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发(作者:)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复习题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复习题
统计基础知识(标注●的为选学部分)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
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C)
A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B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D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预测模型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D )
A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B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 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
化程度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D )
A身高 B工资 C年龄D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B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D)
A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B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C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再到定量认识D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
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7.一个统计总体( D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 D可以有
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 B )
A品质指标 B数量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9.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是( D )
A工作与结果的关系B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C工作与经验的关系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D )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11、设某地区有800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
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D )
A.全部工业企业 B. 80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800家工业
企业的全部工业产品
●12、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D )
A.每个省的人口 B.每一户 C.全国总人口 D.每个人
●13、有200家公司每位职工的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200家
公司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 A )
A.200家公司的全部职工 B.200家公司
C.200家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
D.200家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只有2个或2个以上正
确答案)
1.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 ABCDE )
A总体 B总体单位 C标志 D变量 E指标
2.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BCD )
A商品零售额 B工龄
C计划完成百分数 D合同履约率
E企业经济类型
3. 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E )
A全国总人口 B年龄 C平均工资 D钢铁产量 E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4. 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 ACDE )
A统计设计B统计与参与决策 C统计调查 D统计整理 E统计分析
5. 总体的基本特征有( ABC )
A同质性 B大量性 C差异性 D相对性 E绝对性
6. 统计设计阶段的结果(ABCD)
A统计报表制度 B统计调查方案 C统计分类目录
D统计指标体系 E统计分析报告
7. 统计分析阶段的任务包括(CDE)
A搜集完整的原始资料 B准备系统的、条理化的综合资料C分析
和评价所掌握的统计资料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E对事物未来的
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
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BCD )
A全国人口数是总体B每一个人总体单位是
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D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E 人口的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
●9.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C )
A国民生产总值B人口密度C全国总人口数D投资效果系数E工
程成本降低率
●10.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BE )
A工资B所有制
C旷课次数D耕地面积
E产品质量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
动。(√)
2.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
3.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4.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5.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6.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
7.对有限总体职能进行全面调查。(×)
8.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9.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是有限的。(√)
10.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
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
11.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的划分都具有相对性。(√)
●12.总体的差异性是指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可变的
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13.数量指标是指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
志汇总来的(×)。
●14.所有的统计指标和可变的数量标志都是变量(√)。
●15.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每一件产品
(√)。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
1. 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B)
A统计部门掌握的统计资料 B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
个体资料
C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取得的预测数据 D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
发布的资料
2.统计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可以是原始资料,可以是次级资料,原
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A)
A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B二者不相干
C原始资料就是次级资料 D次级资料质量上次于原始资料
3. 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
(D)
A是否进行登记、计量 B是否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定调查方案 D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
下述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
A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
查
C到某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 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资
料进行复查5.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
和不连续调查。下述调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D)
A每隔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B对2006年大学毕业生分配状况
的调查
C对近年来物件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D按旬上报钢铁生产
量
6.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B )
A二者是一致的 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二者没有关系 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7.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省
饮食业的( C )
A全部网点 B每个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8.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
饮食业的( D )
A全部网点 B每个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9. 我国的统计报表(B)
A都是全面统计报表B目前大多是全面统计报表
C目前大多是非全面统计报表 D只是个别单位填报
10.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
于全面调查的是( B )
A就全国钢铁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C到某地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 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
的资料进行复查
11.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 D )
A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职工 B每一工业企业中的厂长
C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车间 D每一工业企业
1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D )
A灵活程度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作用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3.调查对象是指( A )
A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 B进行调查的标志承担者
C提供调查资料的单位 D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
14.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
安排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 )
A该市全部职工 B该是每个职工
C该市职工的业余时间 D该市职工的业余时间的支配情况
15.为了了解职工业余生活,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
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此项调查宜采用(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6.人口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是为了( A )
A避免登记的重复与遗漏 B确定调查的范围 C确定调查的单位 D
登记的方便
17.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取得原始统计资料,所谓原始统计资料
是( C )
A统计部门掌握的资料 B对历史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后取得的资料
C直接向调查单位进行登记所取得的资料 D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
上发布的资料
18.调查期限是指(B)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
19.调查时间是指(C)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20.在统计分析中,需要已婚人口数和未婚人口数指标,则相应的
调查标志是(A)
A婚姻状况 B已婚人口数 C未婚人口数 D已婚及未婚人口数
21.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C)
A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 B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C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D确定调查单位的目的不同
22.入户访问的优点之一是(A)
A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和调查较为复杂的项目 B访问成功率比较高
C调查的成本不高 D调查的速度快
23.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D)
A问卷长度比较长 B费用比较高
C效率不高D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24.一项调查,当数据仅从随机抽取的总体部分单位来获取时,称
为(A)
A抽样调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
25.下列属于抽样调查的是(D)
A经济普查B人口普查C农业普查D1%人口普查
26.按照某一标识,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组、类),再在层内按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此种方法为( C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27.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
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此种方法为( B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28.将某居民小区的4000户居民从1—4000编号,在1—100号
中随机抽取1个号码为3,则3、103、203……3903构成抽样调查样
本,这样的抽样方法为( B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29.某高校三年级学生共1000人参加考试,将1000份试卷编好
号码后,从中随机抽取30份计算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 A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30.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时,将职工家庭按居
委会分组,并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再对抽中的居委会
所辖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为( D )A多阶
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
31.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组来抽全
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B)
A整群抽样 B分层抽样 C多阶段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只有2个或2个以上正
确答案)
1.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种类,下列
各项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BC)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全面统计报表 E定期调查
2.制定一个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有(ABE)
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对象 C确定标志性质
D确定资料的使用范围 E确定调查项目
3.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ABC)
A全面调查方法 B报告法调查 C经常性调查方法
D一次性调查方法 E快速调查方法
4.通过到处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
的基本状况,这种到处属于(BE)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E非全面调查
5.重点调查是一种(BCDE)
A统计报表制度 B非全面调查 C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D可同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的调查方法
E能够大致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法
6.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CD)
A所研究问题比较重要 B没有能力进行全面调查
C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D调查目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E经费充裕
7.抽样调查的特点( BE )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C目的在于推算反映全面情况的数据 D是一种定期进行的调查 E
与典型调查相似
8.在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BCE )
A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 B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
C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D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是变
量
E每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是变量
9.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 BCE )
A所有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设备是报告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10.下列哪种调查方式属于面谈访问(DE)
ACAPI B邮寄调查 C电话访问 D入户调查 E街上拦截访问
11.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 ABCD )
A计量错误 B记录错误 C计算错误 D编码错误 E抽样错误
12.普查是一种(BCD )。
A非全面调查B专门调查 C全面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经常性调查
13.某地对集市贸易个体户的偷漏税情况进行调查,1月5日抽
选5%样本检查,5月1日抽选10%样本检查,这种调查是( ABC )。
A非全面调查 B一次性调查 C不定期性调查 D定期性调查 E经常
性调查
14.非全面调查是指( CDE )
A普查 B统计报表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抽样调查
15.统计台账的特点是(ABD)
A按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 B是一种账册
C多是按时间排列进行一次性的汇总 D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
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E只在生产班组设置
16.概率抽样的特点包括(AB)
A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B 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数值
C有时是唯一可选择的调查方法 D费用相对较低 E时效性较差
17.原始记录必须具备的特点是(BD)
A时效性 B 最初性 C准确性D直接性 E可操作性
18.下列有关概率抽样误差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CE )
A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B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大
C总体变异程度越小,抽样误差越小 D总体变异程度越小,抽样
误差越大
E误差大小受抽样方法影响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2.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
式。(×)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4.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5.普查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但花费较大。(√)
6.各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会造成重复劳动,因此不应提倡。(×)
7.要想通过非全面调查来取得全面资科,应选用典型谓查方法。(×)
8.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不一致的。(×)
9.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颁布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故各级
领导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都可以通过颁布统计报表来收集。(×)
10.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且不需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11.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因此,它适
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
12.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
来划分的。(×)
13.有些调查必须也只能使用抽样调查。(√)
14.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比全面调查使用经费要多。
(×)
15.概率抽样调查存在抽样误差,但可以度量并控制。(√)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D)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 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
性质相异的单位2.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 )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C )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 B分组组数的多少不同
C各自采用分组标志个数不同 D分组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4.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5.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
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C )
A260 B215 C230 D285
6.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C )
A各组单位数与总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单位数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
分组方法是(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平行分组
8.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 A )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9.下列分组中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产品按质量优劣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 D乡镇按工业产值分组
10.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
属于( C )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
11. 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D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 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 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12. 在分组时,若有某单位的变量值正好等于相邻组的下限时,一
般应将其归在( B )
A上限所在组 B下限所在组 C任意一组均可 D另设新组
13. 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当全距不变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是( B )
A正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乘积关系 D毫无关系
14. 对某地区的全部商业企业按实现的销售额多少进行分组,这种
分组属于( A )
A变量分组 B属性分组 C分组体系 D复合分组
15.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
据此分为6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B)
A710 B260 C1560 D3480
16.组距与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
时,组距与组数(D)
A没有关系 B关系不确定 C有正向关系 D有反向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只有2个或2个以上正
确答案)
1.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方法。
它( ABDE )
A是统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
C是在统计总体之间进行的 D对总体而言是分
E对个体而言是合
2.统计分组有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两种,下述人口
总体分组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BD )
A按性别分组 B按年龄分组
C按文化程度分组 D按收入水平分组
E按居住地区分组
3.指出下表表示的分布数列的类型( BCD )
A品质数列 B变量数列
C组距数列 D不等距数列 E等距数列
4.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80%—100%,
第二组为100%—120%以上,则会:(ABE)
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
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迭
C此类数列只能是等距数列,不可能采取异距数列
D各组的上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
应归第一组
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
应归第二组
该表属于(ADE)
A简单表 B简单分组表
C调查表 D分析表 E时间序列表
6.在次数分配数列中(CD)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
所起的作用越小
E频率又称为次数
7.组中值的计算公式为(ADE)
A组中值=(上限+下限)÷2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组中值=上限÷2+下限 D组中值=下限+(上限-下限)÷2
E组中值=上限-(上限-下限)÷2
8.下面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BCE)
A工厂按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B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C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D职工按工龄分组
E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
9.统计整理的内容包括(ABCD)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展变化情况
10.选择分组标志应考虑(ABC)
A研究目的与任务 B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
C现象所处历史条件与经济条件 D与过去的分组标志一致
E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11.将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分为60分一下、60-70分、70-
80分、80-90分、90-100分共5个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
A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该归入70-80分这一组
B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 C相邻组组限是重叠的
D第三组组中值为75 E它属于等距分组
12.按所起的作用不同,统计表可以分为(ABE)
A调查表 B汇总表 C简单表 D复合分组表 E分析表
13.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ABC)
A分组 B汇总 C编制统计图表 D计算机录入 E计算指标值
14.企业事业单位报送统计资料的组织形式(ABCDE)
A邮寄报送 B电话报送 C计算机远程传输
D使用磁介质报送 E网上直报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统计整理仅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一步。(√)
3,分组标志是将统计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的依据。(√)
4.根据数量标志下的各变量值,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象性质上的差
异。(×)
5.各组次数占总体次数的比值通常称为频数。(×)
6.某一变量分为两组:15~20,21~25,由此可以判断该变量为
一连续变量。(×)
7.用组中值可近似地表示一组中各个体变量值的一般水平。(√)
8.用统计表表示次数分布,各组频率相加之和应等于100%。(√)
9.统计表是表述统计整理结果的唯一形式。(×)
10.统计分组实际上是通过保持组内统计资料的同质性和组间统计
资料的差异性。(√)
11.复合分组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
并列分组。(×)
1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1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4.统计整理是统计由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认识的
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5.统计资料整理就是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分组,并按要求
进行各种分析。(×)
16.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
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17.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就是
复合分组。(√)
18.平行分组体系是要按照主要标志和次要标志对总体进行多次分
组。(×)
19.简单分组就是用简单标志进行的分组。(×)
20.对连续变量数列,既可以编制成单项式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
成组距式变量数列。(×)
21.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与组距成正比关系。(×)
22.分布(分配)数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数列。(√)
23.在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如果重叠,则与上限相等的标
志值应该计入本组。(×)
24.统计表的内容可分为主词和宾词两部分,前者是说明总体的统
计指标,后者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
25.在统计分组中,频数实际上是各纽标志值的加权,用以权衡各
组作用的大小。(√)
26.所谓统计分布,就是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和相应的频率。
(×)
27.按品质标志分组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
28.统计汇总主要是计算标志总量。(×)
29.组距式分组中每组包含多个变量值。(√)
30.统计分布是指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31.在变量分布中,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小于1。(√)
32.目前,对于大量统计资料,一般使用计算机汇总。(√)
33.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式的,表的左右两端不画纵线。
(√)
34.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大、中间小。(×)
(四)综合应用题
1.某企业工人如产量资料如下: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2)上述数列中的变量是(A)
A日产量 B工人数
C日产量的具体数值 D工人数的具体数值
(3)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B)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4)各组的频率分别为(C)
A 6 12 12 14 15 18 22 8
B 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C 0.06 0.11 0.11 0.13 0.14 0.17 0.21 0.07
D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5)从表中可看出日产量80—90件组的工人数为14人,该人
数包括(A)
A 日产量为80件的人数
B 日产量为90件的人数
C 既包括日产量为80件的人数也包括日产量为90件的人数
D 不包括日产量为80件的人数也不包括日产量为90件的人数
2.为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
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
利用以上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的行为属于( C )。
A.统计资料
B.统计学
C.统计工作
D.以上都不是
(2)题干中的数列属于( D )。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3)题干中的人数是( B )。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频率
(4)题干中的变量是( A )。
A.分数
B.人数
C.分数的具体数值
D.人数的具体数值
(5)题干中各组的频率分别为( C )。
A. 18 52 73 44 13
B. 0.18 0.52 0.73 0.44 0.13
C. 0.09 0.26 0.365 0.22 0.065
D.9 26 36.5 22 6.5
(6)抽中的200人中有人考试成绩为80分,则应归入( B )。
A.第三组
B.第四组
C.第三组或第四组均可以
D.第三组或第四组均不可以
(7)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所采用的抽样方式属于( A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8)题干中所进行的调查中,调查对象是( B )。
A.北京市2010年所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
B.北京市2010年所有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C.北京市2010年每一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
D.北京市2010年每一个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9)题干中所抽取的200人构成一个( B )。
A.总体
B.样本
C.总体单位
D.样本单位
(10)题干中分组数列的全距是( B )。
A.30
B. 40
C.50
D.60
第四章统计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
1.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A )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D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2.按统计指标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A )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量指标和相对
指标
D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 E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B )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4.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
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
亿元。以上总量指标依次是( C )
A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B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 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D 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5.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
12.8和3.7,则( A )
A 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 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6.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的变动度,
这是需要分别计算各自的( A )来比较。
A 标准差系数
B 平均差
C 极差
D 均方差
7.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D )
A 绝对数
B 绝对数和相对数
C 绝对数和平均数
D 相对数和平均数
8.统计指标体系是由(A )
A 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B 若干个相互矛盾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C 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D 若干个相互限制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9.某企业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实际降低7%,则期单
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D )
A 102.3%
B 94%
C 140% E 94.9%
10.在不掌握各组单位数资料,只掌握各组标志值和各组标志总量
的情况下,若计算平均指标宜采用(B )
A 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B 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
C 几何平均数公式
D 简单算术平局数公式
11.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万元,要研
究该地区40个企业状况,则(D )
A 1000人为总体单位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
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B 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
企业为总体标志总量
C 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单位总量、40个
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D 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
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12.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
12.8和3.7,则(A )
A 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 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13.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D )
A 工资总额81.6亿元
B 2004年全省总人口6808.75万人
C 期末库存量 E 人均GDP
14.某工业公司所属三个企业某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出分别为500
万元、700万元、600万元,各企业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分别为110%、
115%、1055。则该公司工业总产出计划完成程度为(C ) A
110%3
105%115%110%=++ B 110.3%600
7%700115%500110%=++?+?+? C 110.1%105%
600115%700110%5=++++ E
119.0%%1051%1151110%13=++ 15.某建设施工队盖一栋大楼,计
划230天完成,实际290天完成,若求计划完成程度,则下列选项正
确的是(B )
A 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没完成计划 B计划完成程度为
90.63%,超额9.37%完成计划
C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完成了计划 E计划完成程度为
110.34%,超额10.34%完成计划
以2000年作为基础,则历年投资的发展速度为(A)
A 113.05% 132.15% 168.6%
B 13.05% 32.15% 68.8%
C 113.05% 116.89% 127.74% E 13.05% 16.89% 27.74%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只有2个或2个以上正
确答案)
1. 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CBD )
A生活质量 B 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千瓦 C某家庭的年
收入5万元
D 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 E空气污
染
2. 时期指标的特点是( ACE )
A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B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D某时期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该期时间长短无关
E更长时期的指标数值可通过连续相加得到
3. 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BE )
A销售额 B设备台数 C产值 D利税总额 E库存
4. 下列属于两个总体间对比的相对指标为(AB)
A比较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E结构相对指标5. 相对指标数值的计量形式有两种,(BCD)
A一种是复名数,另一种是百分数 B一种是复名数,另一种是无
名数
C一种是以百分数、千分数、系数或倍数、成数等表示,另一种
是复名数
D一种是无名数,另一种是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
E一种是系数,另一种是复名数
6. 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E)
A 200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
B 2008年末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
C 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
D 2008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9亿元
E 2008年末北京共有卫生机构6590个
7. 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来划分,统计指标可分为(BDE)
A数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E平均指标
8. 标准差系数是(BCDE)
A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比值 B可衡量平均指标不同的总体标志变动
度的大小
C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 D用相对数表现的标志变动度指标
E离散系数
9. 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ABCDE)
A百分数 B千分数 C系数或倍数 D成数 E复名数
10. 下列指标中,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ACD)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E强度相对指标
11.相对指标数值的计量形式有两种,(BCD)
A一种是复名数,另一种是百分数 B一种是复名数,另一种是无
名数
C一种是以百分数、千分数、系数或倍数、成数等表示,另一种
是复名数
D一种是无名数,另一种是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
E一种是系数,另一种是复名数
12. 下列指标中,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DE)
A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1.3%
B2008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C2007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145
D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04680元/人年
E我国2007年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6.3张
13.2008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为80120.5亿元,其中农村居民消
费支出21114.9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59005.6亿元。若求比例相
对指标,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D)
A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B不同总体中某部分数值/不同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C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全部数值
D21114.9:59005.6 E21114.9:80120.5
14.某城市人口数为20万人,零售商业机构600个,求该城市零
售商业网密度,并指出此概念的定义。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DE )
A商业网密度正指标333人/个,逆指标3个/千人
B商业网密度为比例相对指标
C商业网密度为同一总体不同部分总量指标之比
D商业网密度为强度相对指标
E商业网密度正指标3个/千人,逆指标333人/个
15.下列指标中,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ABC)
A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1.3%
B2008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C2007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145
D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04680元/人年
E我国2007年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6.3张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对于一个特定研究总体而言,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可
以有若干个。( )
2.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每个单位在某个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
以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
3.平均指标代表了总体各单位某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抵消了
标志数值的差异。(√)
4.平均指标可以使不同的总体具有可比性,并能以此分析现象之
间的依存关系。如分析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关系等。(√)
5.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上的区别在于变量值出
现的次数即权数的不同。(√)
6.在分组数列中,各组的次数fi有权衡各组变量值轻重的作用,某
组的变量值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
7.在分组数列中,某一组的次数越大,则该组的变量值对平均数
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变量值大小
的影响,二是受权数的影响。(√)
9.只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方
法计算平均指标。(√)
10.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
11.标志变异指标能衡量平均指标对总体单位某个标志的代表性程
度。平均差能够综合反映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12.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愈大。
(×)
13.可以用标准差直接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
14.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
15.人数、吨公里、米、台时、亿元为实物单位。(×)
16.马力/台、千瓦时、艘、工日为实物单位。(×)
17.不同的实物单位可以进行汇总,指标的综合性能较强。(×)
18.总量指标还可以表现为同质总量之差的绝对数。(√)
19.在变量数列中,影响平均数大小的是次数本身。(×)
20.两个指标的统计方式、统计时间、统计手段、计算价格以及计
算方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才能计算相对指标。(×)
21.平均指标就是数值平均数。(×)
22.两个指标的经济内容、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价格以及计
算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才能计算相对指标。(√)
23.统计设计意义上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指标数
值等三个要素。(×)
24.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
结果。(√)
25.某个概念有了质的规定性,就能成为统计指标。(×)
26.数量指标一般用相对数的形式来表示。(×)
27.质量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28.统计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29.“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亿元”是一个要素完整的统计
指标。( )
30.质量指标是反映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指标。(×)
31.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
3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不能转变为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33.职工人数是时点指标,人均工资是时期指标。(×)
34.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结构相对
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35.相对指标必须是同类现象的指标相比。(×)
(四)综合应用题
1.甲、乙两企业人数及月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在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平均工资的步骤中,请回答下述问题:
(1)各组组中值为( D )
A 400 500 700 900 1100
B 200 400 600 800 1200
C 400 600 800 1000 1200
D 300 500 700 900 1100
(2)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C )
A简单算术平均 B调和平均
C加权算术平均 D几何平均
(3)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 C )
A甲823.74元乙832.74元
B甲838.66元乙823.74元
C甲823.74元乙838.66元
D甲838.66元乙832.74元
(4)有关甲乙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代表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CE )
A甲企业标准差160元,乙企业标准差170.5元
B甲企业标准差大于乙企业标准差,甲企业平均工资代表性大
C甲企业标准差162.96元,乙企业标准差175.19元
D平均指标不相同的总体,可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
大小
E甲企业离散系数为19.78%,乙企业离散系数为20.89%,甲企
业平均工资代表性大2.某车间工人日产量如下表:
请回答:
(1)若求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A )
A加权算术平均 B简单算术平均
C调和平均 D几何平均
(2)工人平均日产量是( A )
A 26.8件
B 28件
C 25.7件
D 27.8件
(3)各组工人数所占比重为( ABE )
A结构相对指标 B15% 20% 35% 30%
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数之和大于等于100
E结构相对数之和等于100
3. 甲、乙企业工人月产量资料如下表:
请回答:
(1)若比较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 B )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简单调和平均
(2)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为( D )
A 甲企业72件 乙企业67件
B 甲企业67件 乙企业70件
C 甲企业75件 乙企业85件
D 甲企业67件 乙企业72件
(3)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分别为( D )
A 件甲07.14=δ 件乙24.11=δ
B 件甲24.12=δ 件乙07.14=δ
C 件甲24.11=δ 件乙24.12=δ
D 件甲07.14=δ 件乙24.12=δ
(4)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系数分别为( B )
A %20=甲V %17=乙V
B %21=甲V %17=乙V
C %20=甲V %21=乙V
D %21=甲V %18=乙V
(5)对比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代表性,则正确的选项有( B )
A 甲大乙小
B 乙大甲小
C 法判断
D 代表性相同
4.某厂生产某种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1000元,本年度计划规
定单位成本降低5%,而实际单位成本降低了8%,同时,计划规定该
厂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而实际提高了15%。 请回答:
(1)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D )。
A .160%,超额60%完成计划
B .96.84%,没完成计划
C .96.84%,超额2.16%完成计划
D .96.84%,超额3.16%完成计划
(2)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A )。
A.104.5%,超额4.5%完成计划
B.150%,超额50%完成计划
C.94%,没完成计划
D.94%,超额6%完成计划
5. 为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
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这200人的考试
成绩统计资料如下:
利用以上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题干中200人的平均成绩是( B )。
A.74
B.74.1
C.75
D.75.1
(2)上述平均成绩的计算所采用的方法是(C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调和平均法
C.加权算术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
(3)题干中200人的成绩标准差是(A )。
A.10.45
B.10.54
C.11.45
D.11.54
(4)题干中分组数列的离散系数是(B )。
A.0.16
B.0.14
C.0.15
D.0.13
(5)离散系数的意义是(B )。
A.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强
B.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弱
C.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强
D.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弱
(6)将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平均成绩与上海市统
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平均成绩相比较,得到(C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请回答:
(1)若计算苹果的平均价格,应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A)
A加权调和平均 B简单调和平均 C简单算术平均 D加权算术平均
(2)三个摊位的销售量依次为(C)
A 20.31斤 11.11斤 23.3斤
B 11.11斤 20.31斤 23.3斤
C 23.3斤 20.31斤 11.11斤
D 11.11斤 23.3斤 20.31斤
(3)苹果的平均价格为(C)
A 3.5元/斤
B 3.2元/斤
C 3.38元/斤 D3.7元/斤
第五章时间数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
1.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D )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2.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
展速度,应采用( B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3.已知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
采用( A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4.总速度是( A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 定基增长速度
D 环比增长速度
5.以1980年未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应
开( C )次方。
A28 B27 C26 D25
6.某企业的科技投入2000年比1995年增长了58.6%,则该企
业1996—2000年间科技投入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A 5%6.58 B
5%6.158 C 6%6.58 D 6%6.158
7. 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D )
A 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B 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C 环比增长速度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减1
D 二者无直接代数关系
8.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
A 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B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C 时期数列
D 时点序列
9. 在时间序列中,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的是(A )
A 发展水平
B 平均发展水平
C 发展速度
D 平均发展速度
10.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年比1997年增加了2355,则1997年
-2007年期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B ) A 9%135 B 10335% C
10%235 D 9%335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只有2个或2个以上正
确答案)
1.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就可计算( AC )
A 平均发展速度
B 平均发展水平
C 定基发展速度
D 逐期增长量
E 累计增长量
2.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 ACE )
A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 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 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D 基期发展水平与报告期发展水平之比
E 总速度
3.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BCDE )
A 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B 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C 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应该一致
D 指标数值的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E 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4.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采用的指标有(ABD )
A 发展水平
B 发展速度
C 增长速度
D 平均发展速度
E 平均增长速度
5.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有(BE )
A 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 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 某市近5年企业数
D 某商场个季末商品库存量
E 某商场1990年-2006年商品销售额
6.定基增长速度等于(ACD )
A 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B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
D 定基发展速度减1
E 逐期增长量分别除以基期水平
●7. 时点序列的特点有( BD )
A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有关
B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C 数值相加有实际意义
D 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E 数值是连续登记得到的
●8.时间序列的特征主要有(ABCE )
更多推荐
调查,统计,指标,总体,单位,分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