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沈阳中考数学试卷25)
时、小时和钟点的历史
自古以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记录时间的需求。通常是依据诸如太阳和月亮等天体运行的循环规律,按照“年、季、月、旬、周、日、时、外、秒”记录时间的。在中国的汉朝以前,“时”有“季”的意思,如《礼记?孔子闲居》有这样的说法:“天有四时,春秋冬夏。”这种说法延续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四时养生”是中医保健中的说法,其中的“四时”实际上是四季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的用法渐渐地延伸到表示每日计算时间的单位了。在谷衍奎所著《汉字源流词典》中是这样解释“时”的:“旧时计时的单位。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均分成十二段,每一段叫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共二十四小时。今又指小时,一天的二十四分之一,时辰的一半。”其中所说的时辰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两种方式记载(见表1)
第一种方式是用“十二地支”(表1中第一行),第二种方式是用自然现象以及人的活动方式(表1中第二行)。比如平旦、日出、隅中、日中、日跌和日入均表示太阳当时所处的位置。而食时、哺时都是指人们开伙做饭、吃饭的时间。由此可见,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后来为了表达得更精细,在一个时辰中又有了“初”和“正”两个时刻的描述。“初”表示一个时辰的开始时刻,“正”表示这个时辰的中间时刻,这样一个时辰就平均分为了两个部分,从“初”到“正”是第一个部分,从“正”到下一个时辰的“初”是第二个部分。因此逐渐就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它的一半叫做“小时”。随着西方钟表的传入,“大时”一词就不常用了,“小时”的说法沿用至今。
《汉字源流词典》中对“点”字的解释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如今又指小时,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之所以用“点”记录时间,有可能与古代用敲钟、打鼓以及打更等方式告知时间有关,敲击几下就是几点,现在日常用语中仍然保持着“几点钟”表示整数时刻的说法。
……
“小时”的说法来源于“时辰”,表示的是时间段,也就是经过的时间;而“点”和“时”在日常用语中逐步演变为表示某时刻了,比如“午时三刻”中的“午时”就表示午时这个时辰的开始时刻,即中午“12时”,午时三记得就是中午12时45分。
鉴于表达时间用语的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4年2月27日颁
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其中对时间的单位名称规定为:“分,[小]时,天(日).\"(见表2)
文件最后的注释对其中“[小]时”中方括号的解释为:\"\"CD,内的字,是在不被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会混淆,那么可以省略”。其中蕴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其二是如果会混淆,那么不能省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小]时”实际上是时间段的含义,并不是某一时刻的含义.
在表达时间段的时候,还是应当说“小时”更为恰当,特别是在字义容易混淆的情况下更应如此。比如下面这样一句话:妈妈中午1时开始睡午觉,睡了1时。其中出现了两个\"1时\",不要说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小学儿童,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感觉费解。如果改为如下的说法或许更好:妈妈中午1点开始睡午觉,睡了1小时。这样的表达并不违背国务院对于统一计量单位的要求,而且更加清晰明确。
更多推荐
时间,时辰,表示,时刻,说法,小时,方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