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
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的联系及区别
一、
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的区别
1、
概念不同
(1)
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
参及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
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
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数据来表示的,研究设计是
为了是使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
2、
理论基础不同
(1)
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
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社会
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社会现象及自然现象
有着本质的不同。
(2)
定量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
础上的。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现象
是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评价过程
中,主体及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定存
在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量的评价就是要找到、确定和验证这些
数量关系。
3、
特性不同
定性研究
自然情境
第 1 页
定量研究
实验室条件
研究条件
研究性质
注重方面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过程
归纳分析
密切接触、互相影
响,研究者通过及
量化研究
事前及事后的测量
演绎法
定量研究中研究者
及研究对象相互独
立,彼此分离
研究者及研究对象
关系
研究对象的交往互
动,通过移情作用
来获取资料信息。
4、在研究设计上的不同
①研究环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环境下进行;定量研
究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 定性研究主要是将研究者本身作为研
究工具,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或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获
得描述性的资料;而定量研究则是用量表、调查表等工具进行测
量,得到的资料可测量和统计。
③研究计划: 定性研究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
设,研究计划是根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
究开始时就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问题,研究计划是结构性的。
二、
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的联系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社会学方法。定性研究则是主
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
第 2 页
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
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
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
依据。定量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
工处理,统计数据,建立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
测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
种方法。
(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
一步深化。这里必须指出,虽然定性研究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低,
但是两种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相
比较而言,定量研究因为采用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显得比较科
学,而定性研究较为粗糙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应用面比较大,适
合于一般投资者和经济工作者,因为它在数据资料不充分或者研
究者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比较
研究分析
定性研究分析
目的:对潜在的理由和动机求得一个定性的理解
样本:由无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小样本
数据收集:无结构的
第 3 页
数据分析:非统计的方法
结果:获取一个初步的理解
定量研究分析
目的: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
体
样本:由有代表性的个案组成的大样本
数据收集:有结构的
数据分析:统计的方法
结果:建议最后的行动路线
基础研究
①着眼点不同。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研究着重
事物量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研究是为了
更准确地定性。 ③依据不同。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
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
材料。 ④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
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
法。 ⑤学科基础不同。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
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⑥结论表述形
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
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
第 4 页
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
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理论基础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哲学史上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实证
主义哲学。而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则包括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
解释学、现象学等各种理论流派,虽然这些理论流派之间的观点
有着不同之处,但及实证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本体论两者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实证主义认为,现
实事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
值因素的影响。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
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在对客体的认识上,
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社会现象可以被经验地感知,一切
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
证。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并不
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赋予各不相同的意
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
体的重新建构,主体和客体两者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
第二,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的作用,认为主体
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
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认为“知识”
第 5 页
有其客观的规律,具有可重复性。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
范,就可以将研究的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而以现象学为代
表的哲学流派则否认事实及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客体,他们认为对
知识的认识不是唯一不变的,它是对具体社会文化情境的建构,
是参及各方面通过互动而达到的一种暂时的共识。知识是一个重
构的创造的问题,不存在带有普遍意义的、脱离具体情境的、抽
象的知识。
第三,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倾向于夸大科学方法的作用,视
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逻辑为科学理论合理性的依据,试图将自然科
学的方法运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
领域。正是科学主义在社会研究领域的大力提倡,使人们误以为
社会研究就是要提倡那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强调对社会的研究应精确化、量化。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
派则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认为人为万物的尺度,因此应
关注人生的价值、意义、态度及理解,关注价值世界,注重情感、
创造性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感受。而这一切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用
数据的形式来表现的,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
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只会导致对人的肢解和社会活动
的僵化。
研究关系
第 6 页
在定量研究中,为了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
究者必须及研究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而事实上,在社会研究
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之前,他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建立假
设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社会事实的抽取和分析,都隐含着他的价值
倾向。所以,试图把研究者及研究分开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无法
把社会现象及自然孤立起来,他是参及在社会情境之中的,无论
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定性研究注重从研究者本人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
世界。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
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他们
在自然的情况下通过和参加者交谈,和被研究者作长期的接触,
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地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
界,以期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社会现
象,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社会现象
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
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
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
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第 7 页
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及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
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及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
志方法。其中参及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参
及观察的优势在于,不仅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
度、努力程序、行动决策依据。通过参及,研究者能获得一个特
定社会情景中一员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动。然后通过
对观察和访谈法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
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及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于
“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这种方式形成的理论,是从收集到
的许多不同的证据之间相互联系中产生的,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
过程。
研究目的
定量研究是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从中发现社会规律,旨
在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变化的原因,以指导社会实践。
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及者的观点,旨在理解社会的现象,关注不
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以揭示各种社会情境的内部动
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
研究整合
社会活动属于人类实践的领域,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
的源泉,人类的生活是由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不同经验和多种因
第 8 页
素交织在一起而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社会是这种复杂的
社会人文现象的一个部分,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人文价
值和意义,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以自然科学所特有的方法来
把握社会这种人文现象,使对社会活动的描述达到数学化和精确
化,这只能造成曲解。以自然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无疑是把
社会活动等同于自然的物质现象,把人的实践方式等同于自然的
物理的运动方式,使社会这种人文现象推动其独特性。纯粹地把
社会现象等同于没有参考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很难揭示社会现
象的独特性和本质性。因此,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其局
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时常无用武之地,
并且由于囿于社会浅层次的现象,而对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一筹莫
展,用数据等资料是难以揭示社会活动内在的交互作用关系。并
且由于社会现象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当人们力求做到客观、精
确而从某一角度对它进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主观性,不
可能是纯客观的。
值得注意的是,定性研究是在对定量研究的反思及批判中成
长起来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社会
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社会现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
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定性研究对研究者的
要求过高,这不是一般的研究人员所能达到的;其次,定性研究
的主观性也的确存在,研究者的参及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也是
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定性研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
第 9 页
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定性研究及
定量研究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社会研究领域中定量研究和
定性研究单独使用,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同的研究
方法之间不应该对立,而应是互为补充的、互相支持的。定量研
究及定性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
的研究。“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为进一
步的定性研究创造条件”[4]。
定性研究特别适合社会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
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有利
于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加强定性
研究时,并非否定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在我国也才刚刚开始,也
应大力提倡。只是我们应克服那种非此即彼的做法,要把定量研
究及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社会研究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及多
元,这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社会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
社会教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方向。在社会研究中,正确看待定量研
究及定性研究,以多元的方法论去指导社会研究,使我国的社会
研究方法尽快进入世界科学研究的前列。
注释:
[1]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 [2] 张胜勇:《反思及建构——20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论》,山东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向明:《定性研究
方法评价》,《社会研究及实验》,1996年第3期。 [4] 沈剑
第 10 页
平,瞿堡奎:《社会研究范式简论〉,《华东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0年第1期。
4具体应用
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是贯穿社会研究的两条主线,这两种研
究方法进行比较,理清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区别及联系,以使我们
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准确地把握其各自的优势及局
限性。促进社会研究方法向更深层次发展。
自赫尔巴特以来,社会科学理论得以提出并成为可能。但饶
有趣的是,社会研究者从那时起扛起的社会研究这块牌子至今仍
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安插地。于是,有这么多年历史的社会研究
面临着这样一种尬尴的境地:它一方面被指责为名为科学研究,
实际上是严重脱离实践的哲学思辩研究,缺少应有的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又被反唯科学论者们说成是受社会科学化
的影响,开始逐步成了其他学科的试验场,社会理论因而有被殖
民化的危险。
持前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理论之所以缺乏对社会教学及社
会管理实践应有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它的基本概念及由之所形成
的理论系统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差,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多年始终
没有找到或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这是造成社会理论“空洞化”
的根源,于是主张社会研究要大胆引入其他学科,尤其是心理学
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提出后一
第 11 页
看法的人则公开反对社会科学化这一口号,认为社会科学化是一
有害的口号,并强调除科学方法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有效地
认识世界的方法——人文方法或哲学的方法。
以上两种看似相互对立的观点表现出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两种
主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综观社会研究的整个历
程,我们可以发现,定量研究及定性研究是贯穿社会研究的两条
主线: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
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
释。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
性的信息,通讯说明的方法。
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也无所谓孰好孰坏,它们只是一种研究
方法。但由于过分偏重于定量研究,缺乏对定量研究局限性的了
解和忽视对定性研究的关注,以致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有过偏
之嫌。本文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理清这两种研究方法
的区别及联系,以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准确
地把握其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促进社会研究方法向更深层次发
展。
5发展历程
定量研究
第 12 页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
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
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
科学技术,使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辉煌的成就面前,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由喜爱而走上了崇拜,进
而形成了科学主义。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都
成了科学方法作用的对象,科学成了世界的主宰。“科学既是知
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
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1]。科学主义在社会
领域的盛行,导致了定量研究统辖社会研究成为必然。
德国学者梅伊曼和拉伊在20世纪初提出并创立了“实验社
会学”,他们认为实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应是通过对事实的实验
研究、分析结果,从中推导出各种社会原则,用以指导并接受实
践的检验。及此同时,随着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和心理学理论的发
展,人们更强调用严格的观察、统计、实验来研究社会。法国心
理学家比奈 -西蒙于1905年公布的《智力量表》标志着智力测
验运动的诞生,它借助于对人类智力的定量描述,在现代社会的
“科学化”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桑代代克则提出了“所
有的存在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2],强调要对所收集的信息作
精确的定量处理。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研究是
定量取向的,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定量研究的全盛时期。以后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现代化的技术成果运用到社会研究领域之
第 13 页
中,定量研究的地位又一次提升,斯金纳的“机器教学”理论更
是使社会研究中定量化倾向走到了极致。
定性研究
关于定性研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国外学
术界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
开放型访谈、参及性及非参及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
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
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
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
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
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
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3]。近年来盛行
的所谓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是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
定性研究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20、30年代因社会调查
运动而开始得到发展。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
题开始的。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作,
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但这一种局面由于人类学的兴起而改
变,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定性研究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
而存在。人类学研究因强调现场调查、人种志研究而使定性研究
逐渐得到认可。
第 14 页
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开始
凸现。拉伊提出了应强调在课堂研究中定量及定性方向的并重。
而真正向社会研究中的定量化倾向发起挑战的是沃勒尔。他认
为,儿童和教师不是教及学的机器,而是及复杂的社会联系须臾
不可分隔的一个完整的人,学校本身也就是一个社会,因为人生
活于其中。因此,他主张不要用统计等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1965年皮亚杰对“心理测验”提出了批评,认为只进行数量上
的研究不从属于质量上的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及此同时美国
的研究者提交了许多使用定性方法的论文,在定性研究者及定量
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的对话,一些在定量研究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研
究者开始探究定性研究的特点、规律并提倡应用。
定性及定量研究的比较
定性研究
获得对问题基本原
定量研究
计算数据,从总体样本
中,获得有关结果
大量个例
目的
因及动机的定性了解
样本
少量个例
资料
无规则
收集
非统计分析
第 15 页
统计分析
有规则
资料
分析
最终
形成初步了解
结果
建议最终行动方案
分类:
不同点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量化研究
研究性质
描述性研究
研究目的
对潜在理由和动机求得定性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
理解
研究总体
理论基础
解释学、建构主义理论等人经验学等实证主义方
文主义方法论
法论
样本构成
无代表性个案组成的小样本
有代表性个案组成的
大样本
研究资料
描述性资料
研究方法
归纳分析
研究结果
获取初步理解
可测量统计资料
演绎法
建议最后行动路线
第 16 页
更多推荐
研究,社会,定性,定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