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发(作者:全国卷的数学试卷)

(完整版)蒙特梭利数学教案(全)

蒙特梭利数学教案

数理教案

Montessori感觉教育中的三种基本的操作是:

1、配对(成对的配对)

2、序列(排成顺序或阶段)

3、分类(区别各种类)

这些操作可协助孩子对数学的逻辑思考,(给孩子自由性)即从

反复的感觉器官刺激中,培养孩子了解数量概念时必须具备的逻辑思

考能力。

所谓的“名称练习”(三段式练习法)就是:

1、第一阶段——名称与实物的一致辞(名称与量物一致)“这

是1。”

2、第二阶段——找出与名称对等的实物(找出配合名称的量物)

“那个是1?”。

3、第三阶段——记忆名称与实物(记忆名称与量物)“这是多

少?”。

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特色

a、以感觉教育作为算术教育的基础。

b、由数量计算着手。

c、重视数量、数字与数词三者之间的关系。

d、采用塞根的名称练习(三段式练习)。

e、使用阿拉伯数字,并统一字体。

f、重视零的概念与十进法的演算。

g、一般将合成、分解的打打操作基准确定“10”。

h、“错误的订正”项目在算术教育中,以“验算”或“订正表

(板)”的形式,来表示提示的功能。

i、在操作算术教具时,先掌握基本概念再朝[统合]的方向进行。

j、操作蒙台梭利教具遵循一定的流程。

数学的教材.教科概念图

〃使用串珠的平方〃立方

日常生活练习

教学直接目的:进行数学学习前的认知和数理思维的基础练习,

感知数理概念,养成利用一切学习工具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幼儿

对事物的概念最大清晰化,引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间接目的:培养幼儿独立的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反复实

践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

1、感官基础教育

2、数前教育:序列、分类、对应、组合与分解

3、数概念练习:10以内数与量的认识,几何图形

4、 10的合成

5、百、千以内的数与量的认识

6、运算

7、平方、立方

8、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课堂流程(60分钟)

1、走线(帮助幼儿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养成上课的学习习惯),

问好,同教师搬取工作桌,在桌边坐好,与教师同侧(5分钟)

2、教师出示上次课的主教具,请幼儿逐个进行主操作和延伸操作

的练习,复习上次课内容。(10分钟)(温故而知新,保证幼儿学习

的连贯和系统性,使学习稳步前进),收回

3、教师出示主教具,介绍主教具名称,操作本次课主教具(5分

钟),完成操作后教具不动,请幼儿模仿操作

4、幼儿取教具,操作主教具,教师引导(10分钟)(填写幼儿

观察进度表)

(反复操作练习,加强实践的机会,达到真实的学习效果)

5、请幼儿送回教具

6、教师介绍延伸练习,幼儿取教具进行学习(15分钟)(教师

充分观察幼儿,填写幼儿观察进度表,及时把握幼儿进度和学习阶段,

及时进行引导,每一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发

挥),收回

7、布置作业并引导幼儿完成部分,其余课后完成(5分钟)

8、混龄活动,介绍自己,个人展示(家中准备的节目,包括文艺

类、手工、技能等,或在大家面前展示教具操作)、体能游戏等(10

分钟)(混龄活动加强幼儿独立性和培养开朗性格,感受集体氛围,

调动家庭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家长日常陪伴幼儿)

每12次课后加一次复习课,复习前12次课内容,请家长参观.复习

课不计课时

参考书:数学心智开发(简称数)

第一课:粉红塔

直接目的:进行序列学习的第一步,幼儿在这一教具的学习中,

通过视觉,强化大小概念,同时观察和理解由大及小和由小到大的渐

变顺序(三次元空间差异变化),培养逻辑思考能力(顺序性)

间接目的:手眼协调和手腕的控制力

注意力的集中和敏锐的观察力

学习立方体的概念

课前准备:粉红塔,工作桌

从托盘中将粉红塔放于桌子右侧

操作:

(一)、三阶段教学最大的和最小的

教师取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在桌的上方,1、命名最大的、最小

的;2、请小朋友指认,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3、请小朋友

说出,这个是什么(最大的),那个是什么(最小的)

(二)、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搭高

粉红塔散放在教师右侧,教师右手示意,在粉红塔中选取最大的

一块,(在每个正方体上面做停顿,示意幼儿是在挑选),然后按大

小次序居中堆高,指出形状象塔,强调每一块的颜色和形状、材质是

一样的,只有大小变化。让幼儿清楚看到塔的除掉方法,一个一个取

下,散放在右侧。

从最大的开始收回托盘

(三)延伸练习:

1、

2、

3、对正立方体的两边及夹角,垂直向上积高 10个立方体呈水平

的序列排放从倒数第

二个正方体开始变换角度90˙,依次向上,引导幼儿从上向下观察

其形状特点,教师询问幼儿象什么

4、教师没有按照大小顺序垒搭,让幼儿纠正

5、(伴随记忆的练习)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间抽出一块,

问:“这一块从哪里抽出来的”;

6、再从中间抽出另外一块,藏起来,请幼儿找出原来的位置

(遵循序列练习中重叠、并列等循序渐进的学习步骤)

作业:用粉红色纸做十个大小渐减的正方形。课堂完成对图样的

部分裁剪,课后完成裁剪及大小渐次排序

第二课:棕色梯

直接目的:进行序列学习,从视觉的辨别感知粗细的变化(即理

解二次元的差异),培养逻辑思考能力间接目的:发展手眼协调、培

养专注力和观察力、学习长方体的概念教具准备:棕色梯、工作桌

教具分散放置在工作桌右侧

操作:

1.对教具中最粗的和最细的三阶段教学

2.教师示意,右手在每一块教具上停顿,示意每一次在取最粗的

一块,并按照从左到右按粗——细的顺序排好。取一颗珠子从上向下

滑落,验证一层比一层矮

3.让幼儿从工具架上取下棕色梯操作

延伸:

1、(改变排列方式的序列变化)从下到上由粗到细对齐一面依次

垒搭

2、把棕色梯纵排在地上,幼儿在上面走,感知粗细变化

3、做各种排列后可以问像什么?

4、通过各种游戏如掂重量来感知粗细不同

5、(伴随记忆的练习)抽出一块,请幼儿指出其位置

作业:用棕色卡纸做立体的棕色梯

第三课粉红塔与棕色梯组合

直接目的:将两种教具结合在一起,在幼儿拼搭的过程中,通过

造型的变化和颜色的对比,同时做配对和序列的练习,加深对渐变的

分析能力

教具:粉红塔、棕色梯,工作桌

操作:

1.先把粉红塔中最大的和棕色梯中最粗的配对

2.找出与每一个粉红塔对应的棕色梯一一对应,与粉红塔由大到

小由左到右并行排列,引导幼儿观察形状的

变化

延伸:

1、棕色梯与粉红塔对应积高

2、用棕色梯的最细的比较排列后的差异

3、粉红塔和棕色梯成90度角交错积高

作业:(数2册/27页)

第四课长棒

直接目的:通过视觉练习,感知长度(一次元)的差异,同时为

数学的数棒学习做基础间接目的:训练手眼协调、发展长度可以进行

测量的概念

教具:长棒,工作毯

(从第5根开始幼儿可双手竖拿)

操作:

1、对最长的和最短的三阶段教学

2、由最长的到最短的排序,最左端对齐

3、在地上摆迷宫,摆好后带幼儿走一走迷宫(从最短的开始到最

长)

4、蛇形(从最长的开始到最短曲折摆)

5、光线型(先并列平放好,再把每一根挪开一定的角度,成放射

的光线)

延伸: 1、把10根长棒按长短顺序排列,最长的一根和第二长的

之间用1做衡量,(即用1来作订正)

2、请幼儿选出最长棒,放在另一张工作桌上,再选出第2长的棒,

与最长棒左端对齐紧贴在一起。观察其中的差距并找出相应的长棒排

在第2长的旁边

3、依次排出长棒,并以最长棒为基准依次填满长度的差距

4、随意取一根长棒为基准,与较短的另一根做比较并找出适合差

异的长棒

5、以基准棒二分之一长的长棒进行倍数的练习

作业:制作长棒,并按长短顺序并排粘好

第五课插座圆柱体B的练习

插座圆柱体A 直径一定高度渐减,属一次元的高度变化语言:高

的低的

插座圆柱体B 高度一定直径渐减,属二次元的粗细变化语言:粗

的细的

插座圆柱体C 直径和高度渐减,属三次元的高度和直径同时变化

语言:大的小的插座圆柱体C\' 直径渐减高度渐增,属三次元的高度和

直径成反比变化语言:粗而低的细而高的

直接目的:培养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进行配对练习

间接目的:作为写字前的准备、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

能力

教具:插座圆柱体B,工作桌

操作:

一、配对练习

1、引导幼儿双手托住插座的两侧,把教具放在桌上,最粗的一端

在左边

2、右手三指捏起圆柄,抽出圆柱体,散放在右侧

3、取其中的一个圆柱,(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贴圆柱绕一周,利用

肌肉记忆形状)提示找出与圆柱相同的圆穴的方法:翻转圆柱,把底

面和圆穴进行比较,然后嵌入(幼儿熟练后可以省略翻转的步骤)

延伸:

1、最粗的和最细的三阶段名称练习

2、左手三指捏起圆柱体圆柄,右手食指、中指并拢摸圆周和高,

右手二指摸圆穴,对应放入圆柱体并摸齐(摸边缘)

3、对圆柱体C、C\'、A进行配对练习

作业:数1/18

第六课插座圆柱体B的练习二、序列练习

1、取圆柱体B,抽出圆柱体,散放在右侧,根据圆穴的大小把圆

柱体由大到小排列

2、拿走底座,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圆柱体

延伸:

1、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排列好的圆柱体中抽出一个,问幼儿

中间缺了哪一个?请小朋友还原

2、蒙住幼儿眼睛,用手进行练习摸圆柱、摸穴,并一一对应放入

3、取4组圆柱体按C-B-A-C\'的顺序由左到右围成正方形,先找

出5组大小相同的圆柱,再把所有圆柱体放回圆穴

作业:数1/19

第七课彩色圆柱体

直接目的:复习垂直、水平的序列练习,培养视觉对大小辨别的

进一步明确

间接目的:训练手眼协调、敏锐的观察力及注意力

教具:彩色圆柱体,工作桌

操作:

1、取红色圆柱体盒,打开盒盖,提示幼儿盒内圆柱体与盒盖颜色

一致

2、做水平序列排列

3、做垂直序列排列

4、请幼儿闭上眼睛,依靠触觉进行序列练习

延伸:

1、分别对其他圆柱体进行水平、垂直序列练习

2、把四组中同粗细的圆柱重叠红-黄黄-绿红-绿-黄蓝色首尾重叠

成5组

3、找出不同颜色但同次元(同样大小)的圆柱的配对练习

注意:彩色圆柱体放入盒内时,由最大块沿对角线放起

作业:数1/24

第八课色板

直接目的:在配对和序列的基础上培养分别颜色的能力

间接目的:学习颜色的对比培养对色彩的美感

教具:色板一、二

操作:

1、用右手拇食指捏一枚红色色板的一角从盒中拿出,放在桌上

2、对红色进行命名练习红色

3、在盒中找出与之相同颜色的色板

4、再分别取蓝色、黄色色板,请幼儿进行配对

5、对红、黄、蓝进行三阶段练习

延伸:

1、取第二盒色板,先请幼儿进行红、黄、蓝的配对

2、进行橙、绿、紫色的配对

3、进行桃红、棕、灰色的配对

4、黑、白的配对

5、给幼儿介绍各组的颜色名称

作业游戏:分别用红黄蓝三色色水调出橙、绿、紫的颜色

第九课色板三

1、请幼儿挑选他最喜欢的一种颜色并取出

2、将7枚同色色板中最暗的和最亮的三阶段教学

3、顺次由最暗的到最亮的排列,请幼儿欣赏明暗度形成的差异

4、同样操作其他颜色的色板

延伸:序列变化

1、把7枚色板按明暗顺序排好,请幼儿闭上眼睛,取出任意一块,

让幼儿找出哪个位置少了

2、将9色成放射状向外按由暗到明的顺序排列

3、将9色成回旋状由中心向外顺次排列

4、同时排列9色色板,一端对齐以上各种变化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作业:数3/10郁金香花园

第十课触觉板(圆柱体之后,与视觉教具练习同步)

教师准备一盆温水让幼儿将手泡一下后擦干

直接目的:培养辨别粗糙和光滑,发展触觉

间接目的:训练手眼协调、培养手部肌肉的控制力为学习书写做

间接的准备

教具:触觉板、工作桌

操作:

一、序列练习

1、取粗糙面和光滑面各占一半的木板,左侧为粗糙面

2、左手按住木板一角,右手四指并拢在粗糙部分抚摩,同时讲:

粗糙的

3、同样操作光滑部分,之后对粗糙和光滑做名称练习

4、同样方法操作粗糙和光滑相间的木板,语言:粗糙的、光滑的

5、同样方法操作粗糙渐减的木板,语言:最粗糙的、粗糙的、比

较粗糙的、比较光滑的、光滑的、最光滑的注意让幼儿反复重复名称

二、配对练习

1、教师从方形板中找到最粗的,抚摩后在剩余板中找到与之一样

粗细的

2、同样配对其他的木版

延伸:

1、将配对的方形板按由粗到细的顺序排列

2、请幼儿闭上眼睛(或戴上眼罩)给木版做配对和排列

作业:制作砂纸作横竖点撇四个笔画

第十一课音筒

直接目的:培养辨别声音强弱的听觉能力

间接目的:发展腕部肌肉的柔韧性和控制力培养倾听的兴趣

教具:音筒、工作桌

操作:

一、配对(音量相同的红蓝音筒底部贴相同形状的符号)

1、在6个音筒中抽出红色筒中最强的,右手握住,放在耳旁上下

摇动,让幼儿练习

2、在蓝色筒中取音最强的,请幼儿比较声音是否一样,把两个音

筒放在一起

3、同样操作音最弱的红蓝音筒

4、同样操作音量中间的

1、戴眼罩进行红蓝音筒配对

2、请幼儿戴上眼罩,教师用杯子倒水、捏响玩具、用小棒敲桌子,

幼儿说出教师在做什么

二、序列(红蓝共12个音筒,在两组底面贴按顺序渐减的圆点,

表示音的强弱,圆点相同即音的大小相同)

1、把红色6个音筒按声音的强弱顺序排列,检查底部记号进行订

2、借着红色音筒的帮助,找出相同音量的蓝色筒并排在红色筒旁

边,利用配对进行序列的练习

延伸:

1、抽取一个音筒,调整序列的间距,请幼儿(戴眼罩)找出它的

位置(通过左右音量的对比),除掉眼罩,根据记号订正

2、听过三角铁、碰铃、打琴的声音后,幼儿戴眼罩听声音说出乐

器的名称

3、在钢琴上辨别高音和低音,熟练后可以减少音阶的距离

作业:听各种由远及近的声音并说出名称,如汽车行驶的声音

第十二课温觉板

直接目的:通过触觉感知温度及其差异

间接目的:建立温度的概念、提高对周边事物的兴趣

教具:温觉板、工作桌

操作:

1、对温觉板中的大理石板和化纤板进行比较,右手抚摩大理石板

说:冷的,化纤板说:温的,对两个名称做名称练习

2、对温的、冷的进行配对(收回时候提醒幼儿不同格子不同东西)

3、按照大理石、钢板、木版、化纤的顺序,分别为幼儿介绍冷的、

有点冷的、有点温的、温的

延伸:

1.蒙住眼睛为四组材料做配对练习

2.用手抚摩,为四组材料做排序,并复习名称

3.这是什么呀?教师为幼儿介绍材料名称:化纤的、大理石的、

钢板的、木板的

作业:找家中最冷与最热的东西

第十三课几何图形

直接目的:通过视觉和触觉认识平面几何图形

间接目的:发展手眼协调、发展手部肌肉的控制力加强专注力和

观察力、作为平面几何学的学习预备,也为立体几何建立基础为写字

做预备练习

教具:几何图形柜中圆形嵌板及实心、粗、细边对应卡片,工作

操作:

1.从柜中抽出圆形嵌板的抽屉,放在工作桌上,将6个圆形嵌板

取出散放

2.左手三指捏起圆柄,右手二指摸圆周,感知圆形,语言:圆形

3.通过辨别,找到与嵌板对应的框,右手二指轻抚内侧,将图形

板放入

延伸:

1、同样方法操作三角形和正方形嵌板

作业:数4/2

第十四课几何图形卡片

教具:大、中、小圆、正方、三角、卵、椭圆几何图形卡片第一

系列(实心)、第二系列(粗边)、第三系列(细边),工作桌

操作:

1、为大、中、小圆形的实心卡片排序

2、请幼儿拿出第二系列卡片,背放在工作桌上

3、取其中一张,翻过来,在第一系列卡片中找出图形相似的排在

下面

4、配对后,用图形嵌板放在各个卡片上,以做订正

延伸:

1、同样操作其他图形

2、同样操作第三系列卡片与第一系列卡片的配对

3、同样操作第二系列卡片与第三系列卡片的配对

让幼儿得出一个结论:三个系列的图形卡片与对应嵌板都是一样

大小的

作业:数4/3机器兵

第十五课分类1

直接目的:学习分类

间接目的: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教具:图卡

操作:

一、按形状分类

1) 颜色相同,形状不同,如6张卡片中各有2张正方形、三角形、圆,

把相同图形连在一起.

2) 颜色形状各不同例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12张卡片,包括,圆、

椭圆、正、长方形,要求把形状相同的摆在一起

3) 颜色、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的物体,如153类

3.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分类,教幼儿学习按物

体的大小、长短等分类的同时,继续发展幼儿分类能力,另一方面使幼

儿学会进行量的比较

1)按物体的大小、长短分类,如:3根长棒和3根短棒,幼儿按长

短分类

4.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提供幼儿8张卡片,4张圆,4,让幼儿

既按颜色又按形状分类.

作业:家中复习图卡;

第十六课几何学立体

直接目的:认识各种立体几何,并了解其特征、培养对立体事物

的认识和空间建构能力间接目的:进入几何学的准备,刺激触觉

教具:几何立体组、工作桌

操作:

一、重叠

1、从托盘中取出立体,仔细观察,逐个双手抚摩,感知特性(尖

的、圆的、平面的等)

2、几何立体的名称练习:球体、椭圆体、卵形体、立方体(正方

体)、长方体、三棱柱、三棱锥、四棱锥、圆柱、圆锥(每三个一组

进行三阶段教学)

延伸:做几何体的重叠

A上下重叠:1长方体+立方体2长方体+三角柱3立方体+四棱

锥4长方体+四棱锥5长方体+立方体+四棱锥6圆柱+圆锥7、三棱

锥+三棱柱

B侧面相合:1长方体+立方体2长方体+三棱柱

C上下、侧面重合1长方体+三棱柱+立方体+三棱锥2长方体+

三棱柱+立方体+四棱锥+三棱锥

作业:闭上眼睛,从袋中摸出几何立体,依靠触觉感知立体,说

出其名称

第十七课立体几何的学习

直接目的:认识各种立体几何,并了解其特征、培养对立体事物

的认识和空间建构能力间接目的:进入几何学的准备、刺激触觉

教具:几何立体及其投影板

操作:

1、取出立体和投影板,做配合的练习

圆柱、圆锥(底)——圆立方体、长方体、四棱锥(底)——正

方形

长方体、三棱柱(侧面)——长方体三棱柱、三棱锥(三角形)

——正三角形四棱锥、三棱锥(侧面)——等腰三角形

延伸:

1、给几何立体的各个侧面配上投影板

正方体——正方形两枚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三棱柱——正

三角形和长方形四棱锥——正方形和等腰三角形圆柱、圆锥——圆形

2、感知各立体的运动特点:在工作桌上滚动几何立体,仔细观察

并比较,尤其是球体、椭圆体和其他立体的比较

作业:1、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形状

2、请幼儿模仿各立体的滚动特点

第十八课构成三角形

直接目的:学习三角形的组成与分解、认识基础的平面几何图形、

建立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相等概念

间接目的:学习图形的对称、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预备

构成三角形之三角形盒

目的:学习各种三角形的构成和分解,并了解等值的关系

操作

1.出示三角形盒,从盒子里取出一个大三角形,做名称练习,

2.把盒中颜色一样、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摆在一起

3.出示一对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黑边相对构成一个大三角形

4.出示3个黄色的钝角等腰三角形,同样方法构成大三角形

5.出示4个红色的小正三角形,构成大三角形

6.用第一个三角形分别和后三个重叠,说:一样大

延伸:

1、各个三角形背面朝上,(没有黑线的引导),拼出大三角形

2、把四个大三角形合成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作业:数3/14找朋友涂色

第十九课构成三角形之长方形盒

目的:使用各种三角形构成和分解四边形

操作:

1、把盒中颜色一样、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摆在一起

2、按照黑边对黑边的方法分别拼成7种图形

绿色直角——正方形灰色直角——长方形;3对直角不等边——

3个平行四边形;红色不同——梯形黄色正三角形——菱形

3、分别介绍图形名称

延伸:将三角形翻过来以背面做练习

作业:用卡纸做以上形状的手工作品

第二十课构成三角形之大六边形盒

直接目的:认识六边形

间接目的:复习平行四边形

教具:大六边形盒

操作:学习六边形的组成和分解

1.做形状配对组成

2.拿三角形大块放最左边→3个三角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大

块三角形平移拿下排再组合成六边形

3.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

延伸:把三角形反过来拼摆

作业:数3/23

第二十一课构成三角形(小六边形盒)

直接目的:认识六边形

间接目的:复习其他图形

教具:小六边形盒

操作:

1.把黄色三角形作基础→红色三角形两个组成菱形→3个菱形拼

成六边形

2.红色三角形两个拼成菱形→3个绿色拼成梯形→灰色三角形六

个拼成六边形

延伸:复习不同形状的构成

构成三角形(长方形盒)

1.两个不同的三角形拼成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

2.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作业:数3/26

第二十二课重量板

直接目的:培养辨别重量

间接目的:培养辨别判断的能力

教具:重量板、工作桌

操作:

1、教师从盒中取出重的和轻的木板各两块

2、请幼儿平伸出两手,教师将轻的和重的木板分别放在幼儿两手

3、教师示意幼儿上下摆动,同时问幼儿哪一个重

4、用重的换掉轻的木板,问幼儿是否一样重

5、教师对重的、轻的做名称练习

6、把四块木板配成两对

延伸:

1、请幼儿闭上眼睛,配对重的和轻的(不依靠木色判别)

2、依靠木色进行订正

3、把中等重量的木板与重的和轻的木板做组合进行比较,介绍名

称:重的、中等的、轻的

作业:帮妈妈做家务

第二十三课音阶的练习

直接目的:培养辨别高低音的能力

间接目的:为欣赏音乐做准备

教具:7音打琴、三角铁、碰钟等金属打击乐器

操作:

1、首先教师以手势请幼儿保持安静

2、教师背对幼儿,轻敲打琴的最低音和最高音,请幼儿反复辨别

3、请每一个幼儿在琴上敲打,找出他们听到的音

4、按顺序由低到高听每一个音

延伸:

1、幼儿背对教师,教师随意敲出一个音,请幼儿凭记忆找出它的

位置

2、随着打琴唱音阶名:D0、RE、MI、FA、SOL、LA、SI

作业:找出钢琴上的音阶

第二十四课嗅觉筒

直接目的:发挥嗅觉,辨别各种味道

间接目的: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气味

教具:嗅觉筒6个(两两装有干花、肥皂、胡椒粉)(相同气味

的嗅觉筒底部贴有相同的记号)、工作桌

操作:

1、教师出示两种不同气味的嗅觉筒,让幼儿逐个闻

2、再拿出两个,幼儿进行配对

3、出示另外的两个筒,三组进行配对

4、检查底部记号订正配对是否正确

延伸:

1、说出每个筒里的材料名称

2、闻闻差异较小的实物的味道,如韭菜、芹菜、洋葱

作业:认识家里的调料

第二十五课味觉瓶

直接目的:培养辨别基本味觉的能力

间接目的:了解各种味道

教具:味觉瓶、工作桌

操作:

1、教师拿出装有甜的和咸的水的瓶子,示范用滴管(或小勺)尝

味道(尝完示范漱口)

2、请幼儿尝甜的水,同时告诉他味道的名称“甜的”

3、同样操作“咸的”

4、对甜的和咸的做名称练习

5、给甜的和咸的配对

延伸:

1、同样方法认识酸的、苦的

2、用实物代替味水,如问:这个酸酸的是什么?回答:是橘子

作业:了解味觉在舌头上的分布

甜味——舌尖苦味——舌后部咸味——舌尖及两侧酸味——舌两

第二十六课二项式

直接目的:培养通过视觉对三次元的识别能力

间接目的:培养数学思考能力、作为代数二项式的间接准备

教具:二项式、工作桌

1、盒子中取出方块,相同的排成一列

2、取出红色一块放于盒子盖上对比放好→再放入盒子角落

3、放红黑色的长方体2块,---蓝黑色长方体,形成的平面图与盒

盖的图形一样

4、第二层同样方法叠在第一层上面

延伸:

1、不对照图样,比较每个立体的颜色、大小,重新组合成立体

作业:复习

第二十七课三项式

直接目的:培养视觉对三次元的辨别能力

间接目的:培养数学思考能力、为学习代数三项式做准备

教具:三项式,工作桌

操作:操作同二项式

作业:复习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感官课是数学课的一个前提,

是最基础的生活经验。

第二十八课分类2

直接目的:学习按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间接目的:进一步明确分类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

一、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幼儿从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

玩具、塑料板、和球中,把所有的球拿出来放进篮里

二、按事物数量分类

按数量分类,可以和认数结合,既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又加深

对数的认识

教师画有2-5个数量的不同事物,如2个珠子、3个乒乓球、2个

核桃、4个羽毛球、5个篮球、4个足球;按数量分成四组

三、按物体用途分类

1、画有饼干、玩具娃娃、苹果、运动鞋、小汽车等实物卡片若干

张,按其用途分堆,并说每一堆的用途

2、按事物本质分类让幼儿把蔬菜和水果分类

延伸:

分类游戏鼓励幼儿对分类的兴趣,训练幼儿分类动作的迅速,敏捷.

A. 按男女分类

B. 带蔬菜和水果的头饰迅速找好各自的“家”

作业:把日常物品分类,并放在相应的位置.

第二十九课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教学

直接目的: 使幼儿学会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辨别物体数量的多少,培

养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间接目的:1、使幼儿初步学会将两组物体一个对一个地摆放的方

法,积累有关一一对应的感性经验.

2、在两位物体一一对应的基础上,教幼儿初步理解一样多“,””

不一样多”“多一些””少些”等词的含义.

操作:

1. 用重叠对应来比较

把一组物体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组物体一个对

一个分别叠放到第一组物体上,再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如5个苹果和5

个盘子在了解一样多的基础上,了解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如5个座位

和4个小朋友

2. 用并放对应来比较

第一组物体排成横行,第二组一个对一个放在下方或右方,然后比较

物体的多少,如请小客人喝茶,娃娃的面前放着小杯子(有三种情况:

娃娃和杯一样多,娃娃多杯少,娃娃少杯多)

延伸:幼儿逐个给其他同伴分发玩具,找出与班上人数相同的;

作业:比一比自己和妈妈的衣服谁的多;并放对应比较比重叠对

应要难一些,如果物体之间的摆;

第三十课排序

直接目的:按事物特征差异或一定规则排列

间接目的:初步使幼儿发现物体排序的简单规律

操作:

一. 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的差异进行排序

按宽窄排序, 6个长方形卡片,一个比一个宽,让幼儿说第二个

比每个宽或窄;还可以按顺序编上号码

二. 按数量多少排序

如1-10个小棋子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

三. 按特征规律排序

A指导幼儿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

1、男女生相间隔排队 ,说出按什么规律排

2、图形(颜色)排队

先摆一个圆形,再摆一个正方形,再摆一个三角形,再是圆形

B引导发现规律,再按这一规律排列

1. 按正方形数量不变,圆形一个一个加的规律,教师引导幼儿找出规

律,然后幼儿排列

□□○□□○○□□○○○□□○○○○

2. 圆数量不变、正方形一个一个加

□○□□○□□□○□□□□○

作业:数3/11

第三十一课认识1和许多

直接目的:

1.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1和许多

2. 通过分与合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1和许多

间接目的:使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个”和“许多”这两

个词语

操作:

1、首先教师说出”山上有许多个蘑菇,让每人来采一个,把蘑菇撒

在地上,幼儿说:我来采一个,把蘑菇放进篮子里,教师做小结:把许

多个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然后让幼儿把蘑菇放进大蓝子里,同时带幼儿说:

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蘑菇

2、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听玲响:教师敲碰铃,让幼儿听并说出是一声还是很多声

摸小球,拍手等,让幼儿听命令拍手,拍球

3、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对和许多的认识

(寻找一个和许多个物体的活动,不仅加深对1和许多的认识,而

且可以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数量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A寻找1个和许多个物体,教师在教室里放置黄色椅子许多个,红

色的椅子一个,让小朋友找出:什么东西有1个,什么东西有许多个

作业:给一棵树和树下的许多蘑菇涂色

第三十二课认识数量及守恒

直接目的:掌握守恒、学习正确点数、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数量

间接目的:倒数10到1,熟练掌握数序、掌握10以内相邻数

一、守恒(物体的数目不因其体积大小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

1、准备圆形木片12个,分两组对应排列,教师询问幼儿,是否

一样多

2、把第一排的木片间距缩小,问幼儿,哪个多,幼儿回答后,一

起数数看,是一样多(数量守恒)

3、准备宽口杯和窄口杯,及2个量杯

出示宽口杯,窄口杯,装等量水,问幼儿哪个水杯水多?答:一

样多。

订正:拿出量杯分别倒入水,一样多(质量守恒)

4、用等长两根线摆曲、直,问哪根长?(长度守恒)

二、按物点数

1、移动数数

从篮子里取3朵花,每数一朵,在纸上画一个圈,最后问”一共

是几个”,并在画的3个圈上划一个大圈,同时说:1、2、3,一共是3

朵花。(进一步便幼儿知道数到最后一个数就表示所数的物体的总数)

延伸:

1、默数点数,(不用手)

2、用感官计数

A听觉练习:教师击铃,请幼儿1.出声数数2.默数,然后说出共几

下;3.闭眼听,教师击铃2次,幼儿比较两次声音次数的多少

B触觉练习:请幼儿摸毛巾下面的小石子,说出个数

C运动觉练习:教师请小朋友学小白兔的动作跳3下,请幼儿根据

要求做(感知自身运

动的次数)

D综合练习:教师击铃3次,请幼儿按声音的次数取出相同数量

的小石子,然后做相同次数的跳跃判断声响次数 E按数取物:(学习

根据数词找出相应的事物的数量)请幼儿说出教室里数量是3的物品,

如小球、教具架、3个小朋友等

(这样多层次的计数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协

调活动,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发展点数的逆思维)

作业:复习课上练习

第三十三课相邻数

直接目的:学习理解一个数与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间接目的:学习序数与基数的基础

操作:

1、比较练习:取盘子和杯子各3个,对应放好,点数各是多少,

再取一个盘子,点数4个,

2、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杯子与盘子数量的差异:杯子是3个,盘子

是4个,杯子比盘子少一个,即3比4少1,反过来,盘子比杯子多

一个,即4比3多1个,再加多一个杯子,杯子和盘子就一样多了,

即3加上1就是4

3、同样练习3组数字:取一个、两个、三个积木,分别排三排,

同时摆放1、2、3的数字。教师引导幼儿:2的前面是几,2的后面是

几,2比1多几,2比3少几。幼儿回答后,教师命名:1、2、3我们

称为相邻数

延伸:

1、引导幼儿类推:找规律(一个数前面的相邻数比它少1,后面的

相邻数比它多1),请幼儿回答: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2、找朋友游戏:一个小朋友拿到5的卡片,拿4和6卡片的小朋

友站在他的左边和右边

作业:快速说出10以内的相邻数

第三十四课序数

直接目的:使幼儿初步认识序数的含义、学习用点数的方法确定

物体的排列顺序

间接目的:学习正确运用序数词、学习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

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

操作:

1、准备手偶龟、免等,讲动物跑步比赛的故事

小免子得第一名(宝宝重复说:第一名)、引导说出小乌龟是第

二名

2、5以内序数的练习:出示5种动物排队,教师带幼儿数:第

一、、、、直到第五.

3、游戏:小动物坐火车:给小朋友每人10张小动物卡片和1到

10的数字,桌上摆着10节车厢 ,幼儿数一数,有几节车厢,然后给车厢

编号,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帮助某某小动物上第几节车厢

延伸:

1、请幼儿排队,请每个小朋友说说从左向右数,他是第几个。如

果从右向左数,他又是第几个

游戏:打大灰狼(复习巩固序数的认知;训练宝宝有目标的投掷)

准备4只大灰狼,从左排到右,小朋友打大灰狼,老师说:打第

一个,小朋友打第一个,老师说:打第二个,小朋友打第二个等

作业:按由学校到家的顺序讲出第三个站牌的名字

第三十五课数棒1-5(代表1-5连续量的教具)

直接目的:学习1到10的数名和数量、了解集合体

间接目的:感知1到10量的变化

教具:数棒1-5,工作桌

操作

(1、)取数棒1-5,(1-4双手握横拿,5以后双手竖拿)。

(2、)拿出第一块,左手二指摸念1

(3、)拿出第五块,左手二指摸念5,用1做检查

(4、)1、5数名做三阶段教学

(5、)1-5按顺序进行排列

(6、)收回

延伸:

1、把数棒散放在工作桌上,教师随意说出一个数字,请幼儿寻找

相应的数棒

2、用1来测量2-5的数棒

3、为每根数棒配上相应的实物

作业:为1-5数棒形式卡涂色

第三十六课数棒 6-10

直接目的:学习1到10的数名和数量、了解集合体

间接目的:感知1到10量的变化

教具:数棒6-10,工作桌

操作同上

作业:数5/19

第三十七课砂数字板

直接目的:学习0-9数字和数名,

间接目的:为书写做准备

教具:砂数字板、工作桌

操作

1、先出示1,右手食指和中指二指摸,念1,这是1

2、取2,同样方法练习。1和2三阶段练习(练习中有触摸)

3、同样操作其他数字,最后是0

延伸:

1、在墙上贴砂数字板的长条,幼儿在摸过桌上的数字后,立即摸

墙上相对应的数字

2、在教师的背上写出数字

作业:做砂数字板0-9,用胶水在纸上写出数字,在数字上撒上细

第三十八课砂数字板与数棒的结合

直接目的:学习1-10数字和数名与数量的关系,

间接目的:为进入十进位法做准备、导入数量概念

教具:数棒、砂数字板

操作:

A:1、教师取出数棒1,请幼儿回答是几,然后请幼儿在数字板

中找到1,数字板并排放

在数棒右侧

2、同样操作2-10,在讲解10是教师应讲:1和0拼在一起是10

B:1、教师出示 1的砂数字板,请幼儿再出示相应数棒。然后同

样方法操作2-10

2、收回,先收数字板,再收数棒

延伸:跳房子(帮幼儿记忆数字1-10,同时训练幼儿的大运动)

作业:数6/22数字找朋友

第三十九课纺锤棒箱

直接目的:复习数字、数名、数量的结合、建立0的概念

教具:纺锤棒箱、工作桌

操作:

A:1、教师把两个木箱并排放在一起,让幼儿从1-9按顺序念(0

除外)

2、教师念数字1,拿出1根纺锤棒(手心平握),说:这是1,

放入相应格。

3、教师念2,取2根纺锤棒,念数 1、2 ,说:这是2 ,捆起放

入相应格。

4、同样操作3-9

5、教师指0问:,这是几,这个格应放多少?答:什么也不放,

0就是什么也没有

6、按顺序收回,从2开始,拿掉皮筋

延伸:老师说数字几,幼儿用豆子表示

作业:在10根吸管上贴0-9的数字,把吸管下方按数字剪出相应

的条数

第四十课彩色串珠

直接目的:认识1-9的彩色串珠、尝试记忆名称

间接目的:进行目测数量和记忆的练习、为学习接龙减龙做准备

教具:彩色串珠、1-9字卡、桥、工作桌

操作

A、1、从方格中各拿一份,教师介绍名称和颜色

2、从数量和颜色两个方面进行三阶段教学,

一、这是1,是红色的

二、请拿出深兰色的9,哪个是8、、、

三、请幼儿目测各串珠的数量并报出数名:这是几/黄色的是几/

B:1、用桥数珠子并命名(二指捏珠,三指捏桥)

2、按顺序排列,其形状象金字塔

3、收回,收回时重复命名

延伸:猫捉老鼠(让幼儿学习点数),一个幼儿当猫,其他散开

当老鼠

作业:画出彩色串珠1-10并按教具的颜色涂色

第四十一课 0的游戏

直接目的:加强0的概念、加强数字与量的配对

间接目的:学习控制自我情绪、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两个篮子,一个放45颗珠子(核桃),一个放0-9的数字

卡片(对折后放入),工作桌

操作:

1、请10位活动者加入,围坐在工作桌周围

2、教师请每人先拿一张卡片

3、请每人按照卡片上的数字取珠子(核桃),放在自己面前,等

教师来对照

4、持有0的卡片的幼儿不能拿珠子(核桃0)

5、等大家都拿取完毕(珠子取完),就把珠子(核桃0)和数字

卡片摆放出来,开始确定卡片与实物的数量是否一致

6、问没有拿珠子(核桃)的幼儿:为什么没有拿,等他回答:因

为我的卡片是0,所以什么都没拿

7、重复游戏

延伸:

1、教师念什么数,幼儿就拍几下手

2、教师说:请大家做0次单脚跳,大家不应有任何动作

3、学习0和任何数相加数量不变,请一个幼儿和拿卡片0的幼儿

一起取珠子,发现数量和单独一个人取是一样的

作业:数7/18

第四十二课数字与筹码

直接目的:了解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

间接目的:复习 1-10的数字、数量、数名的认知

教具:数字与筹码,工作桌

操作:

1、把数字1-10散放于右下角

2、请幼儿找出数字1,教师把1摆在桌子左上方,取1个筹码握

在手中,摆在数字的下方,念1

3、请幼儿说出1的后面是几,然后取2并摆2的筹码,(在2的

下方排成横排)

4、3-10方法同上

5、指1的筹码,说:1有没有朋友在边上?再指3、5、7、9,

没有朋友

的数叫奇数,奇数有1、3、5、7、9(可一个一个确认,再总结

的说)

6、指2说:有朋友的数叫偶数,4、6、8、10分别确认

7、收回。先收筹码,再收数字

延伸:

1、老师随意提问,8是奇数还是偶数等

2、集中幼儿注意力在奇、偶数上。教师说:把奇数的数字收起来

把偶数的数字收起来

3、教师收掉筹码,指数字请幼儿判别奇偶

游戏:幼儿拿1-10数字老师搭成门:一网捞鱼二网捞沙三网捞个

小奇(偶)数作业:制作筹码,贴在数字的下面

第四十三课数的序列延伸

直接目的:学习运用数棒比较10以内数量之间多1与少1的关

系、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间接目的:培养比较的能力、了解数量之间

递增或递减的关系、为学习相邻数做准备教具:数棒,工作桌

操作:

1、按顺序排列数棒1-10

2、请幼儿点数1-10和10-1,通过视觉观察感知数量的增减变化

3、教师随意抽出一根数棒(以5为例),并调整间隔,询问幼儿:

5的后面是几(回答),

5的前面是几延伸:

1、用1比较10与9之间的差距,及时小结:10比9多1

2、同样操作9、8、7,、、、

3、反过来操作1和2,及时小结:1比2少1

4、操作剩余数棒

作业:用彩色串珠棒比多少

第四十四课 10以内数的组成

直接目的: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为学习加减法打基础.

间接目的:知道2以上各数可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在一起是原来

的数,学会按顺序分、知道一个数比它分成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

都比原数小.

方法: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讲解

操作:

1、2的组成:把2朵花分给两个布娃娃,让幼儿把两个布娃娃的花

合在一起,看是多少,即一朵花加上一朵花是2朵花

3、 3的组成:分给幼儿2个盘子,3块饼干,要求把3块饼干放在2

个盘里.

即一个盘子里有1块,另一个盘子里有两块,同时饼干的位置可

以互换

4、使用手工讲解歌谣,教师边念边粘贴:1只青蛙前面跳,2只青

蛙后面跳,后面1只赶上来,赶到前面一起跳.

(从实物的分合到数的分合,帮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

总结: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起来是3.

延伸:利用2、3的组成与分解,得出规律:

1、一个数合成两个数,位置可以互换

2、一个数合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逐次增加,另一个数逐次减少,且

每次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都是原数.

3、尝试练习

4、

5、

6、

7、8的分解和组成

作业:数10/2

第四十五课 9的组合与分解

直接目的:学习9的四种构成方法

间接目的:为学习9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教具:彩色串珠棒,桥,工作桌

操作:

1、取出彩色串珠棒,取出9,复习名称并把9放在桌中央做参照

2、在9的下方左边排列1-4,右边排列8-5

3、左右手同时移动1和8,1和8并排放在9的下面,和9做比

较,得出一样的结论

4、总结:1和8和起来就是9

5、左右调换串珠棒,得出:8和1和成9

延伸:

1、同样操作其余对数字

2、参照实物,制作彩色串珠棒形式卡,给幼儿涂色

作业:制作9的组合的数棒形式卡并涂色

第四十六课 10的合成


更多推荐

幼儿,教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