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137
师讲解,学生的兴趣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和期待。同时,在做实验之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推测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验证,如果和学生的推测一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增强,相应的,学习兴趣会变得更为浓厚;如果与学生的推测不一致,学生会想为什么,积极性也会得到更大的调动,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教师做实验、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加强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生物是一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在生活中焕发其魅力,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变得更加重要,更加受重视。不论素质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和生活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倡导生活化教学。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把生活的鲜活事例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课堂并不是乏味死板的,而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生动的例子中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认识到课
程的重要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成效是非常有益的。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把课堂延展到生活中去,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注意加强对课本上的科学探究部分的重视和利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加强构建生物趣味化课堂
语言是教师特殊的媒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载体,同时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感情的纽带。优秀的教学语言是教学顺利完成的前提,教师使用语言艺术,课堂上使学生和教师较好的互动,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要求科学地引入趣味性,生动形象富有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助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讲解“食物链”时,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阐述食物链直接的关系。因此,富含艺术化的言词可让学生在美丽的语言中领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加强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现象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晦涩的内容生动化,教师讲起来容易,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采用挂图的形式也能把知识讲解清楚明白,但由于挂图只具有直观性,没有动态性,学生学习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要达到彻底理解并非易事,且
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动画和视频把细胞的分裂过程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之后教师再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给学生繁重的课业减轻了部分压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生物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各门学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所以,学习生物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科的实验性和应用性特点,运用既有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指导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并查找、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得出问题的结论后,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分析结论,看都涉及到了哪方面的知识,对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拓展思维,久而久之培养出良好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生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理科中最接近于文科的课程,一方面是因为生物中没有烦琐的推理论证或者大量的计算,一方面在于生物教学中更侧重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生物教学内容都非常有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蒙朝贤,董继凯.浅谈如何增加初中生物课堂的趣味性[J].课程教育研究,2005[2]罗洪杰,刘芳.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趣味性的探索[J].新课程(上),2008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内涵,让静态的数学知识动起来,进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的优势。
一、小学几何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势发挥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差,知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多方面优势,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服务,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1.有声有色,趣味无穷
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数学课上黑板、教师、课本单一传授知识的局面,突出知识的趣味性,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有了色彩、有了生机,一下子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无穷。把学生的思维和注
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笔者
要求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身边的事物来探索有关知识,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繁忙的工地》情境图,看图找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准确后电脑及时予以语音评判:“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从而引出有关的知识,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创设这样简单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2.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单凭教师讲解和描述,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一些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图形的区别,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几何中概念的内涵。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先出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拔河比赛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而三角形则相反,具有稳定性。再用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最后请学生来想一个办法,使刚才拔河的四边形不再变形,学生轻松地找
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杨华丽
(鲤城区培新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在教学中融入多种媒体,可以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使数学知识化简为易,直观、形象、具体,学生能充分感知、
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各种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几何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两个方面,谈谈多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  几何  应用题【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37-02
教学方法
课程教育研究
138    学法教法研究
到了答案。
3.显而易见,充分感知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所学内容。
4.渗透思想和方法,事半功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由于是刚刚接触,学生接受很慢,有些数学过程学生很难理解。无论如何讲,甚至反复讲推导、解释,依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想象不出,事倍功半。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事半功倍。如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 的推导涉及不完全归纳法,笔者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 cm 、12 cm 、14 cm 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即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二、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多媒体优势的发挥
小学应用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理解题意,并能用数学思维灵活解题”。要达到这一点,没有扎实的训练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很困难的。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
维,提高解题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1.设置情境,激发求知欲
多媒体把原来静态的课堂变成动态的情境演示的过程,可以恰当地诱发小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不能是声音、图片、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设置一定的情境,挖掘教材中的
趣味因素,让学生为之所吸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如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后,笔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你拿着自己的零用钱30元去超市买文具,你会买什么?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态功能设置一个虚拟超市,并有服务员进行服务。超市里的文具应有尽有,学生感到仿佛真的置身于超市之中,都迫不及待地开始“买东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只买两件东西,有的学生买四五件件东西;有的30元钱正好用完,还有的要求找零。学生在购物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2.多向启发,培养审题推理能力
认真审题,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是解答每一道应用题的关键所在。教师一味地讲解,形式的单调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有抵触情绪,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用投影片、简单的线段图、计算机的动画功能,
帮助学生理解意,去吸引学生进行审题、推理和想象。通过多媒体的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促进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达到思维的简缩。这样既能照顾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又能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空间还给了学生,提高了练习技能。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策略分析[J].王珊.中国校外教育.2016(16)
[2]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张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5)
引言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且具体。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最初来源于美国,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开始普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且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这种教学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这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为我国的教育质量带来了很明显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够灵活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要求。所以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为目标。通过设置教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完巩固理论知识,并且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等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标准,优化教学质量。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验式教学着重强调学生“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且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体验式教学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理解加深。教师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保持一个愉快的学习状态,高效灵活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小学生的个性追求都比较明显,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对于自
己感兴趣的知识,一定会积极主动学习。体验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等学习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积极探索更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且满足他们兴趣爱好,找到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增加兴趣,寓教于学。在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活动等各种方法为学生构造有个体验式教学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进师生感情。
例如在数学课程《小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猜活动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张亚琼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和平镇小学  云南  禄丰  651200)
【摘要】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体验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的意义,其
中分别讲述了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最后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其中分别从增加兴趣、寓教于学和创新情景、景中生情以及结合科技、引起共鸣三个方面对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  探讨【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38-02

更多推荐

学生,教学,学习,教师,体验式,数学,知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