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二年级数学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 )天。
  (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 )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更多推荐

学生,乘法,算式,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