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平均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在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那些数学信息?
1:有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子
师:你发现了4个信息,你的眼睛真明亮。
2:有3只小猴子;2只熊猫等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要干什么?
生:分食物
师:那这节课咱们就去参加它们的宴会,帮动物们分一分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森林聚会的场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2.探究新知
1)感受平均分: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可是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看,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
生:分东西吃。
课件出示两只熊猫
师:你觉得熊猫会怎样分竹笋呢?一定把你的分法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怎样分竹笋)
1:大熊猫4个,小熊猫2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
2:大熊猫2,小熊猫4。因为大熊方面让着小熊猫。
3: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它们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如果让你帮熊猫分竹笋,要分得公平,应该选择哪种方法呀?
生:每只熊猫3个。
师: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呢?
生:每人3个,都一样多,所以公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帮熊猫分竹笋这一过程,学生找到很多种分法,体会多种分法里面感受平均分只是其中一种分法,为教学平均分的意义做铺垫】
2)理解平均分。
①尝试平均分。
A分桃子。
师:把6个竹笋公平的分给两只熊猫,我们来一起动手分一分。
出示合作导航:
6个竹笋公平的分给两只熊猫,可以怎么分?
第一步:小组合作,用学具袋中的6个圆片代替竹笋分一分,分完后小组内相互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第二步:想一想还有其它分法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组的分法演示给大家看呀?
1:熊猫妈妈一个,熊猫宝宝一个,然后再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完为止,分了3次,每只熊猫分了3个。
2:熊猫妈妈2个,熊猫宝宝2个,剩下的每只1个,也是每人分了3个。
3:熊猫妈妈3个,熊猫宝宝3个,每只也分3个。
根据学生不同的分法,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刚才分竹笋时,给熊猫宝宝几个,就要给熊猫妈妈几个?
6个竹笋分到最后还剩几个?
③最后每只熊猫分了几个竹笋?
让学生体会出这些方法熊猫的竹笋分的同样多,才是公平的。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都帮熊猫把竹笋分完了。这些分法虽然不同,但是最后分得结果怎么样?
生:每只熊猫分3个,都是分得同样多。
揭示概念“平均分”
师:像我们刚才为熊猫分竹笋的这种方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小结: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整理给熊猫分竹笋的过程
B分竹笋。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熊猫解决了问题,小猴子们也来了。他们想吃什么呀?
生:桃子。
师:小猴子也要求平均分,把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子,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每只小猴子分的几个桃子?
师:联系刚才分竹笋的方法,小组合作用12个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再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说得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学生说课件演示)
学生演示可能出现的方法:
111个的分,4次分完,每人4个。
2:可以22个的分,分2次,每人4个。
3:可以33个的分,再11个的分,每人4个。
4:还可以44个的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的方法很多都非常好,有的是11个的分的,还有的是22个分的,还有的是33个分的,44个分的,桃子分完了以后每只小猴子分了几个呀?(4个)分得是一样多吗?(是)同学们帮小猴子分桃子的方法应该叫做什么呀?

更多推荐

学生,平均分,竹笋,数学,方法,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