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发(作者:)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
时代之一。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唐代也是我们最向往的时代,我们常说“梦回唐朝”,“穿越到唐
朝”,那唐朝人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器皿?住在什么样
的建筑里?唐代的绘画传世极其稀少,那么唐代的绘画真迹什么样、
存世几何?
这一次,行谈社继《宋之美》后,策划了一个全方面的唐代物质
遗产所承载的历史和美学系列讲座,是“看得见”的大唐。将从多方
面给您展示唐代之美。此次由齐东方等一线学者名师领衔,特邀服饰、
书法、瓷器等方面术业专攻的杰出代表,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唐代艺术
史,给我们“穿越唐朝”以视觉的参照。
唐代绘画概述
行谈微信公众号回复“唐代绘画”可免费观看本节内容
本讲座较为全面地介绍唐代绘画的分类、现存作品及收藏情况,
当时的文献记载、评价体系、审美品味,以及与唐代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背景的互动关系。结合大量作品实例,包括国内外收藏,既
有众多地下、地上出土文物,也涉及对许多传世文物的重新鉴定、风
格分格和内涵品读;不但为普通爱好者提供入门知识,也为专业学习
者提供系统研究的基础。
主讲人/邵彦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绘画史、书画鉴
定专家,曾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曾主持和参加多
项国家级、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在三联中读、豆瓣等平台上开
设有中国古代绘画音频节目。
唐代佛教艺术
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定型的
开始。唐代首都长安与洛阳是两大佛教艺术中心,在印度和中国传统
艺术的影响下创造着新的艺术形式,还影响着全国各地百花齐放。它
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体现着既健康又优美的艺术造型,和非富多
彩的题材与内容。
主讲人/常青
佛教艺术史学家,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北京大学考古
系学士、硕士。主要研究佛教艺术。出版有《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
两京佛教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金石之躯寓慈悲 美国佛利尔
美术馆藏中国佛教雕塑》(文物出版社)等。
工艺中的大唐
金银、织绣、漆艺、石刻……无论在哪个方面,大唐都以自己独有
的装饰艺术诉说着她不同各代的独特风格。西来的异国情调、东方的
传统精神,都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融合发展,成为繁荣的标志。本次分
享将发掘古物的装饰细节,让我们凑近点,再凑近点,在放大镜下寻
找唐人的巧思。
主讲人/石钊钊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多年古代绘画、服饰研究工作,
中级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理事、响堂山石窟全
集学术委员会成员。
《人民日报》、台北故宫《故宫文物月刊》、北京画院《大匠之
门》、《中国美术报》、《世界纺织百科全书》、《北京晚报》、上
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中国收藏》特约撰稿人,先后受邀发表
多篇专业研究论文于海内外多种学术刊物。
唐代陶瓷俑
“俑者,谓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这是古人的解释,含义
明确:是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却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唐俑的
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那个时期艺术的精品,俑的组合、演变还涉
及许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主讲人/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
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
教学与研究。出版独立撰写、主编、参加撰写的学术专著《唐代金银
器研究》等十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要包括墓葬制度研究、金
银器研究、马具研究、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唐代陶俑研究和
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另有文化普及类文章百余篇。
唐代建筑
通过对唐长安城规划设计、敦煌壁画中唐代建筑形象,以及几座
弥足珍贵的唐代木结构、砖石结构建筑杰作的巡礼,结合中国营造学
社先贤梁思成、林徽因等考察发现佛光寺的历史事件,展开一场关于
大唐盛世辉煌建筑艺术的“梦回唐朝”之旅。
主讲人/王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建筑史学
刊》副主编、故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
系“中国艺术实验室”协研员。主要著作有《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
《建筑史诗》系列等。
唐代丝路艺术
开放包容的唐帝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国商队、使臣纷纷沿丝
绸之路抵达长安。实际上,唐代丝绸之路不仅可以沿西域向西,也从
今天的银川向北,从广州向南,也可经西藏直抵印度,四通八达。密
切的交流带来了风格多元的艺术。思想开放的唐朝工匠们,积极吸收
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将唐代的艺术推向了高峰。本次讲座将带您沿着
唐代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艺术。
主讲人/徐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主要研究隋唐史、唐朝北
方民族史、中外关系史。足迹遍及亚欧大陆,实地考察过中国所有省
份,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
印度、蒙古、意大利、法国、匈牙利、德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哈卡
斯、图瓦和阿勒泰共和国等地的遗址与博物馆数百处,搜集了大量资
料。在《欧亚学刊》《中国史研究动态》《暨南史学》《人民日报》
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
唐代瓷器
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由陶向瓷转变的关键时期,也可以
说是转折点。唐代以前,陶器使用遍及全国,在民间日常器物中居于
主导地位,瓷器则是以浙江为代表的部分地区的特产,普及程度远不
及陶器。而到唐代后期,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系,北方邢窑的白瓷,
长沙窑,鲁山窑等,已由点成面,蓬勃发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宋
代由瓷代陶,成为器物主流,名窑百花齐放,便是水到渠成了。
主讲人/巫龙察
古代艺术研究者,致力于在文献与器物资料结合利用的基础上,
对中国古代陶瓷进行断代、辨伪、鉴赏和研究。
唐代首饰与金银器
依据与唐代首饰及金银器相关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及传承有序
的实物,按照器形、纹样、材料、制作工艺等进行分类讲述,对其形
制、装饰纹样从美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角度加以赏析和文化阐释,重
点让听众了解唐代金银饰器的制作工艺分类及流程,典型如錾刻、捶
揲、鎏金等工艺门类,从而探究手工艺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主讲人/段丙文
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
安广播电视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常务理事。
2020年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公开发表论文26篇,其中
CSSCI一篇,核心5篇;发表作品30余幅,参加展览14次,作品入
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
科研课题11项,如独立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唐代首饰活化设
计与数字化展演应用研究》。作为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分别编撰《在场:
从传统到时尚的文本转换与重构》、《在场之关中:唐代服饰研究与
活化设计(典藏版)》《文饰而非》等书。
唐代雕塑艺术
雕塑,以立体直观的表现形式记录历史。大唐的雕塑恰恰处于在
最闪光,璀璨的位置。斫石为像,与天地同久长,埏埴为俑,于净土
同如生,铸金或为器或为像,皆为尊。本次分享,相对全面的对唐代
雕塑的涉及类别形式,进行一次整编梳理,以求抛砖引玉。
主讲人/孙振华
空间设计师,古代石刻艺术研究者,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副
秘书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读书期间就对中国古代建筑雕
塑艺术产生极大兴趣。二十年来遍走国内石窟,古建,古代帝王陵墓
等各类古迹,通过大量的比对学习,对于中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形成
相对深刻的研究以及独特的学术观点。参与编撰《石韵清华-中国历代
石刻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刊物。
唐代书法
唐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隋代统一南北的基础上,进
一步把北方的质朴与南方的艳丽结合起来,形成了书法艺术的新风貌,
涌现了一大批彪炳后世的书家和作品。从唐代书法表现出来的显著变
化而言,又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本讲座将根据书体不同,以实例结合
文献的方法,条分缕析,以期在辨明源流的同时,共同赏读大唐书风。
主讲人/風入松
古书画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二十余年走遍国内外博物馆博览古
代书画,在多家专业刊物发表古书画研究文章多篇。在行谈沙龙的书
画讲座广受好评。
海外藏唐代文物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豪华绚烂的朝代,但可惜的是,现存唐代
文物的精品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在国外及港台地区,而且由于时间久远,
一部分已经很难分辨是否真的是唐代的了。本次讲座将赏析大陆以外
收藏机构收藏的最经典的唐代文物,其中有很多是不为人知的极品,
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印象以外的唐朝。
主讲人/谢田
知名历史博主,文化旅行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英MBA。
到访七大洲六百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一千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长期探访海外藏中国文物,撰写各地文物特展的展评十余篇。曾
出版有《一步一世界》。
唐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在唐代发生了重要转折,旧的礼仪模式与新时尚也
同时并存发展。在汉晋南北朝制度的基础上综合损益,隋唐制定了更
加完备的礼服体系,奠定了后世上千年礼服模式的基础;与此同时,
日常流行服饰也进入一段异彩纷呈的阶段,西域中亚传入的新式服装
融入中原,新样式、新流行层出不求,不少也延续千年。
主讲人/陈诗宇
知名古代服饰研究专家,《汉声》策划顾问、国家博物馆“古代
服饰文化展”服饰复原主持。
从事古代服饰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美术相关题材研究出版十余年,
在十余家期刊撰写系列服饰考证文章或专栏数十篇。即将出版《大唐
衣冠图志》,以数百造型图解唐代各阶层服装与流行变迁史;参与编
写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古代首饰史·唐宋卷》、北京服装学院《《中华
服饰文化研究工程·唐辽金》。微博@扬眉剑舞
更多推荐
研究,艺术,中国,文物,绘画,历史,服饰,文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