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四年级现象”,即:到了四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出现明显分化。随着年级的升高,部分学生数学学习越发困难,到了中学,基本上成给名副其实的数学“学困生”。“四年级现象”的产生,必然严重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如何化解“四年级现象”?不让任何一个儿童在数学学习上掉队,让每一个小学生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学到真数学,是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教育课题。
一、小学数学“四年级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启蒙教育,其教育质量是合格的,教育成效是显著的。但是,离优质教育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目标导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四年级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对考试的重视从一年级开始
从政府层面,积极倡导对小学生减少考试次数,很多学校也将其作为美好的教改愿景,努力尝试如何让教学从应试中走出来。但是,真正能够大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学校并不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法在短期内显现
出来,真正能在短时间内看得见的成绩只有“分数”。受功利教学目的的影响,部分学校特别是县城及乡镇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不仅有期中期末考试,而且还有月考,这些都是全校统一的大型考试。每次考试的成绩,不仅是学校对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也是家长之间的相互比较的资本,是家校微信群里重大信息,是评价学生等地的重要依据。
(二)提高数学学习难度从三年级开始
重视考试必然就要增加教学难度,从三年级开始,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一遍遍刷课本上的题,而且教师们还要把很多精力用于揣摩试题、分析考点、收集各种题型、拓深拓宽知识点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为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虽然小学生“奥数”在公办学校取消了,但校外奥数辅导班依然火爆。部分家长不考虑孩子实际,盲目为孩子报课外班,而极大多数课外班都以大量做题、加大题目难度、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在以应试为目的的小学数学教育启蒙阶段,数学学习的目的与方式被异化了,将“学数学”异化为“考数学”。在这样的教学导向下,年幼的学生不但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反而在小学低年级就为学困生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三)四年级教学深度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三年级数学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混合运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度量单位、时间等内容。这些内容符合极大多数三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学起来并不困难。到了四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涉及到平行与垂直、平移、旋转、轴对称、多边形内角和、三视图、周期、统计等内容。其中的很多内容在十几年前的小学课本中是没有的,虽然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难度并不高,只要求“初步认识”,但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人为拔高教学难度。课外辅导班从“奥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高难度的解题训练,致使部分四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无法适应难度要求,成为“学困生”。四年级学习内容中的“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开端,要求学生的思维从二维拓展到三维,从平面到空间。空间想象能力对高中生而言,都是数学学习的难点,部分四年级学生在二维想象力还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突然跳跃到三维,出现“四年级成绩分化”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四)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忽视10岁儿童的自我认知
很多四年级学生满10周岁了,10岁儿童与八九岁儿童虽然只差一两岁,但自我认知却大不相同,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加强,问题意识愈发明显。部分教师在四年级教学内容处理上,
只将重点放在介绍数学思维结果和求解数学问题答案上,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定理及公式,不注重揭示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只注重让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法,但却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以及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直观性,倡导数学与生活相连,教材编写上加大了数学在现实中应用的教学,但很多现实问题经过教学加工后极具形式化,又从现实数学回到书本中的数学,将真实的数学问题变成了枯燥的定义描述和一遍又一遍的模式化训练,不符合四年级10岁儿童自我认知的需要,无法让部分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及对数学产生兴趣。
(五)教师教法创新不足,四年级开始成绩分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数学的定义、性质、公式,学生认真听、记、练、考,很少有独立思考,更难有质疑问题和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虽然教师们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基本上是在教师课前预设好的问题及模式中要求学生按教师所希望的结论作答。在小学低年级时,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只要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就兴高采烈。到了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
识、问题意识逐渐加强,当他们没有机会表达自我、没有机会提出疑问、没有机会与老师交流课堂预设外的奇思异想,无法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兴趣开展自主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就会被挫伤。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后,成绩分化就成为必然。
(六)四年级自习课被占用,学习过程缺少“留白”
在十几年前,小学从四年级开始有了自习课。虽然四年级的自习课课堂秩序并不理想,但在这个学生可以自主的课堂里,对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今,自习课仍然从四年级开始开设,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自习课只是课程表中的虚拟存在,真实的自习课基本没有了,自习课都被老师用来补课了。基于数学在基础教育各类考试中的权重,这门学科理所当然成为小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学科。很多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分数,想方设法占用自习课,不断加快教学进度、拓宽知识界限、加大知识难度,用大量重复练习把学生的时间填满,没有给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白。
二、化解小学数学教育“四年级现象”的对策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当下,对于小学四年级儿童而言,还要接受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无论进入哪个学段,数学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处于哪个学习层次,数学都是基础学科。“四年级现象”的产生,必然严重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如何化解“四年级现象”?不让任何一个儿童在数学学习上掉队,让每一个小学生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学到真数学,是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教育课题。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学习,教育,小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