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发(作者:高中数学试卷难易排序表)

好玩的瓶盖——大班数学区游戏案例

1.

活动背景:

·投放活动材料:教师在区域游戏时间投放了低结构材料——不同颜色、大小的瓶盖若干,让各活动区的幼儿自主探索材料的玩法。

·儿童的前期经验:游戏中,美工区的幼儿选择瓶盖来装饰纸盘等材料;数学区的幼儿选择瓶盖进行颜色分类、点数、按规律排序;科学区的幼儿选择瓶盖制作不倒翁;棋类区的幼儿选择两种不同颜色的瓶盖若干当做棋子……

·教师预期与思考:

教师没有介绍游戏玩法与规则,发现幼儿将其应用在数学区开展游戏时的玩法更加多样。目前,如何用低结构材料设计数学区游戏,也是很多教师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前期经验,在幼儿理解的数学内容上,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区游戏,一物多玩,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1.

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数”的学习与发展

为了在环境材料中暗示幼儿进行数的学习,教师在瓶盖上贴上了数字或投放了其他辅助材料,幼儿在材料暗示下,自发开展了“数”的游戏。

(一)数瓶盖——按数取物

目标:知道20以内数字的含义,能按数取物。

所需材料:瓶盖、收纳篮若干(篮子上可贴上10-20数字卡片)

玩法:根据篮子上的数卡,点数出相应数量的瓶盖装在在篮子里。

幼儿游戏情况:

大多数的幼儿都能正确点数相应的数量,能按数取瓶盖。个别幼儿会按照瓶盖颜色分类,取出同种颜色的瓶盖放在同一篮子里。

教师的支持与推进:

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可以支持幼儿由易到难进行操作,满足多层次幼儿的需要。投放辅助材料,增加游戏规则,提供表示颜色或者大小的提示卡,幼儿根据提示卡取出相应颜色、大小且符合指定数量的瓶盖。

(二)打保龄球——感知10以内数的加减

目标:感知5以内加减的数量变化。

所需材料:瓶盖、小球、纸笔。

玩法:将5个瓶盖立起来摆放成一排,按“保龄球”的玩法,使用小球将瓶盖打倒,根据立着的和倒下的瓶盖进行列式计算。

幼儿游戏情况: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很快根据游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列出相应的5以内加减的算式。有的幼儿会自发多取出了几个瓶盖,按照原有玩法,用总数为6-10个的保龄球摆成两排开始游戏;个别幼儿则能够不打保龄球就写出正确的算式。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教师对不同幼儿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幼儿在操作时可以自主进行探索和学习,从中获得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发展。随着幼儿游戏经验的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所建构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从数字5以内的加减法拓展到10以内。因此,在幼儿操作后,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10以内的数字的分合列式、列出10以内数的加减。

(三)相邻数

目标:感知10以内数字的相邻数

所需材料:在瓶盖上标记数字1-10,寻找相邻数的操作底板(有排成一排的三座房子)。

玩法:

1.幼儿随机抽出一个瓶盖,将其摆在中间位置的房子,随后寻找贴有其相邻数的两个瓶盖,分别放在剩下的两栋房子。

2.幼儿随机抽出一个瓶盖,随后点数出相应数量的瓶盖,放在左右两边的房子里。

幼儿游戏情况:

幼儿多选择标有数字的瓶盖材料进行游戏,游戏坚持性长。

有的幼儿会摆放错误,但每当幼儿玩了一次之后,就直接打乱进行下一次游戏。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1.引导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字,孩子们对数字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因此对两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不熟练,因此需要在游戏中,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教师可以提供点卡和数卡两种形式的材料,当幼儿抽到的是点卡时,就可以点数出与其相邻数对应数量的瓶盖。

2.提供验证和分享的平台

幼儿操作后,没有给予相应的验证支持,导致幼儿在操作中一直停留在原有经验水平上,无法前进。教师可提供操作记录表,幼儿在操作之后可以展示记录表,同时提供正确答案底板,方便幼儿将自己的记录表和答案底板进行验证、自查,也促进幼儿间相互交流。

(四)单双数

目标: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

所需材料:标有1-10的数字卡,两个小收纳框(分别贴着笑脸和哭脸),瓶盖10个,5辆自行车底板图。

玩法:幼儿随机抽取1-10以内的数字卡,点数相应数量的瓶盖,将瓶盖两两摆放在一两自行车的轮子上,若点数出的所有瓶盖都能拼摆出完整的自行车,则将该数字卡放在笑脸双数框,若到最后有一辆自行车只有一个瓶盖(轮子),则将该数字卡放在哭脸单数框,最后根据操作结果进行记录。

幼儿游戏情况:

大多数幼儿能够根据游戏玩法,识别出10以内的单双数,但幼儿在操作之后,约半数幼儿没有进行游戏记录,也没有认真观察笑脸篮子(双数)和哭脸篮子(单数)中的数字,缺乏对单双数进行梳理。教师询问情况后,发现多数幼儿不记录的原因是怕麻烦,只喜欢操作。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在操作后相互交流评价、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教师请幼儿在活动后将自己的记录表展示在墙面,下一次活动前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相互肯定与鼓励。

同时,为了方便幼儿梳理,教师可以简化记录形式,使用粘贴数字卡的方式,幼儿可以快速做好记录,避免幼儿因书写麻烦而忽视记录。

“模式”的学习与发展

按规律排序

目标:能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所需材料:不同颜色的瓶盖若干,规律提示卡,操作底板。

幼儿游戏情况:

大多数幼儿都能够按照提示卡的规律,熟练、正确地拼摆出规律,玩这份材料的时间普遍偏短,因此幼儿游戏的持续性、坚持性不强。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应帮助幼儿理解排序的多样性,通过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规律提示卡,引导幼儿按照规律提示进行排序,巩固多种排序的方法,同时要关注幼儿的差异,例如可以使用四种颜色按规律排序,也可以增加大小的干扰,升级游戏难度,引导幼儿感受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瓶盖能拼摆出的各种规律,提高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形”的学习与发展

平面图形拼摆

目标:拼摆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所需材料:图形的轮廓底板(或空白底板),瓶盖若干。

玩法:根据图形轮廓或图形卡片,将瓶盖拼摆在底板上。

幼儿游戏情况:

选择瓶盖进行图形拼摆的幼儿人数较少,游戏中,幼儿能够快速将瓶盖围摆成不同的图形,但在幼儿操作几个图形之后,就会快速收拾好,幼儿对它没有较高的热情。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情况,才能了解游戏的材料和玩法是否科学合理、难易程度是否适宜,从而进行适当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活动效率。幼儿对平面图形拼摆的玩法熟悉,基本全部掌握,难度偏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图样的方法,拼摆数字,感知数字的书写笔画顺序。

“空间”的学习与发展

立体空间方位

目标:感知巩固立方体的基本特征。

材料:立体积木,瓶盖若干。

玩法:运用重叠的方式拼摆立体图形。

幼儿游戏情况:

幼儿能根据正方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使用叠高的方式拼摆出立方体,在拼摆正方体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

小凌:啊,我的瓶盖一直滑下来,我都搭不高啊。

小晨:没关系,我们可以用卡纸铺在上面,然后再把瓶盖放在卡纸上。

小凌取出了卡纸,小晨用剪刀大致剪出了一个正方形,在搭建了第一层的瓶盖之后,又在上面放了一层卡纸,最后接着轻轻搭上了第二层瓶盖。在两人的协作中,一个由瓶盖和卡纸组合而成的正方体诞生了。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幼儿在拼摆结束之后,显得意犹未尽,从平面到立体图形,幼儿的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可以投放空间方位的提示卡,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对空间方位的认识,例如将不同的动物贴在立体图形的左侧、右侧等。

从单人固定玩法游戏到合作游戏

目标:能两人合作,商量自定游戏的玩法,按照约定的玩法和规则进行比赛。

所需材料:碰铃,两组瓶盖(每组瓶盖都标有数字1-10)。

玩法:翻瓶盖竞赛等。

1.

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1.

活动特点:活动材料源于生活,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从单一瓶盖材料出发,变幻出各种各样的玩法,不断引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对幼儿学习发展的价值:

1.身体动作发展方面: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

2.情感方面:通过游戏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对数学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3.认知方面:幼儿对数字、数量、形状等的认知更加深入,发展统计、归纳的能力;

4.社会性方面:培养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

5.语言及自我评价方面:帮助幼儿发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的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思教师支持行为的适宜或不足:

适宜:给予幼儿材料投放上的隐形暗示,引发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不足:教师在活动中,只关注幼儿数学方面的支持与回应,对于其他方面例如交往合作、分享交流、情感体验则关注不够。

(四)可能产生的教育契机及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幼儿有了“一物多玩”的基本经验,可以引导幼儿在接下来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游戏中,启发幼儿思考材料的多样玩法,鼓励幼儿的发现性学习,不仅可以打破原有材料的局限,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交往合作能力。

作者简介:李庆瑞(1991.10—),男,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现就职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中心幼儿园,二级教师,园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更多推荐

幼儿,瓶盖,游戏,材料,进行,教师,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