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三上数学试卷双向细目表)

每月给家里打钱的年轻人,人生没有暂停键

前阵子,“全职儿女”一词引发了诸多讨论。在就业愈发

艰难的当下,许多年轻人选择退回老家,和父母住在一起,用

父母的工资生活,成为“全职儿女”,以等待生活的转机。

而与之相对的,是一群早早负担起养家重任的年轻人。

即便他们对未来同样毫无头绪,可家庭状况不允许他们有过

渡期。他们的人生好似发条,生下来就背负起责任——“懂

事”是必须,“给钱”是常态,“有出息”是偶尔的褒奖。

这群年轻人,多数出身农村,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许多

人还是长子或长女。他们从毕业起就拼尽全力供养家庭,供养

弟妹。鲜有人能共情他们的压力和失落,但家人的一句关心,

总能唤起他们的斗志。他们深知,带领一整个家族向前走,是

他们的使命。

不敢接的电话

晚上8点,小雪的微信弹来父亲的消息,“在不?”她心一

沉,问怎么了。“给我转3000块钱,家里交暖气费”,父亲说。

小雪犹豫了一会儿,把一张银行卡里仅剩的3000元转了过去。

对面父亲传来一句半秒的语音,“收到了”,又象征性地问了

句下班了吗,吃了没有,便再没有回复。

前几天,小雪刚为父母续大病保险花了2500元,这会儿又

转出去了3000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害怕收到家里

人的消息,因为父母不是催她回老家,就是找她要钱。上半年

父母接连过50岁生日,小雪请亲戚吃饭,又自购来回机票,加

上送给父母的金饰和手机,今年刚过半已经花了3万多元。

小雪来自中部省份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给人开大

062

世纪人物

货车,母亲常年无业,下面还有一个在老家上大专的弟弟。她

的形象很符合网上对“扶弟魔”的阐释,不过小雪不这么觉

得。她和弟弟相差四岁,感情很好,每次收到父母要钱的消

息,她心情不佳也会和弟弟吐槽。懂事的弟弟会把自己攒了很

久的生活费打给姐姐,这又让小雪心怀愧疚,问自己“都是一

家人,为什么要计较这些”。

大学毕业第二年,小雪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当时,小雪

的老家正在举办一场大型运动盛会,那是小城唯一一次亮相

全国的机会,市里从年初就开始整治环境,小雪爸爸的泥头车

运输营生因此停了档,一家人也失去了收入来源。于是,小雪

接棒父亲开始养家,家里大一点的开销全由她出,即使她自己

那时也捉襟见肘,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勉强在深圳糊口。

和小雪一样,她的表哥晨旭在刚毕业的头两年,工资也是

月光。晨旭做销售,能说会道,十年前月收入就过万了,看起

来多,可这一万他得分成三份:一份1500元打给上大学的妹妹

做生活费;一份1500元打给父母维护家里日常生活,还有一

份留给自己,租房、吃饭、交女朋友,很快就啥也不剩,开始下

一轮循环。

有一次老家的朋友结婚,晨旭手头紧,和老妈打电话问能

不能帮忙垫个礼过去。一旁的妹妹接过电话质问:“这都几次

了?爸妈有多少钱够你这样垫,有没有考虑过家里的不容易?

爸爸想翻新院子给你娶老婆,半夜给人看厂不小心摔伤了,肋

骨都断了没和你说。”他沉默良久,无话可说,从此再也不向

家里开口。对于一毕业就必须给原生家庭“输血”的儿女们来

说,“不敢接电话”是他们共同的心酸。因为父母一开口,家

里的窘迫就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ulture文化·阅读

本栏目冠名:英皇星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来自陕西的小秦,去年一年给家里的花销就在5万元左

右,其中包括3万多元的房贷,1万多元的生活费。今年一开年,

继母生病了,父亲打电话说一句“肠梗阻,要做手术”,小秦只

能又转过去3万块钱。作为村里人人称赞有出息的孩子,小秦

九年前考上了河北的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型医疗集团的

北京分部工作。父母认为他赚钱容易得很,要起钱来也是理

直气壮。

小秦从不向父母渲染北漂的艰辛。公司有房补,很多同事

都住在附近步行10分钟的位置,只有小秦为了省钱,每天坐40

分钟公交车;每年年假,同事们全球飞,小秦默默回老家帮父

亲收秋;午休时间,大家聊哪里的房价涨了或跌了,小秦却在

盘算,再干几年就回老家省会。头两年攒的钱,小秦给家里在

县城的房子付了首付,之后又一直供养家庭。工作几年,他依

旧两手空空。至于留在北京,那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求职难度与日俱增。很多年轻人退回

老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在社交平台上晒起自己“全职儿女”

的生活,其中不乏几分炫耀的含义。而出身农村的大学生,过

早担负起养家重任的“小雪们”,一毕业就得马不停蹄地挣钱

回报家庭,没有资格做这样的美梦。

老大承担一切

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的压力也顺延至“大孩”身

上。每一个“大孩”,不光要勤奋好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更

要早早地学会为父母分担经济压力。

小雪是黄家唯一一个大学生,虽然是个二本,还是光耀了

门楣。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爸爸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坟,要

把好消息带给列祖列宗。爸爸还和妈妈振振有辞地分析,以前

小雪样样不出挑,自从村里修路迁坟后,丫头的成绩才扶摇直

上。大学四年,小雪的空闲时间都在兼职中度过。必胜客端盘

子、小学数学家教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助手,旅游网站的

小编,只要是能干的活儿她统统来者不拒。宿舍就是她睡觉

的地方,她和每个室友都感情淡薄,一心赚钱,一想到爸爸辛

辛苦苦开大货车,妈妈起早贪黑给人做饭,弟弟上学也要钱,

她就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给她的1000元生活费。

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小雪,比同学们都早熟。作为家里的长

女,小雪自觉有教导弟弟的重任,弟弟每看一本书,她就奖励

弟弟一笔零花钱,以防他青春期走歪。从没有人要求过小雪这

些,可“懂事”是她从小到大最显眼的标签,深深刻在了她的

骨子里。每次为生活奔波劳累的时候,小雪便自我安慰,至少

自己还有大学上。她的初中同学艳君也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

两个擦肩妹妹(老大老二老三都只差一岁)和一个弟弟,小雪

经常能看到她们一件衣服轮流穿。艳君初中毕业后,读了半

年职校,就辍学了。能想得到,她家的日子实在紧张,父母让

她赶紧出去挣钱,她由此提前走上了社会。

即便是闯过重重关隘,熬到了毕业。没有前人照拂的“农

村做题家”们,一进社会可能会陷入更长的水逆周期——

2018年,小雪毕业,身边有不少同学选择考研、考编。这

些同学的父母以老师、银行职员居多,知道其中的门道,多少

能给孩子一些指点。而小雪的父母最多只念到初中一年级,没

有任何有效经验能帮她分析规划。

提及未来,小雪爸知道读书是个好事,要支持,可也仅限

于此,于是便把“砸锅卖铁”挂在嘴边:“砸锅卖铁也供你,实

在不行我卖血。”这给小雪留下一种家庭财务摇摇欲坠的可

怕感觉,况且老爸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再读就是不体谅家里。

从小到大,小雪最渴望的就是有一天能经济独立,帮衬父

母。大四实习没工资,她坚决不去,自己跑去深圳拿高中毕业

证入职了一家公司,就为多挣3000块钱。

上班没多久,小雪爸就让她上交工资,理由是自己16岁出

门挣钱,炼铁厂看门一个月22元,自己只留2元,剩下的全部要

交给家里。还说姑姑临嫁的那一年,给家里挣了2000个工分,

爷爷才有钱打了新的组合柜做陪嫁。爸爸常说,“年轻人攒不

住钱,我帮你保管”,小雪知道父母出于真心,不会侵占分毫,

可也不愿意。好不容易才独立,她不想再接受自己被拎来甩去

的命运。

世纪人物

063

小升初分班时,艳君是全班第四名,小雪第六名,三四年

后她们却一个在校园里,一个在商场里做导购。人生的路径不

知从哪一刻就分岔了。

小雪的表哥晨旭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是典型

的小镇做题家,从贫困县考上了南京的985。可他的家境实在

不如意,父亲打零工,母亲守着个小卖铺,下面还有个妹妹,一

家子年收入加起来不超过5万元。连晨旭上大学的学费,都是

家里卖了玉米凑够的。除了第一年寒假回了家,晨旭剩下的寒

暑假都在外面做工挣钱,大学四年是他自己把自己供出来的。

毕业后,名牌大学的晨旭原本有很多选择,却和一群大专学历

的人竞争某房企的销售工作。理由是这里包吃包住,佣金上不

封顶。他把努力用到极限,背说辞、做外拓、带客户、谈银行,

每一步流程都滚瓜烂熟。别人说自己是没有退路才来做销售,

晨旭苦笑一声,说大家都一样。

他不敢在苟且里晃荡,因为得赶紧供妹妹上大学。他妹刚

高考完,分数只够个大专。晨旭作为过来人,经验告诉他大专

远远不够,宁愿多花点钱也要读个本科。妹妹一年一万多的学

费,还有每个月1000多的生活费,晨旭全包了。他尝过太多因

没钱引发的苦涩滋味,不想让妹妹重走老路,还给她配置了新

的iPhone6 plus和笔记本电脑;每逢“双11”这样的大促节日,

晨旭担心妹妹的舍友们都在购物,只有妹妹不敢花,还得专门

打2000元消费基金给她。

不配做“全职儿女”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ulture文化·阅读

本栏目冠名:英皇星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工作选择上,小雪根本不看公司规模、平台优势、自我发

展,她就瞄准了工资高低。只要这家开得比那家多一千,哪怕

位置偏远、福利差点儿,她也都能克服。生活里除了必要的开

支,她基本不乱花钱,有个月她第一次收入过万,才舍得请自

己喝了杯喜茶。反观她的舍友敏敏,父母都是编制内老师,敏

敏一上大学就确定要考研,大四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第一年

没考上第二年又去,还没考上又转战考公,公务员没着落又考

合同工过渡,折腾了三四年只为上岸,花了不知多少钱。她父

母还劝她不要着急,“大不了考到35岁。”

敏敏身上有小雪从不曾有过的松弛。大学毕业到现在快

五年了,敏敏还不知道什么叫KPI;合同工3500元的工资,每个

月敏敏都能花得一分不剩;想看五月天的演唱会,同样的话说

给父母爷爷奶奶,敏敏能得好几份钱;她现在歇够了,就想混

个班上,哪天又想做回“全职儿女”了,一个电话打回家,爸妈

就能答应。小雪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多

大。但她没办法,职场上即使总被人为难,也不敢舍弃工作,

那是她最后的精神支柱。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没房贷、没车贷、没结婚、没孩子,在

职场上是不是就没有人能拿捏了?不,要把“没老人”也算上

才行。小秦其实早就想离职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被骗

过去的,在麦当劳食品的一家供应商里做物流管理,实际上就

是登记各类出入库信息,一个月有6500元,说好的双休常常是

领导一句话就没了。而且地点说是北京,却几乎到了河北,周

围景致不比他老家好多少。

小秦不能走的原因,是得赡养奶奶。他爸平时做点小工,

继母和奶奶合不来,把老人家一个人留守农村,实在可怜。小

秦每个月给奶奶转账三五百元,奶奶的生活多少能对付下去。

两年后,抚养他长大的奶奶去世,他觉得老家再没了眷恋,想

一个人就这么在北京漂着,能干到几时算几时。

此时他父亲又传来消息,想在县里买房子,问他能拿出多

少,还承诺以后这套房留给他。他凑了全部身家,十万块钱转

过去,背上了房贷,可逢年过节他都没有住过写着自己名字的

新家。他像只无腿鸟,飞来飞去不知该去哪里。别提“全职儿

女”了,连身为“儿女”的温暖他也不曾体验过。

穷人对于贫穷的恐惧,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生活的高

压下,人和钱,亲情和钱,爱情和钱,甚至孩子和钱,他们都只

能无奈地选择后者。说怨恨吗?也不是没有。

小雪初三参加掐尖考试,差几分就能去区里最好的“特

招班”,如果一万八的择校费补齐,一样能上。她爸知道后不

屑一顾,第一句话是“一听就是闹你钱呢”。最后小雪参加中

考,上了学费只要600元的普通公立高中。青春期不懂事时,她

曾怨父母为什么不愿意投资自己,甚至连参加家长会,她妈都

嫌耽误打麻将的时间。在小雪的记忆中,她们家总为钱的事争

吵,连上小学的弟弟一回家最爱问的也是“妈妈今天赢钱还

是输钱了”,以此来变换不同的面孔;有一次姐弟俩玩乐,弟

弟不小心摔到了新打的双人床上,爸爸第一时间就是骂两个

孩子,然后看床弄坏了没有……如此种种的细节她能回想起

很多,她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现

在她长大了,见识过很多人和事后,心里的疙瘩消解掉不少:

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即使需要源源不断地往原生家庭输血,

但血缘所带来的亲厚感情,是她最无法割舍的部分。

何况每个人都难摆脱生活的惯性。爸爸责令他们乱花钱,

因为他一个月除了烟钱也不给自己额外的支出。妈妈怨小雪

好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扔,因为她现在穿的还是小雪高中时的

厚棉校服。很少有人能做出超越时代的选择,绝大部分人能

做的就是尽量往好的方向想。小雪去年结婚,她的父母并没

有和村里人一样扣下她的彩礼,贴补儿子娶老婆,还给了小雪

一套村里小产权的阁楼作为嫁妆,订婚宴上,面对条件强自家

几倍的亲家,小雪父亲也不卑不亢,说他们家养女儿一场,只

要她过得顺心比什么都强。

一想起这些温暖的微小瞬间,养家的孩子们便能再撑一

撑。窘迫的生活环境里,“让家人过得好一点”是他们一生的

课题。结婚后,小雪依然习惯给父母零用钱,二老都拒绝了,

理由是“你成家了,不需要再管我们了”。可小雪仍然坚持转

账过去。她说,在她心里,带着家人往前走,早已成了她这一

生的使命。(来源:十点人物志)

责任编辑/张元奕

与自己和解

064

世纪人物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小雪,父母,父亲,生活,爸爸,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