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发(作者:)
生态学名词解释 篇一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 (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小气候
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适应组合: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于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
广光性动物:因其能忍受的光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动物。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则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动物。
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即昼长。
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或photoperiodicity):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损害,原因是冰晶使原生质膜破裂和原生质的蛋白质失活。
冷害(寒害):指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春化:植物由低温诱导的开花。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 气候驯化:自然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一般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林下,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环境中。
中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种类最多。
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有些植物的叶片退化成刺状或鳞片。
沉水植物: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
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
挺水植物: 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
非腐殖质:原来的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
种群(Population):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时期结构: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的龄期,每个时期个体的数量,即为时期结构。时期结构可以对种群进行有效的描述。
存活曲线概念:Deevey(1947)提出。以相对年龄(即以平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的年龄),x为横坐标,以存活数nx的对数为纵坐标而画成的曲线。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生殖价:该个体马上要生产的后代数量(当前繁殖输出),加上预期在以后生命过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未来繁殖输出)。
休眠:由于环境恶劣,生物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状态。
滞育:指昆虫的休眠。
迁徙:方向性运动。
扩散:离开产生或繁殖地的非方向性运动。
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异性间相互识辨,配偶的数目,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感作用中植物的分泌物称做克生物质。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可以作为野外竞争作用的证据。
性状替换:指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若在异域性分布中,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但在同域性分布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必须出现明显的生态位分离。
捕食(Predation):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
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危害。
群落(community):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群落最小面积:也就是说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群落最小面积能够表现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越大。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
多度: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密度比: 相对密度: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二个方面。
物理结构:包括我们走进群落时所首先看到的,如层次、土壤等;
生物结构:包括物种成分、优势度、演替、种间关系等。
生态型:由于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而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就称为生态型。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分层的现象。陆生植物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垂直排列的结果。
水平结构:由于群落内生境的不均匀,因此,种类的分布也不均匀,在不同的小生境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种类组成的小型组合,这些小型组合就称为小群落。每个小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生活型类群,是群落水平分化的一个结构部分。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演替系列:一个群落接着一个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直至顶极群落,这一系列的演替过程就构成了一个演替系列。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指以初级生产的产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食草动物、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
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
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指以碎食(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食物链的起点的食物链。
碎食被别的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构成。捕食食物链都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起点。
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 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链的起点。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后者与前者是腐生性关系。
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ecological bal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初级生产(priman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
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物质不灭定律和质能守恒定律
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
质能守恒定律认为:世界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
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保持不变的守恒。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的循环的过程。这是一种闭合式循环。
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这是一种开放式循环。
生物积累: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浓缩: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是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红树林: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温带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夏绿林。
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任何形式的物质。
1)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消耗性使用价值---直接价值
提供薪柴、猎物等。人们常从他们的周围环境中获得薪柴、蔬菜、水果、肉类、医药、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
生产使用价值---直接价值
产品从野外获得,并拿到市场上销售。从野外采集的物种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它们能为家养物种以及农作物的基因改良提供新的基础材料。
娱乐与生态旅游:特点是非消耗性地享受自然美----休闲价值
环境监测:对环境污染敏感的物种可作为“预警系统”。
选择价值:生物多样性潜在的、将来能为人类提供的经济价值。
教育和科学活动:既有经济效益,又能拓宽人们的知识、强化教育、提供环境知识、丰富人类的经验。
2)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生产力: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整个地球生命系统提供物质、能量和有氧环境,因此,生物多样性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维持系统。
保护水资源:生物群落在保护集水区、生态系统抵御特大山洪和干旱的缓冲能力,及保持良好的水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保护土壤:生物群落能保护和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调节气候:植物群落在调节地方、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生物群落能分解和固定重金属、农药、污水等污染物。
物种关系:农作物需要依赖其他野生生物才能延续生命。
3)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
a.每一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力
b.所有物种是相互依存的
c.人类必须象其他物种一样生活在同一生态范畴内
d.人们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e.资源不应浪费
f. 尊重人类生活和人类多样性与尊重生物多样性是一致的
g.自然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精神和美学价值
h.生物多样性对确定生命的起源是必要的
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天然林砍伐后形成片段化,如熊猫。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过度采伐、滥捕乱猎,是造成物种受威胁的原因。
C.环境污染:生产和生活引起的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
E.外来种入侵:外来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昆虫学 篇二
一、名词解释
1.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3.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4.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5.变态:在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同一虫体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6.脉序:昆虫翅脉在翅面的排列方式。
7.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8.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
9.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
10.羽化:成虫从其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11.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12.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13.世代:昆虫自卵产下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时为止,称为世代。
14.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15.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16.纵脉:由翅基部伸到边缘的脉。脉序:昆虫翅脉在翅面的排列方式。
17.中带:着生于内侧一列弧形且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趾钩,分同形中带、异形中带。
18.异形中带:两端趾钩长度明显较中间小。同形中带:趾钩长度相同。
19.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指昆虫所产的1粒卵中能孵化出2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很多小蜂类。
20.世代重叠:二化型和多化型昆虫由于发生期及成虫产卵期较长等原因而使前后世代间表现出明显重叠的现象。
21.森林昆虫:是指生活在森林中与森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昆虫。
22.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
23.体色: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三种。
24.体长:昆虫的体长是指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长度,不包括头部的触角、口器和腹末尾须及外生殖器等的长度。
25.翅展: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距离。
26.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27.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突破卵壳而出的过程。
28.虫龄:从孵化至第1次蜕皮前的幼虫称1龄幼虫,第1次蜕皮后的幼虫称2龄幼虫,依此类推。
29.头壳指数:各龄间头壳宽度按一定几何级数增长,即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一常数,即:上一龄头壳宽/下一龄头壳宽=1.4
30.化蛹: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在获取足够营养后从一个自由活动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虫态的过程。
31.恢复营养:昆虫产完一次卵以后为了下一次产卵的取食活动。 32.年生活史:昆虫在1年中生活史,又称生活年史。
33.世代交替:多化性昆虫1年中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和生活习性等有明显差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发生的现象。
34.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形式。
二、填空
1.蝗虫口器由上颚、上唇、下颚、下唇、舌5部件构成。
2.蝉属同翅目,蝽象属半翅目,天牛属鞘翅目,白蚁属等翅目,蝼蛄属直翅目。
3.消化道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其中嗉囊属于前肠、胃盲囊属于中肠。
4.昆虫的食性按食物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四类。
5.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将昆虫的蛹分为3类:离蛹、围蛹、被蛹。
6.昆虫体躯分为头、胸 、腹3体段,对应功能分别为感觉和取食、运动、代谢和生殖。
7.不完全变态昆虫在发育的过程中经历的虫态分别为:卵、若虫、成虫。
8.天牛的触角为:丝状;蝶类的触角为:棒状;白蚁的触角为:念珠状。
9.昆虫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
10.完全变态昆虫在发育的过程中经历的虫态分别为:卵、幼虫、蛹、成虫。
11.昆虫分布型通常有以下3种随机、聚集、均匀。
三、简答
1.不完全变态包括哪些类型?
不完全变态包括三个类型:(1)渐变态: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2)半变态:卵、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3)过渐变态:卵、若虫、伪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2.简述幼虫、蛹的类型及特点。
幼虫的类型及特点:(1)原足型: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虫体的发育尚不完善,胸部附肢仅为突起状态的芽体,有的种类腹部尚未完全分节;(2)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还有2-8对腹足;(3)寡足型:具有发达的胸足而无腹足。(4)无足型:既无胸足也无腹足。
蛹的类型及特点:(1)裸蛹,又称离蛹。其特征是附肢和翅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2)被蛹,附肢和翅均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3)围蛹,蛹本身是离蛹,只是被有3—4 龄幼虫所脱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从外观上看不出任何附肢。
3.简述昆虫体壁的构造及其主要功能。
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内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层,体壁功能:
①最佳的保护性屏障。体壁是虫体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保护性屏障,既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外来物质如病原体、杀虫剂等的侵袭。
②表皮硬化成的外骨骼有保持昆虫体形的作用。
③体壁的部分内陷形成内骨骼,用以附着肌肉。
④体壁还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用以接受环境刺激和分泌各种化合物而调节昆虫的行为。
⑤呼吸和排泄的功能。体壁内陷还可形成虫体的一部分器官,如气管系统、消化道的前肠和后肠、生殖系统的某些部分等。
4.蝶类和蛾类的区别:①蛾类在化蛹前通常需要吐丝结茧,蝶类从不织茧。②蛾类的触角末端一般没有膨大部分,多成丝状、羽状;蝶类的触角则比较细长,棒状,末端膨大。③蝶类休止时多将翅竖在体背,蛾类则将翅平贴在身体两侧。④大多数蛾类是夜行性的,蝴蝶都是昼行性的。⑤蝴蝶体纤细,翅较宽大,而蛾类的体躯多粗壮,翅多数较狭窄。⑥蝴蝶的颜色较鲜艳,蛾类的颜色较暗淡。
5.昆虫的血液功能:
①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
运输作用:(1)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到器官组织(2)将代谢产物和废物运出体外(3)将腺体放出的激素传给靶器官进行进一步代谢。
维持内环境及贮存作用:调节体内PH值,渗透压,酸碱性,氧化还原电位和离子平衡,同时贮存水、氨基酸、糖类、脂肪、碳水化合物。
②解毒作用:血浆中凝集素和酯酶等降解各种外源毒物,减少毒害。
③吞噬和免疫作用:可吞噬微生物、组织碎屑和其它侵入物。
④机械作用:昆虫于孵化、脱皮、羽化、展翅等过程中一般用吸水、吸气来提高压力。
⑤愈伤作用:血细胞和血浆于伤口处形成凝结小岛,使昆虫避免失水过多。
⑥防御作用:某些昆虫的血液中含有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或有忌避作用的物质,可防御敌害。
6.论述昆虫的滞育及其类型:
昆虫的滞育指昆虫在不良条件还远未到来之前就进入停育期,在该停育期及时给予最好的发育条件也不会恢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再给予某种刺激才能重新恢复生长发育,该现象称为滞育。根据滞育灾年生活史中出现的稳定程度,可分为:
兼性滞育:可发生于年生活史中不同世代的同一虫态和不同虫态。
专性滞育:指发生于年生活史中某一世代的某一虫态。
根据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区分为:长日照、短日照、及中间滞育型。
7.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2)头部是取食和感觉中心,具有口器、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4)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内有大部分内脏器官和生殖系统,腹末具外生殖器;(5)具变态现象。
8.昆虫触角的主要类型,并简述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
主要类型:丝状、刚毛状、念珠状、棒状、肘状。
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嗅觉、触觉(蝗虫和蚂蚁)与听觉(雄蚊),其表面具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感觉器,在昆虫的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声音通讯及触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雄性昆虫的触角较雌性昆虫的触角发达,能准确地接收雌性昆虫在较远处释放的性信息素。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芜菁在交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协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在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
9.论述与林业生产有关的4个目的分类特征。
①直翅目:体中型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翅2对,前翅狭长、革质,起保护作用,称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常作扇状折叠,常有无翅或短翅种类。
②等翅目:体多为小型,柔软,色浅。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有翅或无翅,有翅者,翅2对膜质,其形状、大小和脉序都很相似;翅常可沿着基缝处脱落。蚁后,腹部常极端膨大。渐变态。
③半翅目:通称蝽象或蝽等。体小至大型,多呈椭圆形成盾形,略为扁平。头部前端较窄。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包藏上、下颚变成的4根口针。触角丝状,4-5节。前胸背板宽大,中胸小盾片发达。翅2对,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栖息时平覆体背。足有时特化,跗节1-3节,某些种类具臭腺。
④同翅目:体微小至大型,翅2对,前翅为革质或膜质,质地相同,称为“同翅目”。头部为后口式,口器为刺吸式,但从头的后端生出。复眼多发达,单眼有或无。触角为刚毛状或丝状等。前翅全部为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休止时作屋脊状覆叠,也有不少种类完全无翅。足有时特化,跗节1-3节。体上常有蜡质被盖。
⑸鞘翅目:①体壁坚硬如覆坚甲。②头部发达,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亚目前头延伸成喙。③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④触角多样。⑤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⑥前胸多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⑦前翅坚硬,角质化。
⑹鳞翅目:①体躯和翅面有鳞片。②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退化。③触角多样,蝶类球杆状,蛾类丝状、羽毛状、栉齿状等。④口器虹吸式或退化。⑤翅的连锁方式有翅缰、翅轭、翅抱型。
⑺膜翅目:①头部横形或球形,大而灵活。②复眼发达,单眼3个或无。③触角丝状或膝状。④口器咀嚼式,蜜蜂总科嚼吸式。⑤前胸小,后胸常与腹部第1节愈合为并胸腹节。⑥有翅2对,膜质,翅脉少。
⑻双翅目:①复眼大,占据头部的大部分。②触角具芒状或其它。③刺吸式口器或舐吸式口器。④仅1对发达的膜质前翅、翅脉简单,后翅特化为平衡棒。⑤跗5节,爪间常有爪间突,爪下有爪垫,具伪产卵器。
⑼缨翅目:①体微小,白、黄褐、黑或红色,头下口式。②复眼发达,单眼2~3个,无翅型无复眼。③触角6~9节,常生有各种形状的感觉器。④锉吸式口器。⑤翅脉退化、翅狭长、膜质,翅脉具长毛,为缨翅。⑥足短,趾节1~2节,其端部有能伸缩的的泡,爪退化。
10.休眠和滞育的异同比较
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便可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利用休眠,可控制天敌昆虫的释放。
滞育:由遗传性决定,并受光周期、温度、湿度、营养等共同作用,以及体内激素调控;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适宜环境条件也不能立即恢复发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才能解除滞育。
11.昆虫的习性和行为有哪些?
(1)食性:即昆虫取食的习性,根据食物性质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根据食物范围分为多食性、寡食性、单食性。
(2)趋性:昆虫对某种刺激可进行趋向或背离的活动叫趋性。昆虫的趋性多种多样,根据刺激物性质不同可分为趋热性、趋光等。如果昆虫对刺激物有趋向的反应叫正趋性,如果有背离反应,叫负趋性。可利用趋性来采集昆虫。
(3)群集性:同种昆虫大量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习性。又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
临时性群集:昆虫某一个虫态或一段时间内群居在一块,以后分分散。
永久性群集:昆虫终生群居在一起(飞蝗、竹蝗)。
(4)拟态和保护色:
拟态:昆虫模仿环境中其他动植物形态或行为,以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现象叫拟态。如白杨透翅蛾形态很象胡蜂、食蚜蝇很象蜜蜂、尺蠖幼虫停在枝条上很象树枝,难以发现。
保护色:指昆虫有着与其环境背景相似的颜色,利于躲避捕食者的视线,得到保护自己的效应。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具有与环境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环境背景成鲜明对比的颜色,即警戒色。
假死性:有些昆虫在受到突然的振动或触动时,就会立即收缩其附肢而掉落到地面的现象。例如金龟子、叶甲、象甲等成虫;尺蠖幼虫。
四、杂说
1.昆虫的头部
昆虫虫体最前端的第一体段是昆虫的头部,主要构造包括头壳、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有时还有2-3个单眼。 昆虫头部的附器及个附器的类型:
触角:位于额区两复眼间的一对触角窝内,由梗节、鞭节、柄节、触角窝组成,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能感受分子的微小刺激。主要的类型有:刚毛状(蜻蜓、蝉)、丝状(蟋蟀、竹蝗)、念珠状(白蚁)、锯齿状(叩头虫、芫菁)、羽毛状(毒蛾)、栉齿状(甲虫、蛾类雌虫)、肘状(蜜蜂、蚂蚁)、锤状(郭公虫、瓢虫)、环毛状(雄蚊)、具芒状(蝇类)、球杆状(蝶类)、鳃片状(金龟子) 。
眼:分为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基本够造相同。复眼由好多的小眼集合成,小眼由集光器和感受器两部分组成。单眼可以分辨光线的强弱,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复眼可以分辨近距离的物体,能看清物体的形状。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种。有时复眼有时分为上下两群。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部分,主要有咀嚼式、虹吸式、刺吸式、刮吸式、嚼吸式、舐吸式、锉吸式。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在演化上最为原始,各部分构造比较完整(蝗虫、白蚁)
虹吸式口器:上鄂退化,下颚和外鄂叶十分发达,变成螺旋卷曲的喙。(蝶、蛾类的成虫)
刺吸式口器:主要构造极度延伸,呈针状,适于穿刺,吸取动植物的组织液,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蚊、蝉、蝽)
刮吸式口器:刮破寄主组织,然后吸允流出来的血液(牛虻)
嚼吸式口器:具有强大的上颚,可以咀嚼固体食物,又有适于吸允花蜜的构造(蜜蜂)
舐吸式口器:吸取暴露在外的液体食物或微粒固体物质(蝇类)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头式:下口式(螽斯)、前口式(步行虫)、后口式(蝉)。
2.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次为前胸、中胸、后胸,每个胸节有一对附肢,即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常各具一对翅,呈为前翅和后翅。每一胸节都由背板、腹板、侧板(两块)组成。前翅在中胸上,后翅在后胸上。
昆虫胸部的附肢及附器的类型
足:是胸部的附肢,生在胸部侧下方的基节窝内,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跗节中垫及爪垫具有感觉器。主要类型:步行足(步甲、瓢虫)、跳跃足(蝗虫、蟋蟀后足)、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的前足)、游泳足(龙虱后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等。
翅:昆虫的翅是由胸部背板向两侧延伸成的背侧叶或气管鳃演化而来。翅具有四个区:腋区、轭区、臀前区、臀区。具有三个角为肩角、顶角、臀角,有两个褶为臀褶和轭褶。翅多为膜质,具有很多起骨架作用的翅脉,翅脉有纵脉和横脉之分。翅的类型:复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缨翅、鳞翅、毛翅、膜翅等。
翅连锁: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特殊的构造相互连接,以保持飞行动作的一致,这种连接构造称为翅连锁器。具有如下5种常见的翅连锁方式:翅轭型,如蝙蝠蛾。翅褶型,如同翅目昆虫。翅钩型,如膜翅目昆虫。翅缰型,如多数蛾类。翅贴型,如枯叶蛾、天蚕蛾及蝶类。
3.昆虫的腹部
通常由9—11节组成,除末端几节具有尾须和外生殖器外,一般没有附肢。第l-8节两侧常各具有气门一对。
4.昆虫的内部器官及其功能
体腔即血腔: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各器官浸泡在血液中。
昆虫胸部或腹部的横切面:两层膈膜将整个体腔分为三个血窦: (1)膈膜:背膈膜、腹膈膜
(2)血窦:背血窦(心脏和大动脉)、围脏窦(消化、排泄、生殖器官)、腹血窦(中枢神经系统)
5.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虫交尾后产出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单性生殖:未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卵胎生:有些昆虫产下的不是卵而是幼虫,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仍然由卵供应,这种繁殖方式叫卵胎生。
多胚生殖:由一个卵可发育2或2个以上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6.变态类型及其代表科
①不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者叫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
渐变态:若虫和成虫体形、生活环境和习性相同;二者区别在于虫体大小、翅的长短和性器官发育程度不同,若虫随着龄期增加逐渐近似成虫,如蝗虫。
半变态:与渐变态相似,但若虫水生,具临时器官,使得若虫与成虫之间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如蜻蜓的幼虫有直肠鳃,豆娘的幼虫有气管鳃。
过渐变态:在若虫和成虫之间有一个不食不动,类似蛹的时期,这种变态叫做过渐变态,如介壳虫雄虫。这种变态介乎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中间类型。
②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者叫完全变态,如蛾、蝶、甲虫等。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三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调查报告
动物有许多活动都和光线有关.鸟类醒来和鸣叫与光照强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不同季节便有鸣叫时间的不同变化;而幼小的鳗鱼在白天溯流而上,但在夜间就停止回游并且隐藏起来;蝗虫迁飞时如果遇到太阳被云遮住,立即停止飞行,金龟子在日落后五六分钟出现.这些都说明光照对动物行为的作用。
各种动物的活动行为都与一定强度光的照明有关.有的动物适应弱光的生活方式,称为夜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条件,称为昼行性动物.喜欢光的动物有趋光性,如苍蝇,避光性动物则追求阴影,如蚂蟥、疟蚊等.一场大雨使蚯蚓爬到土壤表面,但只要在短时间暴露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光死亡。
动物的季节性活动,虽然有很多种原因,但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一年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光对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都会发生作用.例如,鸟类、哺乳类(海豹、鲸、鹿等)、爬行类(如海龟)、鱼类都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其中候鸟的迁移最引人注意,它们定期、定向,保持严格的季节周期,都与日光照射时间的长短有关.它们的生殖腺受长时间日照后就朝向北方飞行,而在秋季短时间日照下,生殖腺萎缩就向南方飞行。
鸟类更换羽毛、动物脱毛都与日光照射时间的长短有关.根据试验,将生活在雪地中的雪兔一整年都放在由人工控制短时间日光照射下,尽管温度保持夏季的2l℃,结果毛色仍保持冬季的白色,而不呈现夏季的棕黄色。 动物是经由身体的表面接受光的热能的,许多变温动物(蛇、鳄鱼等)在活动之前必须先晒太阳取暖,然后才开始活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也常进行日光浴利用阳光取暖,以维持热能代谢的平衡,另外还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动物的身体表面都有一定的颜色和结构,就是为了有利于从日光照射中吸取热能,例如高山地区昆虫大多是黑色,因此可以吸收较多的太阳能,同时还可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光秃秃的驴是否具有夜间活动的特点? 篇四
光秃秃的驴是否具有夜间活动的特点?
一、驴的生物特性及适应环境
1.1 源于野生种群的驴
源自野生的驴种,继承了野性动物的活动特点,包括夜间活动。
1.1.1 驴物种及分布
驴是马科中的一个物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地区。
1.1.1.1 亚种及特征
驴可以分为非洲野驴、藏驴等多个亚种,每个亚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生态适应能力。
1.1.2 驴的生态环境
驴善于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可以生活在高寒地区或沙漠等各种极端环境中。
二、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解析
2.1 视觉系统的适应能力
与其他动物相比,驴的视觉系统对于暗处的适应性更强,有利于夜间活动。
2.2 夜行性行为的进化意义
夜行性行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优势。
2.3 驴的饮食模式与夜间活动的关系
驴通常以草料为主食,在夜间活动寻找食物有助于其补充能量,适应环境。 三、驴夜间活动的行为表现
3.1 交流行为的改变
驴在夜间活动会适应黑暗环境下的交流方式和信号,如侧耳、尾巴姿势等。
3.2 繁殖行为的时机变化
驴在夜间活动时,其繁殖行为的时机可能与白天有所差异,对于保护后代和保证繁殖的成功有积极意义。
3.3 防御行为的变化
夜间是许多动物的捕食高峰时段,驴会通过改变防御行为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总结:
光秃秃的驴作为源自野生种群的驴种,具有夜间活动的特点。这与驴的生物特性、适应环境以及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驴在夜间的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包括交流行为的改变、繁殖行为的时机变化和防御行为的变化。通过了解驴的夜间活动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而又独特的动物物种。
哺乳动物的夜间活动 篇五
哺乳动物的夜间活动
哺乳动物是一类生活在地球上的高等动物,它们具有哺乳的特征,包括产奶哺育幼崽等。哺乳动物在夜间的活动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哺乳动物在夜间的活动特点、原因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哺乳动物在夜间的活动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夜行性和夜伏性。夜行性哺乳动物是指在夜间活动,而在白天则选择躲藏休息的动物,比如猫科动物、犬科动物等。这些动物通常具有优秀的夜间视力和听觉,能够更好地适应夜间环境。而夜伏性哺乳动物则是指在夜间和白天都有活动,但在夜间更为活跃,比如大多数啮齿类动物。它们在夜间主要进行觅食、繁殖等活动,白天则选择休息,以避开白天的天敌。
其次,哺乳动物在夜间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生理适应和生态需求。从生理适应的角度来看,一些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夜间视力和嗅觉,能够更好地捕食猎物或寻找食物。比如猫科动物的瞳孔能够在夜间扩大,吸收更多光线,提高夜间视力。另外,一些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和代谢机制也更适合在夜间活动,比如蝙蝠的翅膀结构和夜间捕食的习性。从生态需求的角度来看,夜间活动可以帮助哺乳动物规避白天的天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此外,一些哺乳动物选择在夜间活动也是为了避开白天的高温,减少水分的流失。
最后,哺乳动物在夜间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捕食其他动物、传播种子等方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比如夜间捕食昆虫的蝙蝠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而夜间活动的食肉动物则可以帮助控制草食动物的数量,避免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此外,一些哺乳动物在夜间的活动还可以促进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对植物的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哺乳动物在夜间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原因,对生态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们通过对哺乳动物夜间活动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习性,还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提供重要参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哺乳动物夜间活动的研究,为人类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推荐
昆虫,生物,环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