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发(作者:)
《资政新篇》读书报告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提出,分别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大环境
里,两个不同的小环境。事实上,它们是同一条逻辑线上前后发生的事件。在本
篇读书报告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后者。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农民领袖基团的矛盾、内讧,政权陷入危机。为挽救败
局,1859年四月,洪仁玕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
《资政新篇》。
简单来说,《资政新篇》诞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
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第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
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
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总结了一下,就其主要内容而言:
政治上,主张效仿西方国家进行革新,绝不重蹈清王朝封建主义的覆辙。关
键词是民主、法制。
经济上,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核心是在中国建立近代化的工业。
具体措施是: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
农抑商。可以说,这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方案,在当时是一个最为完整的、能
摆脱封建经济束缚的方案。这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建树!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思想家能提出这样的纲领。
文教上,提倡文以纪实,一扫太平天国“不务实学,专事浮风”的坏学风(事
实上,这些分化方针的推行,的确使太平天国后期的文风有所改进)。同时也提
出办新式学校,允许西方“技艺之人入内”传授技术。
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积极和西方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
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
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
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下面,我将分别从肯定与批判的角度,阐述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首先,正如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那样,作为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
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再者,《资政新篇》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
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二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
矛盾的。
而其局限性则主要表现在:
从历史作用的角度来看,《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
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
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
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
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
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更别提当时
相当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以上种种,是《资政新篇》注定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
最后,谈谈读后的感受。其实,《资政新篇》 顺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反封建的
历史发展趋向。正是由于这个纲领,马克思曾称赞太平天国的“中华共和国”具
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气息。《资政新篇》对于后来洋务派兴起也起到
了启迪的作用。
遗憾的是,如果不推翻封建主义的政权,不消灭作为这个政权基础的封建土
地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工商业则缺乏自由发展的土壤。更何况,还有帝国主义
侵略者的外患。
无论如何,《资政新篇》纲领乃中国近代化的催化剂,在中国思想史上享有
深刻而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现在读来,不得不惊讶于农民阶级革命思想的潜力,
为其大胆的构想所折服。
更多推荐
发展,资本主义,中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