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
果戈理:《死魂灵》
内容梗概
某省城来了一位仪表堂堂、举止优雅的绅士,名叫巴维尔·伊凡诺维奇·乞
乞科夫。他自称是六品文官,来此作“私事旅行”。一到旅馆,他就向伙
计详细地打听省城官员的情况,对地主的情况格外感兴趣。次日,乞乞科
夫忙于拜会各级官吏,他巧于奉迎,很快便博得了达官显贵们的好评。乞
乞科夫其实是个投机钻营的能手,他发现死亡农奴可以拿来作为骗取大笔
押金的抵押品,便决定来此地做一笔死魂灵的投机买卖。
一个星期后,乞乞科夫开始到各个地主庄园去访问。他访问的第一个人是
在省城认识的玛尼罗夫。这是一位富有的地主,精神空虚,安逸、舒适的
生活使他养成了懒散的习性。平日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沉思默想,可是到底
思索什么,只有上帝才知道。乞乞科夫在去索巴凯维奇庄园的途中迷了路,
误入女地主科罗皤契加的庄园。她闭塞、迟钝而又讲求实利。凡是可以赚
钱的事,她都会做。在一家小酒店里,他遇到了另一地主罗士特莱夫。罗
士特莱夫是一位出了名的乡间恶少,嗜酒好赌,多嘴饶舌,撒谎成性,蛮
横霸道。乞乞科夫终于来到了索巴凯维奇的庄园。这个地主虽然长相像熊
一样笨拙,却精明务实,行为贪婪而又冷酷。在与他的交谈中,乞乞科夫
得知附近有一位大地主泼留希金,于是随后便来到了那里。可是,乞乞可
夫发现,泼留希金吝财如命、渺小鄙俗、猥琐无耻,是人类的“灰堆”。
对以上各地主,乞乞科夫总能巧妙对付。在购得将近四百个死魂灵之后,
他心满意足地返回省城。第二天,就办妥死魂灵过户手续。他被说成是“百
万富翁”,达官显贵将他奉若上宾,名门闺秀竞相求亲……但是,一次舞
会上,罗士特莱夫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了乞乞科夫购买的是死的魂灵。于
是,形势突变,官员们不知所措,乞乞科夫的身份也引起种种猜测。检察
长因与他购买死魂灵的事有关而一命呜呼。官员们的府第已不对他开放。
乞乞科夫见势不妙,离开该地,逃之夭夭。
研究综述
《死魂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译介到中国,译者主要有鲁迅、满涛、
许庆道、陈殿兴等。《死魂灵》在中国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
上半期、50—70年代、80年代之后。
中国人最早提到果戈理的,是鲁迅1907年所写的《摩罗诗力说》。其中有
两句关于果戈理的重要评语:“惟鄂戈理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
“十九世纪前叶,果有鄂戈理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那
时,鲁迅为浪漫派诗歌所激动,但中国现实没给浪漫派提供持续不衰的土
壤,他也冷静下来,转而钟情于果戈理,以发表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为
始,直至去世前译完《死魂灵》而终。1935年,在《死魂灵》的译本已发
表第一部的一半时,他做《几乎无事的悲剧》,高度赞扬了果戈理写作《死
魂灵》的技巧。他认为果戈理写的地主“真是生动极了,直到现在,纵使
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也还使我们像是遇见了有些熟悉的人物”。“讽刺
的本领,在这里不及谈,单说那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
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
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
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
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在谈到《死魂灵》第二部时,鲁迅
并非全盘否定,在《第二部第二章译者附记》中指出果戈理“描写没落人
物,依然栩栩如生,一到创作他之所谓好人,就没有生气”。
1936年,鲁迅译的《死魂灵》第一部和第二部残稿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之后,出现了一些专门评论《死魂灵》的作品。如周扬的《果戈理的<死魂
灵>》,文章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死魂灵》的创作过程,分析了“初期资本
主义企业家的典型”乞乞科夫和“衰落期封建地主贵族的各种典型”,并
结合时代评价了果戈理的写作动机及这部作品产生的客观批判效果,以及
《死魂灵》第二部失败的原因。
当时出现的一些俄罗斯文学史著作,也都谈到了果戈理的《死魂灵》,比
如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和瞿秋白的《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等,
这些著作都突出果戈理的这部作品的写实主义要素。
从50年代到70年代,对果戈理研究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50年
代出现过一个研究果戈理的高潮。1952年,果戈理逝世100周年之际,中
国各报刊发表了近百篇评介果戈理的文章,但专门研究《死魂灵》的文章
非常少。那么,这一时期的文章虽然也不乏一些客观的评述,但受政治因
素的干扰太大。这从当时发表的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知道,如沙汀的《正确
使用讽刺武器,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行为进行批判》等。1952年,
别林斯基论述果戈理及其作品的文章被译出,对那一时代的评论的影响很
大。50年代还译出了近十种评论果戈理的专著,其中有一本全面论述《死
魂灵》的书,这就是赫拉普科钦的《果戈理的〈死魂灵〉》。60—70年代,
政治运动代替了一切,中国人对讽刺文学的态度有了微妙变化,果戈理的
研究很少了。
80年代,中国的果戈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前半期,掀起了果戈理
研究的一个小小高潮。这个时期发表了百余篇研究果戈理的文章,还有几
部专著,但基本上都是延续以前的批评,分析《死魂灵》的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原则、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等。比如王远泽在《果戈理》一书中写道:
“《死魂灵》是果戈理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它以朴素的情节结构和‘十
足真实’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内容。”“《死魂灵》不
仅是一部用生花妙笔写成的沙俄农奴制的病症史,它还让人们在农奴主、
封建官吏和资产阶级市侩这些奇形怪状的后面,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人民和
前途远大的俄罗斯。”“作者运用奇特的夸张、生动的比喻、逻辑上的异
变以及反语、双关语和俏皮话等表现手法,构成了独创的幽默讽刺特
色。”“在塑造人物时,作者善于抓住同人物性格有内在联系的外貌特征,
加以突出的描摹……再加上富于个性化的语言的点染,使人物呼之欲
出。”“小说中许多议论、抒情的穿插,与形象描写的部分交相辉映。”
80年代中期以后,果戈理研究更具特色,研究者在努力探索新的道路。有
的将《死魂灵》与其他作品作比较分析,揭示其特色。比如,王海涛的《〈淘
金记〉与〈死魂灵〉的比较分析》、刘传铁的《浑言则同 析言有别——〈儒
林外史〉与〈死魂灵〉讽刺艺术之比较》等。王志耕的《果戈理与中国》
一文对《死魂灵》与中国文学发生的种种关系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还有
人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果戈理的创作,程正民在《俄国作家创作心
理研究》一书中认为,果戈理忧郁苦闷而又机智俏皮的气质对他的作品题
材的选择、作品人物的气质、作品的风格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死魂灵》
则是果戈理“同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斗争的产物”。还有人将目光投向了
果戈理的创作与宗教的关系的领域。任光宣在《论果戈理创作中的宗教观
念》中认为:“《死魂灵》的结构框架基于基督教的地狱天堂说。”“果
戈理在《死魂灵》里创作的人物形象是对基督教善恶观的文学诠释。”张
百春在《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中提到:“从宗教角度出发,果戈理认为
道德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分离,即善与美的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宗
教基础。”有些学者从象征的角度来分析,比如龚善举在其文章《象征:
果戈理艺术思维的“原型批判”》中认为果戈理受到《寓意图与象征选集》
的影响,并分析了果戈理为《死魂灵》第一版的封面设计的深富哲理的三
层图文。甚至有人对果戈理与音乐的关系产生兴趣,如刘黛青译的由戈尔
德斯坦所著的《果戈理与音乐》。在别林斯基等的理论指导下,果戈理一
直被看作俄国“自然派”的奠基人,现在也译进了一些异议。比如《果戈
理评论集》收进了俄罗斯作家洛扎诺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宗教大法
官的神话》一文。洛扎诺夫认为新文学根本不是像文学界所公认的那样,
来源于果戈理,而是恰好相反:“果个理用死亡的目光看取生活,他在生
活中看见的只有死魂灵。他根本没有反映现实……只是以惊人的技巧描绘
了一系列生活漫画。”近年来,《死魂灵》新译本不断出现,果戈理及其
《死魂灵》开始得到更全面、更准确的阐释。
参考材料
1. 刘传铁:《浑言则同 析言有别——〈儒林外史〉与〈死魂灵〉讽刺
艺术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3月。
2. 程正民:《果戈理、气质、生命力和创作》,《苏联文学》1989年第
6期。
3. 王加兴:《析〈死魂灵〉主人公乞乞可夫的语言特色》,《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 孙亦平:《论〈死魂灵〉的 怪诞倾向》,《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
年第5期。
5. 任光宣:《论果戈理创作中的宗教观念》,《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
第4期。
6. 龚善举:《象征:果戈理艺术思维的“原型批判”》,《外国文学研
究》1999年第3期。
更多推荐
乞乞,地主,作品,中国,创作,研究,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