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发(作者:)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
3.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现象为 ;实验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碎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如图
所示)。现象为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是 。
(3)将直立在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现象。现象为 ;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三是 。
【针对训练】
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2.如图是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80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源,同时隔绝空气
C.比较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3.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5.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进行探究实验。
(1)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实验步骤:
Ⅰ.通入N
2
,将“W”形玻璃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Ⅱ.通入空气,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
燃烧。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P
2
O
5
能与水反应。
①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②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湿棉花可以吸收白烟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C.步骤Ⅱ中,a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如图2所示,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
号)。
A.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
B.若m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
C.若m处粉末是硫粉,n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
6.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永州市2020年初中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试题之一。已知白磷(化学式为P
4
)的
着火点为40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
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好药品,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迅速注入80 ℃的水至刚好浸没白磷;
③挤压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下降;
④停止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 能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分析对比步骤②和③,可知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 ;若把80 ℃的水换成20 ℃的水,重复
步骤②和③,对比两次产生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另一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4)步骤④中锥形瓶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
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包有过氧化钠(Na
2
O
2
)固体的脱脂棉放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点燃蜡烛,迅速盖好塞有
胶头滴管的盖板。将胶头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中与大理石反应,观察到蜡烛熄灭,过一会儿脱脂棉燃烧起
来。
(1)实验过程中导致蜡烛熄灭的气体是 ,生成该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为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
(2)反应一段时间后,夹紧止水夹,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有 (填化学式)生
成。
(3)查阅资料:常温下,Na
2
O
2
与CO
2
发生反应时,除生成上述气体外,还生成另一种物质Na
2
CO
3
。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反应产生的气体以及该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是图1实验中脱脂
棉燃烧的原因。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水、火柴 。
3.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现象为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
花不燃烧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需要有可燃物 。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碎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如图
所示)。现象为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是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
(3)将直立在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观察现象。现象为 罩在烧杯下的蜡烛燃烧一
段时间后熄灭,不罩烧杯的蜡烛继续燃烧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三是 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
【针对训练】
1.[绍兴中考改编]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D )
2.如图是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B )
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80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源,同时隔绝空气
C.比较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3.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D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5.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形玻璃管进行探究实验。
(1)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实验步骤:
Ⅰ.通入N
2
,将“W”形玻璃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Ⅱ.通入空气,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
燃烧。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P
2
O
5
能与水反应。
①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通入N
2
,b处白磷不燃烧;通入空气,b处白磷燃
烧。 。
②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湿棉花可以吸收白烟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C.步骤Ⅱ中,a处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如图2所示,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序
号)。
A.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
B.若m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
C.若m处粉末是硫粉,n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
6.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永州市2020年初中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试题之一。已知白磷(化学式为P
4
)的
着火点为40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
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好药品,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迅速注入80 ℃的水至刚好浸没白磷;
③挤压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下降;
④停止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 ③ 能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P
4
+5O
2
2P
2
O
5
。
(3)分析对比步骤②和③,可知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若把80 ℃的水换成20 ℃的水,
重复步骤②和③,对比两次产生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另一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
(4)步骤④中锥形瓶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内的氧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
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包有过氧化钠(Na
2
O
2
)固体的脱脂棉放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点燃蜡烛,迅速盖好塞有
胶头滴管的盖板。将胶头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中与大理石反应,观察到蜡烛熄灭,过一会儿脱脂棉燃烧起
来。
(1)实验过程中导致蜡烛熄灭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生成该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CaCO
3
+2HCl
CaCl
2
+H
2
O+CO
2
↑ 。
为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
(2)反应一段时间后,夹紧止水夹,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有 O
2
(填化学式)生
成。
(3)查阅资料:常温下,Na
2
O
2
与CO
2
发生反应时,除生成上述气体外,还生成另一种物质Na
2
CO
3
。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反应产生的气体以及该反应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是图
1实验中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更多推荐
燃烧,实验,条件,锥形瓶,装置,现象,探究,反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