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发(作者:)
三一重工2012年财务表表分析报告 篇一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表表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背景
三一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国企业五百强、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最强企业、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中国最具成长力自主品牌、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五百强。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9年。二十年来,三一集团秉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 贡献”的企业宗旨,打造了业内知名的“三一”品牌。
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三一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销售209亿元。三一重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5大类12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有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 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港口机械等。目前,三一混凝土输送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旋挖钻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 2002年,三一重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混凝土406米的世界纪录。2007年12月,三一重工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492米再次创造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新高。三一重工还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66米臂架泵车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底,三一推出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实现了对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又一次跨越。
2003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三一,亲切鼓励三一人:“你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过去,希望你们团结一心,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后,温家宝、贾庆林、周永康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继视察三一。
1 / 13
董事长梁稳根先生是三一的主要创始人,中共十七大代表,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获得者。
第三部分 会计分析
一、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识别
作为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得到了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从三一重工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其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
项目
应收账款
存货
合计
2012
23.23%
16.31%
39.54%
2011
22.03%
15.85%
37.89%
2010
18.28%
18.15%
36.42%
2009
24.32%
18.56%
42.88%
因此,因受账款和存货的相关款及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三一重工的财务报表能否如是反映其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在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中,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管理层进行判断。因此,三一重工是否利用这些灵活性进行会计造假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三一重工营业外收入连续两年均超10亿元,且增长较快,其是否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公司利润,收益质量如何同业也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
报表项目
营业外收入
2012
98.59%
2011
677.69%
2010
337.01%
二、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一)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1、应收账款增速较快
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应与营业收入增速相匹配,三一重工2011年收入增长49.54%,应收账款却增长了97.36%,2012年营业收入下降7.77%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却仍有32.46%的增长。与营业收入的增长相比,三一重工应 2 / 13
收账款增速明显更快,让人怀疑是否利用放宽信用条件来刺激收入的增长。
报表项目
营业总收入
应收账款
2012
92.23%
132.46%
2011
149.54%
197.36%
2010
205.84%
148.72%
2009
基期金额(万元)
100% 1,649,587.93
100% 385,152.01
分析三一重工应收账款的增长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合并德国普茨迈斯特转入的应收账款。
2012年4月,公司联合中信产业基金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100%股权。这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第一次并购全球第一品牌100%股权,是中国制造业名片同欧洲隐形冠军的完美联合,是中国资本与市场优势,同欧洲技术与规则优势的完美融合,有利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丰富公司产品组合,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国际运营管理经验和国际营销、服务水平。这一战略性并购被誉为“中德示范性交易”。 从混凝土机械行业来看,全球最大制造商与全球第一品牌制造商的叠加效应,彻底改变了行业全球竞争格局,实现了三一混凝土机械由中国第一品牌向世界第一品牌的跨越,确立了三一在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领导地位。由于此次并购并入的应收账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一重工2012年应收账款金额的增加。
此外,三一重工销售方式影响,一定程度放宽信用政策刺激销售也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增加。
关于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是否面临无法收回的情况,我们分析了2012年应收账款金额前5位的客户情况如下:
3 / 13
从上表看,三一重工应收账款集中度不高,且金额较大应收账款的年限1年以内的,同时,关联方应收账款金额占比不大,因此,我们认为面临的应收账款拖欠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所带来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2、坏账准备分析
2012年7月1日起,三一重工对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中“根据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账龄分析法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会计估计进行变更,变更前后其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化如下:
通过此次变更,三一重工降低了4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提高了4年以上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总体来讲,坏账计提比例的激进程度有所提高。
我们分析三一重工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情况:
报告期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
2012 年报
101.01
2011 年报
60.38
2010 年报
50.78
可以看到,三一重工应收账款回收期不断拉长,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似乎欠妥,对其应收账款的安全性有不利影响,这也印证了我们对其放宽信用政策以刺激销售的判断。
对于本次会计估计变更,三一重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有关规定,对上述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无需对已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也不会对公司以往各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但对于2012年7月以后公司利润有一定影响。该项会计估计变更计增加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1亿元,占公司2012年度归属于上 4 / 13
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为7.23%。因此,此次会计估计变更有调整利润之嫌。
(二)存货质量分析
三一重工的存货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与其营业收入的增长大致保持匹配。
报表项目
存货
2012 2011 2010
2009
基期金额(万元)
129.22% 143.03% 193.48% 100% 293,952.91
我们分析了2012年三一重工存货跌价准备变化情况:
2011、2012年三一重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例分别为1.12%和2.24%,增幅约100%,主要是因为2012年三一重工合并德国普茨迈斯特转入了2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当年三一重工转销了1.0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
项目
存货周转天数(天)
2012 年报
105.00
2011 年报
77.14
2010 年报
72.42
三一重工存货周转天数逐年增加,体现其存货管理的效率有所降低,跌价准备有所提高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三)收益质量分析
三一重工营业外收入在2010和2011年有较大增长,2012年仍保持10亿元以上的营业外收入,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有减小的趋势,盈利质量有一定的下降。
报告期
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
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净利润(%)
2012 年
11.38
88.48
2011 年
8.76
91.60
2010 年
0.60
91.44
2009 年
0.20
101.36
5 / 13
第四部分 财务分析
一、与以往年度的纵向分析
(一)财务状况纵向分析
以2012年为基期,三一重工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动情况如下表:
2012
报表项目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付款项
其他应收款
存货
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非流动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工程物资
无形资产
开发支出
商誉
长期待摊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他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合计
资产总计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2014
93.99%
390.26%
162.41%
132.46%
50.44%
170.92%
129.22%
242.21%
118.05%
2013
基期金额(千元)
171.63% 100% 9,631,110
39.01% 100% 80 ,889
94.41% 100% 1,706,776
197.36% 100% 14,974,446
148.06% 100% 51,180.49
142.65% 100% 16,628.66
143.03% 100% 293,952.91
100.00% 100% -
165.31% 100% 1,073,251.93
100.00%
94.38%
141.68%
100.84%
58.63%
220.13%
17403.95%
100.00%
112.68%
100.62%
100% -
166.16% 100% 20,666.92
171.25% 100% 294,931.44
145.04% 100% 91,662.55
172.37% 100% 14,662.22
138.45% 100% 63,136.46
25.64% 100% 86.08
100% -
738.40% 100% 362.73
121.36% 100% 24,759.71
100% 179.96 100.00%
140.26%
125.64%
59.55%
160.70% 100% 510,448.07
163.71% 100% 1,583,700.00
190.25% 100% 94,060.46
6 / 13 交易性金融负债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款项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合计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预计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合计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实收资本(或股本)
资本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少数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合计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766.01% 17623.52% 100% -
62.56%
103.08%
211.40%
107.63%
37.23%
109.62%
100.00%
210.82%
113.67%
98.10%
234.90%
100.33%
114.34% 100% 51,638.15
92.66% 100% 126,416.23
93.08% 100% 44,142.12
98.65% 100% 4,998.38
136.84% 100% 33,450.97
333.47% 100% 1,387.51
19.33% 100% -
134.52% 100% 149,688.39
141.60% 100% 46,090.35
131.95% 100% 551,872.57
551.08% 100% 133,568.38
100.31% 100% 48,709.72
100% - 100.00%
185.31%
1235.72%
213.97%
231.16%
130.42%
100.00%
29.32%
122.23%
128.96%
133.09%
117.07%
146.12%
118.60%
125.64%
120.58% 100% 2,623.82
122.66% 100% 17,244.45
149.78% 100% 1,213.49
392.40% 100% 203,359.86
157.31% 100% 755,232.43
150.00% 100% 148,800.00
100.00% 100% 72,110.99
133.76% 100% 80,493.72
206.85% 100% 461,916.63
132.26% 100% -10,610.41
173.23% 100% 752,710.93
191.99% 100% 75,756.64
174.13% 100% 828,467.57
163.71% 100% 1,583,700.00
1、流动资产分析
2010和2011年,三一重工流动资产增速较快,但2012年这一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占比较大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增幅均明显降低。相对于增 7 / 13
速较高的非流动资产,三一重工资产的整体流动性有所降低。数据显示,三一重工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为61.87%,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好。
2、流动负债分析
2012年,三一重工偿还大批短期借款,并同时对借款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短期借款大幅减少,应付票据由于前期票据到期付款及本期开具承兑汇票减少,也由较大幅度的减少。因此,流动负债扭转了往年较快增加的趋势,有小幅的下降,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3、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
三一重工长期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下,最主要为固定资产,各年间的增幅较大。三一重工资本结构中,对长期借款的依赖程度逐年增长,且增速较快。
总体来讲,三一重工2012年对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了调整,以长期借款取代短期借款,公司财务风险有所降低,财务状况是较为优良的。
(二)盈利能力纵向分析
以2009年为基期,三一重工利润表项目变动情况如下表:
2009
报表项目
营业总收入
营业收入
营业总成本
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其他经营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投资净收益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营业利润
2012
92.23%
92.23%
99.40%
99.10%
64.28%
94.26%
109.93%
168.28%
-18.53%
30.33%
202.96%
114.26%
65.73%
61.92%
8 / 13
2011
149.54%
149.54%
151.02%
150.42%
197.75%
131.55%
159.41%
270.60%
263.82%
78.34%
-136.38%
334.00%
232.09%
142.78%
2010
基期金额(万元)
205.84% 100% 1,649,587.93
205.84% 100% 1,649,587.93
196.11% 100% 1,384,450.99
192.11% 100% 1,116,108.31
267.28% 100% 4,910.14
190.68% 100% 168,075.44
249.33% 100% 77,065.38
336.39% 100% 8,868.53
162.32% 100% 9,423.19
-334.23% 100% -2,771.49
111.50% 100% 4,515.20
-58.03% 100% -7,286.70
224.50% 100% 731.60
262.87% 100% 262,365.46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
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
净利润
减:少数股东损益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加:其他综合收益
综合收益总额
减: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
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东综合收益总额
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元 人民币)
98.59%
291.43%
78.47%
63.76%
60.81%
64.21%
45.55%
65.74%
173.46%
63.83%
45.21%
65.37%
65.85%
677.69%
70.35%
201.54%
155.55%
184.79%
151.87%
129.91%
154.02%
-568.78%
151.21%
129.70%
153.31%
102.61%
337.01% 100% 4,475.20
277.05% 100% 3,950.78
140.10% 100% 1,139.55
263.92% 100% 262,889.88
299.00% 100% 25,893.51
260.09% 100% 236,996.37
134.66% 100% 40,738.11
286.13% 100% 196,258.26
100.00% 100% -
260.33% 100% 236,996.37
134.93% 100% 40,738.11
286.36% 100% 196,258.26
1.3200 84.09% 100%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行业需求下降的影响,2012年,三一重工实现工程机械产品销售44299台,同比下降11.62%;实现营业收入468.31亿元,同比下降7.77%,失去了往年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
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增减基本上保持相匹配,历年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长速度均超过营业收入的增长,2012年在营业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依然有所增长。其中,管理费用的增长体现了三一重工在费用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财务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借款利息支出增加及汇率变动影响汇兑损失增加所致。
2012年,三一重工营业利润、净利润的降幅远远高于营业收入的降幅。
二、与竞争对手对比的横向分析
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同属工程机械行业,本报告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一)财务状况横向分析
以中联重科为基准,三一重工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方面与中联重科的对比情况如下:
项目
流动资产合计
非流动资产合计
2014
三一重工
51.45%
126.54%
9 / 13
2013
三一重工
55.90%
124.94%
中联重科
100.00%
100.00%
中联重科
100.00%
100.00% 资产总计
流动负债合计
非流动负债合计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合计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67.20%
82.53%
63.93%
72.88%
59.98%
67.2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4.84%
54.36%
144.56%
81.83%
59.47%
71.3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由上表可见,三一重工总资产规模小于中联重科,但其非流动资产的规模却高于中联重科,说明其资产的流动性相对中联重科明显较差。同时,三一重工非流动负债与2014年调整低于中联重科,说明其在资本结构上,更加偏重于短期负债,这与2013年三一重工调整负债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总体来讲,三一重工总资产为中联重科的67.20%,总负债为中联重科的72.88%,其整体财务状况劣于中联重科。
(二)经营效率横向分析
以中联重科为基准,三一重工在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方面与中联重科的对比情况如下:
项目
营业总收入
营业利润
净利润
2014
三一重工
117.46%
108.22%
1646.21%
中联重科
100.00%
100.00%
100.00%
三一重工
96.85%
60.60%
78.31%
2013
中联重科
100.00%
100.00%
100.00%
由上表可见,2014年,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均超过中联重科,2013年有所下降,低于中联重科。结合两家公司的资产规模,我们不难发现,三一重工以较小的资产撬动了较大的收入和利润,其经营效率较中联重科更强,这也说明了三一重工在行业内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财务比率分析
(一)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2014年盈利能力指标情况如下:
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损益(%)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净利率(%)
10 / 13
三一重工
1.07
1.1179
1.5529
中联重科
1.46
0.6482
0.9418 销售净利率(%)
销售毛利率(%)
2.3356
25.3375
2.2980
27.888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一重工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指标基本均优于中联重科,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前面关于三一重工经营效率强于中联重科的判断。
(二)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2014年偿债能力指标情况如下:
指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资产负债率(%)
产权比率
已获利息倍数(EBIT/利息费用)
三一重工
1.8280
1.4793
60.4347
154.6780
1.8007
中联重科
2.9325
2.5218
56.0060
127.3035
2.1579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一重工资产负债率较高,产权比率也较高,说明三一重工长期偿债能力偏弱,这与三一重工较高杠杆的经营模式有关,同时,以上五个偿债能力指标均反映出三一重工的偿债能力弱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应充分关注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
(三)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2014年营运能力指标情况如下:
指标
存货周转天数(天)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
存货周转率(次)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
总资产周转率(次)
三一重工
133.2593
228.6876
2.7015
1.5742
0.7889
1.8812
0.4786
中联重科
184.6533
405.5424
1.9496
0.8877
0.36
4.4755
0.2821
由上表可知,三一重工的各类资产周转效率均高于中联重科,资产利用效率较高,这也是三一重工在资产规模不及三一重工的情况下,利润水平仍能够超过中联重科的重要原因。
四、财务综合分析——杜邦分析法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三一重工盈利的驱动因素以及相互影响,全面地对三一重工财 11 / 13
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从而对其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可靠地分析和评价。在此运用杜邦财务分析法对其2012年年报进行全面分析。下图是三一重工2012年年报的杜邦财务分析图。
在传统的杜邦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的两个驱动因素是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营业务利润率受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总资产周转率受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的影响。下图是中联重科的杜邦财务分析图,我们进行比较分析。
12 / 13
三一重工的净资产收益率24.7%,高于中联重科,我们从两个图中可以看出这主要是因为其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均高于中联重科。由于三一重工财务杠杆较高,有较高的负债率,因此权益乘数较大。而总资产收益率主要是靠业务拉动,并由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决定,三一重工的销售净利率虽然低于中联重科,但其资产周转效率显著高于中联重科,因此,其总资产收益率也相对较高。
13 / 13
统计学原理公式 篇二
统计学原理公式
第二章 数据描述
1、组距=上限―下限
2、简单平均数: x=Σx/n 3、加权平均数:x=Σxf/Σf 4、全距: R=xmax-xmin
5、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是将各个变量值和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
22
未分组的计算公式:σ=Σ(x-x)/n
22
分组的计算公式:σ=Σ(x-x)f/Σf 样本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
21/2
未分组的计算公式:s=[Σ(x-x)/(n-1)]
2 1/2
分组的计算公式:s=[Σ(x-x)f/(Σf-1)]
1/2
σ=[Σ(x-x)/n] 6、离散系数:
总体数据的离散系数:Vσ=σ/x 样本数据的离散系数:Vs=s/x 10、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也称标准化值或Z分数,它是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用以测定某一个数据在该组数据的相对位置。其计算公式为:Zi=(xi-x)/s
标准分数的最大的用途是可以把两组数组中的两个不同均值、不同标准差的数据进行对比,以判断它们在各组中的位置。
第三章 参数估计
1、统计量的标准误差:(样本误差) (1)在重复抽样时;样本标准误差:
σx=σ/n 或 σx=s/n 样本的比例误差可表示为:
1/21/2
σp=[π(1-π)/n] 或σp=[p(1-p)/n] (2)不重复抽样时: 22 σx=σ/n×(N-n/N-1) 2
σp=p(1-p)/n×(N-n/N-1)
2、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的确定,在重复抽样的条件下:
222
n= Zσ/E
3、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在重复抽样的条件下:
22n=Z×p(1-p)/E 4、(1)在大样本情况下,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正态分布的检验统计量,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统计量为:Z=(x-μ)/( σ/n)
(2)当总体方差未知时,可以用样本方差来代替,此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Z=(x-μ)/( s/n) 5、小样本的检验:
在小样本(n<30)情况下,检验时,首先假定总体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检验统计量的选择与总体方差是否已知有关。
2
(1)如果总体方差σ已知,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仍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此时检验统计量可用:
Z=(x-μ)/( σ/n) 2
(2)如果总体方差σ未知,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因此,需要采用t分布进行检验,检验统计量为:t=(x-μ)/( s/n)
第四章 假设检验
一、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1、大样本的检验:
(1)在大样本情况下,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正态分布的检验统计量,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统计量为:Z=(x-μ)/( σ/n)
(2)当总体方差未知时,可以用样本方差来代替,此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Z=(x-μ)/( s/n) 2、小样本的检验:
在小样本(n<30)情况下,检验时,首先假定总体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检验统计量的选择与总体方差是否已知有关。
2 (1)如果总体方差σ已知,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仍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此时检验统计量可用:
Z=(x-μ)/( σ/n)
(2)如果总体方差σ未知,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因此,需要采用t分布进行检验,检验统计量为:t=(x-μ)/( s/n) 二、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
在大样本时,样本比例会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检验统计量仍用Z 统计量,其基本形式为:
1/2
Z=(P-π0)/[π0×(1-π0)/n]
第五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线性相关系数
2 21/22 2 1/2
r=(nΣxy-ΣxΣy)/{[nΣx-(Σx)]×[nΣy-(Σy)]} 2、相关系数的检验:
相关系数的检验通常用t分布检验,该检验可以用于小样本,也可以用于大样本。
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H0: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或H0:ρ=0 H1:两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或H1:ρ≠0 其次,计算统计量t值,
1/22) 1/2
t=r (n-2)/(1-r~t(n-2)
最后,利用其对应的概率值进行判断,如果概率值小于或等于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一般a=0.05)则可
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两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否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一元性回归模型:y = b0+ b1x
22
b1=(nΣxy-ΣxΣy)/ [nΣx-(Σx)] b0=Y- b1x 回归系数b1是直线的斜率,表示解释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被解释变量将相应地平均变化b1个单位。
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
一、增长量分析
1、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增长量有两种:
(1)逐期增长量=yt-yt-1
(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的水平 (3)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 2、平均增长量=(yn-y0)/(n-1) 二、增长率分析
1、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1)发展速度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2)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反映了现象逐期发生变化速度;
(3)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同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称总速度。 (4)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对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发展速度-1 3、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 2、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3、平均发展速度一般用水平法计算,又称几何平均法。 x=(∏xi)1/n
式中:xi表示第i年的发展速度;x表示平均发展速度,∏表示连乘符号。 x又可表示为: x=(yn/y0)1/n=nR
式中,R表示总的发展速度。
三、四种时间数列,通常有两种分解形式;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
(1)加法模式是假定四种变动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则时间数列各期发展水平是各个影响因素相加的总和,即有: Yt=Tt+St+Ct+It
(2)乘法模式是假定四种变动因素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互不独立。因此,时间数列各期发展水平是各个影响因素相乘之积。即有; Yt= Tt × St× Ct× It
2 2、时间数列回归方程:
Yt=a+bt 式中,Yt表示时间数列的长势趋势;t表示时间数列中指标所属的时间; a、b为待定参数。
22
a=Y-bt b=(nΣty-ΣtΣy)/[ nΣt-(Σt)] 四、指数平滑法;
(1)指数平滑法是对时间数列由近及远采取具有逐步衰减性质的加权处理,对移动平均法作了改进。可分为一次指数平滑和二次指数平滑。
(2)一次指数平滑的公式可表示为; St+1=axt+(1-a)St
式中,St表示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xt表示第t期的观测值;a表示平滑系数,0
第七章 统计指数
1、拉氏物量指数:KL=Σq1P0/Σq0P0 2、派氏质量指数:KP=Σq1P1/Σq1P0
3、通货膨胀率=(报告期消费价格指数-基期消费价格指数)/基期消费价格指数 4、货币购买力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5、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现价工资)/消费价格指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连环替代法的计算步骤 篇三
连环替代法的计算步骤[1]-
1
.将基准值代入反映指标及影响因素关系的算式,基准值即为比较标准的数 据,如计划值、上期值等;
2 .依次以一个因素的实际值替代基准值,计算出每次替代后指标数值,直到 所有的因素都以实际值替代为止;
3
4
.把相邻两次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测算每一个替代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与指标的实际值与基准值的差额相等。
连环替代法的应用
用代数式来描述连环替代法的应用过程:
1、基期N=abc (abc之间也可以是加减乘除关系)
实际期N\'=a\'b\'c\'
差额\"N\'-N
2、我们假定替换的顺序是:先换
a,再换b,最后换c
3、替换a因素,得到N1=a\'bc ,产生了新的经济指标N1,它是在基期水平 上由于a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现在计算a因素单独变动带来的影响数:Na=N1-N
4、替换b因素,得到N2=a\'b\'c ,产生了新的经济指标N2,它是在N1水平 上由于b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现在计算b因素单独变动带来的影响数:Nb=N2-N1
5、替换C因素,得到N3=N\'=a\'b\'c\',
产生了新的经济指标
N3,它是在N2
水平上由于C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现在计算
C因素单独变动带来的影响数:
Nc=N3-N2
差额\"N\'-N=Na+Nb+Nc,结束工作。
例:根据甲产品的下列资料,分析该产品
各因素单独变动对指标的影响数
90年销售利润的完成情况、计算
90年计划
90年实际
销量
100台
80台
-可编辑修改-
单价
2000
元
2200
元
产品税率
10% 15%
单位成本
1500
1450
解:销售利润的公式是:销售利润=销量*[单价* (1-税率)-单位成本]因素 替换的顺序是先换销量,再换成本,再换单价,最后换税率。这也是按照企业可 控制性来排列的。一般来说,企业要扩大利润,首先就是要扩大销量,其次才是 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价,而税率则是不可控的。
计划期销售利润=100*[2000* (1-10%) -1500]=30000=N
实际期销售利润=80*[2200* (1-15%) -1450]=33600=N\'
差额=33600-30000=3600元
1)先换销量:N1=80*[2000* (1-10%) -1500]=24000
,注意销量为实际期数 据,其他三者为基期数据。
N
销量=N1-N=24000-30000=-6000
元
2)再换成本:注意销量和成本均为实际期数据,其他二者为基期数据。
N2=80*[2000* (1-10%) -1450]=28000
N
成本=N2-N1=28000-24000=40007s
3)再换单价:注意销量成本和单价均为实际期数据,税率为基期数据。
N3=80*[2200* (1-10%) -1450]=42400
N
单价=N3-N2=42400-28000=144007s
4)最后换税率:N4=N\'=33600 , N税率=33600-42400=-8800
元
差额=N\'-N=N
销量
+N
成本
+N
单价
+N
税率=-6000+4000+14400-8800=3600元
不管经济指标的表达式是一个什么样的代数式,只要给出了替代的顺序,就 能够应用连环替代法去进行财务分析了。注意,所有替换的因素的前面的因素都 要保持实际水平,而排在它后面的因素都要保持基期水平。
连环替代法的举例[1]
例:某企业2004年9月某种原材料费用的实际值是
9240元,而其计划值是
80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124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 料消耗用量和材料单价3个-可编辑修改-
因素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可以将材料费用这一总指 标分解为3个因素,然后逐个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现假 定这3个因素的数值如下表所示。
材料费用的影响因素及数值情况表
项目 单位 计划值 实际值
产品产量 件
100 11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千克
8 7
材料单价 元
10 12
材料费用总额
元
8000 9240
解 根据上表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值较计划值增加了
1240元。运用连环
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如下:
计戈MS 100 X8X 10=8000
(元)(1)
第一次替代(产品产量因素)
110 X 8X10=8800
(元)(2)
110 X 7X10=7700
(元)(3)
第二次替代(单位材料消耗量因素)
第三次替代(材料单价因素)
110 X 7X12=9240
(元)(4)
由于产品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2) - (1) =8800-8000=800 (元)
由于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节约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3) - (2) =7700-8800=-1100
(元)
由于材料单价提高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4) - (3) =9240-7700=1540
(元)
综合这3个因素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为
-可编辑修改-
800-1100+1540=1240
(元)
因素分析法:某企业生产某零件,有关直接材料成本资料 表
12
材料明细表
项目
2005
年
1 000
2. 5
4. 5
11 250
2006
年
1 500 ]
2
6
1 8000
r#
(件)
单耗(公斤)
单价(元)
材料成本(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法,分别计算产量、单耗和单价 的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
材料成本=产量邓耗>#价
基期材料成本
=1 000 X2.5 X4.5=11 250
(元)
本期材料成本
=1 500 X2X6=18 000
(元)
材料成本差异
=18 000-11 250=6 750
(元)
产量变化对材料成本的影响
=(1 500-1 000
)
X2.5 45=5 625
(元)
单耗变化对材料成本的影响
=1 500 X (2-2.5
)
>4.5=-3 375
(元)
单价变化对材料成本的影响
=1 500 X2X (6-4.5
)
=4 500
(元)
由此可知,上述三种变化对材料成本的总影响是
6 750 (=5 625-3 375+4 500 )元。产量
4 500元,但是, 的提高使材料成本增加了
5 625元,单价的上升也使得材料成本上升了
单耗的减少却使得材料成本下降了
3 375元,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应
该控制产量和产品价格的上升,并且保持单位耗用量的减少,这是以后企业发展的关键。
.已知某公司2008年会计报表的有关资料如下: 金额单位:万元
年初数 年末数
资产负债表项目
资产
负债
所后者权益
15000
6000
9000
17000
6800
10200
-可编辑修改-
利润表项目
营业收入
净利润
已知该公司2005年按照平均数计算的资产负债率是
利率是4.5%。
要求:
上年数
(略)
(略)
本年数
20000
1000
50%总资产周转率是
1.2次,营业净
(1)计算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的
④权益乘数;⑤净资产收益率。
2008年的下列指标(时点指标按平均数计算) :
①净资产收益率; ②营业净利率;③总资产周转率(保留三位小数);
(2)使用连环替代法依次分析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
响数额
1)①净资产收益率=1000/[ (9000+10200) /2] X100%= 10.42%
②营业净利率=1000/20000 X100%= 5%
③总资产周转率=
20000/[ (15000+17000) /2] =1.25
(次)
④权益乘数=平土^资产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
=[(15000+17000) /2]/[
或净资产收益率=
1000/[
(9000+10200) /2] =1.667
(9000+10200) /2] =10.42%
X总资产周转率 ><益乘数=4.5% X1.2 X2= 10.8%
净资产收益率=5%M.25 X1.667 = 10.42%
(2) 2007年的权益乘数=1/ (1-资产负债率)=2
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
第一次替代:5%X1.2 >2=12%
第二次替代:5%X1.25 X2=12.5%
第三次替代:5%X1.25 X1.667 = 10.42%
所以营业净利率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是:
总资产周转率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是:
权益乘数变动对净资产U^益率的影响是:
12%- 10.8%= 1.2%
12.5%— 12%= 0.5%
10.42%— 12.5%= — 2.08%
总的影响数额是
1.2%+0.5% —2.08%=— 0.38%
。认股权证含义
全称为股票认购授权证,是一种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证明文件,
以约定价格认购该公司发行的一定数量的股票。
广义的权证(warrant ),是一种持有人有权于某一特定期间或到期日,按约定的价格, 认购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标的资产的期权。
按买或卖的不同权利,权证可分为认购权证(认股权证)
和看跌权证。
o
持有人有权在一定时间内
和认沽权证,又称为看涨权证
现金流量表解读
现金流量表将企业一定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
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
-可编辑修改-
一般而言,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大于零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正常,
功能,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现金流量的比率越大,
能力越有保障。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小于零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中“入不敷出”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或等于零的情况可以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
偿日常经营活动的现金需求。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小于零的结果的解释有两种:
具有“自我造血”
说明企业的现金状况越稳定, 支付
意味着经营过程的现金流转存在问题, 经营
一种是企业投资收
益显著,另一种可能就是企业因为财务危机, 同时又难以从外部筹资, 而不得不处置一些长 期资产,以补第一是企业投资收益状况较差, 投资没有
因为大额 取得经济效益,并导致现金的净流出;另一种可能是企业当期有较大的对外投资,
投资一般会形成长期资产,并影响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能力,
金流量小于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所以这种状况下的投资活动现
.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一般应大于零,投资活动的 现金净流量应小于零,筹资 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应正负相间。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 表明该企业处于产品初创期。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其资金来源只有举债、融资等筹资活动。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
时,可以判断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这时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销售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表现 为经营活动中大量货币资金回笼, 同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企业仍需要大量追加投资, 而仅 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可能无法满足所需投资,必须筹集必要的外部资金作为补充。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
外部资金需要偿还,以保持企业良好的资信程度。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时,可以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市场萎缩,产品销售的市场占有率下降,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于流出,同时企业为了应付债务不得不大规模收回投资以弥补现金的不 足。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
形成生产能力,开拓市场,
时,表明企业进入产品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产品销售市场稳定,已进入投资回收期,但很多
1.某公司2009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为6 000万股,该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为
股新发的股份。
5 76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1 000万份认股权
7.6元的价格认购本公司
1
10元。年初,该公司对外发行
证。行权日为2008年1月1日,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
要求:计算2009年度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1)基本每股收益=
5 760 +6 000 = 0.96
(元)
(2)稀释的每股收益①假设这些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在当期期初已经行权,计算按约定行 权价格发行普通股将取得的收入金额=
1 000 X 7.6
Y)能够带 ②假设按照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发行普通股,计算需发行多少普通股(设定
③比较行使股份期权、认股权证将发行的普通股股数与按照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股
来上述相同的收入。
10y = 1 000 X 7.6 y = 1 000 x 7.6 + 10 y = 760
(万股)
-可编辑修改-
数,差额部分相当于无对价发行的普通股,作为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净增加。 ④增加的
普通股股数:1 000—760 = 240
(万股) 稀释的每月^收益=5 760+ (6 000+240) = 0.92
(元)
3.长发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股票均为普通股,均发行在外,每股面值
1元。长发公司2008
年度部分业务资料如下:
(1) 2008年初股东权益金额为
24 500万元,其中股本10 000
10%
(4)
500万元,以10股配送3股的形式分配股票股利。该利
(3) 7月1日增发新股4 500万股。
)元。
万元。
(2) 2月18日,公司董事会制订
2007年度的利润分配方案:分别按净利润的
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
润分配方案于4月1日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为了奖励职工,11月1日回购本公司1 500万股。
(5) 2008年度公司可供股东分配的净
利润为5 270万元。 则长发公司2008年的基本每股收益为(
长发公司
2008年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10 000 X 130%X 12/12 +4 500 X 6/12 — 1 500X 2/12
= 15 000(万股) 长发公司2008年的基本每股收益=
5 270+ 15 000= 0.35 (元)。
甲公司2009年初对外发行200万份认股权证,行权价格
4元;2009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 净利润为400万元;2009年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
600万股;7月1日新发行200万股普通股; 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8元,则稀释每股收益为(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
/ (
600+200) = 0.5
(元))元。
200 — 200X4+8+200X 6/12 =200
(万股) 稀释的每月^收益=400
-可编辑修改-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可编辑修改-
更多推荐
重工,企业,分析,因素,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