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发(作者:)
自然杂志 第
32
卷第
3
期
doi:10.3969/0253
2
9608.2010.03.001
特约专稿
地球的陆壳是怎样形成的
?
———神秘而有趣的前寒武纪地质学
翟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北京
100029
关键词 地球 陆壳 形成与演化 前寒武纪地质学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
46
亿年。以
5.45
亿年为界
,
之前的称为前寒武纪
,
它有大约
40
亿年
,
是地球历史上漫长的
地质时代。之后的称为显生宙
,
寒武纪就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元。地球陆壳的
80%
~
90%
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
的
,
记录了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地质构造事件
,
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
,
就是研究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
的地质演化
,
特别是大陆的形成和增生以及演化的学科。
前寒武纪是地球形成与演化史上最为漫长的一个
地质时代。我们的地球如今已经有
46
亿年的历史了
,
在这
46
亿年中
,5.45
亿年前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
从那
时起
,
地球出现了大量的生物
,
那以后的时段
,
通称为显
生宙
,
而显生宙的第一个地质时代
,
就是寒武纪。前寒
武纪是相对于寒武纪而言的。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
就是比寒武纪更古老的约
40
亿年漫长的地球地质历
史。地球大陆的
80%
~
90%
以上
,
是在前寒武纪形成
的
[1
2
3]
,
并且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
,
解读前寒武
纪的地质历史
,
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利用地球、保护
地球
,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地球可以分为大陆和大洋
,
从地质学的角度
,
我们
称组成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层为陆壳和洋壳
,
它们约占
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是
3
∶
7
(
图
1,
见封二
)
。人类的发源
地和主要栖息地是陆地
,
因此陆壳是怎样形成和生长
的
,
是一个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
,
它对于我们认知地球、
利用地球和保护地球都至关重要。
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
,
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
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
动力
,
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
岩带的强烈活动
,
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
(
Vulcan
)
。在教会统治的中世纪
,
“圣神
,
称“沃尔坎”
经”是唯一的真理。“圣经”里说有诺亚的大洪水
,
水成
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成为不可动摇的信条。魏尔纳是
水成说的集大成者。
1775
年起他任德国费顿堡矿山学
校的教授
,
以出色的教学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他认为
自原始海洋开始到诺亚洪水结束
,
水的力量营造了一切
地质系统
,
自原始海洋到现在
,
水面在不断地下降
,
原始
岩石露出水面后开始发生风化、堆积而形成新地层。他
的学生
,
如达步松
(
1804
)
和布赫
(
1809
)
,
在考察了玄武
岩和花岗岩之后
,
都发表了不同于魏尔纳水成说的观
点。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
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
露头区苏格兰高地
,
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
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
,
火山活动是释
放地下能量的出口
,
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
(
当时瓦特正
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
。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
论
,
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
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
18
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
的一笔。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战在
19
世纪初达到高
潮。由于赫顿学说的发展
,
一系列新的地质事实证实了
赫顿阐述的观点
,
火成论者终于取得了胜利。英国
C.
(
PrinciplesofGeology
)
[4]
。莱伊尔的著作《地质学原理》
1
大陆和大洋是怎样形成的呢
?
大陆和大洋是怎样形成的
?
中国的古人们很早就
关注到这个问题
,
并提出很有见地的认识。屈原的《天
问》中有“圜则九重
,
孰营度之
?
八柱何当
,
东南何亏
?
”
;
又如《诗经》曰“
:
高岸为谷
,
深谷为陵。”提出了高岸变成
深谷
,
深谷变成大山的沧桑巨迁的道理。在地质学发展
史上
,
曾有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战
,
一度曾非常白热化。
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
,
古
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
又名为《普通地质学教科书》、《地质学纲要》。到
1872
年共出版
11
版
,
中译本于
1959
年出版。莱伊尔提出地
・
125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InvitedSpecialPaper
球的变化是古今一致的
,
地质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渐
进的。地球的过去
,
只能通过现今的地质作用来认识
,
即“将今论古”。他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均变论”。《地质
学原理》对当时和以后的地质科学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
响。今天我们来看莱伊尔火成说的最重要贡献
,
是它为
认识到地球有核幔壳的圈层
,
并由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导致了地球演化这一地球动力学学说奠定了基础。
ChineseJournalofNature
Vol.
32
No.
3
浅有从麻粒岩相—混合岩化的麻粒岩相—混合岩化的
角闪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未变质的相变化
,
也
导致它们的密度与波速随之变化。地球有约
46
亿年的
历史
,
它的
80%
~
90%
以上的陆壳约在
25
亿年以前形
成
,
即在
25
亿年前地球已经有了和现在规模相当的大
陆
,
并且大部分大陆都进入稳定状态。上下地壳分层并
与地幔达到耦合
,
这个地质过程叫做克拉通化。在地质
年代表上
,25
亿年是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图
2
(
见
封二
)
表示的是世界上不同时代的岩石出露图
,
其中褐
色是太古宙岩石
,
黄色是元古宙岩石
(
有些地方元古宙
岩石之下是太古宙岩石
)
。各大陆
(
州
)
边缘的白边是显
生宙的岩石。在太古宙形成的陆壳
,
有两种基本的岩石
组合
,
它们分别被称为高级变质的片麻岩区
(
简称高级
区
)
和低级变质的绿岩带
(
简称绿岩带
)
,
前者约占
70%
~
80%,
后者约占
20%
~
30%
。高级区是经过温度和压
力都较高的变质作用的岩石组合
,
主要的岩石是
TTG
质的花岗片麻岩
(
定义见下文
)
、辉长岩和少量的表壳岩
(
沉积岩和火山岩
)
。
TTG
片麻岩约占
80%
以上。
TTG
2
地球的大陆壳究竟有多大年龄
?
根据地球上原始地幔的样品以及太阳系其他星球
的陨石的定年
,
推测地球的年龄大约为
45.6
~
46
亿年
,
与月球的年龄相当。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的年龄是多少
呢
?
迄今为止最古老物质的数据是
44.04
亿年
,
是采自
西澳大利亚
Yiligarn
地盾
JackHills
沉积砾岩的碎屑锆
石的
SHRIMP
锆石
U
2
Pb
年龄
[5]
。同位素特征表明锆
石是来自英云闪长质的岩石中。说明在约
44
亿年之
前
,
地球上已经存在陆壳的物质———花岗质的岩石。此
外
,
地质学家还在加拿大克拉通上发现有年龄约为
40.25
~
40.65
亿年的英云闪长质岩石
(
Acasta
gneiss
)
[6]
片麻岩与常见的钙碱质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含有较高
的钠含量
,
一般认为它们的形成不能直接通过地幔的部
分熔融
,
需要由地幔熔融形成的基性岩石
(
玄武岩辉长
岩
)
再次部分熔融形成。绿岩带主要由未变质浅变质
的火山沉积岩
,
以及花岗岩和
TTG
片麻岩组成。由此
可见
,
前寒武纪形成的陆壳中有大于
50%
~
70%
的岩石
是
TTG
片麻岩
,
其他的岩石是花岗岩、火山沉积岩和
辉长岩等。
,
这是目前最古老的岩石
,
出露面积约
20km
。
2
地球上约
38
亿年的岩石有较多的出露
,
并且分布在不
同的大陆
(
州
)
上。中国的鞍山存在着年龄约
38
亿年的
花岗质片麻岩
[7]
,
在冀东地区有含
38
亿年碎屑锆石的
石英
(
砂
)
岩
[8]
。中国最古老的物质年龄是华北南缘北
秦岭南段奥陶纪火山岩中~
41
亿年的锆石残留年龄
[9]
,
表明华北在
41
亿年前已有古老的陆壳存在。虽然人们
猜测地球的陆壳形成之前
,
可能有类似于现代大洋成分
的岩浆海
,
也就是说先有洋壳
,
陆壳是在洋壳与地幔的
演化中形成的
,
但是至今未发现有大于
38
亿年的类似
于洋壳成分的岩石。这给研究地球的早期演化蒙上了
一层神秘的面纱。
4
神秘的早前寒武纪的岩石
早期寒武纪的岩石是神奇的
,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年龄老
,
大多数都老于
25
亿年
;
还因为它们在地球的发
展历史上大多陆壳没有重复
,
即在显生宙的地质过程中
很难再形成这样的岩石。这也暗示出
,
地球的演化过程
及其机制并不是千古一理的。主要的代表性岩石有
TTG
片麻岩、科马提岩、条带状硅铁建造、非造山岩浆组
3
大陆壳的岩石组成是什么
?
一般认为大陆壳是分层的
,
即下部地壳是由中基
性岩石组成
,
上部陆壳是由花岗质岩石组成
,
这与不同
地壳层的波速相对应。实际上
,
上、下地壳的岩石组成
更复杂
,
它们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合在一起的。总体
上
,
上地壳的化学成分硅铝质偏高
,
下地壳的化学成分
镁铁质偏高。此外
,
由于不同深度的地壳所处环境的温
度压力会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增高
,
陆壳的地温梯度平均
约
30
℃
/km,
岩石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矿物结
构和矿物组合的变化
,
即变质相不同。地壳深度从深到
・
126
・
合
(
斜长岩、奥长环斑花岗岩
)
。
TTG
片麻岩
(
图
3
(
a
)
,
见封二
)
由于颜色灰白
,
通常
经历复杂的变形
,
岩石中的片状和柱状的矿物如黑云
母、角闪石、辉石等定向排列
,
并常与暗色的角闪岩
(
麻
粒岩
)
形成条带
,
又称为灰色片麻岩或条带状片麻岩。
TTG
是
trondhjemite
(
奥长花岗岩
)
、
tonalite
(
英云闪长
岩
)
和
granidiorite
(
花岗闪长岩
)
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
是一套富钠贫钾的花岗质侵入岩。如前面所说
,TTG
岩
浆很难从地幔中直接熔融出来
,
因此一些研究者假设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自然杂志 第
32
卷第
3
期
特约专稿
ironformations,
简称
BIF
。最古老的
BIF
的形成时代
们是从由地幔派生的基性岩石再次熔融形成的。假设
的理论是地球上先有类似于现代洋壳的玄武质岩石
,
它
们经历了俯冲作用到约
10
~
20km
的地壳深部。然后
发生部分熔融
,
形成了
TTG
岩浆。该模式的困难是
,
至
今为止
,
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都是
TTG
片麻岩
,
没有找
到存在最古老基性岩石的记录。另外
,
显生宙与洋壳俯
冲有关的活动陆缘的安第斯型岛弧的埃达克质岩石与
前寒武纪
TTG
片麻岩相比
,
更加复硅贫镁
,
二者在成因
上应有差别
[10]
约为
38
亿年
,
在
19
亿年之后就不再形成。“条带状硅铁
建造
(
BIF
)
”的出现是地球早期大气和海洋的氧分压大
幅提升的重要标志性事件。研究表明
:
在太古宙海水处
于还原状态
,
有大量的
2
价铁离子溶解于海水中。当海
底火山喷发
,
并由此引起微生物生长而引起氧化度增高
时
,2
价铁部分变成
3
价铁
,
形成铁的氧化物沉积
,
从而
形成铁矿。在早元古代
,
海水的氧化度已较大提高
,
因
此是条带状硅铁建造大量形成的时期。而后
,
虽然大气
与海水中的氧的分压都较高
,
但是
,
海水中的铁含量已
经较低
,
有铁的结核产生
,
但已经没有了形成条带状铁
建造的物质基础。唯一的例外是在约
8
~
6.3
亿年期
间
,
地球上处于一个大冰期阶段
,
该时期称为成冰纪。
有证据表明
,
可能全球都处于冰冻或冷水沉积状态
,
又
叫做雪球事件
[12]
。在此时期海水的分压又降低
,
出现形
成条带状铁建造的条件。虽然产生的铁矿远远比太古
宙和早元古代少
,
但对于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条件以及
对于地质环境的研究
,
都有科学意义。
斜长岩和非造山岩浆组合
,
是早前寒武纪的重要岩
石类型。在月球上广泛出露的斜长岩
,
在地球上出露比
例很小。太古宙的斜长岩常与淡色辉长岩和辉长岩组
成层状岩体。斜长石多形成近等粒、雪花状的巨晶。元
古宙的斜长岩主要与奥长环斑花岗岩、辉长岩以及碱性
花岗岩、正长岩和碱性火山岩等有成因联系的岩浆岩组
合。顾名思义
,
非造山岩浆组合就是指陆内非造山的构
造环境的岩浆活动的产物。非造山岩浆岩以深成岩体
和岩墙的形式产出
,
代表相对小体积的岩浆
,
就位在老
克拉通核附近。非造山岩浆岩的产生方式及演化过程
可能有多种
:
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
,
英云闪长岩或更
酸性地壳的部分熔融
,
壳幔源区的混合。奥长环斑花岗
岩是具有
A
型花岗岩特征的
,
以大岩基形式产出的显示
环斑结构的花岗岩
[13]
。它的结构非常奇特
(
图
3
(
d
)
,
见
封二
)
,
奥长石的边环绕在钾长石斑晶外围
,
反映了在岩
浆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矿物结晶过程。
环斑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亚碱性
,
偏铝质
,
高
FeO
t
/
(
FeO
t
+MgO
)
,
高
K
2
O
和不相容元素
(
REE,Zr,Hf
)
,
。另外的岩浆分异说认为
,
在太古宙
,
从
地幔派生的高
MgO+FeO
成分的镁铁质岩石有较大的
密度
,
因而
,
这些熔体的大部分未能达到上部地壳位置。
科马提岩来源于上地幔曾发生的高度
(
60%
~
80%
)
的
部分熔融作用和熔体有大于
3g/cm
3
的密度
,
因而会有
大多数这样的物质将在或接近地壳基底部分停留下来
,
趋向于形成不混熔液体
,
经重力分离作用后
,
上升到地
壳上面
,
形成玄武岩或英云闪长岩
;
而遗留下来的橄榄
岩质残留物的密度比原始物质要小
,
它们将浮起在未亏
损地幔上部
,
并趋向于与上覆岩石圈合并
,
从而形成克
拉通化和巨厚的岩石圈
[11]
。
科马提岩是化学成分上相对高镁而高硅的火山岩
,
是高温的地幔高比例熔融的特殊的岩浆
,
在早前寒武纪
特别是太古宙普遍出现
,
但在显生宙很少出现的岩石。
很显然和地球高温有关。因此
,
对它的成因多数人倾向
于是和地幔柱构造有关的构造作用下
,
地幔发生了大比
例的熔融
,
从而形成的超镁铁质岩浆
,
其熔融的温度应
在
1400
~
1600
℃
,
至少大于
1200
℃。该岩石
1969
年
首次发现于南非巴伯顿山地的科马提
(
Komati
)
河流域
,
故名科马提岩。原意是指只限于太古宙绿岩带中中枕
状岩流顶部的、具鬣刺结构的超镁铁质熔岩。岩石主要
由橄榄石、辉石的斑晶
(
或骸晶
)
和少量铬尖晶石以及玻
璃基质组成
,
具枕状构造、碎屑构造
,
和典型的鬣刺结构
(
鱼骨状或羽状
)
,
其特点是橄榄石呈细长的锯齿状斑晶
(
图
3
(
b
)
,
见封二
)
,
是淬火结晶的产物。在化学成分上
典型的科马提岩以
MgO>18wt%
(
无水
)
、
CaO:Al
2
O
3
>1
、高
Ni,Cr,Fe/Mg,
低碱为特征。科马提岩是太古
宙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火山岩
,
是绿岩带的主要组成部
分。其他太古宙的火山岩还有枕状的玄武岩和英安岩
,
它们在显生宙也广泛存在于造山带中
,
但是却很少有科
马提岩
,
说明地幔的熔融温度低得多
,
熔融程度也低得
多。与科马提岩有关的矿产有各铜、锑、镍
,
其中镍矿储
量尤为丰富。
条带状硅铁建造是由硅质
(
石英玻璃的成分
)
和铁
的氧化物
(
磁铁矿为主
)
互为条带的岩石建造
(
图
3
(
c
)
,
见封二
)
,
条带宽约几毫米至几厘米。英文是
banded
亏损
Ca,Mg,Sr,P,Ti
等
,
高初始
87
Sr/
86
Sr
(
0.705
±
0.
003
)
,
负的或接近
0
的
ε
Nd
值。因此
,
环斑花岗岩就位
于相对干的、高氧逸度、温度
650
~
800
℃、深度不超过
15km
的条件。非造山岩浆特征地出现在古元古代末
或中元古代早期
,
一些研究者将它们与推测的中元古代
的超大陆裂解和地幔柱构造有关。
・
12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InvitedSpecialPaper
ChineseJournalofNature
Vol.
32
No.
3
能对地球的前寒武纪演化提供思路。
5
地球演化的早期有板块构造吗
?
现存大陆壳的
80%
~
90%
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
的
,60%
~
80%
是在太古宙形成的。因此
,
大陆壳的大
多数岩石是
TTG
片麻岩和其他前寒武纪岩石
,
以及以
它们为基底的地台型盖层沉积。显生宙形成的地壳一
般是围绕在古老陆块的边部成狭长的带状分布
(
图
1,
见
封二
)
,
称为造山带。在造山带及其古老大陆的边缘
,
前
寒武纪的陆壳岩石部分被改造或拆沉到地幔中。在造
山带
,
一些洋壳消减并部分熔融形成新的陆壳
,
即横向
增生
;
消减带附近还发生有地幔和地壳的相互作用
,
也
有新的陆壳产生
,
即垂向增生。显生宙的陆壳的增生可
以从显生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中去观察和研究。由于
造山带及其陆缘是壳幔活动激烈、物质交换活跃、能量
充足并能提供必要的空间
,
因此
,
同时也为矿产资源的
形成和储藏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早前寒武纪的地温梯度要大于现今的地温梯度
,
也
就是说
,
虽然在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时期
,
地表的温度大
致和现在相似
,
但是向地壳的深部
,
温度梯度要比现代
的地壳高得多。地热梯度是影响粘滞度和流变强度的
重要因素。板块构造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设想的基础上
的。要求地球有物质组成与物理性质有巨大差异的大
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块体
,
要求地壳、地幔和软流圈
等不同圈层有一定范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
其中刚性程
度、流动强度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差别都是很重要的指
标
(
图
4,
见封二
)
。地球刚性的岩石圈地幔与下覆的刚
性弱的软流圈的差异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基础。地幔对
流是地球内部能量、自身旋转及其与其他行星的相互影
响的结果
,
是板块运动的发动机。为什么地球上有板块
构造
,
而金星、火星、水星、月球等星体上没有板块构造
?
类地星球上能否有板块构造是有条件的
,
如果行星表层
圈岩石的流动强度太大
(
>200MPa
)
,
刚性的“岩石圈”
太厚
,
其下的地幔形成不了大规范的对流循环圈
,
整个
行星表层只是一个统一的、静止不动的刚性球壳
(
如月
球
)
,
而不是形成诸多漂移的、相互碰撞与俯冲、或彼此
分离的板块。相反
,
如果行星表层圈岩石的流动强度很
小
(
<20MPa
)
,
从上到下都在作剧烈的粘性流动
(
如金
星
)
,
则也不会形成板块构造。板块构造运作的必要条
件要求行星表层圈岩石的流动强度既不能太大
,
也不能
太小。很显然
,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到一定程度的产
物。早期的地球没有板块构造的
,
现代地球板块构造是
基本的演化机制
,
以后很长的地质时代之后
,
板块构造
将不再适合于变化了的地球。上述的星球的研究都可
・
128
・
6
特殊的早前寒武纪构造事件
特殊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是地球早期地壳的构
造机制的具体表现。代表性的构造事件可以举例如下
:
TTG
片麻岩的大量出现与造壳事件
;
蛇绿岩与绿岩带问
题
;
十亿年以来才出现蓝片岩与洋壳俯冲
;
高级变质岩
石与时代专属性。
TTG
片麻岩的大量出现与造壳事件是地球早期演
化最主要的事件。距离地球最近、渊源最深的月球的壳
是由斜长岩高地
(
包括
KEEP
盆地
,
成分大约为苏长岩
)
以及玄武岩月海盆地组成
,
二者的比例为
83
∶
17
。可见
斜长岩占得比例很大。斜长岩又是月岩中目前最古老
的岩石
,
年龄约为
44.56
亿年。因此
,
对月壳的形成有
岩浆海模式
,
经过分异形成三层壳幔结构
(
斜长岩层、富
钛铁矿层、低钛橄榄辉石岩层
)
。地球最古老的碎屑锆
石的
U
2
Pb
年龄是
44.04
亿年
,
并且它们被推测为
TTG
片麻岩的锆石。最古老的岩石是在加拿大地盾的
TTG
片麻岩
,
其锆石的
U
2
Pb
年龄是
40.31
~
40.65
亿年。
38
亿年的古老地壳已在不同的大洲有较多发现
,
岩石除
TTG
片麻岩外
,
还有包括条带状硅铁建造的沉积岩。为
什么
TTG
片麻岩会成为最古老的陆壳岩石
,
以及它们
是如何形成的
,
至今存在重大的争议。有地球先存在玄
武岩海或科马提岩海的假说
,
但多数意见认为
TTG
片
麻岩很难直接从地幔中分异出来。有些学者用现代岛
弧的俯冲洋片部分熔融的理论来解释早期造壳事件。
但是
,TTG
片麻岩与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差异
,
以
及超大比例的
TTG
岩石和它们多经历了高级变质作
用
,
成为高级变质地体的主要组成
,
也为后一种学说带
来困扰。
蛇绿岩与洋壳问题是早期造壳事件的一个关键证
据。换句话说
,
地球上是先有洋壳还是先有陆壳
?
目前
尚未发现早期存在洋壳的明确证据。陆地上存在的洋
壳的残余
,
称为蛇绿岩套
,
它们通常由代表大洋地幔的
橄榄岩
,
代表大洋地壳的玄武岩和辉长岩
,
以及一些深
海沉积岩组成。目前
,
有学者提出在
38
亿年、
27
亿年、
25
亿年、
20
~
19
亿年的岩石中
,
可能存在类似于蛇绿岩
的岩石
,
但都没有得到公认。因为它们的岩石组合、产
状、地球化学等方面不同程度与显生宙的蛇绿岩特别是
现代洋壳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种可能是在早期的地
球演化历史中
,
洋壳的组成和现代有差别。有学者推论
绿岩带应代表早期的基性地壳
,
即早前寒武纪洋壳。前
面提到了绿岩带是由没变质或很浅变质的表壳岩
(
火山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自然杂志 第
32
卷第
3
期
特约专稿
条带状硅铁建造
(
BIF
)
是早前寒武纪的标志性矿产
,
以
其储量特别巨大、矿质优秀
,
易于选矿、易于勘探、易于
开采为特点
,
在成矿作用研究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BIF
约占世界铁矿储量的
70%
~
80%
以上
,
占
中国铁矿储量的
80%
~
90%
以上。中国中元古代的白
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
,
在
48km
2
(
16km
×
3
km
)
的区域内产出了占世界资源量
70%
的稀土。其形
沉积岩层
)
组成的带状存在的岩石构造单元。它们大致
可划分为超镁铁质岩组
(
橄榄岩、科马提岩
)
、镁铁质岩
组
(
科马提岩玄武岩长英质双峰式火山岩
)
和钙碱性
火山岩组
(
玄武岩安山岩长英质火山岩、沉积岩
)
。岩
石组合与大陆型或岛弧型火山沉积岩更相似。另外大
多数绿岩带都有古老片麻岩作为基底
,
这也是它们很难
被公认为古老洋壳的原因。
目前的研究似乎表明
,
十亿年以来才开始有蓝片岩
生成。蓝片岩是玄武质的岩石经历了高压低温变质作
用形成的岩石。主要的矿物组合是蓝闪石、硬柱石、绿
帘石、斜长石或石英
,
因此
,
蓝片岩含有较多的水。实验
岩石学表明
,
蓝片岩是洋壳玄武岩类岩石在洋壳俯冲过
程中形成的
,
这个过程提供了高压低温的物理条件和必
要的水。在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地温梯度比较高
,
因此
,
很难形成蓝片岩。在中压变质相系的条件下
,
玄武质成
分的岩石随温度的提高
,
发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榴辉
岩相的变化。这与早前寒武纪的地体中所发现的变质
岩类型相同。
高级变质岩石在早前寒武纪地壳中广泛存在
,
并构
成了前寒武纪
60%
~
80%
的陆壳
(
高级变质区
)
。高级
变质岩主要是中压的麻粒岩相岩石
,
其温度压力主要在
0.6
~
0.9Gpa
和
750
~
850
℃
[14,15]
成和大陆裂谷导致的地幔物质的上涌与壳慢交换有关。
此外
,
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还与地球的水圈、大气
圈和生物圈的演化密切相关。加强和深化前寒武纪地
质研究
,
对地壳的形成和发展
,
对矿产资源、灾害与环境
问题都至关重要
,
希望大家都关注这一学科的发展。
(
2010
年
3
月
4
日收到
)
[1]lutionoftheEarth
’
scrust:modernplate
tectonicstoancienthadspottectonics?[J].ChemGeol,
1978,23:89
2
114.
[2]enicisotopes:thecaseforthe
crustalrecyclingonanear
2
steady
2
stateno
2
continental
2
growth
Earth[J].PhilTransRSocLond,1981,A301:443
2
472.
[3]ngingpatternofbatholithemplace
2
mentduringearthhistory[G]//ATHERTONMPandTAR
2
NEYJ
(
eds
)
.k,Shiva,
1979:106
2
115.
[4]
莱伊尔著
.
地质学原理
[M].
徐韦曼
,
译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
。
1991
年以来
,
华北
克拉通发现有高压麻粒岩和退变质的榴辉岩存在
[16,17]
,
它们的变质温度在
750
~
850
℃
,
变质压力在
1.0
~
1.2
Gpa,
最高可达
1.4
~
1.5Gpa
。高压麻粒岩和退变质的
社
,2008.
[5]WILDESA,VALLEYJW,PECKWH,cefrom
detritalzirconsfortheexistenceofcontinentalcrustandoceanson
theEarth4.4Gyrago[J].Nature,2001,409:175
2
178.
[6]BOWRINGSA,an
(
4.00
2
4.03Ga
)
orthogneissesfromnorthwesternCanada[J].Contributionto
MineralogyandPetrology,1999,134:3
2
16.
[7]LIUDY,NUTMANAPW,COMPSTONW,
2
mantsof
≥
3800MacrustintheChinesepartoftheSino
2
Ko
2
reanCraton[J].Geology,1992,20,339
2
342.
[8]LIUDY,WANYS,WUJS,eanrocksand
pmentsinPrecam
2
brianGeology,
‘
Earth
’
sOldestRocks
’
[J].Elsevier,Amster
2
dam,2007,15:251
2
273.
[9]
王洪亮
,
陈亮
,
孙勇
,
等
.
北秦岭西段奥陶纪火山岩中发现近
4.1Ga
的捕掳锆石
[J].
科学通报
,2007,52:1685
2
1693.
[10]heantonalite
2
trondhjiemite
2
granodiorite
(
TTG
)
seriesisnotananalogueofCenozoicadakite[J].Earth
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2000,182:115
2
125.
[11]itionanddevelopmentoftheconti
2
nentallithosphere[J].Nature,1978,274:544
2
548.
[12]EVANSDA,BEUKESNJ,
2
lati
2
tudeglaciationinthePaleoproterozoicera[J].Nature,1997,
386
(
6622
)
:262
2
266.
[13]HAAPALAI,R
∋
M
;
vigranitesandrelatedrocks:
anintroduction[J].PrecambrianResearch,1999,95:1
2
7.
[14]
沈其韩
,
许惠芬
,
张宗清
,
等
.
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
[M].
北
榴辉岩与中压麻粒岩相比压力较高
,
因此
,
一些研究者
提出了陆陆碰撞模式
,
并认为可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相
比。但是
,
高压麻粒岩和退变质的榴辉岩的温压梯度约
是
16
~
22
℃
/km,
它们仍然属于中压变质相系
,
比大别
山变质带的高压变质相系高
3
~
5
倍或更多。具有这样
的温压梯度的地壳不具备俯冲陆壳应有的刚性程度
,
形
成陆陆碰撞造山带是困难的。
Condie
和
Kr
更多推荐
地球,岩石,形成,地幔,构造,地壳,地质,陆壳
- 上一篇: 地球宣言|探索地球的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
- 下一篇: 准确估算地球年龄的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