(1) 实证分析,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2) 对谜的解释深化了人们对要素禀赋的认识,出现了新要素贸易理论

(3) 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6、 新要素理论:

内容:该理论综合了技术要素说、人力资源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1) 技术要素说——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61年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中提出,弗农论证。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首先由美国学者弗农在199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于国际贸易》中提出,威尔斯等人不断发展。该理论把市场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了起来,是动态的国际贸易理论。

阶段

初始

成长

成熟

产品特征

技术密集

资本密集

劳动密集

比较优势

技术

资本

劳动

贸易方向

创新国——>发达国

发达国——>发展国

发展国——>创新国

发达国

7、 幼稚产业保护轮

保护幼稚工业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比较系统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保护理论。

内容:

(1)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更重要。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对于一国经济利益,更看重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

(2)经济发展阶段论:(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依据)

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为时期。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发展,应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3)保护关税说:(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

·保护有期限。以30年为最高期限。

·保护有选择。国家应选择目前处于幼稚阶段,受到强大竞争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

·保护的主要手段为关税。应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如:对幼稚产业应采取先由低到高,后由高到低的方法。对国内生产方便又普遍消费的产品征收高关税,对国内生产困难价格昂贵的产品税率应逐级降低。等)

评价:

进步性:发展了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段性和进步性,形成了贸易保护的完整理论体系。

局限性:生产力概念庞杂,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混乱错误;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缺乏科学性。

8、 新重商主义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创立了新重商主义。

内容: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出贸易保护主张;支持保护关税制度。

PS: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贸易逆差则有害。要求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要求国家进行干预。

评价:

积极性: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规律性。

局限性:只注意研究有效需求,强调刺激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而忽略解决供给问题的重要性;对外乘数理论把贸易顺差看做国内投资,认为可以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事实上,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作用并不等同;对外乘数效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国民收入下一轮增长;忽视了对外贸易发挥乘数作用的条件,必须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

关于对外贸易的陈述:

保护国内先进成熟的工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为目标。倡导积极地、大规模地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的占领国际市场。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9、 “中心—外围”理论

1949年5月,普雷维什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

内容:

(1)世界经济体系被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三个特点。

(“整体性”: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差异性”: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平等性”: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关系是不平等的。)

(2)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3)“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

评价:

进步性: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做了开拓性研究。

局限性: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原因的解释不全面,没有从发达国家实行的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从初级产品的角度进行考虑(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等)。

10、 战略性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斯潘塞和布兰德等首次提出,后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关税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内容:

(1)利润转移理论: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某些行业的企业可以获得长期利润,它们超过企业主的一般利润,而政府的资助可能促进某些行业的企业战胜外国对手取得成功。

(2)外部经济理论:

由政府干预来克服市场对一些企业的外部经济效应缺乏足够的反应的不足,可建立一种环境,使某些的行为给其他企业带来好处,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评价:

第一,论证了一国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提高竞争力。

第二,对于通过贸易干预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行处于次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博弈论的运用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第四,政府干预实施条件严格。

第五,容易遭受报复。

第六,背弃自由贸易传统,恶化了贸易环境。

第七,定量分析不足。

政策篇

1、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重商主义(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后)—>保护幼稚产业政策(19世纪:资本足以自由竞争时期)—>凯恩斯主义贸易政策(一二战期间: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贸易自由化政策(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自由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70年代以后:滞涨出现)—>管理贸易政策

2、 8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由过去的关税措施向非关税措施转变

(2) 贸易保护措施法制化、系统化和综合化。

(3) 贸易保护范围扩大化: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的农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转向高级工业制成品和服务部门。

(4) 贸易保护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3、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

概念: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替代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措施:(1)工业制成品进口限制;(2)本国币值高估;(3)进口替代工业的扶持和保护。

进程:(1)发展加工工业,实现消费品进口替代(初级阶段);(2)发展中间产品生产,实行中间产品进口替代;(3)发展重化工业品生产,实现资本货物进口替代(高级阶段)。

评价:未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表现为:

(1)、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未能达到;(2)、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宗旨难以实现;(3)、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难以维持;(4)、非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得不到正常发展;(5)、收入不均现象加剧。

·出口导向:

概念: 出口导向: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内容:初级品出口战略(初级外向型战略) & 出口替代战略(次级外向型战略)

(1)初级品出口战略:出口食物和农矿原料,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意义体现在:

【1】 初级产品出口提供了主要的外汇来源;

【2】 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较大,可相互加强合作;

【3】 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有利于就业。

(2)出口替代战略: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右图)

·评价:

优势:(1)出口替代有利于较合理地资源配置;(2)出口替代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出口替代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4)出口替代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局限性:(1)加深对国外市场、资金、技术的依赖;(2)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鼓励出口的保护导致一些出口替代工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4)收入不均现象同时存在。

4、 关税的种类:

(1)按照征税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关税可以分为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

(2)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可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3)按照征税的方法: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

(4)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关税可分为进口附加税(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普惠制*****

概念: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税率。它在最惠国税率的基础上实行减税或免税。

特点:非互惠税率

基本目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收益,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非歧视性,非互惠性

有效期:10年,经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全面审议后可延长

普惠制商品应符合以下原则:

(1)原产地标准。受惠国出口的商品要获得享受普惠制关税的待遇,该出口商品必须在受惠国进行生产和制造,其中所使用的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必经过充分的加工,使这些进口原料或零部件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或者符合给惠国提出的其他条件。

(2)商品要符合直接运输的原则。就是说出口商品不但要在受惠国生产或制造,而且必须直接从受惠国家运往给惠国。

(3)必须提供有效的证明文件。即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申报和证明联合)格式A,简称GSP FORM A,及其他有关的单证。

最低限额:税率比最惠国税率低,按最惠国税率的一定百分比征收

【要补充】

5、 海关税则的种类:根据税目所对应的税率栏目个数,分为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1)单式税则(一栏税则):一个税目只有一个税率,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在这种税则中,不存在差别待遇。目前,很少国家完全采用单式税则

(2)复式税则(多栏税则):在一个税目下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适用不同的税率。各国规定差别税率的目的在于实行差别待遇和贸易歧视政策。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税则。 6、 关税的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选择可能会考计算,看课件例题】

(1)名义保护率也叫名义关税率,它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2)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or Effective Tariff Tate)

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是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其税率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7、 非关税措施的特点:

有效性、隐蔽性、歧视性、灵活性

8、 数量限制措施:配额分类:

9、 自动出口限制:

概念:是进口国的政府或一个工业同出口国的政府或相竞争的 工业安排的、对后者所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措施。

10、 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念:不同国家以维护国家、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出口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为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差异而形成的贸易壁垒。构成: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信息技术壁垒(书上分类标准)

特点: 广泛性、合理性、灵活性、隐蔽性、复杂性、有效性

11、 环境贸易壁垒:(右图)

特点:合法性和隐蔽性、歧视性和不公正性、广泛性和关联性、时效性和发展性

构成(形式):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标准、自愿性原则-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包装制度

12、 促进出口措施:

(一) 出口信贷:

·概念:指发达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商品出口,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分类:

(1)买方信贷: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厂商(即买方)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带条件就是此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因而起到促进商品出口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约束性贷款

(2)卖方信贷: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厂商(即卖方)提供的贷款。

·特点:

第一、出口信贷必须联系出口项目;

第二、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第三、出口信贷金额通常只占合同金额的85%左右;

第四、出口信贷的发放往往与出口信贷国家担保相结合。

(二)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概念: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对于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面担保。当外国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这个国家机构即按照承保的数额给予补偿。

·特点:

第一、通常是商业保险公司不承保的出口风险项目,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第二、担保的金额比较大,一般为合同金额的70-80%。

第三、担保的期限比较长,所需的担保费较低;

第四、担保的对象可以是出口国厂商或出口国银行。

(三) 倾销措施: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

(1)商品倾销:

·概念:是指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国外市场抛售商品,以打击竞争者并占领市场。显然,它是一种价格歧视。

·形式: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持续性倾销

(2)外汇倾销:

·概念: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进行商品倾销,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条件: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幅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不宜在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的背景下贸然采用。

(四) 出口补贴:

· 概念:是指国家政府或同业公会对某商品的出口商所给予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其目的在于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分类: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直接补贴:是一国政府或同业公会对本国或本行业的出口商在出口某项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商的现金补贴。

间接补贴:指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如: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所缴纳的国内税、暂时免税进口、退还进口税

(五) 出口价格支持(书上有,课件没有)

13、 世界贸易组织

(1) 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GATT)

(2) 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3) 我国加入WTO时间:2001年12月11日(WTO第143个成员)

(4)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

(5) WTO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 (6)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

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具有专项性;补贴是产业或企业得到了利益

·补贴分三类:禁止性补贴(红灯);可诉补贴(黄灯);不可诉补贴(绿灯)

(7) 《保障措施协议》

·概念:成员方在进口激增并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

·条件: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激增是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8) 《反倾销协议》

主要内容:(了解)

①. 倾销的确定:倾销是指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给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②. 损害的确定: 损害应根据确凿的证据确定,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审查:一是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及其结果对国内市场相同产品价格造成的影响;二是这些进口产品对国内该相同产品生产商造成的后续冲击程度。

③. 反倾销的调查程序 :申请的提出;进口国当局连审查和公告;反倾销调查过程;裁决;行政复审

④. 反倾销机构:WTO建立了由成员方代表组成的反倾销实施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经选举产生,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委员会履行反倾销协议或成员方授予的职责,组织成员方之间的磋商。WTO秘书处同时也是反倾销实施委员会的秘书处。各成员方应尽快向委员会报告其采取的所有的反倾销行动。各成员方还应通知委员会,其国内由哪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反倾销调查以及该调查的国内程序。

⑤. 争议解决:WTO争端解决机制

运行篇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

(1)按照经济上结合程度不同(由低到高):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2)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1) 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

2) 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

(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1) 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2) 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 静态效益: ①. 贸易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大效应

a. 贸易创造效应(从生产方面看)

·概念: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

·分类:

生产利得,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消费利得,即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

b. 贸易转移效应(从生产方面看)

·概念: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不得以低价购买非同盟国生产的更低廉的商品,只能转向同盟内的高价产品并由此产生经济损失。

c. 贸易扩大效应:(从需求上来看,消费扩大了)

·概念:成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取消使成员国商品的进口价格下降,导致出口量增加。

·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

②. 其他静态效应:减少行政开支、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走私、提高经济地位

③. 影响关税同盟静态效益大小的因素:

a. 关税同盟建立前关税水平越高,则建立关税同盟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b. 关税同盟包括的国家越多,贸易创造效应越大,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c. 共同关税税率越低,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d. 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益越大。

e. 关税同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与贸易转移有关的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小,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f.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与贸易创造有关的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2) 动态效应(大市场理论):

·概念:该理论认为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市场分割得狭小而又缺乏适度的弹性,只能为本国生产厂商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

·核心:

①. 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

②. 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内容:

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强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生产要素流动效应;加速经济增长效应

(3) 相互依赖理论:

·概念: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相互依赖是指一国的经济对另一国的经济运动双向的、相互的作用和影响程度。·特征:

①任何国家都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只是程度有所差别;

②依赖是双方面的传递和影响,不是单向的、片面的;

③相互依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4、 欧盟(P344)

5、 北美自由贸易区(P349)

6、 东盟(P351)

统计学复习题 篇三

一、选择题(30题)

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

A. 总计各单位的标志值没有差异

B. 总体的各指标都有相同的性质

C. 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相同的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属性

D. 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

2.对于无限总体进行观察和分析,最适宜的统计研究方法是( )

A. 统计分组法 B. 统计模型法

C. 统计指标法 D. 抽样推断法

3.某班五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7、78、85、89、96,这五个数字是( )

A. 变量 B. 数量标志

C. 品质标志 D. 变量值

4. 对某市占成交金额比重大的9个大型农贸市场的成交金额进行调查,属于(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5.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等距分组中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B. 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C. 组数越少,组距越小 D. 组数与组距无关系

6.某产品的质量好坏用一等品、二等品和三等品来反映,产品等级是( )

A. 数量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数量标志 D. 品质标志

7.2013年9月9日,深圳市最高气温为摄氏33度,这一数据属于( )

A. 定类数据 B. 定序数据

C. 定距数据 D. 定比数据

8.连续变量要求两个相邻组的组限( )

A. 不一致 B. 重叠

C. 间断 D. 可任意取值

9.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 汽车台数 B. 工人人数

C. 工厂数 D. 生产总产值

10.总量指标是用( )表示的。

A. 绝对数形式 B. 相对数形式

C. 平均数形式 D. 百分比形式

11.下列( )为时点指标。

A. 在校学生人数 B. 商品销售额

C. 新出生人口数 D. 国内生产总值

12.某班五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5、80、70、65、55,这五名同学的成绩平均差是

( )

A. 7分 B. 7.2分

C. 8.6分 D. 9.7分

13.在频数分布中,众数是( )

A. 最大的那个频数 B. 最大的标志值

C. 频数最大的那个标志值 D. 把频数分布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标志值

14.下列相对数可以相加的是( )

A. 比例相对数 B. 结构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1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男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106.7:100,这种指标是

(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16.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时,不能计算( )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 中位数和众数

C.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17.某产品由四个车间分别独立生产,根据经验,这四个车间的合格率分别为99%、97%、96%、98%,四个车间的平均合格率为( )

A. 90.35% B. 98%

C. 97.5% D. 95.5%

18.4月、5月、6月、7月的平均职工数分别为200人、210人、205人和220人,则该企业第二季度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是( )

A. (200+210+205+220)/4 B. (200+210+205)/3

C. (200/2+210+205+220/2)/(4-1) D. (200/2+210+205+220/2)/4

19. 某企业某年上半年的月产量分别为410、420、380、410、420、420万件,则该企业上半年的平均月产量、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410、420、420 B. 420、420、420

C. 410、415、420 D. 415、420、410

20. 某班五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7、78、85、89、96,这五个数字是( )

A. 变量 B. 数量标志

C. 品质标志 D. 变量值

21. 下列数列中属于动态数列的是( )

A. 学生按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 企业按类型分组形成的数列

C. 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的数列 D. 进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数列

22. 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4%、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

A. (103%×104%×108%×107%)-100% B. 103%×104%×108%×107%

C. 3%×4%×8%×7% D. (3%×4%×8%×7%)-100%

23. 2008-2012年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为经营收入增长5.1倍,则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

4A. B.

6.15.155 C. D.

5.16.124.多次抛一枚硬币,观察出现正反面的情况,所抛次数越多,得到正面的次数占总数的比值就越接近( )

11A. B.

32

31 C. D.

45

25.从某大学的120个行政班中随机抽样25个班做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这种抽样的组织方式是( )

A. 多阶段抽样 B. 简单随机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类型抽样

26.对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则( )

A. 两个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B. 两个变量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C. 两个变量是随机的 D. 可以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27.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趋势线,必须满足的一个基本条件是( )

2A. Σ(y-yc)=最小值 B. Σ(y-yc)=最小值 C. Σ(y-yc)=最大值 D. Σ(y-yc)=最大值

28. 每吨铸件的成本(元)和每名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人)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00-2.5x,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1吨,成本( )

A. 降低297.5元 B. 提高297.5元

C. 提高2.5元 D. 降低2.5元

29. 在分别掌握三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三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应采用( )

A. 质量指标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固定构成指数 D. 结构影响指数

30. 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C 2.D 3.D 4.C 5.B 6.D 7.C 8.B 9.D 10.A

11.A 12.B 13.C 14.B 15.B 16.D 17.C 18.B 19.C 20.D

21.D 22.A 23.A 24.A 25.C 26.B 27.A 28.D 29.B 30.B

1.2013年9月9日,深圳市最高气温为摄氏33度,这一数据属于( )

A. 定类数据 B. 定序数据

C. 定距数据 D. 定比数据

2. 一组数据1、1、3、4、5、3、6、3、7、8中,众数为( )

A.1 B.3

C.5 D.7

3.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 汽车台数 B. 工人人数

C. 工厂数 D. 生产总产值

4. 一组数据2、4、6、7、19、22、24的平均数为( )

A.11 B.12

C.13 D.14

5.下列项目为时点指标的是( )

A. 在校学生人数 B. 商品销售额

C. 新出生人口数 D. 国内生产总值

6.某班五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5、80、70、65、55,这五名同学的成绩平均差是

( )

A. 7分 B. 7.2分

C. 8.6分 D. 9.7分

7.在频数分布中,众数是( )

A. 最大的那个频数 B. 最大的标志值

C. 频数最大的那个标志值 D. 把频数分布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标志值

8. 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 )

A. 抽象的量 B. 具体的量

C. 连续不断的量 D. 可直接相加的量

9.对于无限总体进行观察和分析,最适宜的统计研究方法是( )

A. 统计分组法 B. 统计模型法

C. 统计指标法 D. 抽样推断法

2

10. 已知4个水果商店的苹果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的苹果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 )

A. 简单算术平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加权调和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

11.对某市占成交金额比重大的9个大型农贸市场的成交金额进行调查,属于(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12.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等距分组中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B. 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C. 组数越少,组距越小 D. 组数与组距无关系

13.一组数据有17个,则Q1位置为( )

A.4 B.4.5

C.5 D.6.5

14. 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男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106.7:100,这种指标是

(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16.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时,不能计算( )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 中位数和众数

C.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17.某产品由四个车间分别独立生产,根据经验,这四个车间的合格率分别为99%、97%、96%、98%,四个车间的平均合格率为( )

A. 90.35% B. 98%

C. 97.5% D. 95.5%

18. 在由3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

C. 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19. 某企业某年上半年的月产量分别为410、420、380、410、420、420万件,则该企业上半年的平均月产量、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410、420、420 B. 420、420、420

C. 410、415、420 D. 415、420、410

20. 某居民在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情况下,按报告期的物价购买消费品多支付20元,按基期价格购买的消费品支出是400元,则价格指数为( )

A. 95% B. 110%

C. 90% D. 105%

21. 下列数列中属于动态数列的是( )

A. 学生按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 企业按类型分组行成的数列

C. 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的数列 D. 进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数列

22. 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4%、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

A. (103%×104%×108%×107%)-100% B. 103%×104%×108%×107%

C. 3%×4%×8%×7% D. (3%×4%×8%×7%)-100%

23. 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 )

A. 严格的关系 B. 不严格的关系

C. 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D. 有内在关系的但不是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

24.多次抛一枚硬币,观察出现正反面的情况,所抛次数越多,得到正面的次数占总数的比值就越接近( )

11A. B.

32

31 C. D.

45

25.从某大学的120个行政班中随机抽样25个班做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这种抽样的组织方式是( )

A. 多阶段抽样 B. 简单随机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类型抽样

26.对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则( )

A. 两个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B. 两个变量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C. 两个变量是随机的 D. 可以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27. 已知某企业某产品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6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直线方程为( )

A. y=6000+24x B. y=6+0.24x

C. y=24+6000x D. y=24000+6x

28. 每吨铸件的成本(元)和每名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人)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00-2.5x,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1吨,成本( )

A. 降低297.5元 B. 提高297.5元

C. 提高2.5元 D. 降低2.5元

29. 所谓正相关,是指一个变项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项的值(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无规律

30. 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C 2.B 3.D 4.B 5.A 6.D 7.C 8.B 9.D 10.C

11.C 12.B 13.B 14.B 15.B 16.D 17.C 18.C 19.B 20.D

21.D 22.D 23.D 24.A 25.C 26.B 27.A 28.D 29.C 30.B

1. 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

A. 差异性 B. 综合性

C. 社会性 D. 同质性

2.对于无限总体进行观察和分析,最适宜的统计研究方法是( )

A. 统计分组法 B. 统计模型法

C. 统计指标法 D. 抽样推断法

3. 对于南京市工业企业的设备进行普查,填报单位是( )

A. 全部设备 B. 每台设备 C. 每个工业企业 D. 全部工业企业

4. 对某市占成交金额比重大的9个大型农贸市场的成交金额进行调查,属于(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5.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等距分组中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B. 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C. 组数越少,组距越小 D. 组数与组距无关系

6.大于等于Q1的数据占全部数据百分比为( )

A.25% B.50%

C.75% D.100%

7.2014年5月1日,海口市最高气温为摄氏33度,这一数据属于( )

A. 定类数据 B. 定序数据

C. 定距数据 D. 定比数据

8.变量数列中各组频数的总和应该( )

A. 小于1 B. 等于1

C. 大于1 D. 不等于1

9.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 汽车台数 B. 工人人数

C. 工厂数 D. 生产总产值

10.一组数据2、5、7、9、10、12、15、19、24、56的中位数的位置为( )

A.3.5 B.4.5

C.5.5 D.6.5

11.下列为时点指标的是( )

A. 在校学生人数 B. 商品销售额

C. 新出生人口数 D. 国内生产总值

12.某班五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5、80、70、65、55,这五名同学的成绩平均差是

( )

A. 7分 B. 7.2分

C. 8.6分 D. 9.7分

13.在频数分布中,众数是( )

A. 最大的那个频数 B. 最大的标志值

C. 频数最大的那个标志值 D. 把频数分布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标志值

14. 某公司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新员工的平均得分是80分,标准差是5分,中位数是86分,则新员工的得分分布形状是( )

A. 对称的 B. 右偏的

C. 左偏的 D. 不确定

1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男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106.7:100,这种指标是

(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16.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时,不能计算( )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 中位数和众数

C.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17.某产品由四个车间分别独立生产,根据经验,这四个车间的合格率分别为99%、97%、96%、98%,四个车间的平均合格率为( )

A. 90.35% B. 98% C. 97.5% D. 95.5%

18.某企业这5年的销售收入如下:200万元,220万元,250万元,300万元,320万元,则平均增长量为( )

120120A. B.

54

3203204 C. D.

5200200

19.某企业某年上半年的月产量分别为410、420、380、410、420、420万件,则该企业上半年的平均月产量、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410、420、420 B. 420、420、420

C. 410、415、420 D. 415、420、410

20.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

A. 10% B. 90%

C. 110% D. 111%

21.下列数列中属于动态数列的是( )

A. 学生按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 企业按类型分组行成的数列

C. 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的数列 D. 进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数列

22.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4%、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

A. (103%×104%×108%×107%)-100% B. 103%×104%×108%×107%

C. 3%×4%×8%×7% D. (3%×4%×8%×7%)-100%

23. 在分别掌握三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三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应采用( )

A. 质量指标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固定构成指数 D. 结构影响指数

24.多次抛一枚硬币,观察出现正反面的情况,所抛次数越多,得到正面的次数占总数的比值就越接近( )

11A. B.

32

31 C. D.

45

25.从某大学的120个行政班中随机抽样25个班做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这种抽样的组织方式是( )

A. 多阶段抽样 B. 简单随机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类型抽样

26.对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则( )

A. 两个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B. 两个变量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C. 两个变量是随机的 D. 可以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27.相关关系中,用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类型的图形是( )

A. 直方图 B. 散点图

C. 频数分布图 D. 累计频率图

28.每吨铸件的成本(元)和每名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人)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00-2.5x,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1吨,成本( )

A. 降低297.5元 B. 提高297.5元

C. 提高2.5元 D. 降低2.5元

29.两个相关变量呈反方向变化,则其相关系数( )

A. 小于0 B. 大于0

C. 等于0 D. 等于1 30.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D 2.D 3.C 4.C 5.B 6.A 7.C 8.B 9.D 10.C

11.A 12.D 13.C 14.C 15.B 16.D 17.C 18.B 19.B 20.D

21.D 22.D 23.B 24.A 25.C 26.B 27.B 28.D 29.A 30.B

1. 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

A. 一包谷物的重量

B. 统计模型法

C. 过去的一个月中平均每个销售代表接待的客户数

D. 某地区接受失业补助的人数

2.对于无限总体进行观察和分析,最适宜的统计研究方法是( )

A. 统计分组法 B. 统计模型法

C. 统计指标法 D. 抽样推断法

3. 现调研某机床制造企业的生产情况,该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是( )

A. 连续变量 B. 离散变量

C. 前者连续变量,后者离散变量 D. 前者离散变量,后者连续变量

4. 对某市占成交金额比重大的9个大型农贸市场的成交金额进行调查,属于(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5.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等距分组中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B. 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C. 组数越少,组距越小 D. 组数与组距无关系

6. 劳动生产率是( )

A. 动态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流量指标 D. 强度指标

7.2013年9月9日,深圳市最高气温为摄氏33度,这一数据属于( )

A. 定类数据 B. 定序数据

C. 定距数据 D. 定比数据

8. 变量数列中各组频数的总和应该( )

A. 小于1 B. 等于1

C. 大于1 D. 不等于1

9.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 汽车台数 B. 工人人数

C. 工厂数 D. 生产总产值

10. 加权调和平均数有时可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 )

A. 变形 B. 倒数

C. 平均数 D. 开平方

11.下列为时点指标的是( )

A. 在校学生人数 B. 商品销售额

C. 新出生人口数 D. 国内生产总值

)12.某班五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5、80、70、65、55,这五名同学的成绩平均差是

( )

A. 7分 B. 7.2分

C. 8.6分 D. 9.7分

13.在频数分布中,众数是( )

A. 最大的那个频数 B. 最大的标志值

C. 频数最大的那个标志值 D. 把频数分布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标志值

14. 某企业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为5200元,标准差为110元,2013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0%,标准差增大到150元,则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对变异(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可比较

1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男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106.7:100,这种指标是

(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16.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时,不能计算( )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 中位数和众数

C.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17.某产品由四个车间分别独立生产,根据经验,这四个车间的合格率分别为99%、97%、96%、98%,四个车间的平均合格率为( )

A. 90.35% B. 98%

C. 97.5% D. 95.5%

18. 假定某产品产量2013年比2008年增加了35%,则2013年比2008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

56A. B.

35%35%

56135% C. D.

135%19. 某企业某年上半年的月产量分别为410、420、380、410、420、420万件,则该企业上半年的平均月产量、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410、420、420 B. 420、420、420

C. 410、415、420 D. 415、420、410

20. 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

A. 只能是总量指标 B. 只能是相对指标

C. 只能是平均指标 D. 上述三种指标均可

21. 下列数列中属于动态数列的是( )

A. 学生按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 企业按类型分组行成的数列

C. 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的数列 D. 进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数列

22. 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4%、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

A. (103%×104%×108%×107%)-100% B. 103%×104%×108%×107%

C. 3%×4%×8%×7% D. (3%×4%×8%×7%)-100%

23. 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新批准73个利用外资项目,这个指标属于( )

A. 时点指标 B. 时期指标

C. 动态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24.多次抛一枚硬币,观察出现正反面的情况,所抛次数越多,得到正面的次数占总数的比值就越接近( )

131A. B.

2

31 C. D.

45

25.从某大学的120个行政班中随机抽样25个班做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这种抽样的组织方式是( )

A. 多阶段抽样 B. 简单随机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类型抽样

26.对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则( )

A. 两个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B. 两个变量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C. 两个变量是随机的 D. 可以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27. 某企业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了10%,生产费用增长了8%,则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

( )

A. 1.8% B. 2%

C. 20% D. 18%

28. 每吨铸件的成本(元)和每名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人)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00-2.5x,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1吨,成本( )

A. 降低297.5元 B. 提高297.5元

C. 提高2.5元 D. 降低2.5元

29. 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是-1,则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是( )

A. 低度相关关系 B. 完全相关关系

C. 高度相关关系 D. 完全不相关

30. 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D 2.D 3.D 4.C 5.B 6.B 7.C 8.B 9.D 10.A

11.A 12.D 13.C 14.B 15.B 16.D 17.C 18.C 19.B 20.D

21.D 22.D 23.B 24.A 25.C 26.B 27.A 28.D 29.B 30.B

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

A. 总计各单位的标志值没有差异

B. 总体的各指标都有相同的性质

C. 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相同的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属性

D. 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

2.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中位数>平均数>众数

C.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D.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3.某班五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7、78、85、89、96,这五个数字是( )

A. 变量 B. 数量标志

C. 品质标志 D. 变量值

4. 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课程考试平均成绩是70分,其中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是( )

A. 方差 B. 全距

C. 标准差 D. 平均差

5. 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左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右侧

B. 平均数等于中位数

C. 分布的“尾部”在图形的右边

D.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左侧

6.某产品的质量好坏用一等品、二等品和三等品来反映,产品等级是( )

A. 数量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数量标志 D. 品质标志

7. 某研究人员收集定性数据,如婚姻状况包括独身、已婚或离异,这些分组又可称为

( )

A. 散点 B. 类别

C. 样本 D. 众数

8.连续变量要求两个相邻组的组限( )

A. 不一致 B. 重叠

C. 间断 D. 可任意取值

9. 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到极端值影响的是( )

A. 全距 B. 四分位差

C. 标准差 D. 方差

10.总量指标是用( )表示的。

A. 绝对数形式 B. 相对数形式

C. 平均数形式 D. 百分比形式

11. 对变异系数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 中位数的位置 B. 众数组的次数

C. 组距的宽度 D. 组数的多少

12.标准差系数为0.4,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是( )

A. 80 B. 0.02

C. 4 D. 8

13.当数据中出现零时,不宜计算( )平均数。

A. 几何 B. 调和

C. 算术 D. 简单

14.下列相对数可以相加的是( )

A. 比例相对数 B. 结构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15. 15.在计算增长率的平均数时,通常采用的是( )

A. 几何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简单平均数

16.正态分布的峰度系数是( )

A. 大于零 B. 等于零

C. 小于零 D. 等于一

17.下列不属于相关关系的现象是( )

A. 利息与利率 B. 居民收入与储蓄存款

C. 电视机产量与鸡蛋产量 D. 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

18.4月、5月、6月、7月的平均职工数分别为200人、210人、205人和220人,则该企业第二季度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是( )

A. (200+210+205+220)/4 B. (200+210+205)/3

C. (200/2+210+205+220/2)/(4-1) D. (200/2+210+205+220/2)/4

19. 居民收入与储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是( ) A. -0.92 B. 0.92

C. -1.54 D. 1.54

20. 某班五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7、78、85、89、96,这五个数字是( )

A. 变量 B. 数量标志

C. 品质标志 D. 变量值

21. 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 )

A. 必然具有函数关系 B. 必然具有相关关系

C. 必然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D. 必然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

22.下列关系中属于负相关的是( )

A. 居民收入与服务消费支出

B. 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

C. 居民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D. 居民收入与耐用消费品支出

23. 2008-2012年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为经营收入增长5.1倍,则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 )

4A. B.

6.15.155 C. D.

5.16.124.24.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y=a+bt,若b为负数,则该现象趋势为( )

A. 上升趋势 B. 下降趋势

C. 水平趋势 D. 不能确定

25.某地区GDP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预计翻两番的年数是( )

A. 14.55 B. 7.27

C. 11.53 D. 12.12

26.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

A. 各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B.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 相邻两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 相邻两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27.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趋势线,必须满足的一个基本条件是( )

2A. Σ(y-yc)=最小值 B. Σ(y-yc)=最小值

2 C. Σ(y-yc)=最大值 D. Σ(y-yc)=最大值

28. 统计指数通常表现为( )

A. 百分数 B. 千分数

C. 比例数 D. 系数

29. 在分别掌握三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三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应采用( )

A. 质量指标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固定构成指数 D. 结构影响指数

30. 在实践中常用,在理论上最重要的统计指数是( )

A. 动态对比指数 B. 空间对比指数

C. 计划完成情况指数 D. 静态对比指数

1.C 2.A 3.D 4.B 5.D 6.D 7.B 8.B 9.A 10.A

11.A 12.D 13.B 14.B 15.A 16.B 17.C 18.B 19.B 20.C

21.B 22.C 23.A 24.B 25.A 26.B 27.A 28.A 29.B 30.A

1. 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 ) A. 抽象的量 B. 具体的量

C. 连续不断的量 D. 可直接相加的量

2. 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中位数>平均数>众数

C.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D.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3. 已知4个水果商店的苹果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的苹果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 )

A. 简单算术平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加权调和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

4. 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课程考试平均成绩是70分,其中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是( )

A. 方差 B. 全距

C. 标准差 D. 平均差

5. 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左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右侧

B. 平均数等于中位数

C. 分布的“尾部”在图形的右边

D.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左侧

6. 一组数据有17个,则Q1位置为( )

A.4 B.4.5

C.5 D.6.5

7. 某研究人员收集定性数据,如婚姻状况包括独身、已婚或离异,这些分组又可称为

( )

A. 散点 B. 类别

C. 样本 D. 众数

8. 一组数据1、1、3、4、5、3、6、3、7、8中,众数为( )

A.1 B.3

C.5 D.7

9. 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到极端值影响的是( )

A. 全距 B. 四分位差

C. 标准差 D. 方差

10. 一组数据2、4、6、7、19、22、24的平均数为( )

A.11 B.12

C.13 D.14

11. 对变异系数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 中位数的位置 B. 众数组的次数

C. 组距的宽度 D. 组数的多少

12. 标准差系数为0.4,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是( )

A. 80 B. 0.02

C. 4 D. 8

13. 当数据中出现零时,不宜计算( )平均数。

A. 几何 B. 调和

C. 算术 D. 简单

14. 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5. 在计算增长率的平均数时,通常采用的是( )

A. 几何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简单平均数

16. 正态分布的峰度系数是( )

A. 大于零 B. 等于零

C. 小于零 D. 等于一

17. 下列不属于相关关系的现象是( )

A. 利息与利率 B. 居民收入与储蓄存款

C. 电视机产量与鸡蛋产量 D. 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

18. 在由3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

C. 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19. 居民收入与储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是( )

A. -0.92 B. 0.92

C. -1.54 D. 1.54

20. 某居民在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情况下,按报告期的物价购买消费品多支付20元,按基期价格购买的消费品支出是400元,则价格指数为( )

A. 95% B. 110%

C. 90% D. 105%

21. 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 )

A. 必然具有函数关系 B. 必然具有相关关系

C. 必然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D. 必然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

22. 下列关系中属于负相关的是( )

A. 居民收入与服务消费支出

B. 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

C. 居民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D. 居民收入与耐用消费品支出

23. 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 )

A. 严格的关系 B. 不严格的关系

C. 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D. 有内在关系的但不是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

24.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y=a+bt,若b为负数,则该现象趋势为( )

A. 上升趋势 B. 下降趋势

C. 水平趋势 D. 不能确定

25. 某地区GDP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预计翻两番的年数是( )

A. 14.55 B. 7.27

C. 11.53 D. 12.12

26.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

A. 各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B.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 相邻两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 相邻两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27. 已知某企业某产品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6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直线方程为( )

A. y=6000+24x B. y=6+0.24x

C. y=24+6000x D. y=24000+6x

28. 统计指数通常表现为( )

A. 百分数 B. 千分数

C. 比例数 D. 系数

29. 所谓正相关,是指一个变项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项的值(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无规律

30. 在实践中常用,在理论上最重要的统计指数是( )

A. 动态对比指数 B. 空间对比指数

C. 计划完成情况指数 D. 静态对比指数

1.B 2.A 3.C 4.B 5.D 6.B 7.B 8.B 9.A 10.B

11.A 12.D 13.B 14.B 15.A 16.B 17.C 18.C 19.B 20.D

21.B 22.C 23.D 24.B 25.A 26.B 27.A 28.A 29.C 30.A

1. 变量数列中各组频数的总和应该( )

A. 小于1 B. 等于1

C. 大于1 D. 不等于1

2. 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到极端值影响的是( )

A. 全距 B. 四分位差

C. 标准差 D. 方差

3. 一组数据2、5、7、9、10、12、15、19、24、56的中位数的位置为( )

A.3.5 B.4.5

C.5.5 D.6.5

4. 对变异系数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 中位数的位置 B. 众数组的次数

C. 组距的宽度 D. 组数的多少

5. 标准差系数为0.4,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是( )

A. 80 B. 0.02

C. 4 D. 8

6. 当数据中出现零时,不宜计算( )平均数。

A. 几何 B. 调和

C. 算术 D. 简单

7. 某公司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新员工的平均得分是80分,标准差是5分,中位数是86分,则新员工的得分分布形状是( )

A. 对称的 B. 右偏的

C. 左偏的 D. 不确定

8. 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

A. 差异性 B. 综合性

C. 社会性 D. 同质性

9. 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中位数>平均数>众数

C.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D.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10. 对于南京市工业企业的设备进行普查,填报单位是( )

A. 全部设备 B. 每台设备

C. 每个工业企业 D. 全部工业企业

11. 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课程考试平均成绩是70分,其中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是( )

A. 方差 B. 全距

C. 标准差 D. 平均差

12. 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左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右侧

B. 平均数等于中位数

C. 分布的“尾部”在图形的右边

D.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左侧

13. 大于等于Q1的数据占全部数据百分比为( )

A.25% B.50%

C.75% D.100%

14. 某研究人员收集定性数据,如婚姻状况包括独身、已婚或离异,这些分组又可称为

( )

A. 散点 B. 类别

C. 样本 D. 众数

15. 在计算增长率的平均数时,通常采用的是( )

A. 几何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简单平均数

16. 正态分布的峰度系数是( )

A. 大于零 B. 等于零

C. 小于零 D. 等于一

17. 下列不属于相关关系的现象是( )

A. 利息与利率 B. 居民收入与储蓄存款

C. 电视机产量与鸡蛋产量 D. 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

18. 某企业这5年的销售收入如下:200万元,220万元,250万元,300万元,320万元,则平均增长量为( )

120120A. B.

45

3203204 C. D.

5200200

19. 居民收入与储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是( )

A. -0.92 B. 0.92

C. -1.54 D. 1.54

20. 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

A. 10% B. 90%

C. 110% D. 111%

21. 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 )

A. 必然具有函数关系 B. 必然具有相关关系

C. 必然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D. 必然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

22. 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4%、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 A. (103%×104%×108%×107%)-100% B. 103%×104%×108%×107%

C. 3%×4%×8%×7% D. (3%×4%×8%×7%)-100%

23. 在分别掌握三个企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三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平均水平的变动,应采用( )

A. 质量指标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固定构成指数 D. 结构影响指数

24.多次抛一枚硬币,观察出现正反面的情况,所抛次数越多,得到正面的次数占总数的比值就越接近( )

11A. B.

32

13C. D.

54

25.从某大学的120个行政班中随机抽样25个班做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这种抽样的组织方式是( )

A. 多阶段抽样 B. 简单随机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类型抽样

26.对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则( )

A. 两个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B. 两个变量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C. 两个变量是随机的 D. 可以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27. 相关关系中,用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类型的图形是( )

A. 直方图 B. 散点图

C. 频数分布图 D. 累计频率图

28. 每吨铸件的成本(元)和每名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人)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00-2.5x,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1吨,成本( )

A. 降低297.5元 B. 提高297.5元

C. 提高2.5元 D. 降低2.5元

29. 两个相关变量呈反方向变化,则其相关系数( )

A. 小于0 B. 大于0

C. 等于0 D. 等于1

30. 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

A. 5% B. 6.5%

C. 22.7% D. 33.3%

1.B 2.A 3.C 4.A 5.D 6.B 7.C 8.D 9.A 10.C

11.B 12.D 13.A 14.B 15.A 16.B 17.C 18.B 19.B 20.D

21.B 22.C 23.B 24.A 25.C 26.B 27.B 28.D 29.A 30.B

1. 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新批准73个利用外资项目,这个指标属于( )

A. 时点指标 B. 时期指标

C. 动态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2.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y=a+bt,若b为负数,则该现象趋势为( )

A. 上升趋势 B. 下降趋势

C. 水平趋势 D. 不能确定

3. 某地区GDP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预计翻两番的年数是( )

A. 14.55 B. 7.27

C. 11.53 D. 12.12 4.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

A. 各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B.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 相邻两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 相邻两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5. 某企业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了10%,生产费用增长了8%,则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

( )

A. 1.8% B. 2%

C. 20% D. 18%

6. 统计指数通常表现为( )

A. 百分数 B. 千分数

C. 比例数 D. 系数

7. 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是-1,则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是( )

A. 低度相关关系 B. 完全相关关系

C. 高度相关关系 D. 完全不相关

8. 在实践中常用,在理论上最重要的统计指数是( )

A. 动态对比指数 B. 空间对比指数

C. 计划完成情况指数 D. 静态对比指数

9. 下列变量中,( )属于离散变量。

A. 一包谷物的重量

B. 统计模型法

C. 过去的一个月中平均每个销售代表接待的客户数

D. 某地区接受失业补助的人数

10. 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中位数>平均数>众数

C.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D.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11. 现调研某机床制造企业的生产情况,该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是( )

A. 连续变量 B. 离散变量

C. 前者连续变量,后者离散变量 D. 前者离散变量,后者连续变量

12. 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课程考试平均成绩是70分,其中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是( )

A. 方差 B. 全距

C. 标准差 D. 平均差

13. 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左偏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右侧

B. 平均数等于中位数

C. 分布的“尾部”在图形的右边

D. 平均数在中位数的左侧

14. 劳动生产率是( )

A. 动态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流量指标 D. 强度指标

15. 某研究人员收集定性数据,如婚姻状况包括独身、已婚或离异,这些分组又可称为

( )

A. 散点 B. 类别

C. 样本 D. 众数

16. 变量数列中各组频数的总和应该( ) A. 小于1 B. 等于1

C. 大于1 D. 不等于1

17. 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到极端值影响的是( )

A. 全距 B. 四分位差

C. 标准差 D. 方差

18. 加权调和平均数有时可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 )

A. 变形 B. 倒数

C. 平均数 D. 开平方

19. 对变异系数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 中位数的位置 B. 众数组的次数

C. 组距的宽度 D. 组数的多少

20. 标准差系数为0.4,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是( )

A. 80 B. 0.02

C. 4 D. 8

21. 当数据中出现零时,不宜计算( )平均数。

A. 几何 B. 调和

C. 算术 D. 简单

22. 某企业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为5200元,标准差为110元,2013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0%,标准差增大到150元,则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对变异(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可比较

23. 在计算增长率的平均数时,通常采用的是( )

A. 几何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简单平均数

24. 正态分布的峰度系数是( )

A. 大于零 B. 等于零

C. 小于零 D. 等于一

25. 下列不属于相关关系的现象是( )

A. 利息与利率 B. 居民收入与储蓄存款

C. 电视机产量与鸡蛋产量 D. 某种商品的销售额与销售价格

26. 假定某产品产量2013年比2008年增加了35%,则2013年比2008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

6535%A. B.

35%

56135%135% C. D.

27. 居民收入与储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是( )

A. -0.92 B. 0.92

C. -1.54 D. 1.54

28. 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

A. 只能是总量指标 B. 只能是相对指标

C. 只能是平均指标 D. 上述三种指标均可

29. 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 )

A. 必然具有函数关系

B. 必然具有相关关系 C. 必然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D. 必然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

30. 下列关系中属于负相关的是( )

A. 居民收入与服务消费支出

B. 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

C. 居民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D. 居民收入与耐用消费品支出

1.B 2.B 3.A 4.B 5.A 6.A 7.B 8.A 9.D 10.A

11.D 12.B 13.D 14.B 15.B 16.B 17.A 18.A 19.A 20.D

21.B 22.B 23.A 24.B 25.C 26.C 27.B 28.D 29.B 30.C

二、填空题(10题)

1.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指标、劳动量指标和____价值量指标_____。

2.连续型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0,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750,则该末组的组中值为___2250_____。

3.有七个人的身高分别为155、164、167、175、178、185、180厘米,则中位数为_175厘米__。

4.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2/3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__重点调查__。

5.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反而相应的减少(增加),这是____负_____相关。

6.三个工人加工某个零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14、12分钟。如果三个工人各做100个零件,则平均每个零件加工时间为___12_____分钟。

7.一组数据4、5、45、67、87的全距为 83 。

8.连续五天早上8:30,统计学生迟到人数分别为75、45、30、65、70人,这五天早晨的平均迟到人数是____57_____人。

9.已知某企业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5%、6%、7%和8%,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为____28.62%_____。

10.根据一般原则,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把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在___基期___。

11. 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_____数量标志______和用文字表述的品质标志。

12. 4月、5月、6月、7月的各月初职工人数分别为200人、206人、205人和220人,则该企业二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为____207人____。

14.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_____时期指标____和时点指标。

15.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是,指标是说明____总体____的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的。

16. 我国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59%,则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____4.81% ____。

17. 若居民在某月以相同的开支额购买到的消费品比上月减少10%,则消费价格指数应为___

111%____。

18. 反映多种事务或现象在不同时期上的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___总指数_____。

19. 某商品销售量去年比前年增长10%,今年比去年增长20%,则两年平均增长_ 14.89%_。 20. 如果已知一组数据的众数小于中位数,中位数又小于平均数,则可以判断该数据偏度情况是__右或正____偏。

21. 统计分组的原则是穷尽原则和___互斥原则______。

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____强度______相对指标。

23. 已知江苏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2010年为103.5%,2011年为104%,2013年为105%,2013年对于2009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12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____104.5%____。

24. 全面调查仅适用于____有限_____总体,调查内容应限于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统计指标。

25. 我国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59%,则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____4.81% ____。

2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_____强度_____相对指标。

27. 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反而相应的减少(增加),这是____负

_____相关。

28.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____总体单位______的特征的。

29. 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_____实物指标____、劳动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30. 某地区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0亿元,至2010年达到240亿元,则201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____三__倍。

31. 一组数据包含10个观测值,则中位数的位置在第__5.5___个。

32. 已知某厂的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5%、6%、7%和8%,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为__28.62%______。

33.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_____时点指标____。

34.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被称为____全距_____。

35. 根据一般原则,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把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在____基期_____。

三、简答题(4题)

1.试简述统计资料整理的程序步骤。

(一)对调查资料审核;

(二)统计分组;

(三)统计汇总;

(四)编制统计表。

2.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哪些。

(一)普查;

(二)抽样调查;

(三)重点调查;

(四)典型调查;

(五)统计报表制度。

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有哪些。

(一)总体范围前后一致; (二)时间长短一致;

(三)指标的经济内容前后一致;

(四)各项指标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算单位一致。

4.试简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一)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二)研究的变量间的关系不同;

(三)研究结果形式的多少不同;

(四)对资料的要求不同。

5.简述平均指标的特点。

(一)将数量差异抽样化;

(二)只能就同类现象计算;

(三)能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6.简述时期数列的特点。

(一)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是可以相加的;

(二)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联系;

(三)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

7.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

(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二)结构相对指标;

(三)比例相对指标;

(四)比较相对指标;

(五)强度相对指标;

(六)动态相对指标。

8.指数的作用有哪些。

(一)综合反映事物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二)分析多因素影响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

(三)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四)对多指标的变动进行综合测评。

四、作图题:(1题)

1、某市所属40家国有企业2012年总产值如下:(单位:百万元)

要求:根据下表中资料,将企业按照总产值95百万元以下、95-105百万元、105-115百万元、115-125百万元、125百万元以上进行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包含分组数列、频数列、频率列、向上和向下累计频数、频率列)。

157

107

109

116

124

120

103

83

131

111

110

112

117

115

108

120

102

83

120

140

108

100

124

113

90

119

135

147

98

147

70

109

123

132

109

112

105

125

134

105

解:

企业总产值

(百万元)

企业数(个) 频率(%)

4

4

13

10

10.0

10.0

32.5

25.0

向上累计

企业数(个) 频率(%)

向下累计

企业数(个) 频率(%)

95以下

95-105

105-115

115-125

4

8

21

31

10.0

20.0

52.5

77.5

40

36

32

19

100.0

90.0

80.0

47.5 125以上

合计

9

40

22.5

100.0

40

-

100.0

-

9

-

22.5

-

注:每大列2分,每大列全对给2分,表格全部完整2分,共计10分。

2.

向上累计

考分(分) 人数(人) 比率(%)

人数(人)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合计

2

7

11

12

8

40

比率(%)

人数(人)

比率(%)

向下累计

某班级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布如上表所示。

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计算相应的数字,填入表中空格。

解:

考分(分) 人数(人) 比率(%)

向上累计

人数(人) 比率(%)

向下累计

人数(人) 比率(%)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合计

2

7

11

12

8

40

5.0

17.5

27.5

30.0

20.0

100.0

2

9

20

32

40

-

5.0

22.5

50.0

80.0

100.0

-

40

38

31

20

8

-

100.0

95.0

77.5

50.0

20.0

-

注:空白列为3-7列,每列2分,每列全对给2分,每列答错1-2题给1分,每列错2题以上0分。

3、

五、计算题(2题)

1、现有某企业上半年钢材进货计划执行情况,如下表所示。(10分)

计算分析:

(1)各季度进货计划完成程度。

(2)上半年进货计划完成情况。

全年进货计划

(万吨)

5000

第一季度进货(万吨)

计划

1200

实际

1180

第二季度进货(万吨)

计划

1400

实际

1450

解:

(1)第一季度进货计划完成程度= = = 98.33% (3分) 1450实际进货数第二季度进货计划完成程度= = = 103.57% (3分)

计划进货数1400

(2)

上半年实际进货数11801450上半年进货计划完成程度= = = 101.15% (4分)

上半年计划进货数12001400

2、为了了解大学生每月伙食费的支出情况,在南京某高校随机抽取了25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数据如下。(10分)

要求:写清步骤,计算大学生每月伙食费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按月伙食费支出额分组(元)

150以下

150-200

200-250

250-300

300-350

350以上

合计

人数(人)

10

20

110

90

15

5

250

解:

(1)算术平均数=244(元) (2分)

中位数=243.18(元) (2分)

众数=240.91(元) (2分)

(2)标准差=46.88(元) (4分)

3、某地区的企业开业注册资本金分组表,如下表所示。(10分)

要求:试计算该地区企业开业登记注册资本金的平均数。

注册资金分组(万元)

企业数(个)

100以下

45

100-150

15

150-200

9

200以上

1

解:组中值分别为75、125、175、225 (4分)

xf75451251517592251x= =

f70

=100.71(万元) (6分)

4.某建筑工地的水泥库存量资料如下:(10分)

日期

1月

1日

2月

1日

7.83

3月

1日

7.25

4月

1日

8.28

6月

1日

10.12

7月

1日

9.76

10月

1日

9.82

11月

1日

10.04

次年

1月

1日

9.56

水泥库

8.14

存(吨)

要求:计算该工地各季度的平均水泥库存量。

解:

第一季度:x 1= =7.76吨 (2.5分)

8.2810.1210.129.762第二季度:x 2=

2

2 =9.45吨 (2.5分)

21

9.769.823第三季度: =9.79吨 (2.5分)

x 3=

2

3

9.8210.0410.049.562第四季度:x 4=

2

2 =9.84吨 (2.5分)

125.某工业系统所属的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的次数分配资料如下:(10分)

按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95-100

100-105

105-110

110-115

合计

各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比重(系数)

0.12

0.56

0.24

0.08

1.00

要求:试计算该工业系统所属企业产值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解:

组中值分别为97.5、102.5、107.5、112.5 (4分)

97.50.12102.50.56107.50.24112.50.08xfx= =

1f

=103.9% (6分)

六、案例分析题(1题)

1、某企业要实现增产挖潜的目标,其中有一项是落实生产均衡性的措施,

总经理想要研究星期一的产量是否因为双休日休息的原因而低于其他几天。

通过连续六周的观察,所得星期一的产量为(单位:台):100、150、170、210、150、120,同期非星期一的产量整理后的资料如下表所示。

日产量(台)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以上

合 计

天数(天)

8

10

4

2

24

据此资料,试通过计算分析以下两点假设:

(1)经过双休日休息,周一的劳动生产率是否会造成影响?为什么?

(2)如果存在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个别现象?为什么?

解:

(1)、六个星期的生产情况(共6天)

算术平均数:

x100150170210150120 周一 = = =150(台) (2分)

n6

xxxff125*8175*10225*4275*224 非周一 = = =175(台) (2分)

因为, 周一< 非周一,平均水平周一低于非周一,所以,两天双休的休息,对周一的劳动生产率确有影响。 (1分)

(2)、

周一的情况:

标准差:

2σ周一=

(x-x)n

(100150)2(120150)2(150150)2(170150)2(210150)2 =

6 =35.12(台)

标准差系数:

周一35.12Vσ周一 = = *100% =23.41%

x周一150

(2分)

非周一的情况:

50000(x-x)2fσ非周一 = = =45.64(台)

f24

非周一Vσ非周一 = = *100%=26.08% (2分)

45.64

x非周一175因为,Vσ周一< Vσ非周一,可见周一工人生产产量的差异程度比非周一小,所以,双休日带来的影响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2、甲乙两家企业生产情况通过连续的观察,所得整理后的资料如下表所示。

xx日产量(件/人)

2

3

4

合 计

甲公司员工数(人)

120

60

20

200

乙公司总产量(件)

30

120

40

190

据此资料,试通过计算分析以下两点:

(1)甲乙两家公司员工产量哪家高?

(2)哪家公司员工的日产量稳定?为什么?

1)

日产量(件/人)

2

3

4

合 计

甲公司员工数(人)

120

60

20

200

乙公司总产量(件)

30

120

40

190

乙m/x

15

40

10

65

(1分)

甲的平均日产量:

2120360420xf

= = =2.5(件) (2分)

200fx 乙的平均日产量:

m190

= = =2.92(件) (2分)

x

m/x652)甲的标准差:

σ=

(x-x)2n =0.67(件)

标准差系数:

=

 =

0

.

67 *100%=26.8%

x2.5乙的标准差:

σ

=

(

x

-

x

)

2

f =1.42(件)

fVσ

=

 =

1

.42 *100% =48.63%

x2.92因为,Vσ甲< Vσ乙,所以,甲公司的员工平均产量更加稳定。

(2分)

(2分)

1分)

统计学判断 篇四

⒈统计学是从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 ( √ )

⒉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所以它不关心、也不考虑个别现象X

⒊变异是统计存在的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 √ )

4.三位工人的工资不同,因此存在三个变量 . ( × )

5.统计学数字的具体性是统计学区别于数学的根本标志. ( √ )

6.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 √ )

7.综合为统计指标的前提是总体的同质性 . ( √ )

⒈普查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及时间。因此,在统计调查中不宜频繁组织普查. ( √ )

⒉统计调查人员以调查表或有关材料为依据,逐项向调查者询问有关情况,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种统计调查方法是直接观察法. ( × )

⒊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这些单位在全部总体中虽然数目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却在总量中占很大的比重. ( √ )

⒋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 ( × )

⒌调查时间是指调查工作所需的时间. ( × )

⒍各种调查方式结合运用,容易造成重复劳动,故不宜提倡. ( × )

7.对变化较大、变动较快的现象应采用经常性调查来取得资料. ( √ )

8.在特殊情况下,调查问卷上所拟答案有时也可以重复和相互交叉. ( × )

9.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手工汇总已没有必要使用了( × ).

10.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 ).

11.无论是变量数列还是品质数列,都是通过现象的数量差异来反映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的( × ).

12.进行组距分组时,当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把此值归并列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

13.组中值可以近似地表示各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 ).

14.按一个标志分组的就是简单分组,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的就是复合分组( × ).

15.统计分组是编制次数分配数列的基础(√ ).

⒈强度相对指标的数值是用复名数表示的,因此都可以计算它的正指标和逆指标.

( × )

⒉结构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之和都等于( × )

100%.

⒊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完成计划的情况越好.

( × )

⒋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平均指标是一个近似值.

( √ )

⒌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 )

6.平均指标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变异指标则反映其离散趋势.

( √ )

7.平均差和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 √ )

8.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始终是相等的.

( × )

9.两个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比较,若x甲x乙、甲乙,则甲企业职工工资的变异程度一( × )

定比乙企业高.

1.在时间数列中,基期和报告期、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是相对的.

( √ )

2.把某大学历年招生的人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 √ )

3.某公司产品产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 )

4.在时间数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和,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之积.

( × )

4倍,即翻了两番.

5.若各期的增长量相等,则各期的增长速度也相等.

( × ) 6.发展水平是时间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数值,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 √ )

7.平均发展速度等于时间数列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平均增长速度等于时间数列各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 × )

8.时点数列中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是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水平.

( × )

9.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 × )

⒈在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值固定在报告期.( × )

2.在编制综合指数时,虽然将同度量因素加以固定,但是,同度量因素仍起权数作用.( √ )

3.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中,可变构成指数是专门用以反映总体构成变化影响的指数.( √ )

4.若销售量增长5%,零售价格下跌5%,则商品销售额不变.( × )

5.某工厂总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25%.( × )

⒈所有可能的样本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 √ )

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一定比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大.

( √ )

⒊抽样极限误差反映的是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实际上每次抽样极限误差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 √ )

⒋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是确定的和唯一的,而样本指标是一个随机变量.

( √ )

5.抽样平均误差同样本单位数的多少成正比. ( × )

6.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和总体一样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 × )

7.样本同全及总体之间的联系表现在样本来自于总体,样本的分布有可能近似于全及总体的分布.( √ )

8.抽样误差是由于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

( × )

⒈两个变量之间为完全相关即两个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 √ )

⒉在相关系数的计算中,如果互换自变量和因变量,计算结果会不同.( × )

⒊x与y的相关系数为0.89,z与y的相关系数为-0.92,所以x与y的相关程度高.( × )

⒋相关系数r= 0,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 )

⒌相关系数r越大,则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 × )

⒍简单线性回归中,若回归系数为正数,则相关系数也为正数.(√ )

⒎在简单线性回归中,判定系数等于相关系数.( × )

更多推荐

贸易,出口,工程,发展,商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