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发(作者:)
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拾趣
每年正月初一,是我国人民的喜庆日子。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
地区,他们过春节的日期各有不同,别具特色,下面来看看。
傣族 春节期间人们要身穿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互相拜访。村寨
里还开展“丢包”、“象脚鼓比赛”等。泼水元旦节:傣历的新年在傣
历的六、七月间,大约在农历清明节后一个星期。这一天,人们互相
泼水祝福,所以又叫泼水节。二十世纪50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
经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
回族 年初一全家拜“盘古祖图”。年长的人向全家讲述祖先的历
史传说。
傈傈族 大年初一,同辈人互相追逐若把锅灰涂到对方脸上,以此
庆祝丰收。
壮族 春节全家欢聚“守岁”,并把初一全天吃的米饭煮好,称为
“压年饭”,希望来年丰收。春节期间,青年们对歌跳舞,举行抛绣
球活动。妇女到河边“汲薪水”:广西壮族同胞,年初一早上,由妇女
先到河边或井旁“汲薪水”供这天用,他们认为新水富有活力,可给
庄稼带来丰收。
藏族 年前准备好酥油茶、青稞酒、可口糕点。节日期间不分男女
老少,都要互相敬酒、敬献哈达,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牧民背回
“吉祥水”:我国藏族牧民过年,大年初一清早,女主人也必须早早起
床,先去背“吉祥水”,接着把几滴奶汁滴进“吉祥水”和酥油、青稞
面做成糕点,并在上面插上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表示预祝来年
丰收。
蒙古族 除夕之夜,大家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围着火炉吃饺
子、下棋、听艺人说书,直到天亮。第二天,青年人便骑上骏马到几
十里甚至几百里远的亲戚家作客,吃“全羊宴”。
苗族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苗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在宽敞的草
坪上进行传统的斗牛、踩鼓、吹芦笙、爬花竿等活动。青年则通过舞
蹈、对歌等活动自由挑选情侣。
彝族 春节期间,家家门前竖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并举行野外赛马、摔跤等活动。
布依族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
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
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满族 春节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初一再拜
一次,为迎新春。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满族同胞,节日期间各自挂
出自己的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
端。
瑶族 节日期间,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
“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扛锄农夫,三人边
舞边歌,表示欢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
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畲族 福建、浙江、江西的畲族人年初一这天,全家拜“盘瓠祖
图”,由年长的人对孩子们讲述自己祖先的光荣事迹,勉励后辈努力
生产,以维护祖先的荣誉。
侗族 黔桂地区的侗族同胞在过春节时村落之间要举行“六笙”比
赛,比赛时宰牲摆宴,男女对歌,广场上人山人海,笙鸣人舞,称为
“打同年会”。
景颇族 云南境内的景颇族人在大年初一这一天,都要举行打靶比
赛,而姑娘们则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他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细
线吊在竹竿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中,姑娘
们便把酒送到谁的嘴边,并把荷包作为奖品赠给优胜者。荷包里装有
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黎族 海南省黎族人民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起丰
盛的佳肴美酒,合家围坐一起吃“年年饭”,席间还要唱贺年歌。春节
期间,全村有年还要组织一次集体打猎,猎获物归全村共同分享。
独龙族 云南独龙族管过年叫“卡雀哇”,这天最隆重的仪式是剽
牛祭天。家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妇女给牛角挂
上珠链,给牛背披上麻布。然后,由一个勇敢强健的男青年用锋利的
竹矛猛刺牛腋,牛在吼声中倒地。这时,围在广场四周的人们会欢呼
起来并挥刀舞弓,敲起芒锣,跳起牛锅桩舞。参加聚会的人不分老少,
每人都可分得一份牛肉,当场烧食,共饮水酒。这时,到处是欢声笑
语,呈现出一幅粗犷壮丽的风情画。
鄂伦春族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民在大年初一早晨,
年轻人要先向长辈敬酒、行礼表示孝敬;平辈之间也要互相对饮祝贺。
吃过年饭,青年人还要举行跑马、射箭等活动。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要隆重地举行一种古老的舞蹈一一摆
手舞会。这种舞蹈包括狩猎、农事、军事等70多个动作,节奏鲜明,
动作优美、情调健康,参加人数可达万人以上。
高山族 有吃“长年菜”的习俗。这种菜叫“芥菜”,茎叶较长,
有苦辣味儿。高山族人认为吃了这种“长年菜”能够延长寿命。
达斡尔族 除夕夜,人人双手都抹上黑锅烟,尽情地跳舞。此时彼
此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年轻的姑娘往往在嘻笑中被小伙子抹得乌黑。
这象征着快乐和健康,也预祝新的一年农业丰收。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方法,春
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3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5月,
这样推算结果,一年是13个月。3月称为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这天,一到傍晚,白族居住的村寨,在小巷两旁摆满了
儿童玩具,吹的、摇的、带响的、舞耍的、看的、摆着的、挂着的,
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招惹得娃娃们又笑,又跳。这就是白族人民过
春节饶有风趣的逛“娃娃街”。
拉祜族 拉祜族每到除夕晚上,全家大小沐浴净身,以示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凌晨,各村寨的男女青年总喜欢第一个奔到泉边争挑新春节
一桶水,他们认为,一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纯,喝了能使人幸福吉祥,
消灾免病。
朝鲜族 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纳西族 纳西族的男女少年一到十三岁就要举行象征成年的大礼。
大礼往往选在大年初一举行。女孩子的大礼叫“穿裙子”,男孩子大礼
是“穿裤子”。举行仪式时,家里的亲戚朋友要到现场祝贺。
哈尼族 每年过两次年,一是十月年,二是六月年。哈尼族历法以
十月为岁首,所以称“十月年”是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
求亲订婚。“六月年”期间杀牲祭祀,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
文体活动。
基诺族 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把公历6月称作“过年月”。届
时歌手们互相轮番对歌。输了就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
“过年月”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欢跳大鼓
舞,男女青年乘此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因他们住在气温
较低的地方,到3月春天才开始。在春耕大忙季节,大家团聚在一起
过年,共同祀奠祖宗、祈求山神保佑,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在三月
初左右,这样两个节可以一起过,所以他们将这一天定为仡佬节,也
就是春节。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
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
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
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正月初六他们才回到家。家乡的父老一直等他
们回来才过年。从此,卡多人就把这一天定为他们新的一年开始。过
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欢乐的大鼓舞。
羌族 羌族人的年要过两次,一次是正月,另一次在10月。正月的
称为春节,10月的称为羌节。有趣的是,羌族有个规矩,必须当年没
有成年死亡才能过羌节,否则就只过春节,而不过羌节。
普米族 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四川省的木里、盐源
等地生活的普米族人民,均以“大年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并多在
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历时三五天或十余天不等,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
同,但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节日之夜,各家各户在院内外和屋顶上
遍插青松枝条,作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的象征。当雄鸡啼鸣时,人
们鸣放火炮三响,随之吹响海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摆猪膘,祭锅
庄,祭房头,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
凌晨,青年男女蜂拥至泉边取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然后
大家分享,求得新年安然。吃年饭前,要先给狗喂食三个糯米饭团,
用来感谢狗在游牧生活中对人类的帮助。
家里如有13岁的孩子,节日期间要举行传统的成年仪式。在母亲
的主持下,13岁的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別踩在猪膘
和粮食袋上,右手车刀耳环、手镯尊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等用品,
它象征着妇女有物质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接着由母亲
将其麻布长衫脱下,换上麻布短衣和石褶长裙,并给女孩系上一条绣
花腰带。年满13岁的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右手握刀,左
手拿银元,由舅父为其脱下麻布长衫,换上麻布长裤,扎上腰带,然
后用牛角酒杯向客人敬酒,设席招待。仪式结束后,男孩、女孩便算
长大成人,开始正式参加社交及各项活动。
节日的最后一天,男女青年带着大米花、玉米花,聚会于山上,
将大米花放在一个簸箕内,姑娘们将手镯埋入其中,大家围坐在一起,
边吃过聊。普米族人的习俗,吃一个米花就象征着消灭了一条小虫,
以此祈祷丰年。青年男女在这传统的活动中抒怀传情,交结朋友。
更多推荐
举行,活动,麻布,男女,表示,对歌,人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