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发(作者:)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
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
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
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
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
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
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
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
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
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
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
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
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
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
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
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
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
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
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
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
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
折。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
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
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
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人心
向背,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
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二、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
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
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
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
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
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
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
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
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
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
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
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
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
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
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
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
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父母要注
意尊重与信任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的心理,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
且有意义。
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
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
次诞生”。
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
幼儿断乳意味着与母亲身体的完全脱离联系。由于急剧而彻底地断绝母乳喂养,儿童陷入欲
求而得不到满足的,从而给儿童带来深刻的不安。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儿童进入青
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
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动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
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步入脱离父母的监护,走向一个独立、完整人的
过程。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
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认为,儿童期是“外界的获得时代”,而青春期则是“内部的获
得时代”。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个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青春初期,他们常常
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而陷入于以反抗、冷
淡、横蛮、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他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
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到了青春期,人的“身体与心理跟以前相比,大为不同,而发
展的趋势是跳跃而来的。他们对于社会的义务感和新的爱情生活,忽然惊醒”,“他们既不了
解世界,又不了解本身生理的发展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危机时期”。
而心理学家盖脱则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心理学家弋特又称为“疾风怒涛时期”。
心理学家律留宏认为,青春期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变期”,也是“人生的十
字路口”时期。
总之,青春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也是精力、兴趣广泛、对人生充
满幻想的时期。在生理上,身体迅速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则是精神逐渐觉醒,这种身心的
时差,带来了急剧而复杂、广泛而深刻的心理矛盾、心理动荡。因而是人生的最关键的转折
时期。
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
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
欲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驱使,使自己
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叛逆性(亦
称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过份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会就强调高消费,这种不良心理若
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有此心理者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为多。他们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书本、影
视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或是被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等等。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
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饥不择食”地盲目去社会上寻求精神
刺激和所谓的欢乐。可想而知,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由于机体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青少年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
爱慕,求偶心理开始萌发。但他们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尚
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的滋味,
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单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这些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
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青少年,由于性功能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产生了对性知识的
兴趣,但由于我国对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开展的相对滞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一定的性
神秘性愚昧心理。在这种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恋爱心理驱使下,往往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
足够的认识,以致控制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容易产生性的冲动,最终可导致越轨
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缺陷,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羞怯、内疚、悲忧、自责等。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从
而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实说明:经常考试分数偏低、留级,经常挨批评,甚至长相、
身材不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等,都可能成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极易造成青少年自
暴自弃,不求上进。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少年大多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容易产生是非观念上的模糊心理。加之有的家长
或教师采取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致使青少年产生种种逆反心理,其结果会导致他们是非不分,
与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甚至误入歧途。
更多推荐
心理,生活,父母,表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