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发(作者:)
如冰似玉,唐代越窑的一抹翠
作者:沈芯屿
来源:《收藏·拍卖》2016年第12期
唐代著名詩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越州
青瓷之翠色,无数唐代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富庶一方的越州之地,依山傍水,勤劳的越州人
以独特的智慧创造出迷人的青瓷,还深受宫廷青睐,这一抹翠,烧得不简单。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青瓷名窑之一,它的中心产区主要分布于浙东的绍兴上虞、余
姚、慈溪带的宁绍平原。学界将越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代至六朝,此时的中心产
区位于上虞、绍兴带。窑址主要集中在曹娥江上游一带沿岸,考古人员在那里作了多次的调查
和发掘。并对小仙坛窑址出土的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东汉末,这里已烧制出成熟的瓷
器。唐代时期,越窑的中心位置逐渐转移至慈溪上林湖一带。考古人员对这里的遗址进行了多
次的调查和发掘,发现唐代的越窑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窑址分布广,它特有的装烧工艺和
高超的制瓷技艺,形成鲜明的青瓷风格,与北方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越窑的名称最早见于唐宋的诗文及古文献中,唐代有关越窑的诗文有顾况的“越泥似玉之
瓯”;孟郊的“越瓯荷叶空”和郑谷的“茶新换越瓯”等。被陶瓷界引用最多的要数唐代诗人陆龟
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著名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这样赞
美越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
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以后,在《格古要论》《陶雅》《景德镇陶录》等
一些史籍和古陶瓷文献中对越窑都有简单的描述。
富庶水乡上的青瓷明珠
慈溪位于浙江的东部,同样也是杭州湾的南岸,然而,所不同的是慈溪比上虞离海更近。
它的东南与镇江、宁波相毗邻,南面与余姚相境,今天它是沪、杭、甬三角地带的连接区。这
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文
化。它的出现,动摇了中国文明起源于中原的学说。春秋时期慈溪为越国的属地,战国时楚灭
越,属楚。秦朝设郡县志,这里为句章县,属会稽郡。东晋隆安四年,孙恩起义军从海道入浃
口,破句章,随迁至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杨坚灭陈,将余姚、鄞和郧三县并
入句章县。唐代武德四年,李渊废句章县,置鄞州、姚州。八年,废鄞州,置郧县,隶属越
州。唐开元二十六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涴奏请分郧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郧县
四县,别立明州以辖之。从此就有了慈溪县,县治设在今宁波慈城镇。也许正因为是这样的设
置,使慈溪面向了大海,从而使上林湖越窑青瓷从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埋下了伏笔。
慈溪的地势南高北低,从东南部为翠屏山的丘陵地带,以大沽唐为界的平原、滩涂向杭州
湾伸展。这里地势较低平,南部地带的山麓有众多的湖泊河流,那是因为这里是成为陆地的初
期所形成的泻湖。这些河流湖泊曾经过历代的修竣、筑坝,而逐渐形成。主要的湖泊有凤浦
湖、窖湖、灵湖、上林湖、白洋湖、梅湖、上岙湖和古银锭湖等,这里有的湖泊已经废了。主
要的河流有公路横江、古窑浦江、快船江、大沽唐河、六唐河等,这些河流呈网状分布,分别
注入杭州湾。这里的湖泊与东横河相接,流入浙东古运河姚江,向东达明州(今宁波港),从
海上“丝绸之路”把越窑青瓷远销到土耳其、埃及以及欧州各国。因此,从亚洲的印度,欧亚之
交的土耳其、埃及直至欧洲都有越窑青瓷出土。向西的河流经曹娥江,到达临安(今杭州),
经大运河,通往全国各地。水路交通的四通八达,海内外贸易的成功,是上林湖越窑青瓷成功
的个很重要的因素。
唐代中晚期,越窑,其制瓷作坊仍然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带。其时的越窑,因为受到
朝廷的重视,瓷场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在绍兴、诸暨、奉化、鄞县、黄岩、临海等地相继建立
了瓷窑,并且形成了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其中以余姚慈溪的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古银锭
湖、灵湖等地带的瓷业最为繁荣。这一带就是被古诗词和陆羽《茶经》等古文献上称之为越窑
的地方。
炉火纯青中的温婉之美
唐代中晚期,越窑生产进入高峰期。此时的越窑,深受吴越国朝廷的重视。据古文献及考
古资料显示,吴越国王钱氏曾在上林湖低岭头、寺龙口等地设立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和贡
品。这也许就是越窑的晚唐时富有神秘意味的“秘色瓷”。中期,有大部分产品采用裸烧,釉面
呈色不均,有窑灰落在釉面的。胎体细腻,坚致,呈灰或灰白色。器物胎体制作精细,部分产
品呈青黄色。中晚期开始,有匣钵装烧。胎体细腻,更加坚致。釉面光滑滋润,有玉的质感。
这类器物在法门寺出土,称之为“瓷,秘色……”应该是唐代越窑最精美的典型器。其他器物的
造型也比早期丰富;主要有碗、盘、执壶、净瓶、香熏、粉盒、罂、瓶、水盂、唾壶等,造型
丰满精巧,线条圆润流畅。
唐代中期至五代时期的越窑,在造型风格上追求简洁流畅,线条柔美,给人以优雅大方之
美感。
从造型上来看,唐代越窑青瓷,是从六朝的动物阶段为主进入了个以植物为主的阶段。这
是一个人类审美境界提升的标志。最普通的器形是碗,有腹壁斜收,玉壁底的;有深腹花口犹
如一朵优雅的花朵;还有敛口浅腹的平底碗、荷花碗、荷叶碗等。执壶、杯、盏托、盘等,窑
工常把这些器型做成瓜呆、蔬菜和花朵的形状。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的装饰风格。器物造型的
线条简洁丰满而流畅,趣味高雅,富有含蓄典雅的韵味。执壶的流在唐代早期是短的,随着时
间的向后推移,流逐渐变长,至宋代流几近长至壶口,而此时整个壶身亦逐渐拉高。盏托从东
晋开始出现,有的中间有一个托圈。有的托盘中有刻花莲花纹。至晚唐五代时期,受到金银器
盏托的影响,越窑也有烧造。中心托圈升高外围多饰有莲花纹,纹饰凸起,有浮雕感。器型优
美精巧,这是随着饮茶习俗的风行而产生的种器型,是茶具。也有人认为这类器形中,有的很
可能是酒盏。随着考古古墓葬中壁画中不断新的发现,该器形应该还有更加确切的分类。
另外,在装饰方面,唐代越窑追求单的青釉,釉面滋润失透,纹饰运用并不丰富,纹饰的
表现非常含蓄优雅。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褐彩,也有镂雕和绞胎,后者很少
见。常见的纹饰有莲瓣、荷叶、海棠、折枝和缠枝花卉等,还有云龙、寿鹤等。印花多见于碗
盘的内底,有阴线也有阳线,纹饰线条精致典雅。这种刻画纤细的线条,也许就是模仿金银器
的制作工艺。刻划花亦常见于碗和盘的内壁,执壶的腹部及罂的颈部至腹部。用笔简洁,寥寥
几笔就刻画出了花卉或花鸟的图案,画面自如而富有动感。然而,同时出土于皇家墓葬还有金
银器,但是,青瓷器物仍然保持了越窑特有的风格。褐彩绘画多见于钱氏家族墓出土的熏炉、
罂、灯的整体上,主要的纹饰是云气纹。镂雕也是出现在熏炉及香熏上,特别是钱氏家族的水
丘氏墓出土的熏炉,采用褐彩与镂雕相结合的手法,器型较大,表现出种皇族的气派。
还有一种装饰手法就是碗和盘口口沿采用花口的装饰,碗为深腹,敞口,沿碗的腹部,白
花口处至圈足跟部有等距离压印的竖凹纹线,使碗的形状像朵自然开放的花朵,形状优雅大
方。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碗就是其中的种。执壶的腹部亦有这种竖凹纹线的装
饰,形状象瓜而被称之为“瓜棱”。这种装饰唐代最初出现时一般为四瓣,至晚唐五代逐步出现
五瓣、六瓣,执壶的瓜棱装饰也是如此。
(编辑/雷焕昂)
更多推荐
越窑,青瓷,出土,纹饰,形成,执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