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发(作者:)

《废墟的召唤》写对历史废墟――圆明园的凭吊与思考,内

涵丰富,主题深刻。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阅读!

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

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

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废墟的召唤原文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

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

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

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

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

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

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

1

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

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

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

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

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

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

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

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

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

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

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

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

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

2

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

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

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

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

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

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

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

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

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

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

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

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

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3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

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

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

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

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

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

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

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

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

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

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

4

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

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

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

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

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

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

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

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

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惠宰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

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

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5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

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

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

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

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

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

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

唤。

芦花荡分段

6


更多推荐

废墟,圆明园,凝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