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在为学生“减负”的过程中,也压缩了在数学知识上学习的时间,这就要求家长能在课堂前、课堂后有效的辅导学生进行预习和作业,帮助学校教师实现课堂之外的家校共育。本文由家校共育的意义论起,分析了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些许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策略来探讨家校共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所带来的各种益处。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家庭教育,学生会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反之如果只依赖于学校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角色,双方都有义务承担起学生的教育责任。由此可见,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意义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家校共育所指的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对学生进行培育。
当学校对家校共育这样的教学模式重视起来时,对学校教师而言,是有许多裨益的,不仅可以和学生的家庭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还能通过了解学生家庭环境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学校在了解到家庭中的教育方法之后还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家校共育可以帮助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实现教育内容的互补,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校共育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同时家长在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认清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的积极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在家长与学校教师沟通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学习教师的教育方法,支持配合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进行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当教师和家长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希望学生成绩快速提高,往往会给学生增加作业内容。然而,正确的家校共育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为学生打造合适的教学方案,能够在家庭和睦,校园和谐的良好氛围内快乐学习,健康成长[1]。
二、家校共育下小学数学教学所呈现的问题
1.
教学重视不够,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许多教师忽略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所开展的计划还都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切实的落实到现实教学工作中。大多学校只重视教师单方向的数学知识讲授和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没有很好的和家长建立沟通,家校共育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
2.
家长认识不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权推给学校,甚至在面临孩子成长问题时自己都只是当“甩手掌柜”,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很多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尚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交给教师来管理,认为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可以实现完美人生。还有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很简单,不用家长辅导作业,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为了让教师看管孩子,从不参加家长会,对家校共育更是没有概念。
三、家校共育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家长帮助学生实现有效预习
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小学教师可以在学习数学新知识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作业。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新课所讲授的内容,家长可以辅助学生预习,以更直观、具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可以拿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进行形象的讲解,做到充分有效的预习。家长帮助学生预习之后,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时能更快速的消化理解,让学生可以建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还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家校共育。
例如在学习新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预习新知识,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拿出6个鸡蛋,3瓶牛奶,让孩子把这些食物分给爸爸妈妈和自己,每个人要分得一样多。孩子很容易便会做到把鸡蛋和牛奶平均分成三份,这时候家长就可以为学生渗透,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平均分”。这样的预习形式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也无需经济成本,不仅可以寓教于乐,还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二)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完成学生作业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玩、好动,自我管束力不强,因此会有部分学生作业完成得不认真、质量不好。特别是数学科目的作业,稍有马虎便会出现看错题、做错题的情况,如果缺乏耐心,作业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最好有家长陪同,当发现学生知识点的错误时,家长可以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教师也可以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家长也应多鼓励孩子积极改正错误,而不是对孩子一味的否定和批评。
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学到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在列笔算乘法竖式时学生很容易出错。家长可以陪伴学生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此单元知识掌握的水平[2]。在计算187×3,列竖式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从哪一位乘起比较简便?”“每次乘得的积应该写在哪里?”“如果某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怎么办?”家长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复习知识,总结要领,帮助学生改正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从而落实家校共育教学模式。
(三)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家校共育
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容易学习到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这些实践活动突显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家长可以辅助于教师,二者双管齐下共同教育孩子。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家长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为具体、形象地进行学习。在学生读书时,家长可以问一问“这本书一共70页,你读了10页,还剩多少页?”学生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不难回答出答案。或者在乘坐公交车时,让孩子自己数一数车上有多少人,等快到站时,再让孩子数一下人数,问问孩子“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具体是多少呢?”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温故知新,也利于推进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步,这样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预习、作业、实践,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家校共育实现了让数学渗透在生活中,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李平国.谈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家长,2022(08):162-164.
[2]王嘉明.家校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122.
更多推荐
学生,家长,共育,家校,教师,数学,孩子,帮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