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发(作者:)

透过甲骨文了解商代习俗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它来源于

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它多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殷墟

小屯一带,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大约4500多个单字,而如今可识者只有1/3。它的基本词汇,基

本语法和字形结构,奠定了中国汉字延用至今的基础。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刻写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当时

商王室的占卜师是用龟甲和兽骨作为占卜的材料,在占卜时,在加工

过的甲骨片反面钻出凹槽,用火灼烧,然后根据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

凶,并把需要祈求的事情与结果刻在卜骨上。叫作卜辞。卜辞的内容

包括了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时日、吉凶、祭祀、征伐、狩猎、

年成、以及天气、出行、生育、疾病等等。

三千多年前,古老的黄河中下游河流纵横,森林沼泽密布,气候

温润,许多野兽、飞禽、鱼类栖息于此,史记中谈到殷商之地有:

“麋鹿在牧,飞鸿满野”之记载。从对甲骨文动物名称的检索中,我

们可以见到商代栖息在中原森林、沼泽、草地中的动物类别。已经识

别出的动物名称有70多字,代表了30多种动物。例如哺乳类陆地动

物:象、虎、鹿、麋、兕、狼、狈、狐、兔、猴、獾、兽等,水陆两

栖或水生动物如蛇、龟、鱼、鼋、黾、虫等,飞禽类雀、鸡、雉、燕、

鸟、鹬等家养和驯化的动物牛、马、羊、豕、犬等,以及经过神化的

动物龙、凤等。有学者对殷墟出土的动物群二十多种进行分析,发现

野牛、猪、麇鹿的骨骼占有80%以上,这种动物适应生长在平坦的沼

泽区和湿润的森林植被较好的环境中,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原的环境

特征。

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与动物相关的社会活动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田猎

商代田猎是商王室的一项重大活动,主要田猎区域在河南西北部

和山西南部,多数田猎活动与商王和贵族的游乐观、土地的开发、除

禽兽之害和军事演习有关。

武丁时的一条卜辞问出猎的吉凶,其意是:“第二天是癸卯日,

用焚烧树林的方法能擒获野兽吗?癸卯这天用焚烧的方法果然得获兕

牛十一头、野猪十五头、獐二十一头。”

武丁时的另一条卜辞为:“史官毂问道:商王在gui地打猎,是

否擒获野兽?这天去打猎,果然获一头虎、四十头鹿、一百六十四头

狐,五十九头小鹿。”

象,大象是商代人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不仅许多象牙雕刻的

工艺品,而且在商代青铜器和玉器纹饰中也多有表现。在商代都城的

王陵区考古中,不只一次的发现当时人们用大象或幼象做祭牲的祭祀

坑。在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有‘殷人服象’的记载。在甲

骨卜辞中,有这样的问讯:“今天晚上有雨,能擒获大象吗?”另一

辞说:“殷王田狩于chu地,获大象二匹。”类似这种猎象内容的甲

骨卜辞有很多,说明商代的野生大象和其它动物一样,是商王狩猎的

主要对象。正因为河南是当时大象的主要栖息地,河南又一名称为

“豫”,豫字就是殷人服象的图形再现。

虎,在甲骨卜辞中保持着最原始的图形。有突出的牙和爪表现。

这种凶猛的动物是较难擒获的,因此卜辞中提到的大型围猎活动中,

虎经常只获到一或二只。

兕,这是一种曾经生存在黄河流域的野生大青牛,另一种说法是

犀牛,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过犀牛的骨骼,但大量是野牛之骨。

武丁时期卜辞有一条记载:癸卯这天用焚烧的办法获到了兕十一头,

野猪十五头,獐二十一头。

鹿,是商王狩猎中猎获最多的一种动物,在甲骨卜辞中多次记载

获鹿百头以上的田猎活动,而最多的一次竟达三百九十多头。

在甲骨卜辞中,类似这种擒获各种动物的内容很多,一些文字直

接显示出捕获动物的方法如火烧、陷井、射猎、追逐围猎、设网等分

别在动物下加“火”“井”“足”“网”等等,

如:来表现。

在渔猎方面,甲骨文字中的(水中之鱼)、(钓鱼)、(抓鱼)、(网鱼)、

表明了捕鱼的种种方式。

二、驯养与畜牧

早在史前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将驯养动物看作个人或家族财富的

组成部分。在墓穴中随葬猪头、獐牙等动物骨骼以表示自己的显赫地

位。在商代,动物的驯养与畜牧已经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支柱,获取

财富的方式。以此用来耕作生产、狩猎、征战和役使,更是食用肉类

的主要来源。中国传统的饲养动物——“六畜”即马羊牛鸡犬猪的名

称,在甲骨文字中都存在。在《世本》这部史书上有“相土作乘

马”“王亥作服牛”的记载,意思是相土和王亥这两个商王率先掌握

了乘马服牛的技术。人们对动物畜养的传统如此之久。商王室已经有

了专门的畜牧管理机构和官吏,主管养马的称“马正”“马小臣”,

主管养牛称“牛正”“牛臣”,主管养犬称“犬侯”“多犬”等,主

管放牧的称“亚牧”、“牧正”。并在王畿和诸侯国内设有专门的牧

场。也是商王频繁活动的地方。商王掌握着牧场的情况,而牧场管理

者则要定期向王室报告情况、贡献牲畜。

商代饲养动物的方式是放牧与圈养并存。在甲骨文中,“家”字

是由建筑的屋顶下加“豕”

构成。说明了家庭的构成与饲养的动物有密切的关系。圈牛于

“”,圈马于“”,

圈羊于“”,牧字“”从人从牛或羊,象人持鞭赶牲畜状等,甲

骨文字中还有许多有关人们对动物的饲养保护、体态观察、疾病处理

的字。

卜辞中有“王畜马在兹”,意思就是商王在这个马厩中养马。

在商代遗址的殉葬和祭祀动物骨骼中,大多数是牲畜的骨骼,特

别是牛、猪、犬,在郑州商城东北一条探沟中,就出现了八个葬狗坑,

共用狗90多只,最多的一坑葬狗23只。在安阳大司空村发现的制骨

作坊的大量骨料中,多数是牲畜的骨头。

除了六畜以外,商代驯养还有鹿、兔、禽类等,而1978年出土于

安阳武官村的象,脖子上带着铜铃,说明这是一头被驯化的大象。

三、牲祭

商代以神道设教,上天神祗与祖先是一切权利的主宰。人们通过

举行祭祀和献上的牺牲品,以取悦神灵,达到避除灾难,收获幸福、

取得丰收、赢得战争胜利等多种目的。在殷墟考古中,发现了许多在

举行宗教礼仪时埋葬大量动物骨骼的献祭坑,其中的动物多有牛、马、

猪、羊、鸡、犬等,有时一次献祭的动物数量多达千头,几乎每天都

有用牲畜祭祀的事情。卜辞中记载不同祭礼以不同动物组合作为祭品

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多的是一次以千人千牛作祭品。胡厚宣先生在对

商代卜辞考察中发现,在祭祀中用了1000头牛以及300、400、500

头牛的各一次,而用去100头牛的祭礼有10次。

用马作为祭牲和殉葬在商代十分常见。发现许多专门殉马的马坑

中,马匹的数量多少不等。多则三十多匹。在商代贵族大墓都有殉马

或马车,并有牧马和驾车的驭手,这种习俗成为商周时期贵族大墓随

葬车马坑的惯例。

商代墓葬的另一典型埋葬方式,就是在墓穴正中的主棺下,有一

葬狗的坑,称为“腰坑”。这是一种商代人以狗为宠物和通灵之物的

文化现象。也是判断是否为商代墓葬的标准。

众多动物共存的自然环境,使得商代人将动物看作是神灵与人沟

通的媒介。在商代遗留的精美文物中,无论是礼仪用具的青铜器、佩

带、装饰用的玉器、骨器石器等都装饰着不同种类的动物纹饰,无论

是抽象的、图案化的,或是写实的,或肖生的,都将动物强盛的生命

力和超自然的能力作为一种崇拜的描写对象。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形

象神秘可怖的兽面纹(也叫饕餮纹),是一种虎、牛、熊、蛇、猛禽等凶

猛食肉动物的集合体。它表现了商代人对动物的敬畏。而代表黑夜和

死亡的鸱?(猫头鹰)则是战争的代表。蛇、龟类水陆两栖动物则是一种

预知

过去未来的灵物。在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中,出土了大批与动

物有关的文物,仅玉器中玉雕动物就多达27种。其中多数都可以在甲

骨文中找到名称。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汉字,说明了商代人与自然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甲骨文中,不仅可以考察到当时生存在这个环境中动物的类别,

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各项活动,特别是田猎、农业与畜牧业、

手工艺、宗教仪式等,都以动物群体的生存和利用为社会支柱。在商

代人心中,动物是图腾、是祖先、是天帝使者、是人类伴侣,是残害

人类的恶魔、还是人类征服的对象。善与恶的不同角色,使得动物成

为商代文化表现的主要母题。


更多推荐

动物,发现,商王,祭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