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南京中考数学试卷难不难)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2.内容解析

本章学习内容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关系和运算,还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

件、全称量词、存在量词、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及其否定。这些知识在后续学习

中会得到大量应用,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 复习本章所学知识,在知识的复习和再现

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和递进的方式可以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复习本章知识能有效总结和提升学习内涵,整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全章知

识的联系和整合也能有更好的效果。在本章内容的复习中,首先应掌握集合语言的表述方

式,学习了集合的含义,明确了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等特征;再学习了

列举法、描述法等集合的表示法,其中描述法利用了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需要先理解研

究对象的性质;类比数与数的关系,我们研究了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这些关

系是由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决定的,其中集合的相等关系很重要;类比数的运算,我们学习

了集合的交、并、补运算,通过这些运算可以得到与原有集合紧密关联的集合,由此可以

表示研究对象的某些关系。

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也是数学表达和

交流的工具。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全称量词命题,存在量词命题及它们的否

定都能与许多已学过的内容进行融合,如初中学习过的数学定义、定理、命题及许多代数

结论等都可以用常用逻辑用语表示。利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进行推理论证,可

以大大提升表述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复习全章重点内容。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集合的含义,表示法,明确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法,能解决集合的交、并、补运算问题;

(3)能通过“若p,则q”形式命题的真假性,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4)能辨别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并能写出否定形式。

2.目标解析


更多推荐

集合,学习,内容,关系,量词,命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