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发(作者:)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

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

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

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

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

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

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

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

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

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

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相信你是最棒的!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1

.某同学在阅读课本时对“均田免赋、

1644

年、大顺政权、明朝灭亡”进行了圈画,通过

上述重点内容的提示,可以判断该同学阅读的章节是(

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C.李自成起义

2

.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

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

100

多万人,“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社会现状是(

A.陕北连年灾荒B.土地兼并严重C.明末政治腐败

D.朝廷赋税苛重

3.下列关于明朝灭亡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B

.自然灾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C.1644年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

D.清军入关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4.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区分史实和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

.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

B.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深得民心

D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5.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很多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建立了自

己的政权。其中,属于李自成建立的是(

A

.张楚政权

B

.大顺政权

C

.太平天国

D

.东汉政权

6

.1640年,河南发生饥荒,李自成率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打开富户金银窖藏赈

济贫民,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

A.建立起大顺政权

C.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7.下面三幅图可以用来探究()

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D.得到广大饥民的拥护,参军人数增多

A

.明朝灭亡的原因

C.明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B

.李自成起义的经过

D.清军入关的影响

8

.下表为不同史籍对李自成起义的记述。据此可知起义军主张()

A.赈济灾民B.平买平卖C.严明军纪

D.减免赋税

9.下列从隋至清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隋一唐一辽宋夏金一五代十国一元一明一清

B

.隋一辽宋夏金一唐一五代十国一元一明一清

C.隋一唐一五代十国一辽宋夏金一元一明一清

D.隋一唐一五代十国一辽宋夏金一明一元一清

10

.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

.李自成攻破北京

C.明朝科技的落后

B

.皇太极继位进攻明朝

D.陕北一带连年大旱

11.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不到两天就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

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下列各项与明朝灭

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②土地兼并严重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⑤大规

模农民起义

A.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12

.元朝末期爆发农民起义

政治腐败

______

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末年,

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1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__。

(2)改族名满洲,建立清朝的是__________。

(3)优秀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__________。

14.1616年,_______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_______改女真

族名为满洲,并在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15

.唐朝末年,

___________

领导起义,以“洗涤朝廷”为号召,处斩贪官,深受民众拥护。

明朝末年,

___________

领导起义军,以“均田免赋”为口号,队伍很快壮大到100多万人。

16.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的明军将领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唐书

李密列传》中描写了隋末的社会状况:“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

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材料二这是唐宋民变中,历时最久、波及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但

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

起义军最后失败。

材料三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人们传

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部队发展到百万

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所描述的“农民起义”是哪次起义?该起义对唐朝的影响如何?

(3)材料三中的“起义军”的领导者是谁?这次起义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4)根据以上材料的分析,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朝成立以后,安史之乱无疑是唐王朝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战斗弄得

中国北部许多地方残破不堪,促使北方农民成群向南流徙,特别在河南更是如此,而河北的

沦陷又使中央政府丧失了最大的税收来源。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末农民大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绝非偶然。这里地瘠民贫,生产落后,加上

苛捐杂税,农民无力承担,纷纷逃亡……万历以来,陕北连年遭灾。崇祯元年,延安府更是

\"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在这民不聊生的灾荒岁月,地方官吏仍然催租索赋,急如星火,终

于把广大饥民逼上梁山。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安史之乱产生的影响。

2

)材料二图A中于郾城大败金军的将领是谁?根据材料二文字,指出\"高宗议和\"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灭辽的时间。

(3)根据材料三,简述明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

王朝的衰亡中得出的认识。

19

.材料研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

重刑”。

——《明太祖实录》

1

)请回答: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朱元璋立下的这条“祖训”并没有使大明江山万代永存,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当时流

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

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2)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参考答案

1

C

2.B

3.D

4.B

5.B

6

D

7

A

8.D

9.C

10

A

11

B

12.朱元障(明太祖)

13.(1)武则天

(2)皇太极

(3)施耐庵

(4)毕昇

14

.努尔哈赤

15.黄巢

16.吴三桂

(1)根本原因:隋朝的暴政。

17

(2)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李自成。成果: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不久灭亡明朝。

(4)身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减轻赋税;统治者要顺应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18.(1)影响:北方经济道到破坏,人口向南迁移;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唐朝的国势从

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米越尖锐;唐朝中央权力裒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瀋镇制据的局面。(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将领:岳飞。原因:害怕金朝进攻导致国家灭亡,满足于偏安江南的现状。(意思相近即

可)时间:1125年。

3

)原因:陕北地区环境恶劣,生产落后;苛捐杂税繁重,农民流离失所;连年的自然灾害,生

产遭到破坏;政府催征如故,人民无以为生。(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三点即可)认识:人民是历

史的创造者,坚持以民为本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終维护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

皇太极

李自成

李自成

1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19

2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的

军纪,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更多推荐

材料,历史,灭亡,起义军,农民,拥护,知识,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