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发(作者:)

唐朝服饰形成的原因唐朝服饰特点介绍唐朝服饰男女装图片

唐朝、五代十国服饰形成的原因

从隋开国经唐到五代十国,历经380年,随着政局的变动和经济、

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衣着穿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杨坚建立隋朝到杨广被绞死,隋朝只存在37年。隋炀帝杨广于

公元605年继位后,建立隋代服制,帝王将相各着其服。“隋代帝王、

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刘肃《大唐新

语》)隋炀帝令百官平民不得用黄色服装,于是黄袍成为隋代以后历代

帝王专用服装,黄色也便成了皇帝专用的服色。隋炀帝荒淫无度,在

民间大选宫女以供享乐。宫女们争奇斗艳,上有彩珠映鬓,下有锦缎

裹身,以求得宠,形成服饰艳丽之风。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

时期。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唐代纺织业很发达,能生产绢、

绫、锦、絁[shi失]、罗、布、纱、绮、绸、褐等。丝织品花色繁多,

光彩夺目,为服饰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唐代的绞缬[xie协]①织物,

有小簇花样,如蝶,如梅。染色工艺还有“夹缬”、“蜡染”,产品

花样翻新,琳琅满目。唐代艺术园地绚丽多彩,山水画、人物画,驰

名中外,高超的艺术造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给当时的服饰设计创造了

优越的条件。唐代服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

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盛行,女服艳丽多彩。

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变化。

唐朝、五代十国官服特点图片介绍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

弁、白帢等14种。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帽和礼服。礼帽,

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缨为丝织,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

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

朱袜赤舃。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

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

垂白珠12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12章纹。

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

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24梁,附蝉12首,加珠翠、金博山(山

形饰物),以黑介帻承冠。用玉、犀簪导。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

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在元日、冬至、

朔、望视朝时,皇帝戴翼善冠,穿白练裙襦。在讲武、出征、狩猎时,

戴武弁。有大臣去世,则服白帢,即着白纱单衣,乌皮履。

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时穿袆衣,服饰图案为翚[hui灰]雉(五彩

的野鸡);季春之月,躬亲蚕事的典礼,穿鞠衣;宴见宾客,则着钿钗襢

衣。把周代王后的六衣简化为三衣。

翼善冠

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着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状如

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视事及

宴见宾客,戴乌纱帽;朔望视事着弁服;乘马时着平巾帻。(《新唐书·车

服》)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冠有九旒,青纩充

耳。青衣纁裳,绣有九种图形,朱袜赤舃,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

为鷩冕。冠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种图形,朱袜赤舄,银装剑。

三品官服为毳冕。冠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种图形,朱袜赤舃,佩金饰

剑。四品官服为絺冕。冠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种图形,朱袜赤舃,佩

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冠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

出,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

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

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

下裳的祖制。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

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

呈现勇猛气魄。这可能是明代补服的发端。唐代低级官吏常着青袍,

也称青衫。杜甫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

归行》)白居易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

行》)这里的“青袍”、“青衫”指的都是徒有虚名的闲职或下级官吏。


更多推荐

服饰,皇帝,服装,官服,形成,乌纱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