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天津小升初数学试卷及详解)

《二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及编写说明

本册教材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认识时、分、秒,两步混合运算和应用问,辨认方向,认识路线

借用“绿化家园”的主题情境,整合时、分、秒,两步混合运算和应用问题,方向和路线三方面的

知识。

进一步认读时刻,在活动中体验单位时间的长度,建立时间单位的概念。观察钟面,把圆形钟面刻

度转化成线段图示,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时刻不跨上午、下午)。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体会两步计算的意义,并与图形推算相结合,

在熟练算术运算的同时渗透代数思想。

单独设课,学习份总关系与相并关系复合的应用问题。结合图形推算,以题组的形式突现“和”

的结构,引领学生抓住基本关系;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用这四个方向描述路线.

第二单元,找位置、拼图、观察物体

用简单的数学符号表示物体在坐标图上的位置,直观分析平面图形的分与合,能根据给出的立体

图形想象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平面效果。

强调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在实际的看一看、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

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单元,三四位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简单的计算、认识克和千克

在“绿色饲养场”的主题情境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认识三四位数,会读、写、比较大小

和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计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材突出计数单位的认识,注意把认数和计算结合起来。以认数带计算,在用计数单位计数的过

程中,引出整百(千)数的加减法和乘法;以计算促认识,通过整百(千)数加减整百(千)数和一位

数乘整百(千)数,加深对整百(千)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材采用数位点子图、几何模型块、算盘和计数器以及算式等多种表征方式,帮助学生多途径地

理解三四位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掌握读写、比较大小、不进位加法和

不退位减法等基本知识。

以位值观念为核心,沟通两位数加减与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表内乘除与一位数乘整百

(千)数及相应的除法,培养学生推理的视角和能力,完善学生的算法结构。

在情境中引发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并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对单位质量的实际感受,

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第四单元,三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加减法的估算和简便计算

教材以“阅览室里的书”为主题,围绕图书室借阅图书的情境,采用集中学习算理,分散熟练算法

的方式,组织三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学。形成算理的过程是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

程,鼓励学生把三位数拆分成整百数和两位数或几百几十数和一位数,主动探索,相互沟通,建构个

性化且非常合理的算法系统。

在情境中体会估算的价值,正确评价估算的方法和结果,用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简便计算,引导学生借鉴估算的思路,把接近整百、整千的数先算成整百、整千数,再加上

少加的或多减的部分,减去多加的或少减的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估算的结果是大致的结果,

而简算的结果是精确的结果。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发展灵活而有效的计算和记录方式,教会学

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五位数以内的数位

顺序,会读数、写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能熟练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百几十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及相应的除

法等,会有效估算三位数加减法,会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法,并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计算。养

成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

3.掌握两步混合计算的基本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两步混合式题,会根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简单

推算两步算式中图形符号所表示的数。

4.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

念。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

简单的质量计算。

6.会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标记平面直角坐标图中某物体(图形)的位置,能直观分析平面图形的分

与合,能想象某一简单几何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7.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能用基本方向描述路线。

8.会分析简单复合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本册教材主要是份总和相并关系的复合,相差和倍数

问题的复合,能正确列式解答。

(二)数学思考

1.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和图形来描述现实

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对平面图形分解图像和合成图像的想象过程中,在根据简单立体图形想象其三视图平面效果

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相关的信息进行计算与推断。

4.学生能初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思考的逻辑联系和条理性.

5.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乐于向同伴表达、与同伴交流这个过程.

(三)解决间题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从日常生活或数学内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应用性问题和纯数学结构性

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与体验在解决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情感与态度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产生好奇心,有主动吸收信息的愿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有趣的.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而又充

满理性的数学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3.在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下,学生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4.继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多推荐

学生,计算,数学,单位,问题,图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