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易错知识点
第1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易错知识点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5、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
都相等。
6、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点: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长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7、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8、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分别是4条长、4条宽、4条高;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9、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0、长方体的6个面也可以分成3组,分别是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上下面=长×宽前后面=长×高左右面=宽×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11、无底(或无盖5个面)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无底又无盖(4个面)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14、生活实际: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
水管、*囱等都只有4个面。
15、注意:用*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两个物体拼成一个物体时,减少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减少)。
16、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平方倍。(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17、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v÷a÷b
19、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20、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21、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22、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23、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4、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25、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
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26、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27、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或者v物体=s底×(h现在-h原来)
v物体=s底×h升高×进率
28、注意: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
体积不变。×进率
29、【体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是1000)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进率
30、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第2篇: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数学下册知识点
1、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①做题时把数字标在条边上再做。
②注意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的不同,用折线表示起始格。
2、平均数:①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
题目:
1、一组同学,5人浇水、4人挖土、三人运树苗,一共植了36棵,平均每人植几棵?列式:36÷(5+4+3)
2、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4个,小亮收集了12个,小兰收集了11个,小红收集了15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列式(14+12+11+15)÷4
注意: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注意:书44页第2题,问的是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很多孩子只注意到了最高。
第3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要点
1.【内容中心】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
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各单元)
学习数学能使人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各单元),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知识点(四则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这是同级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算加减法。(这是两级运算)
3.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在算括号外面的。
4.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五年级第五单元数学下册知识点
1、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

更多推荐

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面积,德国,物体,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