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发(作者:)

斤、两、钱、撮、分……困扰很多人的经方用量大总结!

都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依小编看来,根本就是“中医不

解之谜在于量”啊!古籍里记载的那些量词,什么“钱、铢、撮……”

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中医人,这不,经方用量的问题在各方人士

的孜孜不倦探索下,渐渐有了眉目——

中医学专科教材认为,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30g,一钱等于3g。

而经方的用量基本都是以斤两为单位,若照此换算过来的话,量实在

是太大,其安全性令人担忧。可当教材中的经方用量换算成克时,却

又不是按照一两等于30g,一钱等于3g的标准,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

头脑。

柯雪帆先生考证:《伤寒论》中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g。若

按此换算经方的用量,还是太大。诚如姜佐景所谓:“历来学者考证

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

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

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观众多医家处方,药物剂量大多为10g,也不可取,因为很多古

方中药与药之间的用量是有比例的,比例不同,功效就不同。如黄煌

老师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提到:“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

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则重在

发汗。”经方的用量换算问题长时间困扰着笔者,直到大专毕业后看

到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一书,才恍然大悟。曹先生经方之用

量,大抵为原方的十分之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他常用

三钱。而近世章太炎先生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

三两,相当于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算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

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相合也。

也就是说,经方的用量,古之一两相当于今之9g,古之一钱相当

于今之3g,这样换算既考虑到了服用方法的变更,且换算后的用量不

会太大,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观黄煌老师的《中医十大类方》

及《张仲景50味药证》这两本书的经方用量基本都是这样换算。

当然中医之用量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例如:经方中的桂枝、芍

药原作三两者,曹颖甫先生常用三钱;而姜佐景一般是视证之较轻者,

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

多弊少。

另摘录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以资参考(见民间中医版《桂

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录):

1石=四钧=29760g

1钧=30斤=7440g

1斤=16两=248g=液体250mL

1两=24铢=15.625g

1圭=0.5g

1撮=2g

1方寸匕=金石类2.74g=药末约2g=草木类药末约lg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g

一钱匕=1.5~1.8g

一铢=0.65g=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g

1斛=10斗=20000mL

1斗=10升=2000mL

1升=10合=200mL

1合=2龠=20mL

1龠=5撮=lOmL

1撮=4圭=2mL

1圭=0.5mL

L引=10丈=2310cm

1丈=10尺=231cm

1尺=10寸=23.1cm

1寸=10分=2.31cm

1分=0.23lcm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g

葶苈子一升=60g

吴茱萸一升=50g

五味子一升=50g

半夏一升=130g

虻虫一升=16g

附子大者1枚=20~30g

附子中者l枚=15g

乌头l枚小者=3g

乌头1枚大者=5~6g

杏仁大者10枚=4g

栀子平均10枚=15g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g

枳实1枚≈14.4g

石膏如鸡蛋大1枚≈40g

厚朴1尺≈30g

竹叶一握≈12g

这样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更多推荐

经方,用量,换算,处方,例如,基本,比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