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读、写分数;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和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感知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涂、比、玩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1/2的形成过程和记录方式,尝试探究后初步理解、形成共识。
1.由课堂中分材料引出怎么分公平。
2.我看有同学没有举手,为什么不举手呀?不知道怎么分?请分好的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把4张正方形纸每人分两张,两张圆饼图,每人分一张,一个大圆形纸,分成两半,一人一半,请同学上来展示。
3.每个人只能分半张纸,这个结果怎么表示呢?用一可以吗?对不可以因为他比1小,用0可以吗?也不可以,因为它比零大。那到底应该怎么表示呢?(生充分交流0.5,一半,1/2
4.你们听说过1/2吗?可不可以用1/2表示呢?为什么可以?咱们一起来试试吧,现在咱们回忆一下咱们刚才分的过程首先,半个是怎么来的?对,是平均分出来的,我们用一条短横来表示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了几份呢?2,你建议写在哪里呢?我们一般写在这条短线的下面。其中的一份又写在哪里呢?对,写在短横线的上面,这是不是刚才说的1/2,像这样
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数,谁能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什么数?我们一般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板书分数)引出教材92页,“你知道吗?拓宽同学们对分数的认识。
5.这样的数和过去学的整数不同,由三个部分组成,我们来给它各部分取个名称好不好?(这个过程中有孩子把分数线叫做平均线、均线、平线,也有把分母叫做总份数、份数,分子叫做子数的,老师在孩子大胆表达后说,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分数线、分母、分子,并板书。)怎么读呢?试试看。
6.用手势结合分纸的步骤提示同桌小伙伴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同桌交流后,不同程度地分享道,1/2就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
二、动手操作,通过表示正方形的1/2,强化整体感知,深化理解。
1.请拿出桌子上的一张正方形的纸,你能表示出它的1/2吗?折一折涂一涂开始吧,你是怎么分的?涂色部分可不可以用1/2表示呢?为什么可以?(再次整体感知分数的形成过程及含义,初步结合数形和具体的分数表达自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拿起手边另外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
成果展示,有1/41/6 等,小组同学把纸片放一块对比,你们折的一样吗?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样大的纸片,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分母和平均分的份数有关,分子和要表示的份数有关)
三、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圆饼图,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当孩子们对分数逐渐熟悉时,出示圆饼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同学小组交流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不是验证了刚才的观点呢?(当孩子们纷纷拿出圆饼图迫不及待地操作比较时,再次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分数的意义。)
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
四、通过乐高积木,动手操作,巩固分数含义的理解,拓展创作的空间。
桌子箱子里的乐高积木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玩具里的分数吗?写一写你发现了哪个分数?学生操作并交流结果。推荐课后阅读绘本《各国的早餐》启发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分数故事。
板书设计:                       
分数
1 ┄┄ 分子     
-   ┄┄分数线
平均分          2 ┄┄ 分母  
(学生作品展示)

更多推荐

分数,表示,学生,理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