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奥数题知识点《染色问题》专项训练及答案
题型:染色问题 难度:★★
如图,把A、B、C、D、M这五个部分用5种不同的颜色染色,且相邻的部分不能使用同一种颜色,有的颜色也可以不用,不相邻的部分可以使用同一种颜色,那么这幅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染色方法?
【答案解析】
如果5种颜色全部使用,那么共有5×4×3×2×1=120种染色方法。
如果只使用4种颜色,可以是B和D同色,也可以是A和C同色,那么共有5×4×3×2×2=240种染色方法。
如果只使用3种颜色,那么有B和D同色并且A和C同色,共有5×4×3=60种染色方法。
120+240+60=420,所以这幅图一共有420种不同的染色方法。
题型:染色问题 难度:★★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如图,9条小线段组成了4个小三角形,现在将每条线段分别染上红、黄、蓝三种颜色之一,使得每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颜色互不相同,那么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染色方式?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答案解析】
任选一个小三角形的一条边,当这条边的颜色确定时,这个小三角形的染色方法有2种,同时每种方法都会确定与其相邻的小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颜色。24×3=48,所以共有48种不同的染色方式。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更多推荐
幼儿,染色,教师,颜色,教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