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去写数学试卷)

骨子里的中国精神

从小耳濡目染,通过中医、戏曲、民俗文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先是喜欢,进而充满了信心。从第一次看到父亲给人针灸,就引起了我强大的好奇心。银针在身体上“乱插”怎么就能治病呢?真是神奇!三十年前的家乡一直有个传统,就是每当秋后,人们完成了一年的田间劳作,收获了庄稼,手中也便有了收入,镇上就会有庙会。有买、有卖,有耍猴的、练杂耍的、演皮影戏的、吹糖人的、唱戏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好不热闹。这种好奇和热闹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

如今回想起来,当属戏曲对我的影响最大。自古说书唱戏是劝人

方,在娱乐、欣赏之中实现了教化的目的。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忠君报国、治国安邦,圣贤的教化润物无声的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比如吕剧《墙头记》,就是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评剧《打狗劝夫》,是中华女德的实际运用,它刻画了一位贤良的妻子的形象,她打死自己的爱犬,用“人命”官司教育自己的丈夫明辨是非、改邪归正;河北梆子《北国佳人》,讲述了我国第一位现代戏演员的命运坎坷,教育人们做人做事要“有骨头”。有骨气,是融进民族血液里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岳飞、杨家将忠君报国的故事也被戏曲演绎得淋漓尽致,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这些民俗文化,对于我们民族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定型以及传承,有着其独特的贡献。不管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也不管你身在哪个团体,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几乎都有着民族的烙印。

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之中,我的思想也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感悟,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一定会从学习

西方的技术文化,回归到以自己的文化为主导的,包容世界的大繁荣、大发展上来。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正是因为有众多的民族、众多不同的风俗,才使得我们生生不息、生机勃勃。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花样,不管是什么花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有本土的才是最好的,那是历史的积淀。一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忽然去了南方,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这就是水土不服。同样一个生活东方的人去了西方也会水土不服。人身、生活如此,文化亦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与世界交互范围的扩大,这让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些不同文化的花样,也必将为中华文化所接受和容纳。我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足以证明中华文化是有这个能力和担当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必然会被世界所接受。因为那是我们几千年来,一代一代人实证、实践过来的。不过,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被扭曲了,甚至包括很多的文化名人,把我们传统的文化看成是坏的、旧的、落伍的。这是很不正常的,全世界没有人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的。我们不能用别人思维模式和标准来评判自己的文化,这就类似于我们不能用别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样。继承传统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证,听了去做,做一阵子便能分出好坏。比如我们以学习《术数学》为实践的案例,学习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是否有变化了?那是因为你找到了根本。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每当我打扫院子清扫垃圾的时候,妈妈总是让我从门口往院子里面扫;清扫大门口的时候,又让我从外围往自家门口扫。我就很不以为然,认为老人们思想古董、迷信,扫个垃圾还要遵循方向吗?后来,我慢慢的就明白了,尤其是跟随老师系统的学习之后,才是真的明白了!垃圾的五行就是土嘛!土,不就是财吗?你会拿自己的财往外送吗?咱们说的再明白一点,圣人们就是利用人欲利己的思想,教化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从自家门口往外围方向扫,如果有风,便会把尘土、垃圾吹到邻居家的门口。就像妈妈说的:“人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吗?

很多人说,中国人存在信仰危机。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种信仰。《道德经》讲的就是“道”和“德”。几千年来凝聚了中国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这也是我们有别于西方的精华所在。中华民族没有因为宗教信仰而发动过战争,相反,因为文化的一统,而促使中华民族几经危难而得以繁衍壮大,同时也实现了国家疆域的扩大。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一下中西方的历史。如果说“道”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天地之间,既看不到,也摸不着。那么,在人身上就叫“德”,也便是“道”的外显了;人性是“道”赋予我们的,我们的表现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规律的就叫做“有德”。有德之人,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得道高人”,因为他把“道”统统发扬出来了。

曾经很多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这是我们误读了圣人。这只是后人的自以为是而已,圣人怎么会教我们越来越自私呢?这个“为”是做出来的意思。如果人不把自己的天性,把自己作为人的“道”表现出来,就仿佛天诛地灭了。你看那些没有“道”和“德”的人,做事不凭良心,心存狡诈的人们,他们的人生结局,甚至人生境遇,又有几个会好的呢?就像老师讲的,现世都不好好为人,死了就会好吗?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信仰是约束道德的利剑,如果国人都能传承先民优秀的文化,用“道”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德”指来导人生的方向。那么,我们自己的灿烂文明就会更加的灿烂。其实,中华民族是个“早熟”的民族,中华民族已经穿长衫了,西方人还民智未开呢。咱们不要被西方科技的、暂时的后来居上给迷惑了。科技一词是近代才有的,其实我们的科技一直是世界第一,只是我们不叫这个名称而已。比如,即便公认的四大发明咱们不提,就考古而言,专家们一直在惊叹:怎么那么早就有这种技术。以至于发掘出来了,现代人却无以应对,保护文物便成了问题。 现在全国兴起国学热。大家的热情是有了,但是大部分人还不得理法。学习国学首先要记住的是:国学是要真修实证的,它有理有法的。我们已经学习了《术数学》,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还能配合《问道大学》的法,便可以易入道、以术入道。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

总根源,其实就是《易经》,任何的观点都是与它不可分割的。例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更是易经八卦的作用和目的。

中国人重视传承,师傅带徒弟各有一派,虽然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门派,但是其实只有这一个总根源。而把它总结的最好的两个人,就是老子和孔子。孔子是述而不作,有教无类是他的发明;老子是为更智慧的人做解读。如果把他俩的思想搞清楚,诸子百家就都相差无几了。

几百年来我们受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快把祖宗的东西丢尽了。比如我们个人、家族,能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还有多少呢?很多人在想,“时代在变,我们也没办法呀”,“这是时代的趋势”,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知道《易经》有三义:简易、不易、变易。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现象,我们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简易。

我们要复兴民族文化,一定要矫枉过正,正本清源。从自己中学时期通读《毛泽东选集》开始,到现在终于找到了我想学习的那个东西,那个隐藏在我们生活、民俗、学术、艺术之中,并把他们串联起来的东西。也正是这个东西,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学问用一句话就给概括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之后就要去亲民,带领更多的人,更多行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担当起回归我们本根文化与传统的责任,实现共同走向至善的目标。对中华文化的这份用心,绝不是民族的情绪化。求同存异以,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指导规范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互影响,才能使人类文化不断繁衍下去。这一点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早已达成共识的了。这篇论文大意是:“到了21世纪人类若要继续生存,必须要向中国的孔子等圣贤学习生活的智慧。”

我没有“立天地之心”的大气魄,也无“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力。但我最起码可以“为往圣继绝学”,让我们的优秀中华文明不致断层。有文化在,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衰亡;有文化在,人们才可以找到人生信念,找到命之所依,而实现命与性两大系统层次的提升。这就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的发心。

感恩前人教化,引领后辈前行。情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求衣食温饱的同时,挤出时间学习国学,以心御物,不曾有过劳累与痛苦。问道路上,与大家一起破迷开悟、日日精进,真的是快乐相随。


更多推荐

文化,学习,传统,民族,人们,生活,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