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发(作者:)
SAP系统成本相关核算流程及差异分摊原理 篇一
一、SAP
系统成本核算概述:
1、标准成本的存货估价
SAP系统中采用的是标准成本存货估价方法,采用该方法后,
所有的物料出入库均以物料的标准价格计算,同时在入库时记入差
异科目(如采购环节的差异,发票校验的差异等)。物料帐可以根据
物料的入库情况得到适时的移动平均价,到月末时将差异分摊到消
耗与期末库存之间并重估存货价格,所以,此处的“标准成本”实际
指物料的“计划单价”。物料的标准成本在一个期间内不能改变。
2、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法
产品成本=材料消耗 +
人工 +
应承担的制造费用
SAP
的标准成本在计算成本时,将材料当期的标准价格作为成
本构成中计算材料费用的基础,制造费用则通过工序、工作中心、
作业类型等一系列设置预提进产品成本。材料出库时按标准价格计
价。
在产品入库时,产生差异,存在完工产品转出科目中。订单结
算时,一起转入生产订单差异,完工产品转出为零。生产订单差异
为实际成本和库存的标准成本之差。
生产订单差异=投入 -
产出
二、物料分类帐
1、结账流程
2、差异分摊原理
SAP
系统使用了标准价格甚至移动平均价,发生业务时都有可
能产生差异。简单的说,物料分类帐不会对差异的产生造成影响,
物料分类帐真正的作用是规范了差异的分摊,并利用分摊的结果,
计算物料的实际成本
(1)差异类别
在讲述差异分摊的原理之前,首先需要介绍的是差异的类别,
物料分类帐中,差异分为两类:单层差异、多层差异。
单层差异就是物料自身所产生的差异,例如材料采购差异、生
产订单差异、发票校验差异、期初导入差异等。 多层差异一般是由这个物料的下层物料分摊而来的差异,例如
生产订单中,投入到这张订单中的物料所差生的差异,这部分差异
主要由 BOM
结构来确定,位于 BOM
底层的物料不会吸收多层差异,
但会向他的上层物料分摊自身的单层差异,这笔差异对于底层物料
来说,是由单层差异引发的,而对上层物料来说,是一种多层差异,
所以多层和单层的概念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
(2)差异分摊原理
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差异分摊的原理。假设产成品 F001,该物料的
BOM
结构如下:
这 5
个物料当月进销存情况如下:
则这 5
个物料的差异分摊情况如下:
举例分析物料 R003
差异走向:
➢
首先原材料 R003
因为自身原因,产生了一笔 300
元的单层差
异。R003
当期的消耗与库存之比为 1:2,所以应当上滚的单
层差异为 100
元,应当被库存所吸收的差异为 200
元。
➢ R003
将 100
元的单层差异上滚至半成品 H001,原因是 H001
是 R003
的上层物料,生产 H001
需要投入 R003。这 100
元便
成为 H001
的多层差异,同时,H001
因为自身生产而发生了
100
元的单层差异,并且 H001
还从 R002
吸收了 20
元的多层
差异,在月末结算时,H001
的总差异为 100+100+20=220
元。
➢ H001
当期消耗与库存之比为 1:1。所以应当上滚的总差异为
110
元,应当被库存吸收的差异也为 110
元。
➢ F001
吸收了下层物料 R001
和 H001
共计 160
元的多层差异,
与此同时,生产 F001
产生了 80
元的自身差异。当月 F001
的 总差异为 50+110+80=240
元。
➢
当月 F001
全部出库,因为 F001
是顶层物料,所以 F001
的出
库被认为是销售出库,F001
的 240
元差异将直接进入当期损
益,即销售成本。
(3)差异计算逻辑
按照数量分摊差异
简单的说就是按照累计库存与消耗之比分摊差异。
生产订单共消耗该物料 3268
件,当期累计库存为 8998
件,总差异为 150,计算公式为:
当期消耗 /
累计库存×总差异 =
消耗承担的差异
不良品成本核算步骤与流程 篇二
不良品成本核算步骤与流程
第一步:确定不良产品的类型和原因。
在进行不良品成本核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不良产品的类型和原因。不良品可以分为两类:内部不良品和外部不良品。内部不良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外部不良品是已经交付给客户后被退回的不合格产品。不良品的原因可以是人为失误、设备故障、材料质量等多种因素。
第二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第三步:计算不良品成本。
不良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不良品相关的成本,例如报废材料、重新加工的人工费用等。间接成本是指与不良品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产品质量调查、产品召回、损失的销售收入等。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可以计算不良品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第四步:分析不良品成本。
在计算不良品成本之后,需要进行不良品成本的分析。通过分析不良品成本,可以确定不良品发生的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不良品的发生。例如,如果发现人为失误是造成不良品的主要原因,可以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作质量。
第五步:制定改进措施。
在分析不良品成本之后,可以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来减少不良品的发生。改进措施可以包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维护、加强质量控制等。制定改进措施的关键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时间表。 第六步:实施改进措施。
在制定改进措施之后,需要开始实施这些措施。实施改进措施需要全员参与,包括生产人员、质量控制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监督和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七步:监控和评估改进效果。
在实施改进措施之后,需要继续监控和评估改进效果。监控和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期检查、数据分析、客户反馈等。通过监控和评估,可以确定改进措施的效果,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纠正不足。
第八步: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根据监控和评估的结果,需要继续进行改进,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持续改进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合作和协调。
以上是不良品成本核算的步骤和流程。通过进行不良品成本核算,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服务成本核算 篇三
服务成本核算
如何正确核算服务成本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服务成本核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介绍服务成本核算的概念、目的、方法和应用,并总结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概念
服务成本核算是指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进行计算和核算的过程。它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人员工资、设备折旧、材料费用、租金、水电费等。服务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每项服务的真实成本,并根据成本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目的
服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对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和核算,企业可以评估服务的经济效益,确定合理的价格和定价策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方法
服务成本核算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直接成本法和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指将所有与服务直接相关的成本直接分配到相关服务项目上,如人员工资、材料费用等。间接成本法是指将与服务间接相关的成本按一定的分配基数进行分配,如使用人力投入、时间投入等。
具体来说,服务成本核算的步骤包括:
步骤一:确定成本分类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确定成本的详细分类。
步骤二:收集成本数据
收集和整理与服务相关的成本数据,包括人员工资表、购买材料的发票、租金合同等。
步骤三:计算成本费用
根据成本分类和成本数据,计算每项服务的成本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步骤四:核算成本费用
将计算得到的成本费用核算到相关的服务项目上,得出每项服务的真实成本。
步骤五:分析和决策
根据成本数据,对每项服务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价格和定价策略,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应用
服务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下面将介绍服务成本核算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餐饮行业
在餐饮行业中,服务成本核算可以帮助餐厅评估每道菜品的成本,确定合理的售价。通过准确核算成本,餐厅可以优化菜品搭配,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酒店行业
在酒店行业中,服务成本核算可以帮助酒店评估每个客房的成本,确定合理的房价。通过准确核算成本,酒店可以优化客房利用率,提高入住率,增加收益。
物流行业
在物流行业中,服务成本核算可以帮助物流公司评估每个运输项目的成本,确定合理的运费。通过准确核算成本,物流公司可以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货运效率,降低成本。
电信行业
在电信行业中,服务成本核算可以帮助电信公司评估每个用户的成本,确定合理的资费。通过准确核算成本,电信公司可以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质量,增加用户满意度。 重要性
服务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成本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准确核算成本,企业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服务成本核算也能够帮助企业评估经济效益,确定合理的价格和定价策略,增加市场竞争力。
总结起来,服务成本核算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服务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和核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管理中应重视服务成本核算的应用,不断完善核算方法和流程,实现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的有机结合。
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 篇四
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
前言
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是指施工项目前期编制施工预算、中期对施工进度执行情况进行备查,后期进行成本核算的一项管理制度。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施工工程的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制度建立的原则
制定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实施透明原则: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过程必须具有公正,公平,透明的特点。必须向项目相关方(所有权人,执行人,参与方和监管部门)公开信息,确保相关方面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 确定性原则: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过程中,所有相关的成本应能够得到明确的确定。该原则可以避免成本核算中的任意性,提高决策的准确度。
3. 成本管理原则: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制定成本核算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成本管理的需求,确保成本核算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实行流程
建立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详细的实施流程,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实施流程:
1. 制定施工预算:在施工项目开始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制定一个预算计划。预算计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施工项目的范围和目标
– 施工项目的执行时间表
– 施工项目的主要成本条目和成本估算
– 施工项目后期的成本详细核对方案
2. 施工项目执行监管:在施工项目执行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备查,监督和记录。
3. 成本核算:在施工项目完成后,相关人员需要对所有成本进行核算。对施工项目的特定成本项如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装备租用费等,需要细致核对明细账目,再进行成本的总览。必须对项目的所有成本进行总结,以确定实际成本的确切金额。 4. 形成成本综合报告:综合各个阶段的数据情况,并检查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最终形成完整的成本报告。成本报告需要除了数据齐全之外,还要着重解析分析,以便对施工项目的后期改进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点
1. 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所有与项目有关的方面都能在财务成本核算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权限都被明确划分。
2. 现金流预测:在施工期间,要制订出预测现金的过程。现金流预测需要排除所有的成本项和预算计划,将计划需要的成本进行对比,明确在各个时间段内预测如何计划支出。
3. 反思和决策:在各个执行环节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反馈机制和决策机制,以便对施工项目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总结
本文介绍了项目施工成本核算制度。施工成本核算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将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内,确保施工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施工工程管理中塑造了一种规范的管理机制。制定施工成本核算制度时,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实施流程进行设计,同时明确责任和权限、进行现金流预测、设定反思和决策机制等。
更多推荐
成本,差异,成本核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