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发(作者:)

酿酒专家杨万树和《六必酒经》

张如安

杨万树,清代嘉道年间宁海缑城人。他在青年时博闻力学,无奈在考场上多次搏击都败下阵

来,于是绝意举业,以书史自娱。他生性慷慨,带头修宗祠,设家塾,乐善好助,有声于时。

中年之后,他收敛了豪侠之气,归于沉静,居市井间,以把酒吟诗为乐。他喜欢喝酒,因仰

慕苏轼醉吟于省城西湖的曲院风荷间,故自号“苏堤”。他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善于酿酒。

有一日家人报说刚酿的酒发酸,他皱起眉头说:“我家没有恶狗,酒怎么会发酸呢?一定是

酿造不得法的缘故。”于是他开始搜罗酿酒文献,悉心钻研酿酒技术。嘉庆元年(1796)他

来到杭州,有机会抄读文澜阁所藏宋朱翼中《中山酒经》、窦革《酒谱》等书,又旁搜有关

酿酒的历代文献,相互参考,终于豁然会悟。他在家乡从事酿酒50余年,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摸索出一整套有科学价值的酿酒经验,于道光二年(1822)撰写成《六必酒经》一书,

有家刻本传世。

杨万树的《六必酒经》,长期来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书,询问宁海见多识广的藏书家应可

均先生,他也说没有见到过,还说杨氏宗谱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最近我有幸发现了这部酿

酒专著,披读之下,觉得很是珍贵,很有价值。传世的《六必酒经》共有三卷,扉页题“道

光壬午新镌”、“戚鹤泉先生鉴定”、“浙台四知堂藏版”,可见是原刻本。卷末则附录倡和诗

47首。戚学标(鹤泉)在序中总结杨氏的酿酒经验说:“必上协乎天时温冷,下品乎水泉清

浊,法良而材具”,以尽物性,如此才能酿造出上等美酒。

杨万树认为酿酒必须“遵一定之法式”,这个“法式”就是为《礼记·月令》记载的酿酒必

须掌握的六原则:“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六

必”的大致意思是:原料必须精选,份量要充足;曲蘖的供应、制造要适时;浸曲或浸蘖或

浸米以及蒸煮原料的过程都要讲究卫生清洁;选取好的水源,水质必须清冽,不杂异味;酿

酒的盛器要不渗不漏。杨万树著书就是要发明《月令》的“六必”之义,因而名为《六必酒

经》。从全书的结构看,该书的第一卷为《酒论》、《曲论》和“六必”说分论,大致可以看

作是全书的总论;第二卷为《制造红曲法》、《醖酿三白法》、《问答说》,主要是技术论;第

三卷《五谷果食蒸烧法》等主要介绍了蒸馏酒、药酒和一些历史名酒。全书引用历代酒书多

达39种。全书在体例上最别出心裁的地方是设为问答法,详细地回答了制曲酿酒过程中各

种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及其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种问答法在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极为罕

见,开创了我国科技专著的新的体例,而为后世所继承。

杨万树的《六必酒经》在指导原则上遵循《礼记·月令》,在酿酒技术上则遵循宋代朱翼中

的《北山酒经》,但在具体的技术上又有所发展。《礼记·月令》的“六必”酿酒理论是世界

上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杨万树将“六必”视为古今通用的酿酒指导原则予以高度评价,并

以酿酒专家的身份首次对这一工艺规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并多有发挥。如对于“陶

器必良”,古代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渗不漏,杨万树则进一步补充说,凡瓮缸榨酒后,必须用

石灰进行严格消毒。《六必酒经》在技术上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对历代酿酒工艺规程的进一步

细化,他把工艺规程称之为“按时得法”。如对于曲的制造过程中麦粉如何拌水,历代酒书

都缺少介绍,他详细规定了“按粉扣水”的比例,务求做到“粗粉湿拌,细粉干拌,干湿得

宜,握得聚,扑得散”;对于浸米法,历代酒书的介绍也不全面,他则“酌立按时浸米之法”,

条列于后。他还对稻米酿酒的加水量、加曲量的配比以及出酒率都作了具体记录,这些都大

大方便了酒匠的操作,能使酒匠在酿酒中有法可循,有据可依。他既对工艺规程高度重视,

但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善酿者因地制宜,留心酌裁”。

我国酿酒,极善用曲,历代酿酒专家都认识到曲在酿酒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杨万树指

出:“酒人淋饭回汤,法已精耑,而酒味反劣,非酿工之拙,实药之病也。”可见曲的优劣往

往决定了酒的优劣,因此《六必酒经》特立《曲论》,高度强调了曲的关键作用。杨氏秉承

历史传统,将制曲法分为风、罨、曝三大类,并指出清代中叶至少在浙东南一带流行的是风、

罨制曲法。他还具体介绍了红曲、白药、麦曲的制曲法,尤其对台温红曲情有独钟。用红曲

酿造的天台红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三大红酒之一,早在宋末元初宁海著名诗人

舒岳祥作《梅下洗盏酌台红感旧》云:“天台红酒须银杯,清光妙色相发挥。”对配以银杯的

“台红”酒赞赏有加。但台红酒的酿造技术一直没有学者予以详细的记录。

《六必酒经》第一次详尽地总结了台温红曲的传统制造方法,审其技术要领大致表现在四个

方面:1.温度控制:采用及时将物料堆起聚热或摊开散热的办法,以达到保温和恒温的目的。

2.湿度控制:红曲霉喜欢在湿度大的环境中生存,采用加大湿度的办法,促进红曲霉的繁殖,

并抑制某些怕湿度的杂菌的生长。值控制:红曲霉同其他霉菌相比,具有不怕介质酸

度大的特性,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指出加入“明矾水和化”,是指提高介质的酸度,

而台温的制法则是加入醋,使介质呈现酸性。4.污染控制:他强调酿造环境的“严整洁净”,

“尤不可触秽恶之气”,指出了控制杂菌污染的重要性。有趣的是,杨万树还对曲的正常发

酵的整个过程进行了逐日的描述,其观察比起前人来更为细致和深入。他说:“按时得法之

曲,第二日发香,第三日生黄衣,谓初热,第四日谓正热,第五日谓大热,第六日谓极热,

第七日、第八日谓余热,第九日热退发止。”

在古代除了没有条件精确地测量温度之外,杨万树的描述过程基本上是科学的。当然,任何

经验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他主张用曲的成品进行试酿,就是要通过先行试验的方式测试

曲的美恶,用试酿法来保证酿酒的成功率,反映了他的严谨求实、不以主观认定的科学态度。

杨万树的《六必酒经》蕴含了不少浙东地区酿酒的珍贵史料。如他称嘉、道时浙江有5大名

酒,以绍兴酒推为第一,而“宁波酒曲蘖参用,色白味正”。他自豪地介绍说:“我台宁老酒,

无灰酒也。制曲用蓼不用药。蓼亦清香解毒。饮酒至醉,不头痛,不口燥,医家用以治疾,

极为精良。酒色如金,甘脆香浓。余家制曲,小麦粉拌以心汲水,酿酒采汲它泉溪流诸水,

故酒色如镜,芬芳遒爽,不亚于绍酒也。”不过台宁老酒尽管品质优异,遗憾的是它在市场

上流通不广,当时除了绍酒外,各地最为时尚的是三白酒。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台宁老酒品

质上佳呢?他分析指出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宁海南郊外溪水,渗入它泉,清洁甘美,与西

湖、绍兴水相伯仲,是最佳的酿酒用水。他还记载了相邻地区酿酒技术上的一些差异,如绍

兴老酒与宁波、台温酒均采用摊饭法,但浸米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开爬法之不同。这些记载均

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浙东酒史的认识。

作为清代浙东的酿酒专家,杨万树既懂理论,又懂技术,他写下的《六必酒经》主要总

结了浙东酿酒的经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现知宁波地区古代唯一的一部酿酒专著。作

为180多年前问世的酿酒专著,一出版就得到了热烈反响,台地的文人学士都不吝赞美之词。

这部酿酒专著的新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浙东酿酒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更多推荐

酿酒,技术,过程,酿造,历代,浙东,进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