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介绍鸽巢问题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实物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通过例1要求通过“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的实际操作,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笔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其有序思考,为后面枚举法的运用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
这里主要是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笔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笔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二)脱离具体操作,由抽象到数。
通过“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笔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由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达成三个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1)通过观察几种摆法中最多的文具盒里的数量,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
(2)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 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平均分”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
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铅笔盒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笔筒里铅笔支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笔筒”、”5枝放入4个笔筒”等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当鸽子数比鸽巢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初步认识鸽巢问题。
(三)老师提出质疑
首先设下疑问:“如果鸽子数比鸽巢数多2呢?”
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鸽巢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支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三、归纳小结,形成规律。
在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鸽巢问题中最简单的情况:鸽
子数是鸽巢的1倍多一些,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
四、回归生活,灵活应用。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的,请学生用这节课学的鸽巢问题解释课始抢凳子游戏,进行首尾的呼应;再让学生应用“鸽巢问题”解决的生活中简单有趣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鸽子”,什么是“鸽巢”, 让学生体会鸽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盒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本课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合作探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介绍鸽巢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有3支铅笔,2个笔筒(把实物摆放在讲桌上),把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学生上台实物演示。
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放3支,另一个不放;一个放2支,另一个放1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和数的分解两种方法表示两种结果。(3,0)、(2、1)
3、提出问题:“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说得对吗?
学生尝试回答,师引导:这句话里“总有一个笔筒”是什么意思?(一定有,不确定是哪个笔筒,最多的笔筒)。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最少有2支,不少于2支,包括2支及2支以上)
4、得到结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笔。
(二)列举法
过渡:如果现在有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吗?
1、小组合作:
(1)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
(2)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
(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 )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
交流后明确:
(1)四种情况:(4,0,0)、(3,1,0)、(2,1,1)、(2,2,0)
(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
(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
更多推荐
学生,鸽巢,问题,原理,笔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