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发(作者:)

27《一个粗瓷大碗》

一、好词积累

陈列 袭击 日寇

艰苦 炊事棚 侦查

二、词语解释:

陈列:把物品摆列出来让人看。

袭击:出其不意地攻打。

日寇: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

艰苦:艰难困苦。

炊事棚:部队准备膳食的地方。

侦查:未为了弄清楚敌情、地形以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三、近义词

陈列———摆设,

连忙———赶忙,

艰苦———艰难

四、反义词:

结束———开始,

危险———安全,

清楚———模糊

五、词语搭配:

令人感动的故事,

看得清楚,

急得直叫。

六、品读感悟

品读一: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感悟:赵一曼的语气坚定,不容推辞,他以为这个碗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所以

坚决要求退还。

品读二: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

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感悟:“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体现了战士对赵一曼的爱戴,一个“该”字,说明

赵一曼已经很多日未吃过饱饭了。

品读三:赵一曼端着碗,轻轻地走近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

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感悟:这句话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与“半碗野菜粥”,突出表现了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品读四: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

么丢啊!”

感悟:当赵一曼的碗再一次“丢”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可是,对于赵一

曼而言,只有人人都有了碗,她的碗才不会“丢”。

品读五: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感悟:一个“早”字找到何时没有界定,表明赵一曼没有碗用已经很长时间了。

品读六: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了一点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

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有沾过粮食了。

感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箱子面充饥”,写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团

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说明团长、政委和战士

们共度难关,不搞特殊化,这样的队伍才能使革命走向胜利。

品读七: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感悟:写炊事员老李被赵一曼的行为所感动,从侧面表明了赵一曼舍己为人,关

心同志的品质,也反映了战士们对赵一曼的敬佩与爱戴。

七、课外阅读拓展

赵尚志

赵尚志是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赞扬说:“有名

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

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全家流

亡哈尔滨,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

员之一。同年冬受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哈

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

他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

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游击

队创立时,他与战友们发出誓言:“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

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心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

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

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

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

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

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

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

餐风宿露,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

赵尚志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

敌人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赵尚志壮烈

牺牲时,年仅34岁。 解放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人

民政府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为尚志村,把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

“尚志大街”。


更多推荐

东北,部队,游击队,品读,战士,联军,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