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推测、比拟,学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绘物体的长度。
2、稳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宜的长度单位描绘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考虑,比拟。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的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答复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醒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考虑,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考虑多比拟。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防止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忆
老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应评价
根底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忆是有难度的,所以老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考虑: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答复,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适宜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拟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详细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拟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展比拟,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分析^p    :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根底,同时也是开展学生抽象才能和逻辑思维才能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浸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究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浸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p    :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重,喜欢考虑,具有简单的分析^p    、判断、推理才能。但是学生
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场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究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意识。

更多推荐

学生,长度,单位,考虑,交流,选择,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