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哈尔滨高考二模数学试卷)

第20卷第4期

2020年12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nzhou Polytechnic

Vol.20 No.4

Dec.2020

DOI:

10.13669/.33-1276/z.2020.058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以温州市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例

章 会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温州日报新媒体中心,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温州在“大建

大美”现代化时尚大都市的同时,注重挖掘、延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以“百工之乡”的匠心对现存历史文化街区

进行“补百衲衣”式的修复和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以民生为本、传统与时尚相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乡愁会客厅;城市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4326

(2020)

04-0013-06

Path for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Lucheng District, Wenzhou

ZHANG Hui

(New Media Center of Wenzhou Daily, Wenzhou Daily Media Group, Wenzhou, 325035, China)

important symbol of city connotati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Wen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have placed emphasis on exploring, continuing and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restored and finely managed exis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ased on the craftsmanship of “the land of hundreds of

handicraft industries” and explored a new path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ased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ntegrated tradition and fashion, while greatly building and beautifying the modern fashion metropolis.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Xiangchou Meeting Room; Urban fine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a city is the accumulation of predecessors’ wisdom and also an

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加强文物保

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被写进十九大报告中。

我国现有的136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历史文化

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

[1]

。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

“源”

行走天下的乡愁所在、乡情所系。在城市更新过程

中,如何处理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是一

个重要课题

[4]

。近年来,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历经几轮

修复,传统的模样日渐清晰。其改造修复的过程,是

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践行,一定程度上达成

了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目标。探究其取得的成

效和存在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好温州城市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

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是明天的希望

[2]

。如何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

中,认真守护城市与祖先的一脉温情,是当下很多城

市都在思考和实践的共同课题。对有深厚历史文化

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延续

历史传统,维护与历史相联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3]

。以

公园路、五马街为中心的鹿城区五马历史文化街区,

是温州历史文化商圈的主动脉和地标,也是温州人

一、温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温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地

[收稿日期]

2020-09-25

[作者简介]

章 会(1974—),女,安徽安庆人,主任编辑,硕士,主要从事大众传播研究.

14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

理环境和边缘化历史沿革作为温州文化的自然和文

化基因,孕育了温州人为生存和发展而拼搏的“经世

人文”和“商性人格”

[5]

,成就了温州文源深、文脉广、

文气足的特质。温州是以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文化

基因的创业名城,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南戏

的故乡、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还是百工之乡和

数学家的摇篮。相传1700年前,东晋著名风水大师

郭璞为温州布局的“倚江、负山、通水”的斗城格局,

至今保存相对完好。浙江仅有两座千余年来城址未

变的城市,一个是绍兴,一个是温州。温州现在还基

本保留了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功能

格局,这是我国城建史上罕见的实例,也是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

温州历史街区具备丰富典型的街巷格局、中西

合璧的建筑风格、儒道释和谐并存的文化景观和“门

前流水、花柳饰岸”江南诗韵美景等四大特色。北宋

时期,知州杨蟠将温州古城划为三十六坊,留下了“过

时灯火后,萧鼓正喧阗。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

的诗句,如今三十六坊虽有名称变迁,但多数仍然留

存。古信河街曾有72条半巷弄,今信河街西面仍有

东西走向的大巷14条,小弄6条,连接各条巷弄之间

的小巷则有19条。

温州历史街区总体呈现“四片一带”格局:四

大历史文化街区和一个历史地段,分别为五马-墨池

历史文化街区、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朔门历史文

化街区、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江心屿历史地段,

总面积约141万m

2

。街区内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

现有省级文保单位13处,市级文保单位30处,已公

布的温州市历史建筑226处。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

区为古城格局中的“东庙、南市”,位于古城东南面,

是古城区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不但斗城文化特征鲜明,而且是教育文化传播中心、

商业文明重地,历史建筑遗存较多。街区总面积约

64.89万m

2

,其中核心保护区约15.60万m

2

,文保建筑

19处,历史建筑125处。街区内有东瓯王庙门台、墨 

池、谯楼、云博商厦等古迹。宋高宗驻跸温州时曾

以谯楼为午门,州治府衙为行宫。庆年坊历史文化街

区为古城格局中的“西居”,位于古城西面,总面积

约28万m

2

,其中核心保护区约15万m

2

,文保建筑3处,

历史建筑33处。街区的整体格局延续了明清至近现

代的旧貌。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中

子城、西居”,位于古城的中心地带,具有温州传统

民居、传统商业街和行政中心的特征。街区总面积

19.69万m

2

,其中核心保护区约8万m

2

,文保建筑9处,

历史建筑41处。街区内有城西基督教堂、郑振铎纪

念馆、夏鼐故居、州治府衙旧址等古迹。朔门历史

文化街区为古城格局中的“北埠”,位于古城北面临

瓯江,保留了温州古时沿江商铺特色。街区总面积

21.78万m

2

,其中核心保护区约7万m

2

,文保建筑5处,

历史建筑27处。街区内有北水门、风火墙、永宁殿

等古迹。江心屿历史地段位于温州古城北面瓯江中

游,为中国四大名屿之一,总面积29.05万m

2

,其中

核心保护区7.27万m

2

,文保建筑7处。该屿风景秀

丽,东西双塔凌空对峙,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

航标之一。历代著名诗人如谢灵运、孟浩然、陆游、

文天祥等都曾留迹江心屿,留下数百首吟咏江心屿的

诗篇,故江心屿也被称为诗之岛。岛屿内分布有江心

寺、东塔、西塔、浩然楼、文天祥祠等古迹。

1991年,温州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开始对历史街区实行严格控制保护,但由于缺乏有

机更新的有效办法,导致街区内大量的具有历史风

貌的建筑因没有及时修缮而成为危房,甚至坍塌。

与此同时,温州历史文化街区总体上保留了历史街

巷的肌理和风貌,建筑以木质和砖混结构为主,耐火

等级差,巷弄狭窄,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多次

发生古建筑火灾事件,急需彻底改造修复。长期以 

来,温州秉承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改造原则,逐步

对各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改造,并在改造中不

断根据民生诉求调整策略,取得明显实效。

二、民生为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路径的温州 

探索

温州历史文化街区在较完整保留了古貌的同时,

存在着古城内居住人口密集、街区内老龄人口众多、

恋乡情结深厚等问题,街区保护和发展有一定难度。

在实际操作中,与国内一些地区整体搬迁式的保护

模式不同,温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加强调生活

的真实性,保留老温州原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在回应民生、优化街区内配套空间的同时,注重唤

回古建筑的灵魂,打开公园,活化街区,以文气带动

人气,以共享带动共荣,走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

的建筑、文化、业态和管理四位一体的模式。

1.建筑景观整治:原貌复刻,串点成线

建筑景观是历史街区的骨骼,是历史街区的基

本载体与保护基础。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指出,

第4期

章 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以温州市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例

15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

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

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正是基于

这种理念,温州大规模原真性保留了历史文化街区

及大量近代中西合璧的传统建筑风格,在“活化”保

护历史街区中,注重宏观的空间格局、中观的里坊

街巷格局和微观的建筑形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因地制宜赋予历史建筑、文物、名人故居等在合理

利用中获得新的生命,完整保留了历史街巷的传统

肌理和空间格局,并以“补百衲衣”式的匠心精雕细

刻,大量收集老砖、老瓦、老石板,用于历史建筑的

修缮、现代建筑的改造以及路面的铺设,努力营造

原汁原味的温州特色建筑。据统计,五马历史文化

街区修复迄今已使用旧石板2 896 m

2

,旧条石831 m

2

; 

清代柱础12个,清代石南狮1对,嘉庆年老门石碑1块,

老青、红砖约31万块,清代滴水瓦1 200片、小青瓦

5万片。

在公园路片区改造提升等9大工程项目实施过

程中,温州严格按照每条街巷和每幢历史建筑的原

貌进行修缮提升,其中历史建筑以原始照片或史料

为依据进行复刻,而对于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则依据

周边历史建筑的风格予以改造提升,力促街区风貌

整体修复。如在公园路东首入口,参照史料复刻了

古城遗韵与濠河泛月两处景观节点,包括根据老城

墙的形制复刻一段城墙,与华盖山南侧仅存的古城

墙遗址连接起来,让人们重温尚保存完整的古城墙

历史;根据老照片重新复原中山公园的中山桥,古

代护城之河变身今日休憩赏月之所;在禅街,采取

地面铺装标识方法呈现四顾桥、乘凉桥、浮沚书院,

修复蝉街甘泉坊牌楼,比对建造纪念王十朋与木待

问两位状元的“王木亭”。同时,创新性地增设禅街

骑楼,大量运用“条石”等历史老物件,最大限度还

原古味,努力呈现老温州记忆。

近三年,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累计修复传

统街巷9条,修缮历史建筑4幢,改造不和谐建筑262

幢,成功将五马街、蝉街、公园路连为一体,营造

了长度约1 400 m的“温州版上海南京路”,有效贯通

了五马街区的东西向文旅步行轴线。同时整合街巷、

建筑资源,营造五马街-蝉街“十二景”、公园路“十

景”、中山公园“十二景”等特色景点,形成“城隍曲

韵”“学堂缥缈”“于园采撷”等一系列颇受群众喜爱

的景点,并利用移植、复建公园路古戏台的区位优势,

打响“南戏故里”品牌,构建温州地区极具文化韵味

的夜生活地标。

2.文化提升:挖掘出来,植入进去,传播开来

(1)在文化挖掘上下足功夫。首先建立专业团队

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先研究,后建设,精细打磨好

“剧本”。按照建筑文化、街巷文化、名人文化、商

业文化、书院文化、老字号(商号)文化、民俗文化、

宗教文化等类别,对街区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全

面地挖掘梳理,分门别类建档建册,形成文化资源大

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解读提炼丰富多元的历史文

化主题,凝练形成“街魂”。如:以松台山、华盖山、

积谷山、古城墙及千年古街坊等为代表,构成斗城

文化;以千年“南市”五马街与众多老字号为代表,

构成商业文化;以东山书院旧址、稚新塾旧址、孔

庙府学旧址等为代表,构成书院文化;以永嘉大师、

弘一法师等为代表,构建佛禅宗教文化等;提炼“千 

百序列文化记忆”,形成“三个千年”(千年子城谯楼、

千年净光寺塔、千年摩崖题刻)和“三个百年”(百年

老字号、百年庆福寺、百年中山公园)文化标识。

(2)在文化植入上下足功夫,综合运用标识、复

原、创造等多种方法技巧,实现文化再生。公园路

的古戏台和禅街口的“王木亭”,名城广场的文庙仿

古建筑群,都是以文化植入再生的样本。利用各类

空间,因地制宜拓展文化展陈空间。如,在温州八中

门楼建立“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由温州市教育局

负责布陈,生动展示“温多士,为东南最”的科举文

化;展馆前则依托民国拱券连廊、王木亭、文化照

壁围合等,营造“昔日科举试院、今朝状元广场”主

题街区公共空间;在现代商业的名城广场二楼,由

温州市教育局负责布陈,设立“温州府学文庙展示

馆”,展示温州千年书院文化。

(3)在文化传播上下足功夫。以文史传播为主题,

上线“温州三十六坊”微信公众号,从讲述温州先贤

的“永嘉前辈”与表现城市变迁的“斗城春秋”,到挖

掘传播温州全境历史文化故事的“东瓯文史”,达成上

下越千年、视野遍东瓯的格局。目前,“温州三十六

坊”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市民了解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

窗口。在国庆、元宵等重大节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常

态化推出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如,2019年国庆节以来,累计推出“国庆七天乐”“超

级星期天”“我在五马禅街过大年”“周末大舞台”“欢

喜闹元宵”等五大活动,共计吸引游客80余万人次。

3.业态调整:激活老字号,入驻新品牌

在历史街区整治过程中,温州注重业态与文化

16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

提炼的融合,开展低端清退、空间盘活、精品引入

的业态调整“三步曲”,率先构建名城广场综合体、

中荣城市广场等一系列连片商业空间,同时深度挖

掘老香山、温州大酒家、五味和、金三益等“老字号”

的文化涵义与文化故事,着力激活老字号、引入文

创非遗等业态、提炼新品牌的文化意蕴,如无料书

铺入驻历史建筑温州交通银行旧址;温州大酒家传

承瓯菜文化内涵,增设瓯窑、瓯绣、瓯塑、瓯剧等4

个“瓯文化”主题经营岗亭。而文化大师南怀瑾把五

味和的一罐鱼生,作为伴手礼赠给在台湾的同乡马

星野的故事挖掘,更是让老店五味和有了乡愁新佳

话。随着相关工程陆续完工,五马街区的人气不断

提升。2018年国庆期间,蝉街、五马街率先完工开街,

短短7天,吸引各地游客约5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19年国庆,公园路西段与名城广场综合体等7个单

体工程完工开放,进一步推动五马街区的客流量,日

均客流量达到9.6万人次,同比增长37.1%,单日最

高客流量达11.2万人次。

重塑后的温州古城既符合了当下的时代需求,

又很好地向人们展示了旧日温州的盛景,增强了温

州人的文化自信。

4.精细化管理:街区成为市民最好的“乡愁

会客厅”

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让

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近平在北京老

城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时说的这句话,引发国人

共鸣。很多城市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建设城市“乡

愁会客厅”来精心设计。鹿城区在历史文化街区管理

上,强调精细化、制度化、信息化,确保管理到位又

润物无声。

在街区管理方面,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整合市场

监管、城市执法、公安、交警等力量,组建街区综

合管理队伍——五马街区执法中队,并成立“高颜值”

的女子巡逻队。年轻的女性城管队员统一着装,以

时尚的平衡车为交通工具,负责“柔性”管理,成为

街上一道风景。与此同时,五马历史文化街区还首

创第三方物业管理的模式,实施专业化管理,打破社

区街道兼管的旧模式。整个街区不设垃圾筒,实行

高端小区的管理模式,建设能席地而坐的浙江省最

干净街区。游客的垃圾留给商家,商家有分类垃圾

桶,物业人员一天四次前往商家收垃圾,商家一听到

温州本地乐队原创的歌曲响起,就知道收垃圾的小

车来了。科技手段被应用于街区管理。街区不仅设

置有基层暸望塔,还开发了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和宣

传为一体的“智慧大脑”,可通过人脸识别,把偷盗

惯犯和职业乞讨人员挡在街外;也可作用于业态把

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商业街上商铺的营业状态,通过

云数据,逐步淘汰不适应的商铺。

精心建设与管理下的五马历史街区不仅是温州

的展示窗口,靓丽的街区更成为温州人的文化展示

舞台。开街以来,温州各级部门单位、各类文化艺

术以及社科等协会、社会团体,在历史文化街区开

展各类文化展示活动,讲述温州故事,越来越多的市

民前来分享公共空间举行的各种文化大餐。

三、结论及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

2002年10月至今,温州历史文化街区整治逐步

推进,但因种种原因,推进相对缓慢,一些街区改造

后经历短暂的喧闹,就出现业态不适应等问题。2017

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纳入

全市“两线三片”五大重要建设阵地之一,历史文化

街区保护建设指挥部,指导鹿城区开展有关工作,并

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投入,迄今已投入6.3亿元。

每年召开“两线三片”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重大问

题。鹿城区则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相关市

级部门和国有企业大力配合,有效形成历史街区保

护建设的强大合力。2018年以来,温州市、鹿城区两

级有效联动,在全面谋划的基础上,以五马街区改造

提升为突破口,从工程、文化、管理三方面着手,先

后实施禅街、五马街、公园路三大重点改造提升项目,

以及部分背街小巷和单体建筑改造提升工程,力促

老街区的精彩蝶变。在温州本土资深历史文化保护

专家组成技术支持团队的基础上,望江路历史文化

街区还引入意大利的建筑设计专家,成立中意建筑

设计工作室,旨在更好地借鉴欧洲最具历史文化与

建筑艺术国家的建筑保护和修缮技术。近两年的街

区改造,鹿城区主要采取政府独资的传统方式,探索

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投资不大的点上和线上建设项目。

然而,随着街区改造范围、资金需求不断扩大,管理

标准的不断提高,如果继续沿用这种传统方式,将导

致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建议鹿城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

场运营、红利共享的保护建设新模式:由政府制定

街区保护规划、把关改造方案;引进国内街区改造

的骨干企业,参与区块开发;增加企业投资力度,

第4期

章 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以温州市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例

17

实施集中统一运营。

另外,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全面补齐道路、

给排水、雨污管理等公共配套设施短板,切实提升

古城的城市功能;加大街区内老旧房屋的征收、置

换力度,搬迁与古城区功能无关的企事业单位,从而

有效掌握一批空间资源,培育新兴消费群体,重构人

口结构。同时,要严控周边开发,今后若历史街区周

边有新地块出让、新盘亮相,最好能以中式建筑风

格出现,并在楼盘本身增加更多文化元素,以便与正

在营造的历史街区更相符,更能打好文化牌。

目前,鹿城区公园路、五马街、禅街一路形成丰

富的景点串连成线,但有限的1 400 m街道,毕竟难

以承载1 700年的温州文化发展史,以致于景点过密,

给游客一种这里故事很多,但每个故事都很表面的感

觉。特别是那些把街区当夜游目的地的本地市民,他

们没有专业导游的解说,无法从一个石条、一篇碑文

中窥见其背后丰厚的历史积淀。建议在已成规模的

五马、墨池、庆年坊区块改造提升中,持续推进府学

巷、公安路(谯楼)、纱帽河、五马后巷改造提升等

续建项目,注重点线结合,拓宽腹地,给公园-五马-

禅街主街的历史文化以更大的铺陈空间。

2.优化布局方案,注重文化资源价值深挖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不设固定方案,注重

在深挖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方案,不断把单

个建筑、文物的价值进一步放大。改造后的禅街温

州八中门口新辟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参观者络绎

不绝。展馆展陈了宋代温州进士登科多、高科进士

多、官居高处多、家族登科多之科举盛况,极大地

提升着市民的文化认同感。而这个展示馆缘于一次

意外的发现:在拆除温州八中门前商业店面的过程

中,有专家发现了清嘉庆年间的《温州府重修试院碑

记》石碑,记载着1817年当地“麋白金五千五百九十

两有奇”重修试院的经过、修建情况等,全面清晰地

介绍了当时试院的格局,也直接证实了温八中附近

即是温州古代科举考试院。

正是缘于这块温州科举文化的实物见证,街区

修复人员将温八中大门改造成旧时样式,并且挖掘建

设了“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温州城区革命历史馆”,

以及展馆前的“状元广场”主题街区公共空间。如今,

这块石碑与“温州师范学堂”并立,向来往的人群讲

述着温州千年科举试院文化。无独有偶,2019年7月,

建筑工人在拆除公园路82号“老香山”药店招牌时,

发现了藏在背后的“民生药店”店招。因为这块百年

前店招,工作人员调整设计方案,重现民生药店。

3.丰富乡愁内涵,注重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

传播

修复旧建筑,恢复旧景观,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

的基础,但挖掘、传承文化的形式可以多元。五马

历史文化街区引入互联网技术和年轻群体,注重用

时尚手段将历史文化遗存传播开来,让行走天下的

温州人更有乡愁切入点。除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温州

三十六坊”公众号不定期推送跟历史文化街区有关的

史料故事外,鹿城区还顺应近年来火爆的直播文化,

在街区设立“遇见·五马”直播亭,利用辐射全球的海

外传播官,拍摄“遇见五马”宣传片,开展“十国外

籍主播打卡五马街”“外籍主播乐讲中国故事”跨洋直

播等活动。各地温商组团来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举

行直播活动、旗袍秀等,将温州的乡愁文化传之四海,

让世界看见精彩温州和古朴温州。

建议下一步利用现代技术,把南宋《开元寺千佛

阁记》“一郡巨丽”的开元寺进行视频复建,在原址处

户外屏播放;在戏台连廊增加传统曲艺表演,让市

民或游客不仅只是来拍拍照,还能静心听一场戏,看

一次露天演出,重温过去的生活方式;还可以通过

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展示历史文化,增加无门槛式互

动项目,提高游客重回历史的体验感。

[参 考 文 献]

[1]

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4):7. 

[2]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5):9. 

[3]

 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10):73. 

[4]

 赵展慧.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N].人民日报,2020-09-11(5). 

[5]

 沈潜.文化学视域中的温州模式[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26.

[责任编辑:陈 凯]


更多推荐

文化,历史,温州,建筑,保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