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发(作者:)

折现率 discount rate

折现率,是用以将技术资产的未来收益还原(或转换)为现在价值的

比率。

什么是折现率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本金化率和

资本化率或还原利率则通常是指将未来无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

的比率。

折现率、利率、贴现率和收益率的关系

折现率不是利率,也不是贴现率,而是收益率。折现率、贴现率的

确定通常和当时的利率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

之所以说折现率不是利率,是因为:①利率是资金的报酬,折现率

是管理的报酬。利率只表示资产(资金)本身的获利能力,而与使用

条件、占用者和使用途径没有直接联系,折现率则与资产以及所有者

使用效果相关。②如果将折现率等同于利率,则将问题过于简单化、

片面化了。

之所以说折现率不是贴现率,是因为:

①两者计算过程有所不同。折现率是外加率,是到期后支付利息

的比率;而贴现率是内扣率,是预先扣除贴现息后的比率。

②贴现率主要用于票据承兑贴现之中;而折现率则广泛应用于企

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收益分配等。

要搞清楚折现率的,就必须先从折现开始分析。折现作为一个时

间优先的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同样的收益或利益,

并且随着收益时间向将来的推迟的程度而有系统地降低价值。同时,

折现作为一个算术过程,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一个预期的现金流,

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从企业估价的角度来讲,折现率是企业各类收

益索偿权持有人要求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也就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从折现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

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态度,

都将综合地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同样的,现金流量会由于折现率

的高低不同而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

在投资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

者。按照马科威茨教授的定义,如果期望财富的效用大于财富的期望

效用,投资者为风险厌恶者;如果期望财富的效用等于财富的期望效

用,则为风险中性者(此时财富与财富效用之间为线性关系);如果

期望财富的效用小于财富的期望效用,则为风险追求者。对于风险厌

恶者而言,如果有两个收益水平相同的投资项目,他会选择风险最小

的项目;如果有两个风险水平相同的投资项目,他会选择收益水平最

高的那个项目。风险厌恶者不是不肯承担风险,而是会为其所承担的

风险提出足够补偿的报酬率水平,即所谓的风险越大,报酬率越高。

就整个市场而言,由于投资者众多,且各自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因

而对同一个投资项目会出现水平不一的要求报酬率。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未来的现金流量估计完全相同,其内在价值也会出现不容忽视的

差异。当然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投资者对未来的期望相同,要求报酬

率相等,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也相等。因此,索偿权风险的大小直接

影响着索偿权持有人要求报酬率的高低。比如,按照常规的契约规定,

债权人对利息和本金的索偿权的不确定性低于普通股股东对股利的

索偿权的不确定性,因而债权人的要求报酬率通常要低于普通股股东

的要求报酬率。企业各类投资者的高低不同的要求报酬率最终构成企

业的资本成本。单项资本成本的差异反映了各类收益索偿权持有人所

承担风险程度高低的差异。但归根结底,折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现

金流量风险的高低。具体言之,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越大,投

资者的要求报酬率就会越高,如要求提高利率水平等,最终的结果便

是折现率的提高。

而从企业投资的角度而言,不同性质的投资者的各自不同的要求

报酬率共同构成了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最低的总的要求报酬率,即加权

平均资本成本。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必须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折现

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财务估价的直接目的是确定持续经营过程中的

企业价值。按照折现现金流量理论,决定企业价值的是企业的自由现

金流量,折现率应是能够反映企业所有融资来源成本、应当涵盖企业

所有收益索偿权持有人的报酬率要求的一个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加权

平均资本成本正是这样的折现率。

基准折现率则是一个管理会计的概念,它实际上是折现率的基准,

通常是用来评价一个项目在财务上,其内部收益率(IRR)、折现率是

否达标的比较标准,通常基准折现率可选用社会基准折现率、行业基

准折现率、历史基准折现率等做为评价项目的基准折现率。

贴现率(Discount Rate)

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

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

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

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

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

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

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

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

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

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

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举个例子:

贴现率为10%,今年的100块到了明年就相当于100*(1+10%)

块钱,到了后年就是100*(1+10%)*(1+10%),也就是说,今年用

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相当于明年11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

discount rate 贴现率

(l)联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所收取

的利率。(2)计算某些资产的现值时所使用的利率。

贴现率(Discount Rate)

贴现率:又称“折现率”。指今后收到或支付的款项折算为现值的

利率。常用于票据贴现。企业所有的应收票据,在到期前需要资金周

转时,可用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或借款。银行同意时,按一定的利率

从票据面值中扣除贴现或借款日到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而付给余额。

贴现率的高低,主要根据金融市场利率来决定。

贴现率套算公式

因为存在着退税,所以才会出现外贸贴现率这个名词,才会有预

计收入,不然的话外贸的贴现率就等于国家的汇率。

其套算公式为:贴现率=一般贷款利率/(1+贴现期)×一般

贷款利率

假定汇率=8.07,退税率=13%

如果没有退税

1美金=8.07元

存在了退税

退税收入=8.07*0.13/1.17=0.897元(8.07按全额增值税来假设)

因此,买该产品的成本就只等于8.07-0.897=7.173。转换成美金

就=7.173/8.07=USD0.889.

也就是说到了远期相当于用USD0.889买了现在1USD的产品。

贴现率与利率的关系

贴现率是以利率为基础的。

利率是经济学、借贷和租赁等融资实务和企业财经管理中的一个

重要杠杆调节工具和专业名字。因此,利率有长短期存款利率和长短

期贷款利率等等;即利率水平或高低会因主体不同和期限不同而不同。

利率往往由主体机关为他方确定或借贷双方商定。例如,国家根据国

民经济状况确定利率政策水平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银行根据该幅度

确定借贷和存款的具体水平(数字),企业和或个人之间借贷由借出

方或双方商定利率高低多少等等。

贴现率通常用于财经预测,企业财经管理和特定融资实务中的测

算用字。例如,用适当的贴现率来预测经济发展、企业财务成长测算、

投资预测与回报测算、资产评估与企业价值评估等等。贴现率的确定

均以相关年金期限和贴现率用途目的等情况以利率为基准调节相关

因素(系数)而得,一般由行为单方自行估计确定。

因此,贴现率不一定大于利率。即贴现率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

利率。 一般贴现率小于市场利率,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利用两者之

差进行牟利

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

现。

到期收益率:所谓到期收益,是指将债券持有到偿还期所获得的收益,

包括到期的全部利息。到期收益率又称最终收益率,是投资购买国债

的内部收益率,即可以使投资购买国债获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

于债券当前市价的贴现率。它相当于投资者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并

且一直持有到满期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利率(interest rate)是一个统称,包含了各种利率,而到期收

益率(yield to maturity)是债券用息票利率,面值等计算未来现金

流贴现到现值的一个利率,是一个特有的概念,不同期限的债券的到

期收益率一般是不同的,这就有了收益率曲线的概念(yield curve),

要根据不同情境来分清这两个概念

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

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折现率,从企业投资的角度而言,不同性质的投资者的各自不同的要

求报酬率共同构成了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最低的总的要求报酬率,即加

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必须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折

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财务估价的直接目的是确定持续经营过程中

的企业价值。按照折现现金流量理论,决定企业价值的是企业的自由

现金流量,折现率应是能够反映企业所有融资来源成本、应当涵盖企

业所有收益索偿权持有人的报酬率要求的一个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加

权平均资本成本正是这样的折现率。


更多推荐

利率,企业,折现,贴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