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发(作者:)

ENVIRONMENT驭ECOLOGY

【中国美术研究】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

殷杨冰灵

摘要院开放的历史环境下袁人物画在唐代处于成熟时期袁在这个国力强盛尧政权稳定的时期也是仕女形象画发展的

高峰时期遥张萱的仕女人物绘画在当时具有独特的风格袁整个人物造型具有丰腴圆润的时代精神面貌袁大胆地展示出了当

时时代女性肥美肤白尧健康活力的无限魅力遥他笔下的贵族仕女体现出闲适自在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袁选择张萱的经典

作品进行人物审美造型特点拓展分析袁以了解当时社会风气尧绘画理念尧审美趋势等方面的特征遥

关键词院张萱曰仕女人物画曰造型特点

一、盛唐社会人物精神面貌及审美标准

在隋代大一统的基础上,统治者重视借鉴前代历史的

经验使得唐王朝政权巩固、经济繁盛

、文化繁荣,并将中

国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高峰期。在这安定的内部环境里,唐

代又采用开放包容的政策,大批的异族

、异邦人员出入长

安,长安成为中原文化的交流汇集地

。外来文化的融入也

让人民生活文化充满富足包容、开明宽阔。传统绘画也因

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在造型上与汉魏六朝所追求的

“清肌秀骨”所不同,表现出唐代仕女画中“

以丰厚为体”

的特点。

唐代的妇女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原因

,妇女更多

地接受一些道德礼教的训范,女子们遵循三从四德。但唐

代风气开放,也不排斥女子对文化才学的向往与追求。社

会局势的昌盛和时代的特征在仕女画中女子的精神面貌上

得到了切实的反映,时代的审美标准也跟着时代的特点

由清秀之美转向丰腴之美。唐以来都是以肥为美,

这与

当时长年的征战生活环境影响女性美的审美有关

,这种

逐渐形成的时代心理也影响了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形成

了由柔美变为壮美的审美趣味。封建时期上好下效的行

为比比皆是,上层的审美喜好成为了子民们效仿的审美

主导。

从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室东壁

北侧的《宴饮图》中,可直观看到仕女脸庞丰腴,动态

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自上而下以丰肥为美的客观现

象。唐王朝的仕女画样式也因社会风气而形成以肥为贵

的风尚审美。从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等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物精神面貌。从绘画作品的审美观

念来看,其凝聚着社会历史的形象化,使得画家表现出整

个盛唐社会以壮美为主流的审美趋势。唐代仕女人物画形

象的塑造、构图、施色都展现出仕女丰腴肥美的身躯

,也

是画家们理想形体的表现。在以形写神的绘画形式中把现

实和理想的仕女形象表现得恰到好处,使得唐代仕女画在

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张萱仕女人物画作品的造型特点

渊一冤和谐的布局

中国画在构图框架、形状设计上是具有讲究的,需要

42

将实际特征和人物心理特征融进创造理念里,进而在纸张

上显示出人物的实际造型特征。张萱依据实际人物造型的

内涵和人物审美的视觉需求,在画

面的构图布置上的安排

中显示出高超的经营手段,布局和谐统一

,没有呆板的感

觉。在颜色的搭配上也是斟酌甚微,画面主次分明,空间

关系协调吻合,富有很强的创造力。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贵族豪门的日常

生活状态,杨贵妃的三姐妹与一群侍女在春意盎然的午后

结队郊游的情形。画卷上人物都是在马上,前面三人为导

向,后面为五人一组,马匹与马匹之间间隔适中,尺度得

当。分乘的八匹骏马前呼后拥

,步伐悠闲。线条呈现的弧

度给整个构图添加轻松舒适的感觉,也反映了杨氏姐妹郊

游心情的愉悦。张萱心思缜密,从构图上把人物关系安排

得宾主分明

《捣练图》卷表现的是宫廷仕女制作丝绢的场景,张萱

采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游走观察法将画面分成三组劳动场

面,整幅图分为三段共十二人。张萱根据制作丝绢的工序

合理安排了画中人物的位置和动作。首段是捣丝的场面,

由四个仕女手中拿着木杵进行捣丝

,四个人物位置排列不

一,打破了规整的布局。中段则是两个仕女对坐正在整理、

缝纫丝绢,旁边有一个女仆用扇子扇火炉,画面富有劳动

的气息也表现出仕女们认真严谨的态度

。顺势带出末段是

由两个妇女把绢拉平,让中间的手拿熨斗的妇女烫平绢布,

旁边则有另一妇女背对画面,

被拉平的绢下冒出一个小女

孩,让整幅图都充满了趣味

渊二冤丰盈的体态

在封建社会唐代妇女的形体特征是很明显的,

妇女自

我形态表现在历史朝代上更略胜一筹,她们大胆张扬有个

性,若隐若现的装扮把身体的丰盈隐隐透出

,看似有些挑

逗的趣味,但又不失道德礼节。仕女形象开始变得“圆润

丰肥,曲眉丰颊”。张萱的仕女体态特征也是应了时代的潮

流以胖为主,根据女性的地位等级刻画出的仕女形象又有

所不一

张萱笔下的仕女有婴儿般童真稚嫩的形象面貌,耳目

擅用朱色晕染,显现出肥嫩的画面效果

。他绘画用线讲究

起承转合,画面充分表现用笔的准确度,行笔稳而准,富

有行云流水的动态感。他合理地表现出线条的张力和聚集

轻和重、虚和实,不仅把仕女丰腴的形象特征完美地呈现

出来,还成功地体现出人物优雅大方的内在精神气息

刻画的仕女虽“胖”,但并不笨拙臃肿,反倒给人一种匀

称、灵动、娇媚的动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

仕女是宫廷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题材上可以看出以闲

适、乐观的生活状态为主,这也应了仕女人物那丰盈的体

态。张萱的仕女画是以端庄华贵、丰腴典雅著称,可见具

有不俗的技艺。丰乳、翘臀也是女性独有的魅力,

这用魅

力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唐人的审美风尚,更强调的是唐代

女子自信、健康的精神面貌。

渊三冤精致的装饰

唐代妇女的服饰和妆容装扮反映了唐王朝社会的审美

标准。我们从张萱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面貌,画

面透露出一丝丝的性感。“绮罗丝缕见肌肤”,在盛唐时期

是非常流行的,这种大胆开放、华丽不俗的服饰也是为仕

女画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发饰、妆容、绮罗等都是女性美的装饰。张萱用精细

的短线勾勒出仕女头上的发饰,

这些发饰的短线被头发的

长线包围成一体,乱中有序地交织在一起,精

致的头饰经

过张萱的渲染也成了乌黑的发梢里的点缀。画面上仕女们

淡妆研丽,加上张萱采用轻柔的线条营造出略微蓬松的发

髻给人一种舒适的视觉效果,从她们优雅的动作、从容的

神情中一点也感受不到封建女性的压迫

。依据仕女的着装

唐代女性无疑是历史朝代中最大胆和性感的。她们身穿高

腰绮罗裙,颈部和头部裸露而出,胸部位置处于半遮半掩

的状态,大胆地绽放出对人体美的追求。仕女画中人物的

服饰出现露装现象与佛教有关

,佛教崇尚人体美,在着装

上没有特殊的禁忌。

三、张萱仕女人物画作品的价值体现

渊一冤时代的特征与印记

人物意象造型的理解和拓展是中国人物造型创造的核

心,在拓展中结合实际显示出人物时代的特殊造型表现是

每个画家在创作中需要考虑到的重要问题。盛唐的仕女画

总体上具有“丰厚为体”“体态丰腴”“神情忧虑”的风

格特点,张萱所绘画的仕女具有时代的代表性

。他结合艺

术经验对人物的体态进行思索,在人物造型中凸显出唐代

女性丰颊硕体、服饰艳丽的特点

,进一步在作品中以人物

体态表现神态,正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

卷。作品的主体意识有唐代人物的“

气”和“神”的印记,

融入了人物丰腴的实际造型,体现出自然的美感,从创作

风格的艺术性、表现性来反映基础构图的细致和内涵,特

别是充分结合人物的实际状态,在构造中更有灵动性。张

萱在人物形体表现上更具有生活感

,使作品的特殊性和写

实性的时代特征和印记更加彰显。

渊二冤现代的延续与传承

中国画是传统人物的精神、理念、文化的传承载体。

从张萱充分结合人物实际形体入画可看出

,艺术审美的理

念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支持。关于人物的创作,

我们可以借

鉴张萱将人物实际融入到具体的创作理念中,进而将人物

2019·05

的造型展现于实际绘画中。张萱那文学修养和精巧的构思

也是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特别是在组织线条上具有条理、

清晰、明朗的思路,线条呈现出精妙的弹力,把唐代仕女

那典型的造型特点表现得微妙至极。线条的工细劲健感是

时代的印记,更是现代画家深入了解和发展专研的对象。

就张萱仕女人物画作品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依据前人基

础再将人物审美造型拓展,促使中国人物画创造与新型理

念意识结合,进而彰显不同的中国艺术形式。张萱人物的

基础造型是基于对历史、环境的理解与拓展,现代在

传承

艺术理念和文化理念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

人物的塑造,具有时代意义的造型体现也是历史发展和人

物理念造型的表现。

四、结语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唐盛期

是仕女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也成为了独立的“

女”画科。张萱把握时代的审美特征,运用磊落遒劲的线

条立骨,再配上工细的晕染方法

,赋色典雅单纯,把仕

女面型圆润微胖的时代特征很好地塑造出来

。张璪提出

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原则触发了顾恺之的以

形写神,张萱也以他们的理论为导向将唐代仕女画的现

实客观形神兼备彰显在画上,塑造出线色和谐的唐代仕

女丰厚艳丽的感官美。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视盛

唐时期仕女画的新面貌,以传统的散点观察为构图

,巧

妙的施色与留白的背景形成极大的反差,正是这样的反

差使画面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意境效果。张萱绘画仕女作

品具有时代特征的特殊性和写实性

,从传承理念出发对

现代中国人物画有很高的考究价值。依据张萱仕女画的

造型特点再结合现代审美理念

,可以对我们的创作起到

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院

[1]徐书成.中国绘画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刘晓露.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D].湖北美术学院,2012.

[4]BiljanaCiric.唐代绘仕女画及审美风气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

学,2004.

[5]雷蓥.陕西唐墓壁画侍女形象的艺术风格及演变探究[D].西安

美术学院,2011.

[6]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2002.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单位院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43


更多推荐

人物,仕女,审美,造型,表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