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淮南市一模数学试卷解析)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篇名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作者
張博雁。國立彰化女中。二年十五班
鄒采蓉。國立彰化女中。二年十五班
林咸劭。國立彰化女中。二年十五班
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壹●前言
我們所讀的學校以前學生讀社會組的比例遠比自然組來得高,但在這幾年裡,除了受到大學基測的影響外,選擇自然組的女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加上有許多學姊在數學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成績,這不禁讓我們對於傳統觀念中「男生數學強,文科弱:女生文科強,數學弱」的說法產生了極大的質疑,所以,經由這次的小論文創作,我們想藉由不同方面的角度,來探討女性的數學能力,希望能消弭一般人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
貳●正文
一、兩性數學能力淺析
01.為何兩性數學能力不同?
我們承認男女先天上的差異,但大部分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後天的影響,列舉如下:
A.傳統觀念的影響
傳統觀念中「男生數學強,國文弱:女生國文強,數學弱」,因此許多女性在家庭、社會的壓力下而埋沒了自己的數學天份,而許多男性也因傳統的觀念在就學時選擇自然組方面的科系,長久下來,就容易形成男性數學方面的人才比女性來的多。
B.性別偏見的教育環境,覺得女性做不來。<註一>
C.男女的差別教育
古代不分中外,女性受教率並不高,因此有能力的女性往往被埋沒,或不具說服力。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有許多的因素(傳統觀念、性別偏見……),導致女性的數學能力發展受到阻礙。
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02.解決方法
A.兩性平等教育必為當前政府重要的教改項目之一,而且必須是其優先推動項目。
B.政府與民間力量應結合而共同來推動始可見其效。
C.政府研究機構應多支助性別與兩性平等相關議題的研究;研究者需多投入並鼓勵與指導學生從事性別與兩性平等的研究。
D.鼓勵女性學生多多參加數學方面的競賽及出國進修數學有關科系以培育人才。
二、歷代女數學家
有許多女性在數學的領域上有著傲人的成就與卓越的貢獻,因此我們舉出幾位在數學界上有優秀表現的女數學家並敘述其生平與貢獻,來應證女性在數學上也是可以有優良的成績與貢獻的。
01.第一個數學女博士柯瓦列夫斯卡婭<註二>
在十九世紀,婦女的成才艱辛是可想而知的,出類拔萃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這裡,不能不提俄羅斯的第一個女數學家柯瓦列夫斯卡婭。12歲那年,她獨立推導出最簡單的三角公式被人們譽為〝新的帕斯卡〞,而此時,她還不懂三角函數這一學科。由此,也決定了她終身的數學道路。
在她成了大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的學生後,其數學天份得以充分的顯露,先後在四年中完成了三部數學專著,其中之一的「偏微分方程理論」解決了這領域中的一個主要定理,並以柯西─柯瓦列夫斯卡婭定理的名稱載入數學的史冊,她也因此獲得了哥廷根大學的博士學位。(相當於現在的科學副博士)但使柯瓦列夫斯卡婭的科學聲譽達到頂峰的是1888年,已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的她出版了著名的「固體繞定點學轉問題」一書,獲得了瑞典科學院獎,同時成為有名的「數學雜誌」編委。也就在1989年,她成了彼得堡第一位女院士,她用自己的科學成就,在科學上為世界的婦女開闢了一條道路,並且證明,婦女是能與男子一樣,為認識自然界中人類最複雜的奧秘而奮鬥。
02.當今數壇女巨星羅賓遜
在當代國際數壇上,傳頌著一個婦女的名字:朱莉亞‧鮑曼‧羅賓遜。她是第3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一個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女數學家,她又是第一個當選為美國數學會主席的女性。不幸的是,她在十年前患了白血病離開了人世。她的逝世不僅是數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婦女界的重大損失。但可以向這位女大數學家告慰的是她的名字,已成為億萬婦女獻身科學的象徵,她的事業早已如盛開的鮮花,灑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羅賓遜1919年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21歲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二年取的碩士學位,其後從事數理邏輯的研究,並於1918年得到博士學位。八十年代以來,她的興趣開始集中到對希爾伯特的第十個問題上,成就卓著,被收入美國數學會〈純粹數學論文進展〉的第28卷中,她也因此而為數學界所囑目。
羅賓遜一生支持正義、熱愛人民,積極扶助婦女的科學活動。她敬重師長、長於思考、刻苦鑽研,從她每天工作情況的〝說明〞中我們便可窺見一斑。其中寫道:星期一;證明定理,星期二;證明定理,星期三;證明定理,星期四;證明定理,星期五;定理是錯的,在她的一生中,她贊成給所有的學生提供機會。她的觀點是凡有能力並想進行數學研究的婦女,都應該有機會發揮才幹。她還私人捐贈了一筆資金給資金會,以獎勵在數學方面有貢獻的青年人。
羅賓遜是廣大婦女驕傲,也是婦女攀登科學高峰的楷模,她為數學所作的貢獻,為婦女解放而作的不懈努力,永遠光照人間。
03.非洲婦女的驕傲若斯菲娜
非洲的近代數學科學研究起步較晚,成績卓著者寥若晨星,女性出類拔萃者更是鳳毛麟角。現年49歲的喀麥隆婦女若斯菲娜‧吉迪‧旺賈是第一位非洲女數學家。
若斯菲娜的父親是巴揚岡部落的一個王子,母親是著名的巴蒙王朝的公主。優越的家庭條件使她14歲在杜阿拉女子中學學完初中後,爭取到父親把她送到條件甚好的法國去讀高中。由於種族歧視,她一開始轉入的巴黎費內隆中學校長反悔了接納她的決定,要她轉到別的學校去,生性倔強的若斯菲娜竟大膽地給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總統從大局出發,同時也是由於若斯菲娜一手漂亮的手寫體字跡,她發現這是個不同凡響的非洲婦女,畢士一個可造之才。將軍大方地讓她自行選擇學校,若斯菲娜便進入了朱爾─費里中學學習。在那裡,他深深地愛上了數學,一方面,她的數學教師都是女的,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另一方面,她折服於數學無與倫比的邏輯美:更主要的是她自信自己適合於學習數學,在數學上有天才。高中畢業後,若斯菲4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娜選擇並考入大學數學系。她在大學期間,學習異常刻苦、認真,她那高超的演算能力不僅令同學驚羨,就連法國的數學教授也趕驚奇。1971年,26歲的她以優異的成績令獲得了博士學位。十年後,她又獲得國家博士稱號,這是法國每年只有一個席位的榮譽稱號,必須有相當造詣和突出成就的學者才能獲得。這一榮譽也使她進入數學家的行列,成為非洲第一位女性數學英才。
她被任命為東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個春天對若斯菲娜是格外的明媚,聯合大學成員,成為擔任此職的第一位非洲人,也成了非洲數壇首屈一指的女強人。
04.潛力無窮的瑪麗﹒費耳費克斯﹒莫索維拉<註三>
瑪麗在15歲前一直在蘇格蘭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當時除了母親教他閱讀聖經,念祈禱文外,完全放任她像野人〞一樣自由發展,在十歲之前,她根本不會讀書也沒有嗜書的傾向,然而,天下事的演變總是難預料,就在一個茶會上,瑪麗和她的朋友正懶洋洋閱讀一本流行雜誌時,她看到了一些代數的符號,引起了她的興趣,但卻沒有人可以幫助她學習,她只有從羅伯遜 的《航海記》開始讀起,雖然相關東西並不多,卻加深了她學習數學的欲望。直到有一次她在小弟做功課的房間內編織,而他小弟鄭在運算數學,當他碰上困難不知所措時,她不自覺的給予提示,這可把指導老師嚇壞了,後來他發現瑪麗對於數學原理 以相當的了解後,她終於從指導老師高先生手中,拿到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開啟了她學習數學之門。
瑪麗的一生嫁了兩任丈夫, 第一任先生薩穆爾˙格力克(Samuel Greig)並不喜歡她對數學的狂熱,所以她只好暫時停止她的研究,直到三年後第一任丈夫去世,她才得以繼續研究天文學及數學;第二任丈夫威廉˙索莫維拉(William
Somerville)是個傑出的知識份子,他在瑪麗寫作時甚至於替她校對,核對原文。她把拉普拉司的《天體力學》(Mecanique Celeste)及牛頓的《原理》翻譯成較簡單通俗的版本,方便一般英國民眾閱讀,也因為這個計劃的成功,奠定了她在當時科學界的地位,瑪麗把這部作品取名為《天體的機械結構》,這一書成了後來劍橋大學學生必讀的教本。牛津大學也為了紀念她成立了「瑪麗‧索莫維拉獎學金」以鼓勵女性研究數學。她的著作因為她沒有受到過正規教育而時常遭受抨擊,然而不可否認的,她在數學研究上所表現出來的精湛投入,以及過人的領悟力,都是極少有人能並駕齊驅的。
著作:太陽光譜中的等光磁性《Magnetizing Power》、天體的機械結構、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分子科學和顯微科學《Molecular and Microscopic
Science》、物理科學的關聯性《The Connect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5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瑪麗的照片
05.籌算女傑王貞儀 <註四>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餘》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
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瞭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瞭。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06.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複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裏,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07. 第一位中國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讚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7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裏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準,廢寢忘食,廣擷博采,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裏。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裏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臺。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讚道:「你們這裏是東方的康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係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08. 第一位中國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係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8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裏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讚。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範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準。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09.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陜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臺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鐘。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臺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透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瞭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三、台灣近況
我們以台北師範大學與清華大學數學系的男女就讀人數來看
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數學系男女人數比較<註七>
學年度
90年入學
91年入學
92年入學
93年入學
94年入學
女生人數
30
30
30
35
42
男生人數
80
75
90
85
81
國 立 清 華 大 學<註八>
95學年度上學期 院系人數統計(學士班)
院系別
共計
計 男 女
32
25
一年級
男
21
18
女
8
10
二年級
男
24
19
女
4
6
三年級
男
17
22
女
8
2
四年級
男
35
25
女
12
7
數學系應用數129 97
學組
數學系純粹數109 84
學組
院系別
比例
計 男
一年級
女 男 女
二年級
男 女
三年級
男 女
四年級
男 女
數學系應用數100% 75% 25% 72% 28% 86% 14% 68% 32% 75% 25%
學組
數學系純粹數100% 77% 23% 64% 36% 76% 24% 92% 8% 78% 22%
學組
1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94學年度下學期 院系人數統計(學士班)
院系別
共計
計 男 女
一年級
男
26
22
男
女
3
6
女
二年級
男
18
25
男
女
8
4
女
三年級
男
24
12
男
女
8
6
女
四年級
男
37
22
男
女
14
4
女
數學系應用數學組 138 105 33
數學系純粹數學組 101 81
院系別
比例
計 男 女
20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數學系應用數100% 76% 24% 90% 10% 69% 31% 75% 25% 73% 27%
學組
數學系純粹數100% 80% 20% 79% 21% 86% 14% 67% 33% 85% 15%
學組
94學年度上學期 院系人數統計(學士班)
院系別
共計
計 男 女
一年級
男
25
23
男
女
3
6
女
二年級
男
19
25
男
女
10
4
女
三年級
男
25
12
男
女
7
6
女
四年級
男
39
25
男
女
15
4
女
數學系應用數學組 143 108 35
數學系純粹數學組 105 85
院系別
比例
計 男 女
20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數學系應用數100% 76% 24% 89% 11% 66% 34% 78% 22% 72% 28%
學組
數學系純粹數100% 81% 19% 79% 21% 86% 14% 67% 33% 86% 14%
學組
根據以上表格與台灣近況分析
01.唸數學系女生的比例逐年增加。
02.唸數學系的男女比例差距有逐年減緩的趨勢。女性念數學系的比例較男生少,應該是受到性別刻板的影響。
03.根據國科會公布我國參與「2003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1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TUMSS)」部分結果,發現與1999年調查結果相比,國二女生數學進步,男
生卻都退步,2003年國二女生數學比1999年進步,男生則退步,女生在「代數」、「幾何」表現都顯著優於男生;<註八>,由這個結果證實如果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並加以解決,相信會有更多女性的數學成就產生,而不是只有男性在這方面獨占一方。
參●結論
經由這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數學能力與男性的數學能力差別其實差別不大,我們並不是想刻意去區別兩性的數學能力,而是想要以客觀的角度去證實女性的數學能力在近代確實有卓越的進步,身處於這個兩性平等的時代裡,女生所能完成的工作已不輸於男生,但還是有許多人存著刻板的印象,認為女生只能在文科方面有所成就,可是事實證明了女生在數學的領域裡也有非凡的貢獻,我們只是希望有數學天份或是對數學方面有興趣的女生,能夠不受限於刻板的印象,勇於在這個領域去嘗試、去探索,進而培養自身的能力,為這個社會作出貢獻,其實不論男女都應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尋自己能力所在,不被外界的觀點所限制,激發個人潛能,開創未來,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更美好!
肆●引註資料
<註一>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gender/paper/paper_
<註二>/registra/student_
<註三>數學傳播季刊80。殷堰工。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P.50~P.53
<註四>摘自《女數學家傳奇》 徐品方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3~20
<註五>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所/
<註六>清華大學數學系/~mfht206/history/18/#Mary%20Fairfax%20
<註七>/phpBB/topic_
1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女數學家傳奇>-淺析女性數學能力
13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更多推荐
數學,女性,研究,大學,能力,科學,數學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