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发(作者:)
摘抄孔子在论语中关于教学的作用,目的,内容,方法
的语句各5句
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论说的是教育对于治国的作
用。
(二)教育的个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
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
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
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
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也正因为
此,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
内,没有类别。
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可简括称之为
“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三、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
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
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四、教育的内容——文、行、忠、信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
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五、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
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行因材施教的前
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此要“听
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私”;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
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更多推荐
教育,教育家,提出,种族
发布评论