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发(作者:)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案 鲁教 篇一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明目标、知重点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4.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区域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的界线;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
(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方法
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既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的相似性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功能上有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尺度
(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
特征
整体性
含义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差异性
异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开放性
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一、判断题
1.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2.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
3.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
4.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京津唐工业区都属于均质区。( )
5.山西苹果基地建设体现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而经济全球化则体现了区域特征的开放性。(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B.年降水量的大小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7.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第6题,结合我国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区域划分的指标。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7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6.C 7.A
8.下列属于功能区的是( )
A.方言区
C.城市经济区
B.旱作农业区
D.东亚文化区
解析:选C。均质区表示内部特征相对一致,以某种要素为主,如方言区、旱作农业区、东北平原区。功能区指内部起着共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如工业区、经济区。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回答9~10题。
9.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10.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是(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④⑤
D.②⑤
解析:第9题,“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的雨季在东南沿海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说明春旱严重,应该在华北平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表示日温差大,是西北地区。第10题,⑤描述的是秦岭地区,其以南地区河流众多,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落叶阔叶林是秦岭以北地区的植被,甜菜是中温带的作物。
答案:9.C 10.D
区域的含义[学生用书P2]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见教材P2图1-1-2和图1-1-3)。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
提示:(1)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充沛;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2)单一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那么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区都不具备的。
干湿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核心归纳】
区域的内涵剖析
(1)弄清划分类型:先分析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的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什么联系。
(3)区内共同性: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间差异性: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
【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可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C.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
D.发展条件
解析:该题考查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1)题,该图是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分布简图,反映不出区域的面积、形状及边界的信
息,故A项不正确;图中也显现不出区域进一步划分的信息,故C项不正确;400 mm、800 mm是理论上的分界线,但并不明确,其界线是过渡性的,故D项不正确;内部特征相对一致是区域划分的基本特性,故B项正确。第(2)题,区域图中草原放牧区和农业区反映不出农业发展水平,故A项不正确;干湿地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呈现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故B项不正确;干湿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农业发展的条件,故D项不正确;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向什么方向发展有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1)B (2)C
2.读黄河流域图,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解析:选A。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按水系指标划分的,属于单一指标。
区域的类型[学生用书P3]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和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见教材P4~5图1-1-4和图1-1-5)。
(1)图1-1-4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有何特点?
(2)我国的方言区是按照哪种地理要素划分的?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是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提示:(1)三种。 区域具有层次性,一个大尺度的区域可能划分出几个中等尺度的区域或若干个小尺度的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2)是按照人文地理要素划分的。 单一指标。 应属于均质区。
【核心归纳】
区域的类型
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概念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均质区
对一致性的区域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均质区
对一致性的区域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功能区 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城市经济区
人文要素区域 方言区、水田农业区
自然要素区域 高原区、平原区
组成或类型 举例 【跟踪训练】
区域是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按照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关于区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是均质区
B.以人文要素划分的区域是功能区
C.我国的暖温带半湿润区是均质区
D.城市经济区和东亚文化区都属于功能区
解析:选C。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可以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如干湿区、地形区、文化区、方言区等;功能区是指在功能上紧密相连的区域,如经济区、工业基地等。
区域的特征[学生用书P3]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
材料二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图(见教材P6图1-1-6)。 材料三 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见教材P6图1-1-7)。
(1)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点?
(2)我国四大综合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什么?
(3)青藏高原“寒”的自然特征的成因是什么?
(4)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有何影响?
提示:(1)整体性;差异性。
(2)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3)地势高,气温低,因高生寒。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5)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该区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带等。
【核心归纳】
1.区域三大特征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
人类利用资源时,必须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整体性
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性对于利用资源、的整体
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系,认识区域的整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区域特征图解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差异性 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开放性 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
表现为A、B之间的联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2.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没有所谓的开放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不仅各个区域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进一步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跟踪训练】
读山东省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东自古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西部地区文化古迹众多,如聊城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济宁的太白楼、曲阜的“三孔”;东部半岛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如崂山、昆嵛山风景区。结合山东省地形图,分析形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日渐突出。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异,共同发展?
解析:(1)由于山东省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使得旅游资源类型多样。(2)依据区域的开放性特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在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答案:(1)西部多平原,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形成了很多文化古迹。东部半岛地区多丘陵,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秀丽多样。
(2)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可以对西部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对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劳动力支持。
, [学生用书P4])
区域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回答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原因。这类题目以考查自然地理特征为主,如位置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等。
【答题模板】
1.自然要素特征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或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地理
位置
海陆位置
气温
气候
降水
显旱、雨两季
地形类型
地形
地势起
伏状况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水文特征
量大(小);水能丰富
河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水系特征
河网密布(稀少)
类型及肥
土壤
力状况
类型、
植被
覆盖率 荒漠为主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资源 种类、数量
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特征的答题模板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纬度位置
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等
农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业 区位条件
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工业类型
工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业
区位条件
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城市
题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交通
要区位因素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环境
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针对练习】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甲城市的位置及其降水统计图。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综合性
材料二 图2为杭州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甲城市与杭州的气温资料统计表。
城市
杭州
甲
年平均气温
16.2 ℃
16.6 ℃
最热月平均气温
28.6 ℃
23.6 ℃
最冷月平均气温
3.8 ℃
10.8 ℃
(1)比较甲城市与杭州两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异同。
(2)分析杭州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城市的原因。
(3)据图描述甲城市的降水特征,并说明形成该特征的原因。
解析:(1)两地纬度都在30°~40°之间,都属亚热带,都临海。甲城市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在大陆的西岸;杭州在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两地纬度差异不大,甲城市略高。(2)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气温低;甲城市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故杭州冬季气温更低。(3)甲城市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集中在冬季;临海,受海洋影响大,年降水量较丰富。
答案:(1)同:都位于亚热带,临海。异:甲城市的纬度略高于杭州;甲城市位于大陆西岸,杭州位于大陆东岸。
(2)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甲城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控制。
(3)特征:年降水量较丰富,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季多,夏季少)。原因: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 [学生用书P5])
对点练一 区域的含义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内部所有的区位特征完全一致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没有相似性
D.同一类区域面积相等
2.下列区域有明确边界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北京市
D.东部季风区
解析:第1题,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 mm以上,B项正确。区域内部所有的区位特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A项错误。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但某些特征也可能相似,如行政区中江西省和湖南省的气候类型相同,C项错误。同一类区域面积有大有小,D项错误。第2题,选项中,只有北京市(行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其他选项所示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答案:1.B 2.C
对点练二 区域的类型
区域可以有多种类型,一般可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据此回答下题。
3.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有( )
①我国的北方方言区 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③京津唐工业基地 ④东北平原区 ⑤上海浦东新区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③④⑤
解析:选B。均质区表示内部特征相对一致,以某种要素为主,如方言区、旱作农业区、东北平原区。功能区指内部起着共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如工业区、经济区。
对点练三 区域的特征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5.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C.差异 整体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D.地带 非地带
解析: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有些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的特性。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答案:4.D 5.A
[基础巩固]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回答1~2题。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有(双选)(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区域的划分是人依据不同的标准和需要划分出来的,具有主观性;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的边界有的是明确的,但大多数是模糊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第2题,区域的划分可以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答案: 2.D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4.如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确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季风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解析:第3题,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内部性质的相对一致性。区域的特性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第4题,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国界线等;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答案:3.B 4.B
5.下列区域既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又属于均质区的是(双选)( )
A.甘肃东南部的湿润区
C.东部季风区
B.华北平原
D.浦东新区
解析:选AB。东部季风区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浦东新区属于功能区。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出区域的主要特征是( )
A.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B.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D.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
7.图中两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地理环境相同
C.人种分布不同
D.风俗习惯不同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信息和产品等,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7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较明显。
答案:6.C 7.A
8.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__________。图示三个经济地带属于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__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_,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解析:(1)读图容易得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区。(2)本题考查区域的划分类型,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三个经济地带是根据其地理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所以属于均质区。(3)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根据题中三个区域的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1)辽 皖 内蒙古 桂 黔(贵) 甘(陇)
(2)功能区 均质区 三个经济地带是地理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3)整体性 一致性 差异性 开放性
[能力提升]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开放性
C.整体性
B.差异性
D.联系性
2.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
A.①→②→③
C.②→①→③
B.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性,B对。第2题,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经济发达区迁移到经济欠发达区。城市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高,经济水平高。所以主要迁移方向是③→②→①,B对。
答案:1.B 2.B
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有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民宅中具有坚固、防御性强特点的是( )
4.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福建土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B.云南竹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受交通影响 D.陕西窑洞受所依靠山体的影响
解析:第3题,福建土楼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建成,墙体厚实,整体性好,坚固、防御性好。陕西窑洞位于黄土高原,依靠山体挖建,防御性较差。四合院是北京古老民居,敞开的院子、墙体较薄,防御性较差。云南竹楼以竹子为主要材料架空搭建,墙体轻薄,独立成幢,防御性较差。故选A。第4题,福建土楼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来人的侵略,不是气候影响,A错。云南气候湿热,促使人们建造通风透气的竹楼,B对。四合院是大家庭为了对外界有较隐秘的住所建造的,C错。陕西窑洞受所依靠的山体的影响,D对。故选B、D。
答案:3.A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5~7题。
5.图中字母A、B表示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
A.秦岭 渭河谷地
B.贺兰山 宁夏平原
C.横断山 雅鲁藏布江谷地
D.祁连山 河西走廊
6.在图中字母B所在地区进行农业活动时,应当注意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C.环境污染
7.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热量丰富,降水充足
B.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C.灌溉水源丰富,光照充足
B.石漠化
D.次生盐碱化 D.地广人稀,水热充足
解析:第5题,根据轮廓和特定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判断,A为祁连山,B是位于祁连山北面的河西走廊,故选D。第6题,B处为河西走廊,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很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A错;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B错;该区工业化程度低,污染较轻,C错。该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上该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对。故选D。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A、D错。该区有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农业水源充足,C对。该区以沙质土壤为主,不是黑土区,B错。故选C。
答案:5.D 6.D 7.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东北地区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按类型划分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为什么?
(3)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4)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解析:(1)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2)明确均质区与功能区分类的指标。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3)内蒙古东部与黑、吉、辽三省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4)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功能区。 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经济和自然特征上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
(3)从区域的整体性看,二者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4)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
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怀化地区气候 篇二
气 候
怀化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匹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受地形影响,地域差异和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第一节 山区立体气候
多种地貌形成全区多类型的气候特色。从海拔140米的山间盆地到海拔1400米的山峰之间,年平均气温17.1~10.6°C,最冷月的一月平均气温5.3~-O.5℃;最热月的七月平均气温28.6~20.4°C,≥10°C活动积温5450~3074°C,年平均雨量1779.0~1136.1毫米之间,对照国家划分气候带的标准,按怀化地区垂直差异可划分四个气候带:即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6.3~17.1°C,日均温稳定通过1O°C的初日一般在3月下旬,终止于11月中、下旬,持续期为240~250天,期间积温为5060~5450°C。此层是区内热量最丰富的地带,为典型的中亚热带暖热层。
海拔400~800米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4.5~15.9°C,≥1O°C的积温在4300~4800°C之间,持续天数为199~229天,相当于北亚热带热量条件。
海拔800~1200米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3.0~14.5°C,≥1O°C的积温在3800~4300°C之间,持续天数为187~199天,相当于南温带的热量条件。
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0.6~12.9°C,≥1O°C的积温为3060~3800°C,持续天数为178~187天,热量条件由温暖转为温凉,相当于南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地带。而且山区由于南坡与北坡的不同,山上与山下有别,坡面与山顶而异,气候的垂直差异非常明显。因此,怀化的气候可以概括为:中亚热带山区立体气候。山地气候的多重性、丰富性,给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广阔的前景。
雪峰山区气候资源与农林结构分层示意图
年均气温﹥10°C积温
14.2
4000
海拔高度(米)
↑
800
年雨量(毫米)年日照(时)
1600
高山耐寒树种1100 和中药材适宜层。
农业布局
800米以上中山、农作物生育不利,可种耐寒的一年一熟的农作物。
林业布局
↑
4000
中低山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单季稻和喜凉作物适宜层。
15.4
4500
15.9
14.8
4300
700
600
500
1450
杉、松、杂用400
1420
1400
1420
1300
1390
1380
1420
材林和油茶、油桐、竹、漆
经济林适宜层。
1500
1150
1490
1290
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层。
低山双季稻热量不足,一年二熟(或一熟),杂交中稻适宜层。
4900
16.0
5000
300
16.3
丘、岗、平一年二熟或三熟,喜温作物双季稻适宜层。
16.8
5300
5100
200
经济果木林适宜层。
第二节 四 季
四季划分
寒来暑往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冷、暖、热、凉为四季气候的特征。气候四季划分一般以5天为假平均温度作指标,以候平均温度低于10°C作为冬季的开始,高于22°C之间的春秋季。区内南、中、北部和山区四季时段分配如下表:
四季起讫时间(日/月)及其长度(天)
项 目 春 夏 秋 冬 春长 夏长 秋长 冬长
北 部 24/3~6/6 7/6~16/9
17/9~21/11
17/9~19/11
13/9~19/11
30/7~19/10
22/11~23/3
22/11~23/3
20/11~23/3
20/10~26/4
75 102 66 122
中 部 24/3~6/6 7/6~16/9 75 102 64 124
南 部
雪峰山(
24/3~9/6 10/6~12/9 78 95 68 124
27/4~22/7 23/7~29/7
1400米)
87 7 82 189
当春季日平均气温升到1O°C 时,大自然便开始旱现春天的景色,桃红柳绿,生机盎然。区内春季的开始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1400米高山地带推迟到四月下旬。春长一般75~78天左右,南北部仅相差3天左右。若以候温大于6°C作为早春,则由南至北在二月上旬之间就杨柳吐绿,已经进人早春天气。
夏季,是一年中时间较长的季节,全区夏长在95~102天,但1400米的高山区仅7天(有的年份无夏季)。由北至南(因地势呈南高北低形)从6月初先后进人夏季。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人盛夏期。
秋季,是全区最短的一个气候季节,由南至北在9月中旬初至中旬末进入秋季,南北相差不到一个星期。秋长在64~68天,入秋后,天气转凉,常出现“秋高气爽”天气。至1O月中、下旬,进入深秋,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往往形成“秋风秋雨”天气。
从11月下旬始,冬季景象开始降临。候平均气温降至1O℃以下的开始日期,南部的通道比北部平丘地带早2天。冬季是全区一年中时间最长的季节,长达4个月之久,1400米高的山区半年以上为冬。若以候温低于5°C作为冬冷期的标准,则北中部冬冷期在15天左右,而南部只有1O天左右。
四季特征
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形成偏北的大陆季风,夏季又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形成偏南的热带海洋季风,由于冬夏季风的进退,形成全区各个季节的天气气候特色。
【春季】 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的季节,境内正处于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交织的地带。因此,春季天气变化剧烈,乍寒乍暖,民间有“春似孩儿脸,一日三变 天”的谚语。由于受冷空气影响,春季逐日平均气温陡升骤降明显,尤以3月和4月变化更大。平均各有三次左右冷空气入侵,一般约隔7~1O天出现一次,降温幅度一般在7°C以上,其中有一、二次强冷空气降温幅度超过15°C,最低温度一般都在5°C以上,有时也可使最低温度降至4°C以下,达到寒潮标准。5月份约有两次冷空气侵入,相隔约10天左右一次,降温在7℃以上,有时连续5天或以上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20°C以下,即谓“五月低温”,严重时影响早稻幼穗分化。天气变化剧烈,常带来强对流天气,比如四月份发生的雷雨、雷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都是全年各月之冠。
春雨连绵,低温寡照,又是春季气候一大特色。若采用连续5天或以上阴雨,无日照或日照≤2小时,同时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2°C(4月份则为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4°C),作为一次连续阴雨低温天气过程,分析芷江1952~1990年3~4月气象资料,39年中,共出现连续阴雨低温76次,平均每年1.9次,最多年达3次,平均持续天数为7天左右。其中,3月份出现56次,占总次数的73.6%,4月份出现20次,占总次数的26.3%。阴雨寡照持续最长天数,3月份为31天(1955年3月17日~4月1日;1976年3月6日~4月5日)。4月份为15天(1966年4月3~17日)。而此时正值早、中稻和棉花播种育苗时期,极易受连续阴雨低温天气危害,严重者则烂种烂秧。
【夏季】 夏季,全区一般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盛吹西南风,温度高,蒸发大,天气暑热。农谚有“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叶焦”。每年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这段时间,高温高湿是其主要天气特色。若以候平均气温≥28°C为夏热期,则北部沅陵、辰溪、麻阳等县为35天左右,最长的年份有60天;中部芷江、怀化、黔阳等县(市)为20天左右,最长的年份有50天;南部通道等县只有15天左右,夏热期很短。若以日最高气温≥35°C,连续5天或以上为一次高温天气过程,统计1959~1990年7、8月份代表站的高温天气如表:
1959~1990年盛夏各站高温天气次数
项 目
7月
8月
7~8月
北 部 沅 陵
22
24
46
32年累计出现高温天气,7月份:北部沅陵出现22次,中部芷江4次,南部通道仅1次;8月份:北部沅陵24次,中部芷江9次,南部通道3次;32年累计出现高温(≥35°C)总日数,沅陵784天,平均每年25天;芷江433天,平均每年14天;通
中 部 芷 江
4
9
13
南 部 通 道
1
3
4 道只有171天,平均每年仅6天。由此可见,山区高温酷暑天气少,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
盛夏7~8月另一个气候特色是,雨量月际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降雨量过多,容易产生洪涝;降水量过少,常有高温干旱发生。盛夏期间降雨量极值变化如表。
盛夏7~8月降雨量极值变化(毫米)
项 目
7月雨量
最 多
最 少
最 多
最 少
北部沅陵 中部芷江 南部通道
738.1(1954年) 435.8(1954年) 510.0(1993年)
29.1(1953年) 9.4(1972年) 29.4(1972年)
8月雨量
369.3(1988年) 561.3(1969年) 476.5(1988年)
12.1(1960年) 6.7(1966年) 20.4(1966年)
以芷江为例,7月份最多雨量达435.8毫米,最少仅9.4毫米,两者相差48倍;8份月雨量,最多达561.3毫米,最少仅6.7毫米,相差83倍。可见,月际之间7~8月雨量变化相当大。
同时,7、8月雨量地域分布也不均匀,7月份平均雨量以北部沅陵最多,为180毫米左右,最少是麻阳、黔阳等县,为107~120毫米。8月份平均降雨量,以南部通道最多,为140毫米左右,最少是溆浦、辰溪、麻阳一带,为100~110毫米。
另外,雷雨大风也是盛夏期间重大灾害性天气之一。盛夏雷雨大风主要是指7~8月份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影响时伴随雷雨出现的强烈大风。由于雷雨大风来势异常迅猛,风力一般都达8级或以上,常造成翻船倒屋、断线倒杆等灾害。
1962~1990年7~8月雷雨大风日数
项 目
7月
8月
沅陵(北部)
7
7
芷江(中部)
16
17
靖州(南部)
91
29
从上表可见,以靖州盛夏雷雨大风出现日数最多,29年中,7月份达91次,平均每年3次;8月份出现29次,平均每年1次。以沅陵出现最少,7、8月份均为7次,平均每年0.2次。
【秋季】 秋季,素有秋高气爽,温湿宜人的气候特点。天气变化一般较为平和。秋季也是一年四季中灾害性天气相对较少的季节,大风强度一般较弱,暴雨成灾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但秋季正是秋收秋种和晚稻生长成熟的重要时期,不利的天气条件仍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初秋时节,冷空气南下造成的第一次强烈降温和低温,可使晚稻生长遭受“寒露风”危害;有的年份,秋雨连绵也会严重影响农作物收割人仓和秋种工作,造成所谓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因此,冷空气活动频繁是秋季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若按48小时内持续降温8°C或以上,定为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全区从东部溆浦至西部芷江一线以北,第一次强冷空气都在9月中、下旬出现,南部秋季第一次强冷空气出现日期则比北部推迟1O天左右。9月份强冷空气出现次数,以北部沅陵最多,平均每年可达2.2次,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8°C左右。以南部的通道最少,平均每年为1.8次,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6°C左右。1O月份强冷空气出现次数,以北部的沅陵、辰溪及中部的怀化出现最多,平均每年达1.4次,强冷空气造成最大降温幅度可达22°C左右,以南部的通道出现最少,平均每年为1.2次,最大降温幅度可达20°C左右。
在两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之间,平均间隔都在13~16天之间,最短仅3~5天,最长相隔30天左右。往往一次强冷空气影响过后,天气转晴,阳光和煦,气温回升,呈现“十月小阳春”景色。
有的年份秋雨绵绵,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史书上有“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十月,荆州霖雨淹害禾稼殆尽”等记载。说明秋季连续阴雨、低温对晚稻、棉花的影响最大。按晚秋时段(即9月21日~11月20日)一次降水过程连续两日至三天或以上,定为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据1959~1990年资料统计,32年来,全区从北至南秋季连阴雨次数达9l~96次,年平均出现2.8~3次,而1O月上旬至11月上旬的40天内,是秋雨过程的多发期,此期间出现的秋雨过程占总次数的90%。1O天以上连续秋雨过程,北部沅陵和中部芷江各出现6次,南部通道出现7次,平均4~5年可出现一次。
【冬季】 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整个冬季形成偏北的大陆季风,强冷空气侵入,往往形成冰雪天气,但其量甚微,连续降雪的时间也不长,多在二三天内即可消融。
初雪平均日期,北部的沅陵出现在12月上旬,中部的芷江出现在12月中旬,南部的通道出现在12月下旬。终雪平均日期,北部沅陵和中部芷江出现在3月初,南部通道出现在2月下旬。
1956~1990年代表站降雪日数及初、终期(日是有/月)
项 目
初
日
终
日
历年平均
最 早
最 晚
历年平均
最 早
最 晚
年降雪日数
沅陵(北部)
8/12
6/11
11/1
2/3
2/12
1/4
10
芷江(中部)
13/12
15/11
12/1
2/3
25/1
28/3
11
通道(南部)
24/12
15/11
25/3(1987年)
25/2
10/1
26/3
7
年平均降雪日数,北部沅陵和中部芷江在lO天左右,南部通道仅7天。最大积雪深度,北部沅陵和中部芷江均在20厘米左右,南部通道在10厘米上下。
若以候平均气温≤O°C为严寒期的标准,则全区各地绝大多数年份没有严寒期出现,只有个别年份里有一、二天候平均气温在O°C以下,且一般多出现在1月中、下旬,即所谓“冷在三九”。冬季日平均气温≤O°C的天数,一般年份都不足5天,个别年份最长才有15天左右。地表水面发生结冰的日子,各地不足20天。整个冬季冷湿期长,严寒期短。
寒潮是冬季重要的灾害性天气,它能造成急剧降温、低温和大风,有时还形成冰冻、冰雹、霜雪、低温连阴雨等灾害。按湖南规定的寒潮标准,凡因强冷空气影响,任意48小时降温1O°C或以上,日最低气温降至4°C或以下,即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全区各地寒潮年平均次数约2次左右。以1~2月份出现寒潮次数最多,年平均为O.4~O.5次,几乎两年一遇。寒潮发生时间上,最早在11月份即可出现,最迟大都发生在3月份。
第三节 气象要素
日 照
【日照时数年季分布】 境内光照较为充足,各地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303.5~1519.2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多是芷江、溆浦的山间盆地,为1500多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少是云贵高原东侧的新晃县一带,仅1300小时,即平均每天只有3小时36分钟的太阳,亦为全省最少日照的地方。这是由于新晃年平均阴天日数(23O天)和≥O.1毫米年雨日(170天),均为全区最多之故。
1月隆冬季节,日照时数各地在5O.6~63.8小时之间,北部的溆浦、沅陵山间盆地最多为60.5~63.8小时。西南部的新晃、黔阳最少,为5O.6~51.4小时,每天平均日照只有1小时36分钟。个别年份1、2月日照特少,如1989年1月份黔阳只有19.5小时;1959年2月份辰溪无日照。
4月份,日照时数增加为86.2~103.2小时。溆浦、芷江、沅陵山间盆地日照最多,为100.2~103.2小时,南部与广西龙胜、融江交界的通道一带日照较少,为86.2小时,属全省日照最少的地带。
7~8月盛夏,形成全年日照高值期。如7月份,平均日照时间各地普遍达217.2~247.5小时,个别年份高达344小时(芷江,1978年7月),即每天平均有11小时日照。
1O月份,由于秋季阴雨的影响, 日照时数渐减,全区各地平均日照时数为98.5~125.9小时,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20小时以上的只有沅陵、溆浦、芷江、通道四县,其余均在98.5~120小时之间。
全区各月日照时数(小时)
沅陵项目 (54~90)
1月
4月
7月
10月
60.5
100.2
237.8
120.8
辰溪(58~90)
57.9
98.6
245.3
119.6
溆浦(56~90)
63.8
103.8
243.1
125.9
麻阳(59~90)
58.4
96.6
227.9
116.2
新晃(60~90)
50.6
88.0
217.2
102.6
芷江(52怀化(58黔阳(60会同(58靖州(63通道(67~90) ~90) ~90) ~90) ~90) ~90)
56.9
101.4
247.5
121.5
1519.55.8
99.8
246.1
98.5
1438.5
51.4
92.3
237.8
113.1
1390.9
55.4
95.4
243.6
112.8
1438.7
53.6
90.5
231.3
108.2
1381.5
57.0
86.2
223.5
121.0
1387.3
全年 1477.1 1464.1 1516.6 1408.4 1303.5.2
2
芷江最多最少日照时数(1952~1990)
项 目
最多
日照时数
年份
最少
年份
日照率(%) 最高
1月
125.3
1967
12.0
1964
38
4月
171.8
1978
42.6
1965
45
7月
344.0
1978
141.7
1954
81
10月
237.7
1979
52.9
1953
67
全年
1900.5
1956
1196.2
1976
43
年份
最低
年份
1967
4
1964
1958
11
1965
1978
34
1954
1979
15
1953
1956
27
1976
日照时数年月际变化比较大,如芷江1月份最多日照时数达125.3小时,最少日照时数仅12.O小时,相差竞达1O倍。4、7、1O月日照时数最多与最少之差也在4~5倍。全年日照时数最多为1900.5小时,最少为1196.2小时,相差也达1.6倍。
【日照百分率】 日照时数只是反映当地日照时间绝对值的多少,并未说明当地因天气原因而减少日照的情况。因为日照时数除了受云、雨、雾等天气条件影响以外,还受到天文条件的影响。只有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之比的日照百分率才能清楚反映天气条件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对我区而言,南北纬度仅相差3°51′,天文日照时数只相差2小时36分。所以,年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成正比。因此,日照百分率的地理分布也和日照时数相似。
全年各地日照百分率为28~34%,新晃最少为28%,溆浦最多为34%。
1月日照百分率的低值区为西南部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通道等县,日照百分率均在18%以下。尤以新晃最少为15%。属全国全省最少地区之一。1月日照百分率最大的溆浦也只有21%。
4月份时雨时晴,日照百分率略有上升,全区低值区的新晃、通道、靖州等县为22%,比1月份增升7%;高值区的溆浦、怀化为27%,比1月份增升6%。
7、8月份,日照百分率上升到全年最高值。各地日照百分率升至5O~60%。新晃、通道最小,为5 0%左右,芷江、怀化最大,为60%左右。
1O月日照百分率,回降到30~35%,并与6月梅雨期的日照百分率值相近,仅次于日照百分率高值期的7、8、9月。1O月日照百分率除新晃、靖州不足30%以外,其余各地在30~35%之间。
各县(市)历年各月日照百分率(%)
项目 沅陵 辰溪 溆浦 麻阳 新晃 芷江 怀化 黔阳 会同 靖州 通道
1月
4月
7月
20
26
56
18
26
57
21
27
57
19
25
54
15
22
49
17
26
59
18
27
60
17
24
57
17
25
58
17
23
53
18
22
53 10月
全年
35
33
34
32
36
34
33
31
29
28
34
33
33
33
33
31
32
32
29
30
34
31
注:观测资料下限年均为1990年,起年:芷江1952年,沅陵1954年,溆浦1956年,通道1957年,辰溪、怀化、会同1958年,麻阳、新晃、黔阳1959年,靖州1963年。
【海拔高度与日照】 根据雪峰山西坡山麓与山顶日照资料显示:从海拔170米的安江到1400米的雪峰山顶部,年日照时数减少276.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减少5%,海拔高度每抬升100米年日照时数减少18.8小时。夏半年(3~9月)山顶因多云雨,故日照比山麓少,其中,3~4月山顶比山麓偏少21.9~26.2 小时,5~6月少36.8~49.6小时,7~9月少62.0~79.0小时;日照百分率3~4月少5%,5~6月少9~11%,7~9月少16~21%。
冬半年1O、1月份,山顶日照反比山麓偏多6.2~8.6小时,11~12月份偏多23.8~26.3小时。日照百分率,1、1O月份偏多2~4%,11~12月份偏多8%。
雪峰麓与山顶日照变化情况(1971~1989年)
夏 半 年
3~4月
171.0
122.9
48.1
22
17
5
5~6月
246.5
160.1
86.4
31
20
11
7~9月
625.0
421.3
203.7
53
35
18
冬 半 年
10、1月
176.7
191.5
-14.8
25
28
-3
11~12月
150.2
200.3
-50.1
23
31
-8
项 目
安 江
日照对数 雪峰山
差 值
日照百分率(%)
安 江
雪峰山
差 值
雪峰山西坡日照随高度变化情况(1983~1986年)
日 照 时 数
1月
63.1
70.8
60.6
59.9
4月
95.2
95.2
69.2
84.9
7月
243.9
250.7
172.9
232.8
10月
105.7
108.8
84.8
96.4
全 年
1395.6
1429.6
1019.7
1217.6
海拔高度(米)
大 坪(300)
岩屋界(500)
铲子坪(800)
粟子坪(1000)
坪山塘(1404.9)
61.8 71.5 174.1 129.7 1143.6
雪峰山西坡日照百分率随高度变化情况(1983~1986年)
日 照 百 分 率(%)
1月
19
22
18
18
19
4月
25
25
18
22
19
7月
58
59
41
55
41
10月
30
31
24
27
37
全 年
31
32
33
27
26
海拔高度(米)
大 坪(300)
岩屋界(500)
铲子坪(800)
粟子坪(1000)
坪山塘(1404.9)
【太阳辐射年际变化】 太阳辐射热量有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种,总称为太阳总辐射量。它是从质的方面反映日照的变化情况,而日照时数则反映日照量的方面。但对地球的气候形成和农作物而言,太阳辐射量更具有意义。现将用左大康公式计算的东、西、南北四站太阳总辐射量列表如下。
怀化地区东西南北四站太阳总辐射量(千卡/cm2)
项 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年总量
溆浦(东)
4.982
8.788
15.066
8.189
106.834
新晃(西)
4.31
7.85
13.28
7.10
94.68
沅陵(北)
4.640
9.517
14.279
7.705
103.254
通道(南)
4.868
8.003
14.102
7.952
101.534
【太阳总辐射量随高度变化】 太阳总辐射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雪峰山顶坪山塘(1405米)比山麓安江(171米)年太阳总辐射量偏少11.84千卡。太阳总辐射量的月季分配,除1月(冬季)山顶反比山麓偏多0.25千卡外,其余4月(春季)、7月(夏季)、1O月(秋季)的总辐射量都是山麓比山顶偏多,其中以7月偏多达2.80千卡,1O月偏多最少,为0.02千卡。
雪峰山麓与山顶太阳总辐射量比较(千卡/cm2)
项 目
安江(山麓)
坪山塘(山顶)
差值
1月
4.55
4.80
-0.25
4月
8.17
7.03
1.14
7月
14.47
11.67
2.80
10月
7.63
7.61
0.02
全年
100.22
88.38
11.84
气 温
据1952~1990年资料统计,全区年均气温16.3~17.1℃。西南部山间盆地年均气温较高,北部和南部岗地较低。年均气温最高的麻阳县17.1℃,最低的通道县16.3℃,高低差0.8℃。年均最高气温23.4℃,1963年出现在黔阳县;年均最低气温11.8℃,1971年出现在怀化市,高低差11.6℃。
【平均气温的年变化】 全区1月最冷,平均气温4.7~5.3℃,越冬作物可以继续生长。1月平均气温以辰麻盆地、安洪盆地、南部靖通谷地最高,在5.1~5.3℃,以北部沅陵、溆浦、怀化、芷江一带最低,在4.7~4.9℃。
1月平均最高气温为8.7~9.9℃,通道最高为9.9℃。
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4~2.5℃,怀化最低为1.4℃。
仲春4月,气温缓慢回升,平均气温16.4~16.9℃,即升温11.7℃左右。平均最高气温,在21.4~22.2℃之间,高温中心在黔阳~洪江~会同山间盆地,为22.0~22.2℃之间。平均最低气温,在12.5~13.5℃之间,低温中心在沅陵,为12.5℃。各地升温率达5.3~5.7℃。其中北部略大于南部,东部略大于西部。
东西南北四站春季升温速率(℃/月)
项 目
沅陵(北)
通道(南)
溆浦(东)
新晃(西)
2~1月
1.4
1.2
1.3
1.3
3~2月
4.5
5.0
4.6
4.5
4~3月
5.7
5.3
5.9
5.6
5~4月
4.4
4.1
4.5
4.6
6~5月
3.9
3.3
3.9
3.6
7~6月
3.3
2.2
3.1
2.8
7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月均气温达到26.3~28.4℃,其地理分布,辰麻盆地为28.4℃,通道岗地为26.3℃。平均最高气温31.5~33.6℃,高温中心分布在沅麻盆地、溆浦盆地、安洪盆地,平均最高气温达33.0~33.6℃。平均最低气温为22.8~24.4℃, 与初秋9月份平均气温22.4~24.0℃,相差无几。即是说,盛夏的白昼高温炎暑要到清晨才消退,气温降到宜人人睡的限度。
1O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气温开始迅速下降。10~11月之间,月降温率达5.0~5.7℃,北部降温率略大于南部,东部降温率略大于西部。
东西南北四站秋季降温速率(℃/月)
项 目
沅陵(北)
通道(南)
溆浦(东)
新晃(西)
8~7月
-0.4
-0.8
-0.6
-0.7
9~8月
-4.1
-3.1
-3.9
-3.7
10~9月
-5.7
-5.0
-5.6
-5.5
11~10月 12~11月
-5.5
-5.3
-5.6
-5.3
-5.2
-4.8
-5.2
-5.0
1~12月
-2.3
-2.1
-2.4
-2.2
全区平均气温17.4~18.2℃,辰麻盆地、溆浦盆地、安洪盆地在18℃以上,其余不足18℃;平均最高气温为22.7~23.9℃,高温中心位于南端通道以及溆浦、黔阳山间盆地,其平均最高气温为23.5~23.9℃;平均最低气温为13.7~14.8℃,低温中心位于冷空气易于滞积的芷江、怀化、通道等地,其平均最低气温为13.7~13.9℃。
全区历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沅陵1963项目
至1990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4月
最低7月 23.8 24.4 24.1 24.6 23.2 23.5 23.8 23.8 23.3 23.4 22.8
12.5 13.5 13.1 13.4 12.9 12.8 12.7 13.4 13.2 13.5 13.4
10月
1月
22.8
1.6
23.0
2.4
23.5
1.8
23.3
2.5
22.9
2.1
22.7
1.7
22.7
1.4
23.9
2.5
23.2
2.0
23.1
2.1
23.5
2.2
4月
7月
21.5
33.2
21.8
33.0
21.8
33.6
21.7
33.5
21.7
32.9
21.4
32.8
21.6
32.9
22.2
33.5
22.0
32.7
21.7
32.1
21.7
31.5
1月 8.8
至1990
9.1
至1990
9.1
至1990
9.2
至1990
9.5
至1990
8.7
至1990
8.7
至1990
9.8
至1990
9.4
至1990
9.4
至1990
9.9
辰溪1968溆浦1955麻阳1959新晃1960芷江1951怀化1958黔阳1958会同1958靖州1962通道1957 气10月
温
14.1 14.7 14.3 14.8 14.1 13.9 13.7 14.5 14.0 14.1 13.9
历年各月平均气温(℃)
沅陵1963项 目
至1990
1月
4月
7月
10月
年平均
4.7
16.3
27.9
17.7
16.6
至1990
5.1
16.9
28.4
18.1
17.0
至1990
4.9
16.7
28.2
18.1
16.9
至1990
5.3
16.9
28.6
18.2
17.1
至1990
5.0
16.4
27.4
17.5
16.5
至1990
4.7
16.4
27.5
17.5
16.5
至1990
4.5
16.4
27.8
17.4
16.4
至1990
5.3
16.9
28.0
18.2
17.0
至1990
4.9
16.7
27.4
17.6
16.6
至1990
5.1
16.8
27.2
17.7
16.6
至1990
5.2
16.7
26.3
17.4
16.3
辰溪1968溆浦1955麻阳1959新晃1960芷江1951怀化1958黔阳1958会同1958靖州1962通道1957
【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期与积温】 日平均气温低于O℃,植物生长停止,冬小麦进入越冬阶段。待到翌年日均气温升到O℃以上,草木萌长,小麦返青,开始一年一度的农事活动。全区冬季日均气温在O℃以下日期一般4~6天,年平均冰冻日数3~7天,日均气温稳定通过O℃的持续日数360天左右,活动积温5973~6239℃。
日均气温稳定高于5℃,是越冬作物开始缓慢生长的温度指标。各县稳定高于5℃的平均初日在2月16日~2月25日,辰溪、麻阳、黔阳县较早,在2月16~17日,新晃、溆浦县,在2月20~21日,其余各县在2月23日一25日。平均终日,为12月14~20,最早终日是沅陵、怀化、芷江,在12月14~15日,最迟终日是黔阳、靖州、辰溪、溆浦县在12月18~20日。日均气温稳定高于5℃的持续日数长达295~308天,最长为黔阳县308天,最短为沅陵、怀化、芷江295天,两者相差1 3天。日平均稳定通过5E:的活动积温,全区为5600~5965℃,最多的麻阳县5965℃,最少的通道县5600℃,相差365℃。
日均气温稳定高于1O℃,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进人生长期,大小麦等喜凉作物进入一年中的活跃生长期。全区平均初日为3月20~25日,最早初日的辰溪为3月20日,最晚初日的靖州为3月25日。平均终日全区为11月18~24日,最早终日的怀化、会同、靖州、通道等县(市),均在11月18日,最迟终日的麻阳县在11月24日。 稳定高于1O℃的持续日数全区在240~249天,其中以怀化、芷江、会同、靖州、通道等县(市)持续日数最短,为240天,以麻阳、辰溪两县较长,为247~249天。 日均气温高于1O℃的活动积温全区为5059~5453℃,其中以怀化、芷江、会同、靖州、通道最少为5059~5177℃,以麻阳、辰溪、溆浦、黔阳山间盆地最高达5321~5453℃。
如果把≥1O℃积温除以≥10℃日数,便得≥1O℃期内的热量强度。全区从南到北平均热量强度在20~22℃/日,其中麻阳平均热量强度最高达22℃/日,通道平均热量强度最低为20℃/日。
日均气温稳定高于20℃是保证常规晚稻正常开花结实的温度指标。其平均初日,以黔阳、麻阳两县较早为5月16~17日,其余各地为5月19~21日;平均终日,以通道、沅陵、怀化、芷江、新晃、会同县(市)较早,为9月24~26日,其余各地为9月27~30日。 日均气温高于20℃的持续日数为127~138天,以黔阳、麻阳、辰溪、溆浦山间盆地持续日数最长为133~138天,以通道、沅陵、怀化、芷江持续日数较短,不足130天。日均气温高于20℃的活动积温,全区为3126~3579℃,其中通道不足3200℃。
日均气温稳定高于22℃是保证杂交晚稻正常开花结实的温度指标。高于22℃的平均初日为6月1~1O日,比高于20℃的平均初日推迟15~20天。高于22℃的平均终日,全区为9月12~19日,比高于20℃的平均终日提早1O~15天。日均气温高于22℃的持续日数全区为95~110天,活动积温为2410~2989℃。
东西南北中代表县各种界限温度
项目
≥0℃ 初终间日数
沅陵(北)
361.5
通道(南)
360.1
怀化(中)
361.1
溆浦(东)
361.2
新晃(西)
360.0
积 温
≥5℃ 初 日
6067.1
23/2
5973.1
24/2
6008.8
24/2
6189.1
21/2
6056.4
20/2
终 日 14/12 17/12 15/12 18/12 17/12
终间日数 295.6 297.2 295.2 301.7 301.1
积 温
≥10℃ 初 日
5710.9
23/3
5599.9
24/3
5672.1
24/3
5868.3
24/3
5729.8
22/3
终 日 21/11 18/11 18/11 21/11 20/11
初终间日数 243.7 240.8 239.7 243.2 243.6
积 温
≥20℃ 初 日
5230.4
21/5
5058.9
21/5
5159.7
21/5
5320.7
20/5
5204.1
20/5
终 日 26/9 24/9 25/9 29/9 26/9
初终间日数 129.7 126.7 127.9 133.3 130.6
积 温
≥22℃ 初 日
3344.4
6/6
3126.3
10/6
3285.5
7/6
3473.2
1/6
3322.5
7/6
终 日 16/9 12/9 15/9 19/9 15/9
初终间日数 103.0 95.0 100.6 110.7 100.5
积 温 2746.3 2409.9 2665.0 2964.8 2638.8
【各级热日和冷日】 全区极端最高气温≥30℃的热日,以黔阳、麻阳山间盆地最多,平均每年达97~104天;以海拔400米的通道山城最少,平均每年为82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5℃的炎热日,以麻阳、溆浦、黔阳山间盆地最多,平均每年为28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0℃的极热日,区内出现极少。解放40余年来,仅沅陵、溆浦、辰溪、新晃、各出现一次,麻阳出现3次,而且大都出现在1972年8月27日的热浪中,其中麻阳县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41.5℃为目前全区最高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最高气温≥37℃连续出现,就开始有中暑病人发生,其中老弱者容易死亡。因此,最高气温≥40℃自然可称酷热期。
极端最低气温≤O℃的冷日,全区以寒潮冷空气南下必经之道的沅陵、溆浦和冷空气易于滞积的芷江、怀化山间盆地出现日数较多,平均每年有20~25天。而北边有山体屏障、南边敞口的畚箕形地形,冷空气“难进易出”的麻阳、黔阳、新晃县出现日数较少,平均每年15天左右。
极端最低气温≤-5℃的冷日,全区以南部海拔400米的通道山城出现日数最多,平均每年出现一次。以麻阳县出现日数最少,平均每5年出现一次。其余各县平均2~3年出现一次。
极端最低气温≤-1O℃的极冷日,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全区除南部的通道、靖州、会同县未出现外,其余各县均出现一次,而且出现时间均在1977年1月3O日强大的西西伯利亚大陆冷气团南下时,其中沅陵县出现极端最低气温-13.0℃。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怀化地区是个典型的山区,起伏的地形,悬殊的高差,使山区等温线分布好比地形等高线一般复杂、密集。山区中气温一般都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雪峰山三对高山与山麓平均气温(℃)直减率(℃/100米)
项 目
安 江(169.9米)
雪峰山(1404.9米)
温 差
梯 度℃/100米
新 晃(355.5米)
万 山(884米)
温 差
梯 度℃/100米
沅 陵(143.2米)
齐眉界(800米)
温 差
梯 度℃/100米
1月
5.3
-0.5
-5.8
0.47/100
5.0
1.7
-3.3
0.62/100
4.7
2.4
-2.3
0.35/100
4月
16.9
10.8
-6.1
0.50/100
16.4
13.7
-2.7
0.52/100
16.3
13.3
-3.0
0.46/100
7月
28.0
20.4
-7.6
0.62/100
27.4
24.2
-3.2
0.60/100
27.9
24.4
-3.5
0.54/100
10月
18.2
12.2
-6.0
0.49/100
17.5
15.0
-2.5
0.47/100
17.7
14.5
-3.2
0.49/100
全年
17.0
10.5
-6.5
0.53/100
16.5
13.4
-3.1
0.58/100
16.6
13.5
-3.1
0.48/100
上表列出三对高山与山麓1、4、7、1O月和年的平均气温对比、气温的直减率(是根据两站之间的温差除以高差,用每上升100米气温递减度数表示),三对山顶与山麓年气温直减率为0.48~0.58℃/100,各季节的气温直减率,以夏季(7月)最大,为0.54~0.6℃/1 00;以冬季(1月)最小,为0.35~0.47℃/100米;春(4月)、秋(1O月)两季,气温直减率介于两者之间,为0.46~0.52℃/100米。
即使同一山脉同一坡向上,气温直减率也随海拔高度而增大。以雪峰山西坡为例,选出四个不同海拔高度测点,即安江——岩屋介——铲子坪——坪山塘分别代表山区下部、中部和上部。各月及年气温直减率均以上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下部,以年平均而言,山脉上部直减率为0.70/100米,而下部为0.28℃/100米,两者相差0.42℃/100米。
【山地逆温】 山地气温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但有趣的是,在晴朗或多云微风的夜晚,山地气温反而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升高。出现这种反常的原因,是由于夜晚辐射冷却,山峰上部的冷空气流人下部,迫使下部暖空气向上抬升所致。现列举雪峰山西坡1984年1月1O日、12日、14日四个不同海拔高度测量的气温实况如表。
雪峰山逆温(夜温)变化实况
10日/1月
测 点
20时 2 5 8
粟子(1000米) 8.1 6.0 6.5 5.8
20时 2 5 8
5.1 7.3 5.5 4.3
20时 2 5 8
10.9 10.2 11.0 10.1
12日/1月 14日/1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铲子(800米) 10.0 8.3 8.4 8.4 6.3 6.5 6.3 5.8 13.8 9.7 10.5 9.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岩屋(500米) 12.2 7.9 6.6 5.4 8.5 8.4 7.9 7.4 10.2 8.4 8.3 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坪(300米) 6.9 0.5 1.4 1.9 5.6 7.1 6.6 6.0 9.0 1.5 1.2 2.8
由上表可知:(1)雪峰山区逆温生消时间,一般傍晚20时左右出现,直至翌日8时左右(太阳出来以后)消失。(2)雪峰山区逆温通常出现一层(300~500米),有时也出现两层(300~500米、800~1000米),如12日2时。(3)雪峰山区逆温厚度,浅层有200~ 300米,深层也有500~800米,如14日2时、5时、8时。(4)雪峰山区逆温增温率,一般为2~3℃/100米,最大增温率可达3.7~4.8℃/100米。(5)山地夜晚的逆温效应,对栽种在山腰上的怕冻怕寒的果木,提供了温室效应,是山区.独有的气候资源。
【霜日与无霜期】 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的凝华现象。有霜表示地面最低温度已在零度以下,蔬果作物可能遭受冻害。全区年均霜日的地域分布,大致以怀化、芷江中部以北的沅陵、辰溪、溆浦等县(市),全年平均霜日在14~21天。南部和西部的新晃、黔阳、会同、靖州、通道等县(市),全年平均霜日在1O~13天。年均霜日以沅陵最多为21天,新晃最少为1O天,两地相差11天。
每年从终霜到初霜间隔的期间,称无霜期。区内东北部沅陵、溆浦和中部怀化、芷江,平均终霜日在2月20日~3月2日,平均初霜日为11月29日~12月5日,无霜期为272~288天。南部各县和西北部的麻阳、辰溪,平均终霜日为2月12日~2月20日,平均初霜日为12月7~15日,无霜期291~303天。
各代表县全年霜日数与初、终期和无霜期
代表县
沅陵(北)
通道(南)
怀化(中)
溆浦(东)
新晃(西)
全年霜日
20.9
13.0
13.9
16.5
9.9
平均初日
29/11
13/12
5/12
30/11
15/12
平均终日
2/3
16/2
20/2
20/2
15/2
最早初日
12/11
10/11
19/11
12/11
18/11
最终晚日
26/3
16/3
10/3
12/3
16/3
无霜期
272
299
288
284
299
降 水
【降水的地理分布】 怀化地区降水总的趋势,是东多西少,从东北向西南递减,南北两端为多雨中心。东半部的溆浦、怀化、黔阳一线,年平均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西半部的麻阳、新晃、芷江、会同一线,平均年雨量不足1300毫米。最多年雨量是北部沅陵和南部通道,平均年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个别年份,如1954、1977年沅陵年雨量达2000毫米之多,1994年通道达1800毫米以上。年最少雨量是新晃县,多年平均雨量不足1200毫米。造成年雨量“两多一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降水多在夏季,而夏季风均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南海和西南方的印度洋、孟加拉湾,气流中含有大量水汽。而西部的新晃处在云贵高原的东侧,东南方来的水汽受雪峰山和武陵山脉的屏障,处在背风的雨影区,西南方来的水汽翻过云贵高原背后下沉增温,水汽大量耗散,所以 出现全省全区的少雨中心。而北部沅陵接近桃源、安化交界的牯牛山暴雨中心,南部通道接近广西越城岭(老山界)资源、融江一带暴雨中心,故年雨量偏多。
【雨量的季节分配】 冬季(12~2月)最少,各地为1O0~17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9~12%。但由于雨日偏多(>O.1 mm雨日在35~44天),光照偏少,气温偏低,使得冬季细雨蒙蒙,气候阴冷而潮湿。
雨季(4~6月):各地雨量普遍增多,为500~66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43~47%,为全年雨量最多季节。5~6月份是暴雨(日雨量>50mm)多发月份,占全年出现暴雨总次数的47~60%,也是洪涝灾害易发期和防汛关键期。
旱季(7~9月):区内雨季在7月初逐渐结束,开始进入少雨伏旱季节。7~9月雨量各地为290~38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21~26%。但这时光照强,气温高,蒸发量大(480~590毫米),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入不敷出,伏、秋旱常有发生。到1O月份,夏季风南撤,降雨量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各地平均雨量为90~120毫米,秋旱得到缓解。其后,雨量又逐渐减少,12月~1月为全年的最低点。
【各级雨量分布】 一日降水量>1O毫米(中雨及以上)日数分布,全区年平均日数为35~43天,以北部沅陵、溆浦及南部通道出现较多,为41~43天,以新晃最少,为35天左右。
日降水量>25毫米日数(大雨及以上),年平均日数为11~16天,以沅陵、通道、溆浦、怀化、黔阳较多,达15~16天。以新晃、芷江、会同西南一线最少为11~13天。
日降水量≥5O毫米日数(暴雨日数),年平均日数为3~5天,以沅陵暴雨日数最多,平均每年5天。以麻阳、新晃、会同为最少,平均每年3天。
日降水量≥100毫米(大暴雨)日数,沅陵、溆浦、通道、怀化平均二年一遇或三年二遇,其余各地平均三年一遇。
日降水量≥150毫米(特大暴雨)日数,各地一般很少出现,解放40余年来,新晃、会同两县从未出现过;溆浦、麻阳、怀化、黔阳四县市仅出现过1次。辰溪、靖州两县出现过3次,出现最多的沅陵、芷江、通道三县为6~7次。
一日最大降水量,只有沅陵、辰溪、靖州、通道四县一日最大降水量超过200毫米以上,其中以辰溪为中心,一日最大降水量达270毫米(出现于1965年7月6日),创全区最高记录。
【降水变率与降水保证率】 降水变率:气候上,一般用雨量变率来衡量一地雨量的年际变化稳定程度,如果一个地方
的年雨量逐年不够稳定,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害。全区各地年雨量的平均变率为7~13%,只有新晃、会同平均变率小于10%。平均变率大于10%的有沅陵、通道、麻阳、辰溪四县。说明新晃年雨量变化要比沅陵稳定一些。怀化年雨量变率与全国相比属较小的地方。但各年降水总量在数量上的差别仍然较大。例如,沅陵1954年雨量最多达2007.6毫米,而1994年雨量少至1031.1毫米,相差1倍,因而其年雨量变率为全区最大达13%。
各地年季降水变率(%)
春 季
项 目
(3~5月)
沅 陵
辰 溪
溆 浦
麻 阳
新 晃
芷 江
怀 化
黔 阳
会 同
通 道
32
31
30
29
31
31
29
33
31
31
(6~8月)
50
46
43
47
43
45
44
47
44
48
(9~11月)
56
54
53
57
58
53
55
58
57
51
(11~2月)
43
41
40
40
41
40
37
39
43
39
13
11
10
12
8
10
10
10
7
12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全 年
年降水量的保证率:全区各县(市)年降水量都大于800毫米,即各地在800毫米以上的保证率均达100%;各地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保证率除新晃、辰溪、麻阳三县在88~92%以外,其余各地的保证率为97~100%;各地年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保证率,除新晃、麻阳二县在38~48%以外,其余各地的保证率为73~90%;年降水量大于1400毫米的保证率在50%以上的有沅陵、溆浦、怀化、通道等四县(市);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的保证率,沅陵、通道在19~23%;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的,全区唯有沅陵一县达到这一极值。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 全区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7~28天,以南部靖州、会同、通道和怀化连雨日数最长,为20~28天。其中靖州连雨日数最长达28天(出现于1976 年3月l8日~4月14日),怀化连雨期间总雨量为最大(514.4毫米,出现于1979年6月15日~7月2日)。
最长连雨日数出现的季节:以夏季(6~8月)出现最多,全区12个县(市)中有6个县(市)出现,占5O%;春季(3~5月)次之,有4个县(市)出现,占总数的33%;冬季(1~2月)出现最少,仅有1县出现,占总数8%。
【全区最长连续无雨日数】 平均为30~42天,以西北部的麻阳、新晃、芷江连续无雨日数为最长,在40天以上。以南部的通道、靖州、会同连续无雨日数最短,在3O天左右。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的出现季节,绝大部分地方都出现在伏旱和秋高气爽季节。少数出现在冬季少雨季节。如麻阳县夏秋最长连续无雨42天(发生在1990年8月1O日~9月20日),而辰溪县最长连续无雨32天却出现于冬季(1963年1月2日~2月2日)。
各地最长连续雨日数与最长连续无雨日数
最长连续降水
项目
日数 总雨量 出现时间
日数(天)
33
32
34
42
40
40
30
35
31
30
30
最长连续无降水
出现时间
30天以上无雨次数
5次
4次
4次
4次
2次
2次
2次
3次
1次
1次
1次
(天)
沅陵
辰溪
溆浦
麻阳
新晃
芷江
怀化
黔阳
会同
靖州
通道
19
17
19
18
19
18
24
19
23
28
20
(mm)
376.6
80.4
272.5
342.6
130.9
445.7
298.8
384.1
272.4
98.1
273.5
(年月日)
1988.8.25~9.12
1982.1.28~2.13
1988.8.25~9.12
1979.6.15~7.2
1977.6.4~6.22
1979.6.15~7.2
1958.4.29~5.22
1979.6.15~7.3
1958.4.30~5.22
1976.3.18~4.14
1975.4.22~5.11
(年月日)
1974.10.11~11.12
1963.1.2~2.2
1983.11.12~12.15
1990.8.10~9.20
1990.8.12~9.20
1990.8.12~9.20
1979.9.25~10.24
1966.8.26~9.29
1988.10.26~11.25
1979.9.25~10.24
1958.11.19~12.18
风
【风速】 怀化地区历年平均风速为1.1~2.6米/秒,以新晃最小为1.1米/秒,以靖州最大为2.6米/秒,溆浦次之,为2.1米/秒。海拔1400米的雪峰山站年平均 风速达4.9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最大风速≥17米/秒),为3~22天,以靖州出现最多达22天,个别年份多达62天(1963年)。究其原因,靖州县城位于渠水河谷畔,渠水自南向北流,渠水两侧为山脉对峙,中间形成一个南北向狭管地形,正好与盛行风向一致。因此,靖州无论风速和大风日数均为全区之冠。溆浦县城位于山间盆地,其东北部的四都河与西南部的沅水汇合于大江口,两条河的东西侧高耸着雪峰山脉,中间形成东北——西南向的狭管地形,故风速也大,居全区第二位。新晃县城北部有万山,南部有滚马坡高山屏障,削弱盛行南北向季风的势力,因而年平均风速最小。
据海拔1400米雪峰山气象站测得的风速和大风日数远比平地大得多。年平均大风日数38.6天,个别年份达97天(1971年)。比山麓的安江年大风日数多33天。由此可见,山区风能资源潜力较大。
全区年最大风速为13.0~26.3米/秒,以麻阳、雪峰山、怀化、靖州较大,达20.0~26.3米/秒;以会同、新晃、芷江、通道较小,为13.0~16.0米/秒。
一年中,全区平均风速随季节而变更。大部分地方以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为1.7~3.2米/秒),大风日数最多(2~4天)。雪峰山上平均风速达5.2米/秒,大风日数7天。以1O月平均风速最小,为1.3~2.2米/秒,平均大风日数最少,各地不足1天。
各地年月(季)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
1月
项 目
平均
大风日数
0.1
0.0
0.5
0.5
0.1
0.1
0.3
0.2
0.3
0.7
0.2
3.3
4月
平均
大风日数
0.9
0.8
0.7
1.1
1.1
0.6
1.4
0.7
1.5
4.3
1.2
7.0
7月
平均
大风日数
0.2
0.7
0.7
1.0
1.4
0.7
1.2
1.4
1.2
4.8
1.0
3.4
10月
平均
大风日数
0.2
0.1
0.1
0.2
0.1
0.1
0.3
0.2
0.0
0.4
0.0
1.3
平均
全年
最大风速
17.0
18.0
19.0
26.3
16.0
16.0
20.7
17.0
13.0
20.0
14.0
24.7
大风日数
3.0
3.5
4.3
7.8
5.8
3.7
6.6
5.7
6.7
21.9
5.0
38.6
风速
沅 陵
辰 溪
溆 浦
麻 阳
新 晃
芷 江
怀 化
黔 阳
会 同
靖 州
通 道
雪峰山
1.6
1.9
2.3
1.6
1.1
1.8
1.7
1.7
1.4
2.4
2.0
4.7
风速
1.7
1.9
2.3
1.9
1.3
1.9
2.1
1.9
1.7
3.2
2.2
5.2
风速
1.3
1.8
2.0
2.0
1.3
1.7
2.3
1.9
1.8
3.2
2.1
4.5
风速
1.5
1.9
2.2
1.6
0.9
1.6
1.6
1.7
1.3
2.2
1.6
5.0
风速
1.5
1.8
2.1
1.7
1.1
1.7
1.9
1.7
1.5
2.6
1.9
4.9
【风向】 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境内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冬季盛行偏北风和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和西南风。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不如冬夏季节那样稳定,但仍以偏北风和东北风较多。就全年来看,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和东北风,频率达46%。仅仅新晃县因南北部有山脉屏障,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舞水河谷地带,来自南北盛行的风向被迫改向,故以东南风和偏东风占优势。
冬季,全区以偏北风和东北风为主,辰溪、黔阳、溆浦、会同、靖州、通道等县为偏北风;沅陵、麻阳、怀化、芷江等县为东北风。
春季,冬季风逐渐向夏季风过渡,偏南风和西南风开始增多,但由于冷气团的势力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全区的风向还是以偏北风和东北风为主。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大陆热低压的控制,全区风向跟冬季相反,即以偏南风和西南风为主。如辰溪、麻阳、芷江、会同、靖州、通道等六县吹偏南风为主。而沅陵、溆浦、怀化、黔阳等四县(市)吹西南风为主。
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的季节,但其交替速度远比春季要快,而且秋季盛行风向与冬季风向相一致,只不过没有冬季风向那样稳定。
第四节 物 候
历史上,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早得多,从古诗人留下的诗句可以佐证。如:唐朝元稹的“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的《腊月》诗:“腊月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月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汇春光有柳条。”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南宋诗人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机;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厌草茂„„”。
怀化地区的物候观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建立以靖州县二凉亭(即该县气象局所在地,海拔322.5米)为正规的物候观测基地。观测物候项目:有木本植物近5O种,草木植物近1O种,动物7种。木草本植物发育期主要观察记载:叶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秋季叶变色期,落叶期。动物主要记载始鸣(见)和终鸣(见)等。积累资料年代最长的已有22年,最短的也有6年。现据观察获得的各种物候期,对应气候规律,按照二十四节气顺序,整理物候歌如下:
木本类物候期 日/月(年)
物候期
叶芽 平均
旱 柳
4/2
桑
21/3
乌 桕
11/4
油 茶
20/3
樟
22/3
板 栗
1/4
油 桐
13/3
始期 最早 10/1(1968) 12/2(1987) 15/3(1992) 13/2(1985) 5/3(1987) 19/3(1987) 28/2(1967)
最晚 2/3(1972)
25/2
2/4(1976)
31/3
16/4(1976) 14/4(1988)
9/4 1/4
4/4(1970)
28/3
10/4(1970) 27/3(1971)
6/4 25/3
展叶 平均
4/2(1987)
始期 最早
8/3(1984)
最晚
(1976)
开花 平均 26/2 3/4 18/6 11/10 23/4 26/5 9/4
16/4(1976) 24/4(1976) 21/4(1987) 12/4(1970)18/4(1976) 8/4(1970)
5/3(1987) 23/3(1987) 6/3(1966) 7/3(1987) 24/3(1966) 6/3(1966)
始期 最早 11/2(1987) 6/3(1987) 10/6(1993) 20/9(1989) 4/4(1987) 16/5(1973) 16/3(1966)
最晚
果熟期平均
资料年数
15/3(1984) 20/4(1976) 26/6(1989) 23/10(1986 6/5(1972)
16/9
14
4/6(1984)
3/10
16
21/4(1976)
6/10
13
12
椹熟17/5
10
15/9
19
25/9
14
果木类物候期 日/月(年)
物候期
叶芽开 平均
枇 杷
18/2
杨 梅
9/3
李
22/2
毛 桃
24/2
金秋梨
16/3
枣
6/4
蜜 柑
25/3
最早 25/1(1973)
2/2(1987) 2/2(1987) 31/1(1987)
2/3(1968) 19/3(1987)
24/2(1987)
放始期 最晚
18/3(1969)
24/3(1985)
7/3(1984)
16/3(1969)
4/4(1970)
16/4(1976)
22/3 15/4
12/4(1976)
15/4 展 叶 平均 5/3 2/4 12/3 15/3
最早 10/2(1966)
16/3(1987)
17/2(1987)
17/2(1987)
6/3(1966) 7/4(1973) 28/3(1987)
始 期 最晚
30/3(1974)
9/4(1988) 24/3(1984)
30/3(1989)
8/4(1970) 24/4(1976) 28/4(1976)
开 花 平均 9/11 28/3 10/3 13/3 24/3 17/5 30/4
最早 16/10(1971)
17/2(1987)
12/2(1987)
12/2(1987)
4/3(1966) 8/5(1973) 22/4(1974)
(1973)
(1987)
始 期 最晚
8/12(1975)
(1985)
4/4(1984) 24/3(1984)
30/3(1989)
2/4(1970) 24/5(1984) 7/5(1976)
(1985)
(1970) (1984)
(1976)
果熟期平均
资料年数
23/5
17
18/6
6
23/6
11
24/7
22
25/7
11
18/8
13
31/10
10
动物物候期 日/月(年)
物候期
平均始鸣(见)
平均终鸣(见)
观测资料年数
青 蛙
5/3
20/11
23
燕 子
13/3
14/10
22
大 雁
25/3
8/10
6
布谷鸟
13/5
13/7
17
蝉
27/5
3/10
18
—————————摘自《怀化地区志》
11级公选课大豆玉米栽培技术复习题 篇三
大豆玉米栽培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2.百粒重:作物一百粒种子的重量。
3.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经历的天数。
4.抽雄:玉米雄穗从最上一片叶中露出。
5.大喇叭口期:玉米抽雄前15天左右的时间。
6.拔节:玉米节间伸长过程。
7.重茬: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
8.放秋垄:玉米灌浆期的浅锄作业。
9.迎茬:在同一块地上,隔年种植同一种作物。
10.中耕:作物生育期间的铲、耥作业。
11.生育时期:在作物一生中,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发生的阶段性变化,而划分的若干个时期。
12.吐丝:玉米雌穗花丝从苞叶中露出。
二、判断题
1.大豆播种深度一般为4-5cm。(√ )
2.玉米起源于中国。(×)
3.玉米雄穗着生于茎中部。(×)
4.玉米为须根系作物。(√)
5.大豆测产在完熟期进行。(×)
6.玉米的前作可选择豆类作物。(√ )
7.玉米根系具有根瘤,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8.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和二氧化碳。 (×)
9.大豆是一种高产作物。(×)
10.玉米是一种低产作物。(×)
11.玉米是耐短期连作物的作物。(√ )
12.东北地区是夏玉米产区。(×)
13.中耕除草的作用就是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 )
14.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豆生产国。(×)
15.大豆的前作可选择豆类作物。(×)
16.大豆起源于中国。(√ )
17.大豆为直根系作物。(√ )
18.东北地区是夏大豆产区。(×)
19.玉米是耐短期连作物的作物。(√ )
20.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
21.大豆根系具有根瘤,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
22.大豆的前作可选择豆类作物。(×)
23.玉米子粒中含淀粉最多。(√ )
24.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有温度、水分和氧气。(√ )
25.中耕除草的作用就是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 )
26.玉米雌穗着生于茎顶部。(×)
27.大豆是耐盐碱作物。(×)
28.玉米播种深度一般为9-10cm。(×)
29.玉米测产在蜡熟期进行。(√ )
30.大豆食心虫可发生于玉米等谷类作物上。(×)
31.大豆子粒中含蛋白质最多。(√)
32.大豆测产在完熟期进行。(×)
33.大豆是耐连作的作物。(×)
34.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
35.玉米可以在白浆土或盐碱土上种植。(×)
36.玉米的雌穗是肉穗花序。(√)
37.大豆食心虫可发生于玉米等谷类作物上。(×)
38.粘虫是常发生于大豆的一种害虫。(×)
39.黑龙江省种植的大豆属非转基因大豆。(√)
40.用辛硫磷闷种可以防治地下害虫。(√)
41.玉米是耐短期连作物的作物。(√)
42.玉米是自花授粉作物。(×)
43.中耕除草的作用就是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
44.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
45.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
三、填空题
1.大豆播种方法有 窄行密植条播 、__垄上双行精量点播__、 等距穴播 。
2.玉米播种期的确定:要求土壤5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 5-7℃ 。
3.玉米田间管理措施包括 查田补苗 、___间苗与定苗___、 中耕除草 、 追肥与浇水 、___防治害虫_____、 隔行去雄及人工辅助授粉 、 放秋垄 、___站秆扒皮晾晒 。
4.大豆的收获方法有 人工收获 、__机械分段收获__、 联合收获 。
5.玉米种子发芽试验在播种前____15____天进行。
6.玉米的播种方法有 垄上精量点播 、 人工穴播 、 催芽埯种 、 深播浅覆土 。
7.玉米播种期的确定:要求土壤5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 6-8℃ 。
8.大豆的生育时期包括 种子萌发出苗期 、___幼苗期 _ 、 分枝期 、 开花结荚期 、 鼓粒成熟期 。
9.玉米的收获方法有__人工收获___和 机械收获 。
10.玉米的茎由___节___和 节间 组成。
11.玉米的种植方式有___单作____和 间作 。
12.玉米的生育时期包括 幼苗期 、_ _拔节期 __、 大喇叭口期 、 抽雄期 、____开花期____、 吐丝期 、 成熟期 。
13.大豆田间管理措施包括 铲前耥一犁或深松 、___查田补苗____、 中耕 、 化学除草 、____浇灌____、 防治病虫 。
14.玉米的种植方式有____单作____和 间作 。
15.玉米种子发芽试验在播种前___15____天进行。
四、选择题
1.大豆的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保苗( B )。
A.10-15万株 B.20-40万株 C.50万株。
2.玉米间苗在( A )进行。
A.3叶期 B.4叶期 C.5叶期
3.大豆种子发芽最低温度( A )。
A.6-8℃ B.9-10℃ C.11-12℃
4.下列大豆品种,适合第一积温带种植的是( A )。
A.黑农46 B.合丰50 C.合丰45
5.下列玉米品种,适合第一积温带种植的是( A )。
A.丰禾10 B.海玉6 C.绿单1
6.下列作物中,适合大豆的后作是( A )。
A.小麦 B.大豆 C.甜菜
7.下列作物中,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B )。
A.亚麻 B.玉米 C.甜菜
8.下列作物中,适合大豆的前作是( B )。
A.大豆 B.玉米 C.甜菜
9.玉米果穗上的籽粒行数总是呈( B )。
A.奇数 B.偶数 C.奇数偶数都有
10.能够疏松土壤但不翻转耕层的作业是( B )。
A.深翻 B.深松 C.中耕
11.玉米的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保苗( A )。
A.4.5-7万株 B.8-10万株 C.15万株
12.覆膜玉米的揭膜期在( B )。
A.3-5叶期 B.7-10叶期 C.12叶期
13.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比例一般为( C )。
A.2:2 B.2:4 C.6:6
14.作物测产结果往往偏高,需要乘以一个系数,以期与实际产量接近,这一系数为( C )。
A.0.7 B.0.8 C.0.9
15.作物种子发芽的标准是( A )。
A.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是种子1/2长 B.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与种子等长 C.胚根是种子1/2长,胚芽与种子等长
16.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 B )。
A.3-5℃ B.7-8℃ C.9-10℃
17.大豆人工收获在( A )进行。
A.黄熟期 B.完熟期 C.枯熟期
18.大豆出苗标准是( A )。
A.子叶出土并展开 B.真叶展开 C.第一片复叶展开
19.大豆根上有根瘤、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游离态氮供给大豆,( C )。
A.所以种大豆不需要施氮肥 B.但根瘤菌所固定的氮素远远满足不了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需要施入大量氮肥 C.但大豆植株需要的氮素和根瘤菌固氮在数量和时间上不完全一致,应施入适量的氮肥
20.下列作物中,适合大豆的前作是( B )。
A.大豆 B.玉米 C.甜菜
21.玉米收获在( C )进行。
A.乳熟期 B.蜡熟期 C.完熟期。
22.玉米定向留苗是指( B )。
A.叶片展开方向与垄向平行 B.叶片展开方向与垄向垂直 C.任何方向都可以
23.玉米果穗上的籽粒行数总是呈( B )。
A.奇数 B.偶数 C.奇数偶数都有
24.玉米出苗标准是第一片真叶出土,苗高达( A )时。
A.2cm B.3cm C.4cm
25.下列作物中,适合玉米的前作是( C )。
A.甜菜 B.高粱 C.大豆
26.下列作物中,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B )。
A.亚麻 B.玉米 C.甜菜
27.能够疏松土壤但不翻转耕层的作业是( B )。
A.深翻 B.深松 C.中耕
28.下列大豆品种,适合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是( B )。
A.东农44 B.合丰50 C.黑河17
29.下列玉米品种,适合第二积温带种植的是( C )。
A.克单9 B.海玉6 C.龙单32
30.作物测产结果往往偏高,需要乘以一个系数,以期与实际产量接近,这一系数为( C )。
A. 0.7 B. 0.8 C. 0.9
五、简述题
1.大豆壮苗的标准是什么?
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节间较短,叶片肥厚,叶色浓绿。
2.选用优良玉米品种的要求是什么?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常年活动积温少100C的品种。
3.如何防治玉米螟?
在大喇叭口末期,每公顷用BT乳剂2250-3000g制成颗粒剂撒施或对水450kg喷雾。
或每公顷放赤眼蜂22—30万头,分二次。
4.覆膜玉米如何施肥?
基肥 有机肥20-30t/hm。
种肥 二铵150kg/hm加硫酸锌15-30kg。
追肥 尿素200-300 kg/hm,结合中耕分二次施入。
5.大豆需水特点如何?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蒸腾系数。
种子萌发出苗需充足的水分,幼苗期需水较少,分枝期增加,开花结荚期需水最多,鼓粒成熟期减少。
6.大豆追肥方法如何?
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上,于大豆分枝期或花荚期进行追肥。
一般结合第二次中耕,每公顷追尿素37.5~75kg,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
7.选用优良大豆品种的要求是什么?
因地制宜地选用高产、优质、适期成熟、抗逆性强的品种。
8.玉米适时早播的好处是什么?
适时早播的好处:墒情好,易保苗;穗分化时间长,形成大穗;根系发达,茎粗壮,防倒伏;成熟早,防霜。
9.种植大豆的施肥原则是什么?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配合种肥和追肥,种肥深施;化肥氮磷配合,早施磷,防止后期缺氮。
10.大豆种子萌发出苗要求的环境条件如何?
温度 最低6—8C,最适20—25C,最高30C。
水分 吸水达自重120—140%才能萌发,相对含水量60%-70%。
氧气 充足。
11.玉米壮苗的标准是什么?
壮苗:叶片宽大,根系发达,叶色浓绿,茎基部扁。
12.种植大豆如何进行中耕?
大豆生育期间进行2~3次中耕。
第一次中耕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中耕深度15~18㎝,要求垄沟和垄帮的活土层不应少于5㎝,培土厚度不超过子叶节。
第二次中耕在苗高20~25㎝时进行,中耕深度10~12㎝,培土厚度不应超过初生单叶节。
第三次中耕在封垄前结束,中耕深度仍为10~12㎝,防止伤根或培成小垄,以利于机械收割。生育后期拔净田间大草。
13.种植玉米的施肥原则是什么?
以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种肥以速效性P、K为主,配合少量微肥;追肥以N为主。
14.玉米的播种顺序如何?
播种顺序:先岗地,后洼地;先沙土,后粘土;先阳坡,后阴坡;先晚熟种,后早熟种。
15.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单一消耗土壤养分,使土壤中磷素含量明显减少;大豆根际微生物和根系活动过程中分泌出对大豆有毒害作用的物质,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根瘤数量减少;土壤传播的和以大豆为寄主的病虫草害发生严重。
16.种植玉米如何整地?
秋翻起垄:耕深20-22cm,耕后及时耙、压。秋起垄,垄距60-70cm,结合起垄夹肥。春起垄时宜早进行,及时镇压。
深松起垄:先深松原垄沟,再破台合成新垄,及时镇压。
顶浆起垄:早春土壤化冻14cm时顶浆起垄。
耙茬起垄:在大豆、马铃薯等地块,灭茬后起垄、镇压。
17.大豆铲前耥一犁或深松的作用及方法如何?
作用:在幼苗罩垄时(刚出齐苗时)耥地或行间深松,可以提高地温,消灭杂草,松土保墒。
方法:行间耥地或深松。注意事项:作业时要防止踩苗和压苗。
18.覆膜玉米播种方法如何?
先覆膜后打眼播种 秋施肥起垄,4月中旬耢去垄台干土并整形,播前5-7天覆膜升温。在膜上扎眼后播种,用湿土压好。
随播种随覆膜剪孔放苗 可坐水埯种、坑种或机械条播。播种后覆膜,幼苗顶土时连续2-3天放苗。
六、论述题(共17分)
1.覆膜玉米的田间管理。、
(1)查田放苗
播种后随时进行田间检查,发现膜破损或被风掀开及时用土压严。播种后5-7天在温度较高时即可出苗,应在每天上午8时进行出苗情况检查,发现出苗及时放苗。连续放苗3天。防止放苗过晚,造成烧苗,影响全苗。
(2)铲前耥一犁
方法是用犁耥地不培土,在垄沟内留活土。
(3)间苗与定苗
分两次进行,与直播玉米相同,但要注意定向留苗。
0002220 (4)揭膜
玉米7-10叶期可以揭膜。人工揭膜时要揭得干净、彻底,防止残膜过多,影响玉米生长,造成环境污染。
(5)中耕和追肥
进行1-2次中耕,并结合中耕进行追肥,追肥量大时分两次进行。其它管理与直播玉米相同。
(6)防治病虫害
注意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和粘虫。
2.谈谈学习《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课后对我国农业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认识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论述,要求认识深刻,结合实际,有自己的观点。
3.玉米中耕除草。
(1)苗期垄沟深松或铲前耥一犁
适于原垄种或耕层浅、杂草多的地块。可以松土、保墒、灭草、增温、加深耕层、促进根系生长,为铲耥创造良好条件。
一般在幼苗2—3叶期进行,深松垄沟或耥地不培土。
(2)三铲三耥
第一次在三叶期,结合间苗进行。铲地时除净苗眼草,不伤根,确保全苗。耥地时尽可能要深,不培土,多留活土。
第二次在第一次结束后10天左右,结合定苗进行。铲地时除净杂草,除去分蘖。耥地时深耥少培土。
第三次在第二次结束后10天左右进行。铲耥不易过深,以免伤根,影响生长,除去分蘖。但应多培土,防止倒伏。
(3)化学除草
主要应用的配方有:
50%乙草胺乳油2250ML/公顷或90%禾耐斯1250ML/公顷,加40%阿特拉津胶悬剂1000—1500ML,对水450千克,在播后苗前喷雾。
在玉米3—4叶期,用4%玉农乐750ML/公顷,加40%阿特拉津胶悬剂1200ML,对水450千克,茎叶喷雾。
4.谈谈学习《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课后对我国农业的认识。(7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认识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论述,要求认识深刻,结合实际,有自己的观点。
5.大豆化学除草。
土壤处理在大豆播后苗前进行,每公顷用50%乙草胺乳油2.0~2.5L,加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300~600g,兑水450kg土壤喷雾。春季干旱区提倡苗后除草。
茎叶处理在大豆出苗后,杂草2~4叶期进行。防除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5%精禾草克乳油0.9~1.5L,或用10.8%的高效盖草能乳油450mL,兑水450kg喷雾。防除阔叶杂草,每公顷用24%克阔乐乳油450mL,或用24%杂草焚水剂1.0~1.5L,兑水450kg喷雾。
6.谈谈学习《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课后对我国农业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认识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论述,要求认识深刻,结合实际,有自己的观点。
土地资源学笔记 篇四
第一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的综合概念。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资源的概念: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多功能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整体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土地的权籍(产权)特性、供给的稀缺性、
增值特性、个体的异质性、不动产特性、流通的特殊性。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一)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二)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四)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五)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六)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⑴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山地资源开发;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⑵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注意学科规范化问题。(3)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运用,促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1)在新方法上面,今后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方法,推动土地资源学向定量化、模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在技术手段方面,今后应加强遥感技术与信息系统技术充分融合,同时还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具有土地只是获取、推理、演绎、启发、直觉判定等功能的土地资源专家系统,从总结已有成果入手,通过知识表示,把原来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只是变为具体化、结构化和形式化的知识,为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智能化提供支持,是土地资源学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
3)为系统开展标题尺度的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变化影响过程、机制研究等,要逐步建立一批不同规模的野外定位研究网络。 第二章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其单位是勒克斯,也可用日照时数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光照长度: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表达方式:可照时、实照时、日照率
光周期现象:核物对昼夜长短的反映统称为光期现象。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日平均气温≥10℃~般代表喜温作物(如水稻、花生、玉米、棉花、大豆、甘薯和高粱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同时也是绝大多数树木树种发芽和枯萎的温度界限。由于日平均气温10 ℃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故又称为活动温度,其持续期是多数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5℃是一些对低温特别敏感的喜温作物(如花生、棉花等)的安全播种温度,也是大部分热带作物组织分化的临界温度,其持续期是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作物的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气温的变化规律:由于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使土地资源的地面气温性质产生了日变化、年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内是变化的,而使气温也表现出日变化。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最高值不在正午,而在午后的2h左右。随后太阳辐射减弱,到夜间地温和气温都逐渐下降,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在午夜。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的日较差。
活动温度:指高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有效温度:指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值。
积温:是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 ℃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l0 ℃的温度总和。
温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温度影响农业布局、土地利用强度、作物熟制(2)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比起光来重要的多。因为温度直接影响动物有机体的体温,体温决定它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从而影响到生长和发育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根据动物热能代谢的特点,把所有动物分为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和温血动物(恒温动物)(3)温度对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降水: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降水量:从空中降到地面未经渗透、径流、蒸发聚集在水面上的水层厚度。
降水强度(Pi):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水距平(P):一地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差值。Pi—P。
降水绝对变率:各年(或各月)的降水距平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 Pi—P
|)/N。
降水相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1)对农业来说,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重要来源
要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保持适时适量的水分供应。作物需水量通常是指作物田间耗水量,即生长期叶面蒸发(蒸腾)量和棵间地面蒸发量的总和(对水稻来说还包括渗漏量在内)。它一方面随不同作物而不同,另一方面受气候条件,尤其是温度、湿度条件的制约,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也不相同(2)降水分布不均或强度过大,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暴雨对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地学要素: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比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
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影响:a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b海拔高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c海拔高度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d海拔高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e 海拔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地面坡度影响:A、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B、对建设用地: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地貌类型影响:A、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B、平原: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第三章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强调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区别,但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农业适宜性、土地保护和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的分类。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土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同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划分。
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景观法,参数法和过程法
土地类型的划分原则: 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调绘界线、调研经验、量算面积、编制图件、汇总面积、编写报告地类调查内容:包括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和地物补测等内容。
地类调查方法:地类调查方法、外业调查、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
地物补测
线状地物: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 线状地物调绘要求: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的,按图斑调查;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线状地物;北方实地宽度大于等于2m,南方大于等于1m的单线线状地物,应予调绘并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线状地物长度可在图上量取;单线线状地物要求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并在调查底图对应实地位置打点标记量测点及其宽度值;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量测宽度,并对应实地变化处,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垂直线状地物绘一短实线,分隔宽度不同的线状地物,分段计算面积;当线状地物与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地类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调绘在准确位置上,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用符号表示,地类界省略不表示。
图斑定义: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
图斑划分要求
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末级地类划分图斑,以地类界线分割形成图斑。其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外围闭合界线形成的地块为一个图斑。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线状地物划分为图斑。
被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单线线状地物分割的地块形成图斑。
不同耕地类型梯田、坡地应单独划分图斑。最小上图图斑面积: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mm2。
零星地物: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
补测精度要求a、量距丈量精度要求。用皮尺或钢尺丈量距离时,测量单位为米(m),保留1位小数。往返或单程两次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b、平面位置精度要求。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0mm。
补测方法:常用的补测方法主要有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地,在一定的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类别:(1)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2)根据评价的方法可以将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性程度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4)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5)按评价的时间不同分,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6)按评价途径的类别可区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类。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土地用途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特点: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的实用性也较大2.对土地利用方式不设定先后次序。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4.评价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
土地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条件下对地的生产力水平的鉴定;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基本特点:潜力限制性
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推广应用:①改变潜力分级数目;②设置不同的限制因素;③从其它角度对潜力级作细分;④限制因素的数量化;⑤改变潜力评价的基本前提。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土地资源评价原则1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2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3土地评价要因地制宜,即根据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4土地评价要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对它们作出比较5土地评价耍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
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应性评价的关系:1.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的关系。2.认为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属于不同概念,不应混淆,但是它们之间有相关性和可比性。3.土地潜力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必须事先规定出土地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4.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然而,这并不是说,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之间无任何联系。恰恰相反,在同一地区,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成果进行比较,或者说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在一个地区开展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之后,如有必要,可将这些评价结果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从而使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相联系起来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壤分类单位
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2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3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以生产地段或地块作为评价单元;5以行政区划单位为评价单元
经济评价指标种类;1.土地经济效果指标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生产资料耗费指标.成本费用与资金占有指标.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技术效果指标生产耗费效果指标
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1.土地潜力区土地潜力区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单位。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组成、熟制和产量,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依据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在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但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作多宜性评价。3.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4.土地限制型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的范围内,按限制因素种类及其强度划分。5.土地资源单位土地资源单位即土地资源类型,由地貌、土壤、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
评价系统的特点:第一,划分土地潜力区,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单位,这种做法有利于解决不同地区、同一等土地之间的不可比性。第二,评价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纲要》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三,评价与制图结合较好。第四,采用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单位”作为评价的基础,有利于将评价结果与利用现状进行比较,从而摸清现状土地利用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这也有助于土地利用的调整。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4生活水平5时间尺度
光温生产力(Ymp)指在最优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的管理水平上肥水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求,仅由当地的光温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的生产能力,是作物在最佳条件下产量的理论上限,光温生产潜力被称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光温土生产力:对于灌溉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呢鞥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得到的生产潜力。
AEZ法主要步骤:1.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2.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形成农业生态区图;3.在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计算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4.在第三步图的基础上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统计出一行定政区的土地生产力;5.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水平,使土地生产潜力与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6.根据每人每天或每年所需热量、蛋白质量折合得出的平均粮食量,按一定行政区内的生产潜力计算出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
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选择1扩大耕地面积,但耕地后备资源缺乏;2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3国际市场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
耕地保护的内容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2耕地地力的保护3耕地环境的保护保护耕地的对策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第七章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对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是人们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
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自然构成要素和综合质量状况;经济因素:土地利用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以及土地制度、各种土地政策等;
土地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原则
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潜力;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土地生产的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反展: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必须首先考虑解决人民的温饱,在其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种类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和设计。
监测内容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监测分析1)地类变更分析;2权属变更分析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监测内容1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pH、养分含量、结构、污染等);2气候特性的变化(光照、气温、降水等);3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大气组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监测方法1选择基准点;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或采样分析。
第八章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土地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
基本农田的概念: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按照对人口、农产品生产水平、建设用地发展趋势预测,对需要进行特殊保护的耕地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就是基本农田。
耕地质量总体下降的原因:耕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产生耕地退化、耕地环境污染严重、新增耕地质量劣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耕地地力的概念: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
耕地地力监测体系1耕地地力监测:是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测定。2耕地地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和人为干预。3耕地地力监测的内容:包括耕地基础地力监测、耕地作物产量监测和人为因素监测(土壤肥力监测)
土地整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3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率;4恢复土地的景观功能;5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
农地整理: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地改造;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土地复垦对象与标准: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01耕地011水田012水浇地013旱地
02园地021果园022茶园023其他园地
03林地031有林地032灌木林033其他林地
04草地 041天然牧草042人工草地043其他草地
05商服用地051批发零售用地052住宿餐饮用地053商务金融用地054其他商服用地
06工矿仓储用地061工业用地062采矿用地063仓储用地
07住宅用地071城镇住宅用地072农村住宅用地
08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081机关团体用地082新闻出版用地083教课用地084医卫慈善用地085文体娱乐用地086公共设施用地087公园与绿地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09特殊用地091军事设施用地092使领馆用地093监教场所用094宗教用地095殡葬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101铁路102公路103街巷104农村道路105机场106港口码头107管道运输
11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111河流水面112湖泊水面113水库水面114坑塘水面115沿海滩涂116内陆滩涂117沟渠118水工建设用地119冰川及永久积雪
12其他121空闲122设施农用地12
更多推荐
土地,区域,资源,用地,划分,大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